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药巴豆丸方治疗面瘫的历史衍化与临床应用△

2016-01-27李国徽柯生海杨立峰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巴豆回族面瘫

李国徽 陈 凌 柯生海 杨立峰

(1.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方药纵横

回药巴豆丸方治疗面瘫的历史衍化与临床应用△

李国徽1陈 凌2柯生海1杨立峰1

(1.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回药巴豆丸方是伊斯兰医学和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地域回族文化相结合,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发展和衍化,形成单用巴豆面部穴位外敷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方法,其操作简易,临床效果显著,在我科室临床应用多年,但这一回族医学特色疗法多年来很少为民族医学界认识。笔者对该疗法从历史衍化、理论依据、临床应用与操作规范等方面等进行整理,旨在进一步传承、弘扬并发展这一民族特色疗法,同时以供学界同道参考。

回药;巴豆丸;面瘫

1 回药巴豆丸方临床应用历史衍化与发展

巴豆,别名巴果、江子、巴藏。辛热有大毒。功能: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溃脓。主要用于寒邪食积,小儿乳食停积,痰多惊悸,大腹水肿,喉痹,白喉,痈肿,疥癣恶疮等。宋岘著《回回药方考释》中记载巴豆丸的功能主治:“巴豆丸专治左瘫有痪,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背痛肌痛,诸般因老痰疼痛”。原方药物:巴豆(去壳)、伯郎吉(樱桃李)、阿里公(伞菌)、甘草汁、芸香、芦荟、阿肥的(龙牙草)、艾叶各等分。原方的加工制作:同为细末,用可刺夫失水(芹菜水)为丸。用法用量及特殊服法:用伯里桑(接骨木树)油擦手,每服二分至一钱,后可以啜醋麦子(发酵麦芽)肥肉酸汤。

由于历代战乱,尤为清朝时期对回族的歧视政策,致使回族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农村和边远山区迁徙,形成居住形态上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加之交通条件不便,传统回族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对宗教信仰、宗教行为和社会交往、社会生活行为不能严格区分,致使传统宗教思想、行为影响了回族文化和非回族文化的交流,导致回族文化、回族文艺与艺术的交流、传播受到极大限制,尤其是回族医药回族医药诊疗技术以自然村镇小范围的交流应用,缺乏大范围联系交流、互通有无,呈现联系甚少或封闭的局面。许多古籍文献流失,部分技法散见于民间,经老艺人口授心传,多数回族医药诊疗技术仅在家族内部以口授心传的形式传承并在回族聚居区使用。

在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回族医药中经典方药的应用推广和传承更是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经故“丝绸之路”进行的商贸交流逐渐衰落,与之相伴随的文化交流、医学交流、药品贸易也随之终止,回族医药理论体系缺乏外源性先进理论的输入,回族医药特有的代表性药品也缺乏输入渠道。二是传统回族宗教和文化的相对保守性和对非回族群体和非回族文化的相对排他性,导致回族医学不能及时从非回族文化和医学中吸收有用成分,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完善和改造自己的理论体系。三是回族人群居住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加之回族内部又有“门派”的区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回族医药在回族人群内部的交流,导致其自身完善理论体系的“造血功能”下降,影响了技术的交流和药品的互通有无。四是近现代以来,西方现代医学的输入和快速发展对缺乏政府保护和资金支持回族医药起到了强烈的冲击作用(传统中医药在这一过程中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只是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完善,药材可以自给自足,未受到致命性打击)。

巴豆丸在临床上的应用由《回回药方考释》中记载的8味药物组成的内服复方制剂剂型,特殊服用方法,演化到目前只用巴豆1味药物。单一药品更容易获得,且由内服转为外用,炮制方法、调制方法和用法更为简单。巴豆丸的临床应用演化过程也间接体现、印证了回族医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所遭遇的困境:回药药材资源短缺,理论体系未能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完善,甚至出现了传承断代状况,文献资料不同程度的毁损和流失,导致回族医药、回族诊疗技术在主流医疗市场几乎绝迹,在民间应用的方药也多以单验方的形式出现。

