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构造及演化特征

2016-01-26杨国军王国芝张含明

关键词:沉积

杨国军 王国芝 吴 强 张含明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成都 610059; 2. 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3. 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甘肃 敦煌 736202)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构造及演化特征

杨国军1,3王国芝1吴 强2张含明3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成都 610059; 2. 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3. 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甘肃 敦煌 736202)

摘要:结合地层分布、沉积特征、不整合接触关系等地质因素对南八仙油气田构造及演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南八仙油气田发育形成挤压冲断、水平走滑、扭动拉张等构造样式以及2套构造系统,经历路乐河组沉积前断陷、下干柴沟组沉积前断坳过渡、上干柴沟组沉积前坳陷、上下油砂山组沉积期后强烈褶皱回返等构造演化阶段,最终形成现今的断背斜构造格局。

关键词:南八仙; 构造特征; 演化特征; 沉积

1区域地质概况

1.1地理位置

南八仙油气田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是北缘块断带马海大红沟隆起亚区马海南八仙背斜带上的一个三级构造,东以马海构造为界,西北与冷湖七号构造相邻,南接陵间断裂和伊克雅乌汝凹陷。该气田在行政区划上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镇(图1)。

图1 南八仙油气田构造位置示意图

1.2地层特征

表1 南八仙地区地层层序表

2构造特征

南八仙构造发现于1955年,先后已经过了二维地震勘探和三维地震勘探,其构造特征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本次研究与其他文献对构造主体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对局部小断裂的解释稍有差别,且利用了更加丰富的钻井与地震资料,使构造精细解释更为接近地下实际情况。

南八仙构造是一个受早期基岩隆升和晚期冲断褶皱双重作用所控制的背斜构造,断裂系统错综复杂,背斜形态较为破碎[3-4]。

平面上看,构造由西向东展示了挤压冲断、水平走滑、扭动拉张等构造样式,致使东西区块断裂组合形态不一致。此现象反映了本区受右旋压扭应力场作用的影响,这一应力的形成可能与区域上的马仙断裂和陵间断裂相向运动有关。

纵向上看,构造轴体延伸方向自下而上由近东西向逐渐转为北西西向,构造幅度变缓、圈闭面积逐渐增大,这两大主体特征揭示了右旋应力场以及构造披覆特征的存在。同时,受不同期次的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了仙南断裂和晚期仙北断裂两大构造系统。

3构造演化特征

南八仙构造位于北缘块断带,与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的演化史一致。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夹持于陵间断裂、马仙断裂之间的三角地带,在纵向上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因而造成了南八仙构造现今复杂的构造形态和断裂展布特征。根据图2所示发育剖面分析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可将南八仙构造演化过程大致分为4个主要时期[7-10]。

图2 南八仙构造演化剖面图(inline:570)

3.1路乐河组沉积前断陷阶段

燕山运动后期,仙南断裂活动对中生界的沉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侏罗纪时期断裂活动比较强烈,并且南北差异较大,西南角为沉降中心,沉积厚度为1 750 m,西北角也有一定的沉积厚度,达600 m,仙南断层的活动使上升盘侏罗系地层遭受剥蚀,背斜主体部位残余厚度较小,局部地区剥蚀殆尽,东南部的一条近北西向断层,也造成了南盘侏罗系地层在东西两侧的厚度差异。侏罗系现今保留的厚度表明,其总体形态表现为舌状沉积趋势,向北、向西、向南增厚,古构造呈鼻状形态,高点位于工区北东马海方向,背景特征清晰。

3.2下干柴沟组沉积前断坳过渡阶段

喜山运动早期的路乐河组沉积时期,在燕山期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基础上,接受广泛沉积,构造两翼地层下沉速度明显大于构造顶部,南翼地层又明显比北翼地层厚。此时,在古隆起背景上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东西向延伸披覆背斜背景。仙南断层生长指数也表明,在此时期它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仙南断层上盘,地震反射层T5界面之上见明显的底超痕迹,之下见明显顶蚀作用,不整合接触预示着路乐河组沉积后有一个小的沉积间断。

