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神话群落的当代文化价值

2016-01-26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原文化中国文化神话

解 浩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郑州 450044)



中原神话群落的当代文化价值

解浩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郑州 450044)

摘要:作为华夏源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原地区“轩辕黄帝神话群”“伏羲女娲神话群”“大禹治水神话群”等规模宏大的文化群落,不仅见诸历史文献,成为散发出文明辉彩的文化遗产,而且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当代文化景观。一方面显示出中原地区厚重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显示出中国古老历史文化所焕发的生机及绵延不息的文化脉落。在当下建设“一带一路”文化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中原神话文化群落的挖掘与重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原文化;神话;文明;一带一路

中原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起源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现存各具特色的中国古典神话群落,将个人梦幻与民族群体传说完美融合,展现了华夏源文化历史与地理观念的形成,成为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内容。就目前所发掘的材料来看,华夏古典神话遗址密集地分布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带,形成了独具中国古典特色的“轩辕黄帝神话群”“伏羲女娲神话群”“大禹治水神话群”等规模宏大的文化群落。

一、轩辕黄帝神话群

轩辕黄帝神话群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的灵宝、新密及豫中的新郑等地,以“神话遗址”的流传形态,构成地域文化景观。

轩辕黄帝在中原地区形成的“神话遗址”极富历史渊源。黄帝神话概念首见于《山海经》,其《西山经》记曰:“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锺山之阳。”《大荒北经》记曰:“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海内经》记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海内经》又记曰:“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中国历史流行“三皇五帝说”一般讲,“三皇”指“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喾、尧、舜”。至汉代,黄帝名号成为中华文化开端的标志,如司马迁《史记》所称“百家言黄帝”,“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轩辕黄帝被更加深入地神话化,如王嘉《拾遗记》称:“轩辕出自有熊之国。母曰昊枢,以戊己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时有黄星之祥。考定历纪,始造书契。服冕垂衣,故有衮龙之颂。变乘桴以造舟楫,水物为之祥踊,沧海为之恬波。泛河沉璧,有泽马群鸣,山车满野。吹玉律,正璇衡。置四史以主图籍,使九行之士以统万国。……帝乘云龙而游。殊乡绝域,至今望而祭焉。帝以神金铸器,皆铭题。及升遐后,群臣观其铭,皆上古之字,多磨灭缺落。凡所造建,咸刊记其年时,辞迹皆质。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珪玉于兰蒲席上,燃沉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沉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

同时,轩辕黄帝融入地域文化,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郦道元《水经注》之《魏土地记》曰:“宏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故名其地为鼎胡。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连。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至今,风景尚存。唐虢州刺史王颜撰《轩辕黄帝铸鼎碑铭》称“黄帝守一气衍三坟,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汉武帝时,荆山铸鼎塬就有黄陵神庙,配祀香火以祭黄帝。神话传说中称黄帝是朴素的人间君主,在其得道成仙,骑龙升天时,被当地百姓阻拦,留下“葬靴冢”,当地有九孔莲藕,相传是黄帝所骑龙之须所化生。在河南新密有许多黄帝“神话遗址”,如当地的大鸿山、大隗山、风后岭等,与《淮南子》所记相合:“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仇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孰,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塾搏,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皂,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这些神话传说与轩辕黄帝的将领名称有关,演兵洞是传说中轩辕黄帝的练兵场,云岩宫是传说中黄帝的行宫、寝宫。民间传说黄帝曾在此处担土修城,被人道破天机,留下“庙岗”“大岗”两堆土成为今天的山岗。在云岩宫附近有养马庄(养马处)、仓王庄(储粮处)、饮马河、马脊岭(遛马处)。大鸿山上还有传说中的避暑宫、御花园、梳妆台、擂鼓台等,都与轩辕黄帝神话传说有关。云岩宫保存有唐独孤及《云岩宫风后八阵图记》碑文,记述轩辕黄帝传说。大隗镇有明代碑文记载黄帝曾在此访广成子,当地有“破鞋岗”,传说黄帝将鞋子扔在此处而成的。新郑有轩辕黄帝故里等神话传说,山山水水都与轩辕黄帝相连。

