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临床特点及科学诊治
2016-01-27李廷春重庆市永川区畜牧兽医管理中心402160
李廷春 (重庆市永川区畜牧兽医管理中心 402160)
猪痢疾临床特点及科学诊治
李廷春 (重庆市永川区畜牧兽医管理中心 402160)
临床上猪痢疾和猪大肠杆菌病、传染性胃肠炎等有较多相似症状,容易造成兽医和养殖者误诊误治,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本文笔者具体解析猪痢疾病原学、流行病学、典型症状等特点,希望能够指导业内人员科学诊断本病,提高综合防治效果。
猪痢疾;症状表现;诊断;综合防治
1 病原学概述
猪痢疾 (SD)的致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 (革兰氏阴性厌氧菌),该病原菌可引起严重的猪消化道传染病,其致病靶器官是肠道,可致大肠壁和肠系膜充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对碘酒、酒精等多种消毒剂敏感,常规消毒可有效抑杀多量病原菌;对新霉素、杆菌肽、庆大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抗菌素较为敏感,可作为对症控制药物。
2 流行特点
SD呈常年发病,现代规模化养殖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不同品种、性别、日龄的猪均易感,但以2~3月龄仔猪发病率最高、症状最为典型;发病猪极其排泄物 (粪便)是主要传染源;流行初期多呈最急性和急性发病,病死率较高,之后多转为亚急性和慢性病征,病猪生长速度明显减缓或停止,机体免疫力有所下降;饲养管理不善及微量元素(维生素、矿微)缺乏或失衡,可加重病情。
3 症状
本病临床上根据发病的轻重缓急而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具体总结为:最急性型,多见于爆发初期,死亡率最高,症见发病突然发病死亡,濒死前多数病猪出现厌食或绝食,常伴剧烈腹泻,排水样颜色异常的粪便,粪便内含有黏液、凝血块、脱落肠黏膜组织、纤维素性渗出物等;粪便带消化不全之腥臭味;病猪共济失调 (二便失禁)、伴轻重不一的神经症状,腹泻导致机体快速脱水、自体酸中毒并衰竭致死;急性型,多见于流行中后期,病猪排大量半透明状带黏液的稀便,其内夹杂血液或凝血块,以及炎性渗出液和暗褐色坏死黏膜组织的混合物,饮食欲衰减或废绝,剧烈腹泻伴腹痛症状,机体逐渐脱水、消瘦及苍白、贫血,少数病猪继发严重的全身感染并衰竭而死,部分病猪转为慢性病征,病程约7~10d;亚急性和慢性,多见于病程中后期,病猪呈不同程度的湿热下痢症状,病情时好时坏、反复无常,粪便中仍然带有血液和黏液,饮食欲基本正常或有所衰减,渐进式消瘦,生长发育明显抑制,部分病例反复发作,病程约2~4周。
4 诊断
根据上述多发于仔猪、腹泻或下痢、粪便含有血液及黏液,剖解大肠和盲肠充血水肿,肠黏膜明显肿胀及皱褶消失,形成带血斑的黏膜纤维素性蛋白假膜等典型临床症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送检病畜新鲜的粪便和大肠黏膜,作高清涂片镜检发现长约6~8μm、能活动、有4~6个疏螺弯体、两端尖锐、呈螺旋线状的特征性菌体,即可作出确诊。
5 综合防治
5.1 预防控制
规模化猪场应尽量坚持自繁自养,把好引种及外购育成猪的检疫检验关,可有效降低本场发病风险;加强日常饲养管理,猪场内外生物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及猪舍内环境治理到位,最大化控制外源性病原体入侵健康猪群;制度化开展消毒灭源工作,空栏期猪舍实施到位消毒后至少休养15d以上再进猪,特别是要抓好临产母猪乳头保洁和消毒灭菌,可大大降低新生仔猪感染本病的几率;对猪舍内粪尿及垫料、污染物等做好妥善的无害化处置措施,以降低历史病复发风险;场内禁止混养犬、猫、家禽等其他动物,消灭蚊蝇、鼠类、体内外寄生虫等中间传播媒介,切断传播途径以减少发病率;必须外购种猪、育成仔猪时,按相关规定严格申报检疫检验,并坚持必要的隔离观察期 (15~20d以上),确认健康无疫后方可并群;病史区 (场)可计划性投喂敏感抗生素净化体内病原菌,构建一个健康的猪群。
5.2 治疗
笔者推荐本病整群防治处方为:高纯黄芪多糖 (颗粒/原粉,拌料或混饮)+敏感抗菌素 (常用可溶阿莫西林粉,仔猪首选乳酸环丙沙星,拌料/混饮),1~2剂/d,连用5~7d;重症不食病例,采用黄芪多糖注射液 (0.2ml/kg)+复方长效磺胺注射液或庆大霉素注射液,混合肌注,1剂/d,连注3d,必要时另侧颈部肌注1~2剂复合VB注射液帮助患猪尽快恢复饮食欲,症状缓解后加强饲养管理至痊愈。
李廷春 (1959.12-),男,重庆市永川区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