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沟通技巧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2016-01-27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3期
关键词:脑瘫纠纷小儿

任 青

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 驻马店 463000



沟通技巧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任 青

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 驻马店 463000

目的 分析沟通技巧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6例脑瘫康复护理患儿分为2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沟通技巧,对比2组康复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护理有效率96.97%,对照组为75.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后ADL评分较护理前显著提高,观察组护理后ADL评分较对照组提高,观察组未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对照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期间采取沟通技巧,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纠纷事件的发生。

小儿脑瘫;沟通技巧;康复护理

脑瘫是指因各种因素导致脑部非进行性病变,形成永久的、可以变化的姿势异常或运动异常[1]。对脑瘫患儿尽早干预,可在很大程度提高小儿的生活能力。而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期间,患儿多伴语言沟通障碍,家长多存在严重的精神、心理压力,影响了脑瘫患儿康复护理效果。因此,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期间,为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需重视康复护理期间与患儿、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本文以3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在康复护理期间采取沟通技巧,护理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6例脑瘫患儿在我院就诊时,与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脑瘫诊断标准相符[2];就诊时间2013-01—2014-01;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6个月~14岁,平均(6.7±1.0)岁;<1岁9例,1~6岁15例,>6岁9例;临床类型:痉挛性20例,混合型4例,手足徐动型6例,强直型3例。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6个月~13岁,平均(6.8±1.1)岁;<1岁10例,1~6岁15例,>6岁8例;临床类型:痉挛性19例,混合型4例,手足徐动型7例,强直型3例。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1)头部康复护理。痉挛型患儿取后仰位,两手放置患儿头间两侧,尽量上拉颈部,前臂下压肩膀,抬高头部保持正位。徐动型患儿外转肩关节,拉直患儿手臂内转下压,逐渐放松手臂将患儿拉起来,抬高头部保持向前。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给予其较大稳定性,双手抓住小儿肩膀,拇指在胸前使肩膀往前。(2)四肢训练。上肢:抬高拉直患儿手臂,外转,使手腕和手指自然伸直,平放患儿手掌,上屈腕部。下肢:控制下患儿膝关节外转双腿,自然分开。夹闭双腿时使髋关节弯屈,旋转活动髋关节。在此期间小儿脚尖呈尖足状,脚趾勾起。(3)坐姿训练。在坐姿训练中,痉挛型患儿分开两腿,上身前倾,尽量压直双下肢,使患儿向前弯腰。手足徐动型患儿两脚弯屈并拢,抓住肩膀向前内方转动。肌张力低下型患儿下压腰椎,大拇指在脊椎两旁固定,伸直头部、身躯,待小儿坐稳后可适当四个方向推动小儿,锻炼平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沟通技巧:(1)语言沟通。患儿在入院后,护士需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介绍医院制度、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语速缓慢、声音温柔,要有足够的耐心;将患儿安排在相应病房内后,给予心理疏导,带领患儿及其家属熟悉科室环境及病房环境,帮助其消除陌生感,缓解紧张情绪,并同时取得患儿家属信任,以便于顺利开展康复护理。住院期间安慰、鼓励患儿,对家长采取必要心理疏导,认真耐心回答家长疑问,介绍成功案例,使家长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脑瘫患儿作为儿童特殊群体,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哭闹、不配合现象,护理人员可通过鼓励性语言与其沟通,多鼓励、表扬患儿,避免因不良语言对患儿造成刺激,加大护理工作开展难度。并加强患儿出院后健康宣教,指导家庭康复护理措施,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与训练内容,建立随访制度,及时复诊。(2)非语言沟通。患儿住院期间建立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床上用品使用卡通动物等图案,室内设置小儿趣味性元素。对哭闹、烦躁患儿,应触摸、拥抱患儿,逐渐缓解患儿情绪。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表现出稳重、快捷及轻柔的姿态,增加患儿安全感。在与患儿进行交流时,目光要保持平视,若患儿身边有多位家长陪同,护理人员目光要环视至每一位家属,让患儿及其家属感受到医院的尊重。护理人员还要重视微笑的力量,在恰当时间内给予微笑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与温馨,但在患儿疼痛时不能过度微笑,需给予理解与同情,从而增加患儿温馨感及安全感,减轻疼痛感。

