脊髓损伤中医基本病机探讨*
2016-01-27高玉亭赵雨薇
高玉亭,刘 杨,赵雨薇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学术探讨·
脊髓损伤中医基本病机探讨*
高玉亭,刘 杨,赵雨薇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通过比较脊髓损伤的中、西医主要发病机制,深入探讨脊髓损伤中医病机。结果显示血瘀证与微循环障碍关系密切,但血瘀证和微循环障碍不能完全等同,而脊髓损伤患者出现微循环障碍为血瘀证的表现之一。血瘀是脊髓损伤的基本病机。
脊髓损伤;基本病机;血瘀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类常见的运动系统创伤性疾病,其发生率逐年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并且可逆性差、致残率高,主要临床表现为迟缓性瘫痪、脊髓反射消失、二便功能丧失等。目前,SCI的治疗无特效药物,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之一。本病的西医学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目前较为公认的是微循环障碍;中医学者对SCI病机的阐释亦不相同,认识尚不统一。本文意在从二者的相关性入手,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佐证中医病机理论,进而明确本病的中医基本病机。
1 西医病理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SCI的发病机制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种[1]。原发性损伤尽管能直接造成脊髓损伤部位的细胞坏死,但目前普遍认为,导致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最主要的原因是继发性损伤。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有多种假说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血—脊髓屏障(BSCB)破坏,自由基(FR)生成,局部缺血及再灌注损害,单胺、神经肽、细胞内外离子紊乱,一氧化氮(NO)、甘烷类(eicosanoids)、内皮素(ET)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渗透性因子(PF)、兴奋性氨基酸(EAA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细胞凋亡(apoptosis),以及脂质过氧化(LPO)等[2,3]。这些机制在损伤后的不同时间段发生作用,并互相交织在一起,使得SCI很难被彻底地治愈。由上述因素导致的基本病理改变为组织的出血、水肿和一定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而脊髓损伤早期,微循环障碍被认为是脊髓继发性损伤的重要环节之一[4]。其主要的病理标志为瘢痕形成,出现组织纤维错乱,神经元减少,脊髓结构呈现明显空洞状[5]。由此可见,微循环障碍是脊髓损伤的发病关键。
2 中医病机
脊髓损伤的病因单纯,多因外伤所致,如高处坠下、重物碾压等,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为由实转虚。脊髓损伤早期多责之于血瘀和痰浊阻滞经络,诚如《黄帝内经》所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后期主要责之于督脉损伤[6],肾阳不足。“督脉者,起于下极之命,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得出督脉主一身阳气,温煦和推动气血运行。督脉受损导致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则瘀血内停,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从而使督脉受损加重,而且督脉属肾,督脉损伤则伤及肾阳。纵观本病不难发现:实证与虚症相比,前者为发病之关键,而实证又以血瘀为主,因此由于外伤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使得脏腑、经络等某一局部壅塞不通,从而不能营养和滋润脏腑组织。由此可见,血瘀贯穿于脊髓损伤发病的全过程。
3 中医学与西医学主要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中医学认为:“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懒惰不收,名曰体堕。”也就是说:人们外伤出血后感染风寒或者高处跌落产生外伤,都是导致肢体懈怠无力的体堕之病,最后的主要症状都体现在四肢运动受限。就形成过程及致病因素来看,前者是大量失血又感外邪、邪盛正虚而致形体失养,后者为跌扑外伤直接损及筋骨肌肉而致脊髓损伤。而西医学认为:脊髓损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是神经受损。在损伤初期,脊髓内部出血、结构紊乱,逐渐出现组织水肿,瘢痕形成,出现组织纤维错乱,神经元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脊髓受损情况加重,最终脊髓结构呈明显空洞状,形成微循环障碍。此时,临床会出现SCI的病理表现。相比较而言,中医学和现代医学都将SCI划归为外伤的范畴,前者以血瘀为基本病机,后者以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血瘀证是中医学对循环代谢障碍一类疾病的病理概念的总称,血瘀证与全身和局部微循环障碍有着密切关系。微循环障碍可表现在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也可累及不同部位,如血瘀证患者出现的青紫舌、面颊及肢体红丝赤缕,内脏固定性疼痛、出血、紫绀、肿块、四肢运动受限等表现都是不同部位微循环障碍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微循环障碍是血瘀证病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指标。微循环障碍与血瘀证的结合系微观与宏观的统一。
3.1 血瘀证和微循环障碍不能等同
中医学理论认为:血瘀是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气滞而致血行受阻,或气虚而血运迟缓,或痰浊阻于脉络,或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或邪热入血,煎熬血液等,均可以形成血瘀,因此血瘀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除了四肢运动受限之外,还可见面目黧黑,肌肤甲错,月经过多、血崩、唇舌紫暗、结代脉等症状。而微循环障碍是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或血管腔狭窄,血液流速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脊髓损伤后因微循环障碍可出现迟缓性瘫痪、脊髓反射消失、四肢运动受限等临床表现。可见,血瘀证和微循环障碍不能等同。
3.2 SCI患者微循环障碍即是血瘀的表现
现代病理学认为:微循环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络,是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可以控制血流,还可以保证物质交换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脊髓损伤后,微循环障碍使得内环境发生紊乱、信息调控障碍、物质交换异常、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7]。从中医学的角度理解这是因为外伤导致督脉受损,经气不利,瘀血内停,新血不生,使督脉与其他经络、脏腑之间的功能紊乱加剧。故而,就SCI患者而言,微循环障碍即是血瘀的表现。
4 小 结
微循环障碍是确定脊髓损伤的必要条件。而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来说,血瘀与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据此可以认为血瘀是脊髓损伤的基本病机。
[1]FEHLINGS MG,SEKHON LHS. Cellular,ionic and bio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 injury process. In:Tator CH, Benzel EC(eds)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from impact to rehabilitation[M].New York: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2000:33-50.
[2]TATOR CH,FEHLINGS MG.Review of the secondary injury theory of acute spinal cord trauma with emphasis on vascular mechanisms[J]. J Neurosurg,1991,75:15-26.
[3]LALI HS,SEKHON MB BS,MICHAEL G,et al. Epidemiology, demographics, and 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J]. Spine,2001,26(suppl):2-12.
[4]陈芬芳,张俐,邵航.活血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的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2):588-590.
[5]俞雪锋,蒋曦,王国康,等.阿魏酸对脊髓损伤大鼠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eclin1、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6,30(7):1-9.
[6]王想福,王兴盛,王国玉.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8:76-78.
[7]袁长瑞.血瘀证微循环障碍与活血化瘀[J].中医药研究,1998,4:17-21.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6)12-0004-03
R651.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12.02
山西中医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20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