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色素类检验在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6-01-27于峰
于峰
胆色素类检验在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于峰
目的探讨溶血性黄疸患者胆色素类检验的方式与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行胆色素类检验溶血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溶血性黄疸患者均行胆色素类检验,其中血清总胆红素(TBIL)为30.24~85.36 μmol/L,平均TBIL(50.24±10.17)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为12.45~35.26 μmol/L,平均DBIL(22.16±5.74)μmol/L;尿胆红素与粪胆原结果均呈阴性;尿胆原结果呈阴性者16例,呈假阳性者4例。故检验准确率为100%。结论当患者轻度升高、尿胆红素呈阴性、尿胆原呈阳性、粪色深而粪胆原呈阳性等,均可作为溶血性黄疸诊断与治疗的重要依据。
溶血性黄疸;胆色素;检验
溶血性黄疸指的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出现大量游离胆红素,超出肝脏处理能力所引发的滞留性黄疸。由于血清胆红素常见于未结合胆红素,即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而结合胆红素通常不会升高,当结合胆红素升高并在总胆红素量中占比≥20%时,可怀疑因溶血原因所致肝功能损害[1]。溶血性黄疸是常见的肝前性黄疸疾病,在黄疸疾病中占比3.0%~9.1%。本文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20例溶血性黄疸患者,对其临床检验方式及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溶血性黄疸患者共20例,男13例,女7例,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寒战、呕吐、腰痛以及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与贫血等,全部患者均行胆色素类检验。
1.2 检验诊断方法
1.2.1 血清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1.2.1.1 测定方法 常用方法包括胆红素氧化法与重氮试剂法,将测定结果中的TBIL与DBIL直接相减,可得到间接胆红素( IBIL)。胆红素氧化法主要包含胆红素氧化酶法(BOD法)与钒酸氧化法,而重氮试剂法主要包含改良J-G法以及其他重氮法等。
1.2.1.2 参考范围 TBIL与DBIL分别维持在5.1~19.0 μmol/L以及1.7~6.8 μmol/L[2]。
1.2.2 尿胆红素
1.2.2.1 检测方法 常采取定性检测,包括氧化法与重氮法两种。检测结果分别表现为强阳性(+++)、阳性(++)与弱阳性(+),胆红素表示分别为51.3、17.1、8.6 μmol/L。
1.2.2.2 参考值 结果呈现阴性。
1.2.2.3 标本要求 尿液标本需保持新鲜,不可阳光直射,避免胆红素转化为胆绿素致结果呈现假阴性。
1.2.3 尿胆原
1.2.3.1 检测方法[3]选择Ehrlich反应,实行手工操作或干化学分析均可,主要原理是运用尿胆原在酸性环境内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产生反应,产生红色化合物,其颜色的深与浅和尿胆原含量成正比。
1.2.3.2 参考值 结果呈现弱阳性(1∶20稀释后阴性) 或阴性。
1.2.3.3 标本要求 尿液标本需保持新鲜,不可阳光直射,避免尿胆原转化为尿胆素致结果呈现阴性。
1.2.4 粪胆原
1.2.4.1 检测方法[4]选择Ehrlich反应,用来定量或定性均可,反应后会产生红色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粪胆原量成正相关。
1.2.4.2 参考值 结果呈现阴性。
2 结果
20例溶血性黄疸患者均行胆色素类检验,其中TBIL为30.24~85.36 μmol/L,平均TBIL(50.24± 10.17)μmol/L,DBIL为12.45~35.26 μmol/L,平均DBIL(22.16±5.74)μmol/L;尿胆红素与粪胆原结果均呈阴性;尿胆原结果呈阴性者16例,呈假阳性者4例。故检验准确率为100%。
3 讨论
凡是可诱发溶血的疾病皆可引发溶血性黄疸,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以及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前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等,后者如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后溶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伯氨喹啉、蚕豆病等。通常情况下,患者黄疸多为轻度,呈现浅柠檬色,如急性溶血时,可伴有寒战、发热、呕吐、头痛、腰痛等症状,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或贫血,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需注意的是,慢性溶血患者大多为先天性,除贫血外还有脾肿大。溶血性黄疸主要表现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对患者实行临床检测时,其主要指标就是胆红素的测定,其临床价值各不相同,具体如下:①血清TBIL和DBIL:血清TBIL浓度可准确地将黄疸程度反映出来,其中溶血性黄疸患者的血清TBIL常表现为轻、中度升高,大多≥85.5 μmol/L,如超过此值则表示合并肝细胞损伤。溶血性黄疸患者的IBIL在血清TBIL中占比>80%,DBIL和TBIL的比值<20%;肝细胞性黄疸患者的血清TBIL表现为中度升高,DBIL和TBIL的比值大多为40%~60%;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的血清TBIL表现为重度升高,DBIL和TBIL的比值≥60%。这对黄疸类型的鉴别有重要意义[5]。②尿胆红素:溶血性黄疸患者的尿胆红素试验结果呈现阴性,其体内有大量的红细胞受到破坏,导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升高,再加上未结合胆红素无法经肾脏排出,因此尿中并无胆红素,而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病毒或中毒性肝炎、肝硬化或其他类型肝病的患者,因其血中增多的胆红素有大部分是结合胆红素,因此尿胆红素呈现阳性[6]。③尿胆原:溶血性黄疸患者的尿胆原试验结果呈现阳性,由于尿胆原主要通过胆红素代谢产生,在生理情况下,肝脏中的胆红素通过胆道至肠道,使肠道细菌通过分解后产生胆素原族化合物,再经粪便排出,也有10%~20%会在肠肝内循环,其中只有少数会在体循环后经尿排出,因此正常尿液中会含有少量的尿胆原(3~16 μmol/L)。当患者为溶血性黄疸时,其体内会有大量红细胞遭受破坏,使未结合胆红素升高,造成肝细胞代偿性,从而形成更多的结合胆红素,故排出尿液中的尿胆原量也会随之增加[7]。④粪胆原:溶血性黄疸患者的粪胆原试验结果呈现阳性,由于大部分未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时因细菌而还原,导致粪便中的粪胆原显著增多,常于24 h内粪中的粪胆原超过300~1000mg。肝细胞性黄疸患者的粪胆原会减少,而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的粪胆原不仅会减少甚至会消失,这对鉴别黄疸类型亦有关键性价值[8]。
综上所述,对溶血性黄疸检验时,以胆色素类检验为主要临床指标,TBIL轻、中度升高,DBIL和TBIL的比值<20%,尿胆红素呈阴性,尿胆原呈阳性,粪色深而粪胆原呈阳性,有助于鉴别黄疸类型,且检验结果准确率高,简便快速,安全可靠,值得广泛应用。
[1]廖金莲.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56-57.
[2]邱建武,刁诗光,肖小兵,等.4种检测项目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2005-2006.
[3]丁红,廖正辉.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发病特点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1):1433-1434.
[4]李红萍,李培培,朱兆均,等.溶血性黄疸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5):758-761.
[5]刘秋玲.血清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检测在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应用.基层医学论坛,2012(34):4528-4529.
[6]陈造基.黄疸原因待查109例临床分析.世界感染杂志,2010(3): 132-136.
[7]薛碧萍.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0):28-29.
[8]杨景好.黄疸性疾病的鉴别.中国医学创新,2010,7(15):184-18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053
2016-09-14]
113015 抚顺市传染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