3.3上干柴沟组沉积前坳陷阶段

3.4上、下油砂山组沉积期后强烈褶皱回返阶段

4结语

南八仙构造是一个受早期基岩隆升和晚期冲断褶皱双重作用控制的背斜构造。受燕山、喜山运动影响,南八仙构造发育有逆断层、正断层、走滑断层3类断层,并形成了以仙南、仙北断裂为主控因素的深、浅2种构造格局。深层构造主要受仙南断层控制,次生断层不发育,构造相对简单,表现为深部基底卷入型背冲断垒与断展褶皱相结合的构造样式;浅层构造主要受仙北断层控制,次生断层及后期断层发育,背斜构造支离破碎,表现为强烈挤压褶皱。

南八仙构造自侏罗纪以来主要经历了路乐河组沉积前断陷、下干柴沟组沉积前断坳过渡、上干柴沟组沉积前坳陷、油砂山组沉积期后强烈褶皱回返等4个阶段。深层构造经历路乐河组沉积前断陷、下干柴沟组沉积前断坳过渡、上干柴沟组沉积前坳陷3个阶段,早期断裂活动剧烈,该区形成了古隆起构造。随着断裂活动趋弱,在该区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东西向延伸披覆背斜背景。浅构造体经历了油砂山组沉积期后强烈褶皱回返阶段,构造活动十分强烈,经过断裂、挤压和褶皱阶段,最终形成了断背斜构造格局。

参考文献

[1] 王海成,李虎,李富友.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精细地层对比[J]. 新疆石油天然气,2013,9(1):6-11.

[2] 杨勇,赵为永,史玉成. 冷湖七号和南八仙渐新统混积岩储层特征对比分析[J]. 断块油气田,2013,20(5):569-572.

[4] 刘桂侠,杨永泰. 柴达木盆地北部基底岩性对上部地层构造演化及储集条件的影响[J]. 天然气工业,2003,23(2):40-43.

[5] 王家树,牟中海,徐洁,等. 柴北缘南八仙构造演化及成藏机理[J]. 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4):12-15.

[6] 邓奎,闫晓莉,李亚萍. 南八仙油气田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评价[J]. 青海石油,2009,27(1):8-12.

[7] 李明义,岳湘安,江青春,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主要构造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23(3):461-468.

[8] 孙永河,万军,付晓飞,等. 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与油气区带成藏规律[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25(1):1-5.

[9] 高长海,查明.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构造与油气聚集[J].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1):11-15.

[10] 金之钧,张明利,汤良杰,等.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 25(6):603-608.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nbaxian Oil and Gas Field in Qaidam Basin

YANGGuojun1,3WANGGuozhi1WUQiang2ZHANGHanming3

(1.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2. PetroChina Xinjiang Oilfield Company, Karamay Xinjiang 834000, China;

3. PetroChina Qinhai Oilfield Company, Dunhuang Gansu 73620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nbaxian oil and gas field based on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depositional setting, unconformable contact relation, and so on. It pointed out that Nanbaxian oil and gas field developed compressed and thrusted, horizontal strike slip, writhe and tensional structure conformation and deep and low structure system and experienced 4 structural evolution stages of pre-depositional fault depression, pre-depositional fault sag overexploitation, pre-depositional depression and post-depositional folding, which formed blanking anticline ultimately.

Key words:Nanbaxia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deposition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80(2015)02-0015-04

中图分类号:P618

作者简介:杨国军(1984 — ),男,四川射洪人,成都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地质。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柴达木盆地建设千万吨油气田综合配套技术研究”(2011E-03)

收稿日期:2014-04-20

猜你喜欢

沉积
选择性电沉积方法用于回收锂离子电池中的钴和镍
电弧沉积TiSiN涂层的制备工艺研究
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金刚石的研究进展
Gallium-incorporated zinc oxide films deposit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and its 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allium Magnesium Zinc Oxid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Thin Films
准噶尔盆地八道湾组湿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SiN_x:H膜沉积压强与扩散薄层电阻的匹配性研究
化学浴沉积制备防污自洁型PVDF/PMMA共混膜研究
深水沉积研究进展及前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