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韩造园思想与美意识比较

2016-01-27张馨文崔向日通讯作者延边大学美术学院133000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比较

张馨文 崔向日(通讯作者)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 133000)



中韩造园思想与美意识比较

张馨文崔向日(通讯作者)(延边大学美术学院133000)

摘要:从传统思想、造园艺术与美意识、传统园林的意匠之别等三个方面对中韩传统园林进行了比较,对中韩造园思想与园林美学思想进行了阐述,用比较的手法对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和韩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处理手法与意匠进行了总结,即中国传统造园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利用石假山等人工的自然风景造园手法体现出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真与假等处理手法,而韩国的传统园林中很少有假山等人工元素,普遍存在着造景艺术追求用五感来感受大自然的艺术手法。用仙道思想的得水法、背山形、掌风法等手法和儒家思想位阶秩序也在空间构成与动线的流向中体现。

关键词:造园思想;比较;美意识

一、传统思想与自然观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潜在的理论体系。“自然”一词,在中国始见于《老子》中,《老子》在开篇中说道:“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无教:万物作焉辞,生而不有,为百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含义就是天下之事本无是非倾向,而自成循环。“自然”虽不等同于自然界,但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为自然界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且是先于人类的存在,所以“自然”的意识建基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研发知觉的前提下。此外,中国人的自然观还有道教的“万物与我为一”命题、儒家的“自然道德一体”论、佛教的人与自然“同根同体”说等。其中,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自然观念上显明体现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韩国古代的文化哲学也有着浓重的自然崇拜意识。由于韩国的传统思想与中国传统历史有着无可争辩的亲缘关联,也使得“自然”成为韩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活跃的范畴典型。然而,由于中韩传统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存在,因此韩国古代在受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绝非完全被动与消极的受容,也不可能完全丧失自我的民族文化传统意识与价值体系。韩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传入三教之前,在韩国古代有叫“仙道”之称的传统道教,在宗教的观点上,可以叫为“仙教”。仙教的宗教本质大体以三个特征加以定义。其一是“光明的上帝”,其二是“三神一体信仰”,其三是“神人合一思想”。仙教区分“上帝的神”与“鬼神的神”,韩国的固有信仰来源于神,并以其“光明”为属性。并且,这种思维体系渗透在韩国古代建国神话(檀君,朱蒙,赫居世神话等)中。鬼神的神出于从自然对象界产生的大脑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最原始的感情-畏惧与恐怖,在历史上由统治阶级或特殊阶级权力化并独占。相比之下,上帝的神是终极的实在,以“光明”为属性的超越存在,以“神性”或者“阳心”内在于人,并具有普遍性。在神经生物学上表现为具有全体性与普遍性属性的脑干(brainstem)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治愈能力。从而,仙教的上帝是光明的存在,与人类隔离的外化的实体,不仅仅是侍奉、祈福、崇拜的对象,并以人的阳心内在,并通过阳心的流露体现在现实世界的上帝,通过修行完成合一的对象。阳心的恢复就意味着人性的恢复,此时的阳心并非为外化的道德的、伦理的观念,也不是社会的、国家的纪律或者法律。内心的阳心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人不依存根据时代、地域、文化的状况相对的、外化的、棍定的法则,而是过最普遍的阳心之人生。总之,古代韩国人认为宇宙可分为天上、地上、地下三界,还认为这三界的宇宙各层都有日、月、星,所以相信天上、地下也有与地上完全相同的世界。天上有以天神为主的日神、月神、星神和其侍人们生活并支配着宇宙的森罗万象;地上有人、鸟、兽以及山神和其他的自然神生活,地下有人类的死灵和支配这死灵的冥府神。此说认为天上界是人类始终憧憬的乐园,吃穿无忧愁,无疾病、无死亡,不冷不热,终年鸟语花香。而地下界是人死后去的地方。根据生前的善恶功过分别送地狱和乐园。地狱是在地下的黑暗界,那里只有寒冷和包饥饿,那是一个永远持续刑罚的刑场。乐园是最好的永生界、极乐世界,但并未明确指出宇宙三界中的哪个地方。可见,韩国古代文化中人带有大自然的属性较浓。