1.3 评价指标[3]统计2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及护理前后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包括大小便、穿衣吃饭、如厕、活动、上楼梯、洗澡等,共100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1.4 判定标准 显效:护理后,患儿发育顺序已完全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肢体运动功能对称,可以正常行走,与同龄正常相比智力较为接近,不存在语言障碍现象,反应能力良好;有效:患儿肌张力与肌力均有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姿势均有明显进步,智力也与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无效:患者各临床症状与治疗、护理前对比,无明显变化。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护理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显效24例(72.73%),有效8例(24.24%),无效1例(3.03%),总有效率96.97%(32/33例)。对照组显效12例(36.36%),有效13例(39.39%),无效8例(24.24%),总有效率为75.76%(25/33例)。2组总有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观察组护理前ADL评分(33.1±5.7)分,护理后(76.4±8.1)分;对照组护理前ADL评分(34.2±6.0)分,护理后(61.2±10.6)分。2组护理后ADL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未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对照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15.2%(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瘫患儿康复护理措施的顺利实施关乎到患儿康复护理效果。对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护理,并不是要单纯改善其躯体形态功能,同时还要减轻患儿康复护理期间的生理、心理、精神等压力,减轻病残程度[4]。通过对脑瘫小儿采取头部康复护理、四肢训练及坐姿训练,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促使患儿尽快全面康复。因此,在瘫痪患儿康复护理期间采取沟通技巧,加强护患沟通,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护患沟通是护理人员开展护理活动的基本要求,护患沟通是双方医疗护理活动的信息传递过程,能够表达医疗护理工作的意愿和要求,通过掌握患儿的年龄、兴趣、爱好等,掌握小儿和家长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并采取必要心理疏导干预,开展良好的护患沟通,利于增强护理人员和家长逐渐的沟通交流,显著改善护患关系,利于康复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5]。同时,家长也能够掌握患儿日常功能康复锻炼,使患儿能够尽早功能锻炼,显著提高了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护患沟通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中应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护理理念,将小儿作为护理工作的主体,突出了小儿在本次护理工作中的地位,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患儿生理及心理的护理需求,促进患儿身心健康恢复,提高医院护理水平,降低不良纠纷事件发生率。本文2组护理后ADL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提示对脑瘫患儿康复护理工作中采取沟通技巧,使小儿能够尽早得到康复护理。观察组未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对照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15.2%,提示沟通技巧可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家属和小儿能够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

在沟通技巧中需重视非语言沟通技巧,形体语言沟通在沟通护理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语言沟通不能替代的。非语言沟通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护理人员通过形体沟通,利于缓解患儿恐惧、烦躁等情绪,促使康复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在患儿康复护理期间,需重视患儿日常生活训练,进食时使用边圆平浅、匙柄粗长、易掌握的汤匙。若患儿无法把拿汤匙,可利用套子将汤匙套在患儿手上,利于患儿握拿。在睡眠时,可使患儿头颈部偏向另一侧固定;后仰睡眠患儿以围巾包住双肩,以布套套住双肘,维持双肩向前,促进双腿并拢。总之,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期间采取沟通技巧,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降低纠纷事件的发生,促使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升,效果确切。

[1] 陈艳平.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的康复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41-42.

[2] 鱼小敏,雷会荣.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42-44.

[3] 杨锦.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及效果评价[J].环球中医药,2013,6(S2):84-85.

[4] 高青.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及其疗效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9):41-42.

[5] 陈建树.脑瘫儿童语言评价与干预训练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11(1):7-10.

(收稿 2016-04-10)

R473.72

B

1673-5110(2016)23-0137-02

猜你喜欢

脑瘫纠纷小儿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误帮倒忙引纠纷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用“情”化解离婚纠纷
纠纷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从一件农资纠纷说起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