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6-01-27陈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期
关键词:萎缩性病理学符合率

陈萍

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陈萍

目的探究萎缩性胃炎采用胃镜诊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4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分别采用胃镜和病理学组织检查、诊断,观察患者胃镜检查结果,并将其与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研究分析胃镜诊断的准确性。结果42例患者中26例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占61.9%。同时胃镜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1.9%。结论萎缩性胃炎采用胃镜检查,其诊断准确率低于病理学检查,所以临床对萎缩性胃炎进行鉴别、诊断时,需结合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两种检查方法,以明确诊断,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学检查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人们饮食习惯的逐渐改变,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病率越来越高[1]。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在于胃黏膜上皮和腺体数目减少且萎缩,黏膜变薄[2],多伴有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等。萎缩性胃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癌前病变,其临床诊断一直是医学界广大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目前有多项研究资料表明,采用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其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去甚远,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后期治疗。为进一步研究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本院选取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4年9月~2015年4月收治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中任意选取4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临床表现为腹胀、腹部隐痛、食欲不振以及贫血等症状,均符合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标准[3],经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确诊为萎缩性胃炎。42例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2.7±5.4)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病程(1.5±0.7)年。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系统性疾病患者,妊娠者以及精神疾病者和失语者,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胃镜检查 本次研究中所使用胃镜检查仪器为FUJIFZLM590及Olympus160医用电子内窥镜,依据常规方法进行检查,观察胃镜下病变位置的镜下表现。

1.2.2病理学检查 医师于直视状态下,分别取胃窦大、小弯侧、胃体大、小弯侧、胃角、胃底以及贲门等部位的黏膜组织,分开装瓶,使用75%酒精固定后送检。制作石蜡标本,经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后由专业病理检查医师对其进行检测并准确记录结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胃镜检查结果,整理后将其与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胃镜诊断的病例确诊情况和诊断符合情况,并观察胃镜检查下患者病变的临床表现。

1.4诊断标准 根据固有腺体萎缩情况制订本次研究中患者胃炎萎缩程度判定标准:轻度萎缩:固有腺体减少<1/3;中度萎缩:固有腺体减少1/3~2/3;重度萎缩:固有腺体减少>2/3。经病理学活检,若结果显示固有腺体萎缩则可判定为萎缩性胃炎。

2 结果

2.1诊断准确率 42例患者中26例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占61.9% ;16例浅表性胃炎,占38.1%。将本次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诊断符合率为61.9%(26/42)。

2.2临床表现 经胃镜检查,26例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患者于胃镜下的表现主要为:①胃黏膜相间位置以白相为主;②血管网可透见;③胃黏膜较正常状态明显变薄。

3 讨论

临床中一般将萎缩性胃炎分为浅表和慢性两种,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是由浅表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4],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萎缩性胃炎具体是指胃壁有慢性炎症的表现,患者发病原因较为多样,较为常见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免疫因素、体质因素、家族遗传因素以及放射因素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继续发展等,除此之外,缺铁性贫血、金属接触、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等也可引发。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较多,主要可表现为食欲减退、嗳气、恶心、消化不良、上腹部钝痛、腹胀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消瘦、消化道出血和贫血等,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发生癌变,危及患者生命。

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特异性,无法作为该病症的诊断依据,目前各大医疗机构中主要通过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对萎缩性胃炎进行鉴别、诊断。胃镜诊断是现阶段临床中常用的一种上消化道病变检查方法,能够直接观察到被检部位的真实情况,操作简单、快速、方便,检查效果显著,但是有多项临床研究和文献报道显示胃镜诊断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诊断准确性不足,尚需与病理学检查结合以明确诊断。为进一步研究胃镜诊断在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效果,本院选取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展开临床研究,其中经胃镜检查发现:①萎缩性胃炎患者病变部位镜下表现:于胃镜下肉眼可见胃黏膜色泽异常,黏膜变薄,且一般情况下看不到的血管此时也可看到。②诊断准确率:将本次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诊断符合率为61.9%(26/42)。

综上所述,萎缩性胃炎采用胃镜诊断,诊断准确性较差,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符合率较低,其诊断价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将其用于萎缩性胃炎的鉴别和诊断时,需与病理学检查相结合,综合二者优势,提高诊断准确率。

[1]王珏.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联合FICE染色内镜在萎缩性胃炎及胃癌诊断中的应用.激光杂志,2013,34(3):85-86.

[2]王蕾,朱薇.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464-1468.

[3]谭华斌.胃镜结合病理分析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意义.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524-4525.

[4]孙佩玉.序贯疗法联合口腔洁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的近期疗效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0): 1172-117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2.049

2015-10-20]

454002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萎缩性病理学符合率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皮肤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研究
78例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分析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