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饮食养生文化初探△
2016-01-27尚文豪
尚文豪 朱 星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养生与保健
苗族饮食养生文化初探△
尚文豪 朱 星*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苗族在历史上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习俗的特殊性,形成了属于自己特色的饮食养生文化。其饮食特色主要表现为:重糯食、喜酸、喜酒、善腌。在全民养生热发展的今天,苗族在饮食养生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苗族;饮食文化;养生
饮食养生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历来就有“药食同源”说法。早在2000多年前,《内经》中就有关于其中的记载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可见古人早已意识到了饮食健康的重要性。其中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养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养生文化,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1 苗族饮食养生的起源及特色
1.1 苗族饮食养生的形成背景: 由于苗族世代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而山林中生长着众多的药材,这就为苗族的医疗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药材保障。人们往往将采集的药材加工之后用于疾病的治疗或将多余的药材出售,这就为苗药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在饮食中苗族人民也巧妙地加入了可以食用的药材部分,这就将普通的食物摇身一变成了药膳,从而达到了健康保健的双重目的。
1.2 苗族饮食特色:苗族的饮食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四点:重糯食、喜酸、喜酒、善腌。苗族人民喜欢以大米为主食,其中糯米因其耐饿、味香的特点深受苗族人民喜爱。每逢走亲访友,节日祭祀之时,糯米更是人们的首选。喜酸是古时苗族人民为了解决饮食无盐的状况而想出的一个解决办法,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长久饮食无味的处境,提高了人们的生存的质量。善腌是为了食物的长久保存,人们将蔬菜腌制在坛子里,时间久了食物便呈现出酸味的状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苗族喜酸的原因。苗族人无酒不欢,其酒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深入的发掘整理。
2 苗族饮食养生的具体表现
2.1 酸汤:贵州地处西南腹地,交通不便,食盐匮乏,所需食盐均要从川蜀背运,造成了盐贵、盐缺的局面。为了缓解食之无味的处境,智慧的苗族人民想出了“以酸代盐”的方法[1]。
酸汤是苗族群众非常喜爱的调味品,它分为白汤和红汤两种。其制作流程基本都是用米汤或番茄入坛发酵而成。据现代研究表明:酸汤中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菌类及氨基酸,具有助消化、健脾止泻的功能。可以说酸汤的出现缓解了苗族群众无盐可吃的尴尬处境,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内经》中就有关于酸的介绍“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病在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另外为了提高酸汤的保健作用,可以在制作时另加入木姜子、鲜鱼香菜、生姜一并发酵。木姜子又名山苍子,苗族药名“者姜”,《贵州草药》谓其味辛性温,能理气健脾,可治疗消化不良;鱼香草又名土薄荷,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诸药合用有健脾、解毒、助消化之功效[2]。
酸文化已经渗透到苗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一直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之说。现在的酸汤已经不仅局限于红白酸汤,现已发展出了辣椒酸、毛辣酸、盐酸菜、虾酸等各种不同的口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酸汤文化,因此需要我们更好地去继承和发展酸文化。
2.2 粑:粑是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特色小吃,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很多兼具养生保健功效。其来源历史悠久,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两点:苗族多以糯米为主食,制作粑时取材方便;来源于当地的民俗活动,每逢祭祀时多用。
粑在苗族风味美食中属于比较独特的一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厥粑、清明粑等。在每年的秋分至次年春分这段时间,厥的根茎里面储藏着丰富的淀粉,这时苗族同胞便会相约去山上挖取其根茎部分。等采集回来之后通过洗净、捣捶、过滤、沉淀4个步骤取得其湿淀粉,然后晒干备用。厥粑做法如下:将厥粉与水充分搅拌后,放入油锅煎炸成粑粑,冷却后切片,与肉类同炒,再加入葱花、姜末等作料,清香扑鼻,令人食欲大增[3]。
《本草纲目》中对于蕨根便有“清热、利湿,主治黄疸、白带、泻痢腹痛”的记载。现代研究表明厥粉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以及镁、锌等微量元素,同时蕨根作为一味药材还具有清热解毒利尿,健脾补虚的功能,经常使用对癌症、破伤风等疾病有很好的预防治疗作用。
2.3 米酒:苗族人民热情好客,人们都会习惯性酿制米酒来招待宾客。贵州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富,这就为酿酒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由于贵州常年多雨,气候潮湿,人们饮酒也起到了很好的祛除体内湿邪、御风寒、缓解疲劳的作用。在《内经》中就有“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可见在古代人们已认识到,饮酒可以有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充盛经脉的作用。同时饮酒在人们的社交生活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增进彼此友谊的作用。因此,在苗族社会中,饮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苗族群众智慧性的将自家产的粮食酿制成许多特色酒,其口感独特、清爽,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在养生保健方面,苗族人民还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酿制出了许多风味酒和保健酒。比如用贵州所产优质的刺梨和杨梅酿制的刺梨酒、杨梅酒,用当地药材杜仲和天麻酿制的杜仲酒、天麻酒等。因刺梨中所含维生素含量极高,被誉为“维C之王”,而又以贵州所产刺梨品质最高。用优质刺梨所酿制的酒,具有补益脾胃、开胃健脾的功效。天麻是中药里面治疗肝阳上亢一类疾病的药物,所以用天麻酿制的酒具有很好的治疗眩晕的作用[1]。
