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木刻版画的艺术品格与当代启示

2016-01-27张义青侯业智延安大学文学院716000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延安时期

张义青 侯业智 (延安大学文学院 716000)



延安木刻版画的艺术品格与当代启示

张义青侯业智(延安大学文学院716000)

摘要:延安木刻版画艺术在西方版画艺术和中国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发展迅速,产生了一批极具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具有着民族性、大众性、政治性等独特的艺术品格和思想内蕴,不仅为革命事业起到了巨大宣传作用,也为当代中国木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给中国新时期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延安时期;木刻版画;艺术品格;当代启示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大批追求理想、坚持抗战的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到延安,其中就有一批左翼木刻家、爱国艺术家和青年学生先后到达延安,为延安木刻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36年到1940年,先后有温涛、胡一川、沃渣、江丰、马达、陈铁耕、黄山定、张望、力群等左翼木刻家,王式廓、王曼硕、刘岘等回国青年美术家,彦涵、罗工柳、杨筠、王文秋、夏风、石鲁、莫朴、古元、刘蒙天、刘旷、张映雪、戚单、牛文等青年学生来到延安。这批艺术家最后大多汇聚于鲁艺美术系,开始了他们延安时期木刻学习与创作的艺术生涯。在这批新兴木刻艺术家的带动下,木刻如雨后春笋般在延安的土地上发展与兴盛起来,产生了《运草》《减租斗争》《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改造二流子》《牛犋变工队》等一批在现代美术史上都有着深远影响的木刻作品。延安木刻版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品格而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评价,产生了较大的艺术反响。

一、延安木刻版画的艺术品格

(一)民族性

抗战爆发后,一批左翼木刻艺术家来到圣地延安,左翼木刻版画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也带到了延安。延安木刻版画在创作思想上延续了左翼版画的创作理念,以艺术的形式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抗战生活;在艺术风格上,采用仍然是从西方借鉴来的木刻艺术手法。但是,受到延安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西方的木刻版画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在解放区并不十分受欢迎。所以,“鲁艺”的木刻工作者们开始摸索改变作品风格的道路,希望摆脱西方版画艺术理念和艺术手法的束缚。延安木刻艺术家们从中国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开始转变木刻版画的创作风格。他们从中国古典书籍的插图插画、各地的年画以及民间剪纸中寻找创新灵感,将这些艺术质素与外来技法融为一体,在木刻版画的艺术手法和表现风格上大胆创新,创作出新年画、套色木刻、连环画等全新艺术形式的木刻艺术作品。相比而言,国统区木刻在民族化方面虽然做出了努力,但是相对于延安木刻还是稍显逊色,重庆木刻家王琦认为,解放区的木刻“表现方法有浓厚的中国风”,国统区的木刻“表现形式有较重的外国风”。

(二)大众性

随着抗战形势的不断变化,1938年以后,逐渐形成了以重庆、桂林等城市为中心的西南大后方木刻;与之相呼应的是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木刻。抗战期间的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木刻版画虽然都是对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延续,都是对现实主义精神的传承,但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了不同的道路。两地木刻创作在题材选择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国统区木刻“有很多表现下层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仍然是十分生动而引人注目的”,但是由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国统区的木刻内容主要是暴露旧社会的黑暗面,表现了沦陷区和国统区专制、腐败、流亡、逃难、失散、贫穷、饥饿、疾病、潦倒、失业、逮捕、杀戮等题材,充满着灰暗、沮丧的内容,而反映劳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作品相对较少。

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可以看作是新兴版画运动的延续。当上海等地的左翼艺术家们来到解放区进行创作时,木刻版画的语言形式与大众审美出现了矛盾,妨碍了版画服务人民、服务抗战的社会功用。“鲁艺”初期创作的这种欧式风格的木刻作品被百姓们称为“阴阳脸”“麻子脸”,可见这些作品与工农群众的审美隔膜。这一隔膜使得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木刻艺术如何走向大众,如何服务大众。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大众化理念和服务工农兵思想对解放区木刻的大众化转型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讲话”的影响下,木刻工作者们深入群众、深入农村、深入抗战前线进行考察和创作,结合年画、画像砖剪纸等民间艺术,创作出了一大批为人民大众所喜欢的优秀作品,使解放区木刻作品的风格、题材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例如古元的《哥哥的假期》《割草》《结婚登记》,力群的《丰衣足食图》,胡一川的《抗日大会》,庄言的《北方姑娘》,彦涵的《抢粮斗争》等,都是反映人民生活、贴近群众生活的优秀作品。

(三)政治性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文艺路线的纲领性文件,而最早实践这一文艺思想的就是解放区艺术家们。由于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的限制,绘画材料和颜料都较难得到,当时的美术创作主要以木刻版画为主。“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因为革命所需要,有宣传,教化,装饰和普及,所以在这时代,版画——木刻,石版,插画,装画,蚀铜板——就非常发达了”。所以,木刻版画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宣传教育途径,承载着丰富的政治内涵。