二、造园艺术与美意识的比较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为主要表现手法,在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的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在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假山中峰、坡、洞、涧以及山与水的关系等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遵循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在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追求的是意趣“意境”的表现,即“神似”,而不重“形似”的刻画。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中“意在笔先”的“意”,不仅指规划布置和景物的游赏功能、空间构图,以及形式美的规律,而在通过这些表现手段,从有限达于无限,创造出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自然山水的“意境”。中国的造园艺术家们寄情于园林之中,把园林建成立体的画,无声的诗,通过立体空间的整体构思,组成景象的序列,形成庭园空间的层次和节奏感。把景色置于动感之中,如行云流水、飘然欲飞,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抒发自己的情感。中国明末造园家计成在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中提出:“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筑垣须广,空地多存”。这说明厅堂是供集会娱乐的场所,是园林的主体建筑,所以风景要佳,朝向要好,空间要开旷。所谓“先乎取景”,不仅要考虑人们由内望外无不美景如画,并且对厅堂本身也要能满足观赏者的审美要求。再者,厅堂在园林建筑中的体量最大这就要求在堂前有足够的视野空间,即“筑垣须广空地多存”。但植树不宜多,在于少而修,这样才能烘托出主体建筑的艺术表现力。总而言之,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约可归纳成三个方面。其一,就是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处理手法上注重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各种关系上处理。其二、是园林建筑,顺应自然。多采用人工手法设人工山,石纹、石阶等,还有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另外,园林建筑的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用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恬静的艺术特征。其三、树木花卉,表现自然。园林植物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无刻意修剪与塑造。

韩国因海洋性特征显著,其自然景观优美,地形具多样性,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错分布。因此,韩国的传统园林中很少有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峰等人为的艺术表现。韩国自古以来一直把水景作为环境景观的中心,挖地造池,池中建岛,池边造山,池边建亭,是用人工开凿的水池,或自然式或规则式。借景也是是韩国造园艺术手法中之一。尤其,“外借”手法为显著。如,通过窗户把外借自然景色引入室内,主要是借山、借水、借天等。另外,从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这会的过程中从无围墙转化为可画地为界的低矮的围墙。通过低矮的围墙可借路边的花草树木和风声、流水声,而当穿行大厅时,从门窗漏格和围墙中望出去,又有一种近山远水的感觉,达到了“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尤其,韩国的造景艺术不单追求视觉效果,更强调用五感来感受大自然的艺术手法。古代韩国人的造园思想除造园者的自然观以外仙道思想的得水法、背山形、掌风法等手法也常出现在造景过程中。此外,古代韩国人在空间的位阶与动线的流向、进入居住空间的动线等方面也有其独有之处。

三、中韩传统园林的意匠之别

中国古园林掇山理石的意匠,往往借鉴山水画表现峰峦峻岳的笔墨技法,张家骥在《园冶全释》中归纳出三个基本手法。其一,是取势。也就是藉山石之形取其自然山水之势。如园林中的峰,不论是用冰单石还是二三块堆掇,峰石都要“上大下小”。因为,上大下小才能具有飞舞之势,也就能集中的表现出山峰高险峻立的精神。第二,是夸张。即强调悬崖峭壁的悬与削的特征。要求“起脚宜小,渐理渐大”,虽高仅及屋而悬挑数尺,用比例上的夸张以造成拿攫骇目,突兀惊人的气势。第三,是不了。所谓画家之秘宝在“不了”二字,即以不尽而尽之的手法,给观赏者久有想像的余地。如园林的涧壑洞穴,曲折窈窕,不使人一望而尽,自然就形成深奥莫测的境界,如计成所说:即“岩峦洞穴之莫穷”。这三者常常综合运用,但不论是峰峦还是岩壁,其体量与造型不仅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更主要的不能离开一定的空间环境。

韩国的古园林的主要意匠手法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传统思想与象征性。韩国人利用植物的树种、花、果实的色彩等配植方法调节阴阳。第二、利用五感,达到舒适的目的。园林植物选择方面考虑花草树木的形、色、香、味吸引昆虫和鸟类等自然的声音。第三、与外部空间的的协调。通过围墙区分园林空间自然林之间的界线,在园内种植自然林常见树种,而在自然林里种庭院内常见树种,达到调节配植的目的。除此之外,韩国人利用实景创造功能与思想(实用性、审美性、生态性、想象性、哲学性、环境性等)的有机结合。因此,造园过程中人为的造景手法极为少见。把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实用性和自然、人间与天地(自然)视为同等级别的三才思想为基本造景原理,利用生态环境,达人们向往的神界(第三环境)。

结论

中韩两国在传统造园手法上都受道家和儒家思想和佛教的阴阳论思想的影响。在中国造园文化是从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中国南方地带开始发展起来的。因此,开始利用石假山等人工的自然风景造园手法较为广泛,后来发展成“一步一景”的多样化艺术表现手法。而韩国因自然景观优美、地形具多样。因此,韩国的传统园林中很少有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峰等人为的艺术表现。尤其,较普遍存在着造景艺术追求用五感来感受大自然的艺术手法。此外,还有仙道思想的得水法、背山形、掌风法等手法和儒家思想位阶秩序在空间构成与动线的流向中体现。

参考文献:

[1](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著集校释》.中华书局,2009:6.

[2](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2009:63.

[3](韩国)李能和,李钟殷译.朝鲜道教史[M].普成文化社,1986.

[4](韩国)金泰坤,金锦子译.民族文学研究[J].1995.2:91.

张馨文,本科,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村上春树《1Q84》与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比较研究
孔子与荀子文质观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宋代尚意与晚明尚奇书学思想的探析与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