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置管引流术中穿刺道出血的预防
2016-01-27王晓峰张宏兵李加龙张坤虎
刘 帅 王晓峰 张宏兵 李加龙 张坤虎 乔 育 马 德
解放军第三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 宝鸡 712000
高血压脑出血置管引流术中穿刺道出血的预防
刘 帅 王晓峰 张宏兵 李加龙 张坤虎 乔 育 马 德
解放军第三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 宝鸡 712000
目的 探讨脑出血置管引流术中避免穿刺道出血的操作细节。方法 对我科2011-01—2015-01行脑出血置管引流术的2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出减少穿刺道出血的方法。结果 266例患者中11例出现穿刺道出血,仅3例出血量较大,需再次手术治疗,穿刺道出血率较低。结论 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小心操作、术后科学管理,注重每一个细节,可明显减少穿刺道出血的发生。
穿刺道出血;置管引流;脑出血
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日益上升,且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脑出血置管引流术已成为脑出血外科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具有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费用低廉、易操作等优点,且几乎不受年龄限制,临床应用广泛[1]。然而,穿刺道出血发生率较高,已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头等难题。我科于2011-01—2015-01采用脑出血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266例,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小心操作、术后科学管理,注重细节,穿刺道出血发生率较低,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139例,女127例;年龄33~91岁,平均60.9岁;均有明确高血压史(不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病例已剔除)。入院时血压160~240 mmHg/95~140 mmHg(1 mmHg=0.133 kPa)。入院时GCS评分:9~14分202例,6~8分56例,≤5分8例。其中血肿位于基底节区193例,丘脑区56例,皮层区17例。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25~90 mL,手术治疗时间距发病6 h~4 d。
1.2 手术方法 术前根据头颅CT扫描,选择最适合的穿刺平面,避开血管较丰富区域、重要功能区域,确定穿刺点、穿刺角度、置管深度等,并以标记笔在患者头皮上加以标记[2]。给予足够的心理疏导及适量镇静、镇痛类药物,必要时给予麻醉类药物,以保证患者在术中、术后早期情绪稳定,能够很好地配合手术完成。头架固定患者头颅,常规消毒后铺无菌单,根据患者自身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局麻药品,行局部麻醉,麻醉成功后以穿刺点为中心,行头皮直切口约3 cm,逐层切开头皮后止血,牵开器牵开头皮,骨膜处再次局麻药物渗透性麻醉,以减少对患者的疼痛刺激,从而减少患者躁动症状,以此来稳定血压、颅内压力。骨膜剥离器剥开骨膜,小钻头电钻钻孔,骨孔及硬膜处充分止血,生理盐水冲洗术区,保证术区清洁,术野开阔。硬脑膜放射状切开一小口,如硬脑膜渗血则电凝止血。观察术区大脑皮层如无较大血管,则按计划进行穿刺,穿刺前再次核对穿刺角度、穿刺深度等,核对无误后进行穿刺。穿刺过程中应柔和、连贯、用力均匀,边旋转边穿刺,到达预定穿刺深度后观察引流管有无陈旧性血肿流出,可适当用注射器无阻力回抽,证实引流管位于血肿腔。距手术切口2 cm处另切口引出引流管并固定,处理硬脑膜及骨孔,如与引流管间隙过大,可使用明胶海绵及医用生物胶封堵。检查器械无误,逐层缝合头皮。三通衔接引流管与无菌引流器,术区包扎,手术结束。
1.3 术后管理 术后患者入ICU病房,行血压监护、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护,条件允许者行颅内压监护。结合患者血压情况,严格输液泵控制降压药物滴速,保持患者血压稳定,一般多选择控制血压于140~150 mmHg/80~90 mmHg。给予吸氧,以防因脑部缺氧造成脑组织水肿。调整头部引流管于合适高度,以控制引流量,保证颅内压力阶梯性下降,以防过度引流后颅内压力骤降,导致脑内再出血。严密观察引流管引流液色泽,如有鲜红色血液流出,则高度警惕脑内再出血,需及时给予止血处理,并复查头颅CT,了解脑内病情变化,必要时开颅手术清除血肿。针对烦躁患者给予镇定处理,防止其血压波动导致脑血管病发生,必要时约束带约束,防止患者拔出头部引流管。早起肠道营养摄入,提倡进食多元化,多进食膳食纤维,以保证大便顺利,如存在便秘,给予物理灌肠。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有条件的医院可行移动CT检查,明确脑内血肿引流完全或大部分引流、血肿占位效应不明显者可考虑拔管。
2 结果
266例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的脑出血患者,行置管引流术治疗后,术中及术后穿刺道出血共11例。其中6例出血量较小,在5 mL以内;2例出血量10~20 mL,均行药物保守治疗,恢复良好;3例出血量较大,均>40 mL,其中2例急诊开颅手术清除血肿,1例拒绝再次手术,放弃治疗出院。
3 讨论