由于延安教育水平的落后,形象直观的木刻版画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文字宣传,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任务。木刻艺术家通过木刻艺术深入农村进行宣传与教育,使人民群众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同时组织和发动群众积极支持抗战,在此过程中木刻版画艺术显示出了它“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使艺术真正成为了革命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很多政治主张和政策路线都在木刻作品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如体现抗战场面的《火烧阳明堡飞机场》《破路》《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体现移民政策的《移民到陕北》,体现大生产运动的《南泥湾的歌》,体现改造二流子运动的《改造二流子》,体现卫生政策的《讲究卫生人兴财旺》《宣传卫生》,体现教育政策的《冬学》《读报的妇女》《掌握新武器,学习新文化》,体现阶级斗争的《减租会》《清算斗争》《打倒封建》等。

二、延安木刻版画的当代启示

从当下视角反观延安木刻版画,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得有些过时与落伍。但实际上,延安木刻艺术家们的艺术探索精神和他们创作出的这些拥有着独特思想内涵和艺术内蕴的木刻作品,依旧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具有鲜明的当代意义。

(一)根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意图都是社会的反映。是否对描绘的生活有最深切的感受,是关系到一件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文艺工作者如果不能跟上时代步伐、把握人民需求,文艺作品就会变成“无根之萍”“无魂躯壳”,不仅不能成为优秀的、有价值的作品,还会被人民所唾弃。

延安时期的木刻创作者们在民族危亡时期怀抱着满腔报国热情,他们都希望能用自己的画笔和作品为抗战贡献一份力量,“这里不提倡‘与抗战无关’的作品创造,也不鼓吹为‘一个领袖’服务的精神,一切都服从战争,服从大众。”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以及解放区政府的积极影响下,延安木刻歌颂新生活、新气象,向往光明和未来,在题材内容和绘制技巧上又中西合璧、去粗取精,创造出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木刻作品,不仅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也得到了国内外美术界的认可。

(二)贴近大众的真情流露

在艺术界盛行的“猎奇”潮流影响下,文艺作品的思想内蕴没有受到重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目的不再那么单纯、情感不再那么真实感人,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的时代无疑是对艺术家们“艺德”和“艺技”的巨大考验。还有一些作品虽然非常具有艺术性,在技法上也十分熟练,给人以艺术享受,但是这类作品几乎只在美术馆或者专题展会里才能看到,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不能与普通群众产生共鸣,如果持续下去有可能导致这类作品或艺术形式的消亡。艺术本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它的创造环境,即人民群众,创作在各方面都势必会走下坡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取材,“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当代艺术“剑走偏锋”,因此很难像延安木刻版画一样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延安时期木刻版画艺术从故事取材、表现技法甚至作品的载体形式上都充分考虑了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避免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窘境,当代艺术创作应该借鉴延安木刻的宝贵经验,创作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具有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在载体上也可以借鉴延安木刻新年画的形式,极力推动艺术作品的大众化。

(三)当代艺术要敢于创新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中也谈到“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当代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德国和苏联的版画艺术被鲁迅引介到中国后,对中国新兴木刻的创作产生了深而广的影响。在三四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版画家中,大多数人把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的作品当做范本来参考。许多版画家后来都写了回忆,对这两位版画家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影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延安木刻版画家们并没有仅仅止步于机械的模仿和借鉴,对于外国木刻的高超表现技巧和直面社会黑暗的表达风格进行了有选择的取舍,摒弃偏向西方素描绘画方式的雕刻手法,大胆借鉴民间剪纸、窗花、石雕、年画等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的对称构图等,以一种新颖的表现内容、新颖的社会题材、新奇的人物形态、新异的创作风格,赋予了版画艺术新的创作面貌,使这一外来的艺术形式有了新突破。

(四)要坚持民族风格

当下,很多的艺术家都在标榜着要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殊不知,由于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不够了解,或者是受外来文化影响太深,使得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变得有点“四不像”。这些艺术家的本意是值得赞赏的,但要使作品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必须要对民间艺术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延安时期木刻艺术的创作过程无疑为当代文艺真正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好榜样。

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提出新文化应具有“新鲜活泼、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42年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木刻工作者就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民间艺术,版画开始具有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的特点,平面化的结构和明亮的色彩以及清晰的形象。他们还深入民间,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几个月甚至几年,确保使版画成为士兵和农民“读”得懂也喜欢的艺术,不但深入了解民间艺术形式,而且从思想与情感层面挖掘出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象。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艺工作者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促进我国当代文艺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琦.风起云涌的木刻运动——重庆“中国木刻研究会”的始末[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3).

[2]鲁迅.《新俄画选》小引[A],鲁迅.鲁迅美术论集[A],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3]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014/14018968_0.shtml.

[4]社论,欢迎科学艺术人才[N].解放日报,1941-6-10.

[5]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毛泽东选集[A].人民出版社,1991.

张义青,延安大学文学院秘书学本科生。

侯业智,延安大学红色文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作者简介:

基金项目:延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陕北民间艺术与延安文艺建构”成果(15BWY25);延安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成果(YDQ2014-25);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整理与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延安时期
解析延安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延安时期体育形式的探索与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