2.4 油茶:贵州地处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足,非常适合油茶树的生长。在古时苗族先民生活条件艰苦,历来被统治者视为“蛮夷”,因此油茶也成为苗族人民改善生活条件,杂粮巧食最好的方法[6]。
“吃油茶”是黔北地区人民的一种生活习俗。油茶因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已深深地根植于黔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现在制作工艺发生了很大变化:制作分为炒制茶叶、熬制茶羹、加工制作3个部分,其中熬制茶羹是决定油茶好坏的关键步骤。制作时将猪油放入锅内加热至100度以上,然后将炒制好的茶叶放入锅中快速翻炒,至焦黄后加入清水文火慢煮,然后将茶叶反复研磨,直至捣成泥状。等后期食用再经过加工制作这个步骤,再配以各种点心[4]。
在养生保健方面,油茶有很好的助消化作用。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相关记载“荼味苦 ,饮之令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在大米成为主食之前,黔北先民一直以玉米、红薯及肉类为主食,不易消化,油茶便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油茶富含硒和锶等微量元素,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延缓衰老具有重要作用[4]。
此外,苗族还有许多民间验方。比如苗医常用自己家养的土鸡与野生的乌鞘蛇炖服,俗称“龙凤汤”,此方可以用来预防治疗风湿骨痛等疾病,于是苗间流传一句俗语“常吃龙凤餐,风湿共同很少翻”[5]。狗肉有温补阳气,除湿散寒之功效,苗医用狗肉炖汤后,配合稀饭食用,可以治疗老年体虚和阳虚怕冷。用狗骨头加鸡血藤、木瓜、桑寄生等药泡酒服用,用于治疗风湿骨痛。
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1 苗族饮食分布广而散,难以形成品牌优势:苗族饮食长期存在着分布广而散的特点,除“凯里酸汤鱼”“花江狗肉”形成品牌外,其他地方的特色美食仍然鲜为人知,这与贵州饮食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有关[7]。
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抛弃饮食餐饮业长期的粗放式开发和经营模式,充分利用贵州的少数民族饮食资源,集中精力打造出当地的优势品牌。
3.2 地方饮食文化衰落严重,难以突出民族特色。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苗族年轻人开始接受外来文化,其中就包括外来饮食文化,因此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技艺面临失传危险。为此我们要把民俗旅游与饮食旅游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游客在体验当地民俗活动中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美食文化的魅力。要尽量把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巧妙地融合在美食之中,从而更好地宣传当地的饮食文化[8]。
3.3 苗族饮食文化基础研究薄弱:关于苗族的饮食文化记载比较零散,只是散在的分布在贵州本地的正史、方志等其他资料中。在饮食基础研究方面,贵州尚未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的组织申遗等工作。另外关于饮食文化的基础研究很多仅局限于个人,未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省内的大专院校也缺乏相应的专业,造成了从业人员短缺,创新驱动力不足的局面[9]。
因此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应该做好苗族饮食文化文献的研究、整理工作,出版相应的著作。设立专门的苗族饮食文化研究机构,培养一大批从事饮食文化的专门人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饮食文化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
4 结论
在医疗水平和生活条件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对于自身的养生保健要求不断提高,其中药膳凭借着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膳日益成熟饱和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目光锁定在了民族医药身上,苗医药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虽然苗医在饮食养生方面还不成熟甚至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全民养生热的大背景下,苗医饮食养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等着我们去开拓与继承。
[1]许桂香.浅谈贵州苗族饮食文化[J].凯里学院学报,2009,27(5):8-11
[2]杨建香.苗族药膳3则[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6,2:18
[3]陈苍祥,赵凤珍.苗族的风味美食-粑[J].1998,(1):35-36
[4]韩滔.黔北油茶文化的价值探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2,30(7):108-113
[5]龙滢任,龙薪臣,龙彦合,等.苗医常用治验动物类药物辑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7):28-30
[6]赵益兴.城步苗族“油茶”文化浅析[J].吉首大学学报,1994,(4):48-50
[7]胡娅丽.贵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8(3):128-130
[8]刘於清,李平.湘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色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1):10-13
[9]许桂香.贵州苗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其发展对策浅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25-29
2016年7月14日收稿
贵州省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黔科合J重大字[2015]2002)
尚文豪,男,贵阳中医学院2015级医史文献专业研究生,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市东路50号 邮编:550002 电话:15285158687 邮箱:985906788@qq.com
R291.6
B
1006-6810(2016)11-0075-02
*通讯作者:朱星,男,贵阳中医学院教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文献学、民族医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