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疑,疑贵有法
——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发问的方法与策略
2016-01-27谢佛连
谢佛连
江西省寻乌县实验小学
学贵有疑,疑贵有法
——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发问的方法与策略
谢佛连
江西省寻乌县实验小学
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所以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的实例分析了指导学生发问的方法与策略,这主要包括:在题眼处发问、在矛盾处发问、在疑难处发问、在结尾处发问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问方法与策略
宋代学者陆九渊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所以说,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来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发问的方法与策略。
1、在题眼处发问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而我们常常又说眼睛是人的心灵的窗户,由此可见文章的题眼是一篇文章的关键,它包含着文章的重要信息,只要我们抓住文章的关键题眼就能发现文章中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分析一下。
比如,在讲授五年级《桥》一文时,笔者就先指导学生找到文章的题眼,在快速浏览的基础上学生们很容易就找到了题眼即题目。然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桥”在文章中的含义。这样以来,学生就能理解题眼的找法和关键意义了。那么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学生也会慢慢养成找题眼的习惯了。
在《桥》这篇课文中,桥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真实意义上的桥,它供人们同行,另一个意义上的桥就是老党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那座不朽的桥梁,它密切的联系着党和群众,是二者之间的心的桥梁。所以,教学中让学生抓住本文的题眼——“桥”,那么学生们也就容易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了,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
2、在矛盾处发问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一些文章不仅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存在着一些看似矛盾的问题或现象,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矛盾,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一些文章正是在矛盾中进行和发展的,所以在阅读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杨善于抓住这样的矛盾点,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与发问,从而拓展学生们的思维,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下面我们举一个实例来分析一下。
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段文字: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这一文中,作者说想到故乡,有些凄凉,但是又有些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这看似矛盾,但别有深意。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从这一矛盾处下手,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当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必定陷入深刻的思考中,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就会领略到作者对母亲和祖国母亲的那种眷恋之情。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慢慢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跟着教师的思路慢慢养成质疑发问的能力,这样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提高了。
3、在疑难处发问
学生每面对一篇阅读材料,总会遇到一些难点或疑点,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回避而是要寻找方法去解决和探索。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这样以来就能引导学生改变思维的方向,进入探索和思考的的情境,从而达到以浅化难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灯光》一文时,我们发现文章反复出现过这样一句话:多好啊!这句话在文章出现过三次,分别是:
第一次是作者在天安门广场,听游人说的。
第二次是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看一本书,由书中的插图——一个孩子正在灯光下读书,发出的自言自语。
第三次是在郝副营长憧憬未来时说的。
这三次“多好啊!”是文章的内涵所在,即作者希望革命胜利了,让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过上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这是文章最关键的一处,也是文章的疑难处。因此,我们可以在顺势引导学生去质疑:文章出现过几次“多好啊”?,作者这样写有何意图呢?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又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这样他们的思维也受到了深层次的训练。
4、在结尾处发问
在一些文章的结尾处,有的作者会省略结尾,这样的文章就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为了拓展文本的内容,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我们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发问、设疑,从而凸显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比如,笔者在教学一个故事的时候就是引导学生在结尾处质疑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大师,一直潜心苦练,几十年练就了一身“移山大法”。有人虔诚地请教:“大师用何神力,才得以移山?我如何才能练出如此神功呢?”大师笑道:“练此神功也很简单,只要掌握一点: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当故事看完后,笔者借机提出提出引导性问题,如果你是这样人,听了大师的话会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便会深入思考了,自己就会一步步的设想问题,设想解决的办法。这样的教学不仅给予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还给予的教学余地,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的这些方法都是笔者在教学中自己摸索的,要想让学生学会质疑和发问,我们的教师必须先给与一定的示范和引导,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慢慢领会到这样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教学的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是有效的。
[1]赵建军.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创新——如何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J].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05期.
[2]罗荣,左迎春.阅读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