据报道,我国人民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日益上升,且病死率和病残率高,严重威胁国人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治疗的要求及期望值逐日提高,给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项重要的神经外科处理手段,置管引流术以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费用低廉、易操作、几乎不受年龄限制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穿刺道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后果严重,其致死、致残率不容忽视,怎样来避免穿刺道出血已成为手术成败的关键一步。
结合我科多年来对脑出血置管引流术的使用与研究,结合近4年266例脑出血患者使用此术式的对比与观察,针对如何避免、减少穿刺道出血问题,现总结如下:(1)熟悉掌握脑血管解剖知识,避开血管较丰富区域,必要时可带角度穿刺;(2)钻孔后切开硬脑膜不宜过大,以引流管刚好能通过为佳,如切口过大,拔管后随颅压升高脑组织可由此疝出,导致皮层血管出血,如因术中原因导致切口过大,可用明胶海绵及医用生物胶等封堵;(3)硬膜切开后,明确皮层无较大血管通过,必要时可电凝术区较小血管,以避免穿刺时血管破裂出血;(4)必要时可用小尖刀刺破皮层,以减少引流管刺入脑组织时的阻力,但应确保皮层无渗血,应彻底止血;(5)再次核对穿刺点、穿刺角度、穿刺深度,做到穿刺前数据无误,争取一次穿刺成功,立体定向仪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3];(6)穿刺前用生理盐水润湿引流管,以增加其润滑度;(7)穿刺时动作轻柔,连贯,用力均匀,以感觉有无穿刺阻力的变化,如感觉有明显穿刺阻力的变化,需更换穿刺道;(8)穿刺时应一边旋转一边缓慢进入[4];(9)穿刺成功后无阻力回抽,确保引流管在位,如一次穿刺不成功,需重新确定穿刺各项指标后再行穿刺,尽可能避免更换穿刺人员,以确保穿刺者手感;(10)如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可导致引流管与脑组织间粘连较紧密,拔管时阻力会增大,对脑组织有一定的撕拉作用,穿刺道出血几率会增大,故引流管固定处可适当留出一定的活动范围,可定时(约1 d)轻度旋转引流管,以保证引流管与脑组织间粘连程度不至于过大,但应注意动作轻柔,如动作太过粗暴会有反向作用;(11)如CT提示穿刺道有渗血,可适当延长引流管留置时间,以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12)对于穿刺道有渗血及血凝异常的患者,拔管时可经引流管注入溶有适量血凝酶或去甲肾上腺素的冰盐水,边注入边拔管,可起到较理想的止血效果[5];(13)拔管时动作要求更加轻柔,顺时针、逆时针多次小幅度旋转后缓慢拔出,并注意引流管有无新鲜出血等,必要时及时复查头颅CT;(14)拔管后结扎引流管口时注意避免导致患者过度疼痛,导致一过性血压升高,会大大增加穿刺道出血的风险;(15)因术后从手术室至病房过程中难免搬动、颠簸,为造成血压及颅内压力不稳定,术后暂时夹闭引流管,以防短时间内过度引流导致脑内出血增加;(16)术后返回病房后,根据引流情况调整引流管高度,以控制性引流脑内血肿、阶梯性降低颅压;(17)术前、术中、术后患者的镇静、镇痛、血压控制等尤为重要,对意识障碍较浅患者因加强心理疏导,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从而降低血压、颅内压等,一切可导致患者血压、颅内压升高的因素应尽可能避免,如烦躁、便秘、打喷嚏等。
脑出血置管引流术已广泛应用在脑内出血稍稳定、出血量不足以开颅减压患者的治疗中,同时应用于:因高龄不能耐受全麻开颅手术患者、因其他脏器功能或凝血异常开颅手术风险较大患者、因经济问题不能承受开颅手术费用患者等。也有报道称,此术式应用于急性大量脑出血开颅准备前损伤控制阶段,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何在普及使用中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是每位医生应该思考的问题。
总之,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小心操作、术后科学管理,注重每一个细节,可明显减少穿刺道出血的发生。把每一步的风险降到最低,是保证患者逐步康复的关键。
[1] 李玉庆,商建勋,赵清伟,等.微骨孔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附36例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3):186-187.
[2] 张宏兵,王晓峰,李加龙,等.多元定位在高血压脑出血锥孔术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0(2):119.
[3] 汪美平,梁威,高进喜,等.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7例的体会[J].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杂志,2013,26(2):109-111.
[4] 姜秀峰,周晓平,胡小吾,等.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颅内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5):427-428.
[5] 汤永洋.CT引导下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4):79-80.
(收稿2016-03-14)
R743.34
B
1673-5110(2016)23-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