2 回药巴豆丸穴位外敷治疗顽固性面瘫应用理论浅析

周围性面瘫属中风范畴,发病多因感受风寒,兼素体虚弱,脉络空虚,外界风寒邪气侵袭面部,入于阳明、少阳脉络,导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而发病。因失治、误治导致久病络脉失养、筋肌纵缓而久病不愈,但经脉阻滞、络脉不通、筋肌失去气血濡养这一认识中医药和回族医药是统一的。在回族医学的脏腑经脉理论中,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节,头面属上节,亦即梢节,意为经络的上端或末梢,阳气、气血相对充盛,但暴露与外界,如草木之枝叶,易受风、寒、热毒的侵袭而致梢节受损,络脉、经筋气血瘀滞,脏腑化生的气血、精微物质不能通过经脉-络脉、经筋传布到梢节,梢节失去气血、精微物质的濡养,故而面肌瘫痪无力,或面瘫久不能愈。在面瘫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在经络理论和神经病学面神经水肿缺血缺氧致面瘫的理论体系指导下,选用活血化瘀,濡养络脉、经筋的药物(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药)如丹参类、维生素B1、维生素B12、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肽类注射液面部穴位注射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也从另一角度应证了“梢节理论”的正确性,印证了中医药、回族医药、现代医学高度的相容性,尽管三者对同一疾病认识所基于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所基于理论依据在方法论和描述形式上各有所异,但其本质上却有很高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巴豆辛热有大毒,祛寒积,开通闭塞,因其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故对于失治、误治所致的顽固性面瘫选择相应穴位进行巴豆外敷治疗,正是取其辛热有大毒,对面部皮肤和末梢神经有较强的刺激性的特点,通过适量可控的刺激,扩张瘫痪面部表情肌毛细血管以增加表情肌和面神经的血供,促进受损面神经和萎缩的表情肌恢复。以达到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目的,而这一特点和作用是一般活血药物和营养神经药物所不具备的。

3 回药巴豆丸临床应用

3.1 适应症:顽固性面瘫(面瘫后6个月仍未治愈者)。

3.2 药品制备:生巴豆去皮,捣碎加蓖麻油调成药泥备用。

3.3 选穴:选取患者面瘫一侧穴位地仓、颊车、颧髎、阳白、上关、下关,每次治疗选取4各穴位。

3.4 操作要求: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所选定穴位处常规皮肤消毒,将制作好的巴豆丸贴敷于穴位处,吸油纸覆盖,医用防过敏透气胶布固定,贴敷时间16岁以下儿童40分钟,成年女性90分钟,成年男性120分钟。达到贴敷时间弃去贴敷药物,贴敷处用消毒干棉球拂去药渣,保持脸部干燥,贴敷处要求充分暴露,忌用敷料、创可贴等覆盖。

3.5 疗程:3~5次贴敷治疗为1个疗程,每次贴敷治疗时间间隔1~2周。

3.6 注意事项:(1)巴豆丸穴位贴敷处皮肤无感染、无疤痕、无外伤、无色素沉着。(2)治疗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鱼虾等易诱发过敏的食物。(3)保持发泡处皮肤干燥,巴豆丸穴位贴敷处皮肤受药物刺激发泡后在发泡区域常规消毒、无菌注射器抽干泡内渗出液,发泡处皮肤充分暴露,忌用敷料、创可贴等覆盖。

3.7 巴豆膏临床应用验案举例:李某、女、43岁,2012年9月4日因不慎受凉后出现右侧口眼歪斜,诊断为面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经住院治疗21天后,面瘫未见好转,后再门诊间断接受药物、针灸治疗4个月,2013年5月7日再次门诊复诊。面瘫仍未痊愈,健侧、患侧对照查体:右侧表情肌轻度萎缩,面肌右侧鼻唇沟较浅,皱眉时右侧额纹较浅,示齿时口角歪向左侧。给予巴豆膏患侧面部穴位贴敷,每2周穴位敷贴1次,共治疗4次,治疗结束休息2周后复查,健侧、患侧对照查体:右侧表情肌轻度萎缩,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示齿时口角未见歪斜。嘱加强右侧面部肌肉锻炼,每日患侧面部自我循经按摩3次。2013年8月25日复诊,健侧、患侧对照查体:双侧表情肌无区别,临床治愈。

2016年7月26日收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6056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康复学建设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康复科建设项目(ZJ3001KF060 );宁夏自治区科技支撑项目——回药巴豆蓖麻散外敷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李国徽(1979-),男(回族),宁夏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和回族医药研究。E-mail:klaide@126.com tel 18995006005

R291.3

B

1006-6810(2016)11-0045-02

猜你喜欢

巴豆回族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一个喜欢撒谎的孩子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巴豆养生漫画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风吹来一封信
巴豆“抓”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