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小鹅瘟病例防制报导
2016-01-27黄清程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兽医站354303
黄清程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兽医站 354303)
一起小鹅瘟病例防制报导
黄清程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兽医站 354303)
小鹅瘟是初生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鹅的临床特点是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下痢,出现神经症状;病变的主要特征是肠道发炎,小肠黏膜坏死脱落和凝固,形成栓子,梗塞肠腔,形如 “腊肠样”,死亡率高;对养鹅业影响极大。防制本病的根源是预防为主,对产蛋前种鹅进行免疫注射小鹅瘟疫苗,能防止本病的发生。
小鹅瘟;防制;体会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雏临床特点:精神委顿、食欲废绝、下痢,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对养鹅业影响极大。2015年11月20日,本街道张某从浙江江山白鹅批发市场购进一批雏鹅,计1000羽,购回的第5天陆续出现精神委顿、食欲减少、个别有拉稀,养殖户误认为是运输后的应激,续补给 “多维”和抗生素未见好转。10d后出现死亡。仅仅两天就死亡近500余羽,死亡率占发病率的80%以上。12月2日前往求诊。临诊时症状:病雏鹅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行动缓慢;采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病雏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而频频摇头;饮水量增加;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沾满肛门周围;喙、蹼色变暗;患病雏鹅死前出现角弓反张、抽搐等神经症状。笔者对病死鹅剖检10羽进行分析,10羽的空肠段均有黏膜坏死脱落,其中8羽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栓子如 “腊肠样”;病死雏鹅多呈败血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对养鹅业生产危害极大。根据笔者多年的兽医临床实践,结合该病的发病史、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剖检病理变化、临床药物治疗等,初步诊断为小鹅瘟。采取如下防制措施,供同仁参考。
1 发病情况调查
经查核,该批鹅苗是从浙江江山鹅苗批发市场零星购买的,市场的鹅苗来源混乱,生长参差不齐,一旦出现病鹅,即可漫延,使养殖场 (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惨重。根据本次病例情况分析,发病雏鹅从6日龄开始发病,13日龄出现典型症状和大批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损失惨重。
2 临床症状表现
发病鹅普遍出现下痢、口吐黏液、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 (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主要表现。该病程多为急性和亚急性经过。
(1)最急性型小鹅瘟一般无临床表现立即死亡。
(2)急性型小鹅瘟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行动缓慢;饮水量增加,拉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喙端和蹼色变暗 (发绀);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渐而转为亚急性型。
(3)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病程4~7d或更长,有极少数病鹅可以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 “僵鹅”。
3 剖检病变
(1)最急性型病例,剖检时仅见十二指肠黏膜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在其上面覆盖有大量的淡黄色黏液;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易碎;胆囊胀大、充满胆汁,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
(2)急性型和亚急性型,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胆囊胀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肾脏稍为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肠道有明显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如小肠回盲段,外观膨大,黏膜充血、出血,发炎坏死脱落,形成 “栓子”形如腊肠状,手触质地坚实,剪开见肠壁变薄,凝固栓子容易剥离等。
4 诊断
根据发病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剖检病理变化等特征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区别诊断:与鹅副黏病毒病的区别在于:本病1~3周龄的雏鹅易发,而鹅副黏病毒病不分年龄的鹅群均可发病。与禽流感的区别,本病无鳞角出血,而禽流感有典型的鳞角出血等特征可以肉眼区别。
5 防制与体会
5.1 把好引种关,引进健康鹅
购苗时要选择到有资质的种鹅场购进种苗,对新购进的鹅苗要隔离饲养观察15d以上:补充青绿饲料和 “多维”等自由采食和饮水,增加营养,防止疫病传入。
5.2 加强消毒
全场定期每周消毒1次以上,针对垫草、料槽、场地,应用百毒杀或消特灵、消特威进行喷雾消毒。对病死鹅严格按无害化处理。禁止无关人员和其他动物进入养殖场所。
5.3 抓好种鹅场的 (源头)免疫接种工作
对产蛋前1个月的种母鹅肌注小鹅瘟疫苗,孵出的雏鹅自身就有免疫力。如母鹅没有进行免疫接种,雏鹅在1日龄内皮下注射小鹅瘟抗血清0.5mL,可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5.4 加强管理
增强种鹅的抗病力,注意鹅舍通风干燥,定期消毒,冬天防寒保暖,平时可用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类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