如学者高有鹏所言:“传说依附于一定的自然景观,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古典神话遗址。如,新郑称为‘轩辕故里’,传说黄帝生于新郑寿丘,此地原来建有轩辕观。民间传说黄帝的父母即公孙少典和附宝,居住在具茨山姬水河边的一个山洞里。附宝在野外感白光而孕,后生下肉团,轩辕黄帝从肉团中出世。后来,人们将具茨山改名轩辕丘,在上面修了一座祖师庙,也叫轩辕黄帝庙。附宝感光受孕处有一块石头,人称天心石。黄帝成年后,四处寻找猛将良相,如力牧、大鸿、风后、常先、大隗等,这些人的名字成为今天这一地区的地名(或山名)。如,大鸿就在新郑、禹州、新密交界处,新密则有力牧台、大隗镇。在新郑的风后岭极顶东侧,有王母洞,传说黄帝曾和王母有交往。在新郑县城南关外,有一条双洎河,传说黄帝曾在这条河边试才,选出一个孩子主王位,一个辅政。”[1]近年来,河南新郑轩辕黄帝拜祖大典享誉海内外,轩辕黄帝神话传说形成更大影响。与轩辕黄帝神话传说相关的嫘祖造衣、仓颉造字等“神话遗址”,分布在河南西平、内黄、开封等地,被列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中原地区的轩辕黄帝“神话遗址”与河北涿鹿黄帝城、陕西黄帝陵共同构成轩辕黄帝神话传说的“语域”,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景观。

二、伏羲女娲神话群

远古大神伏羲和女娲本来是两个神,在流传过程中,形成文化合体。在河南的西华县,有女娲城,在河南的淮阳县,有太昊伏羲陵,每年的春天,这些地方都有规模宏大的民间庙会,地方民众祭祀伏羲女娲,把他们称为“人祖”。在河南的济源、项城、商水、新密、上蔡、正阳等地区,也有伏羲、女娲信仰的“神话传说遗址”。

与黄帝神话传说一样,这些地方的伏羲女娲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伏羲、女娲都曾经见于《山海经》。如《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述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女娲神话的主题有两个,一是抟土造人,一是炼石补天。特别是炼石补天,成为女娲神话最壮烈的内容,出自《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王充《论衡》意在辨妄,保存了女娲神话,其称:“俗图画女娲之象为妇人之形,又其号曰女。仲舒之意,殆谓女娲古妇人帝王者也。男阳而女阴,阴气为害,故祭女娲求福佑也。传又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消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鰲之足以立四极。’仲舒之祭女娲,殆见此传也。本有补苍天、立四极之神,天气不和,阳道不胜,傥女娲以精神助圣王止雨湛乎!”今河南西华有女娲炼石补天的“思都岗”,河南济源地处太行山,太行山在历史上被称为“女娲山”,济源的邵原等地保存有女娲庙,流传女娲炼石补天等神话传说。在这些地方,女娲补天作为城市雕塑,展现在地方文化风景中。在河南各地,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流传更广。应劭《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絙人也。”民间古庙会流行栓娃娃,据说即源自女娲抟土造人。

伏羲是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在许多文献中被视作一个时代。如《列子·汤问》所记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拾遗记》记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或人曰: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今叶以天时。且闻圣人生皆有祥瑞。昔者人皇蛇身九首,肇自开辟。于时日月重轮,山明海静。自尔以来,为陵成谷,世历推移,难可计算。比于圣德,有逾前皇。礼义文物,于兹始作。去巢穴之居,变茹腥之食,立礼教以导文,造干戈以饰武。丝桑为瑟,均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调和八风,以画八卦,分六位以正六宗。于时未有书契,规天为图,矩地取法,视五星之文,分晷景之度,使鬼神以致群祠,审地势以定川岳,始嫁娶以修人道。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布至德于天下,元元之类,莫不尊焉。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谓太昊。昊者,明也。位居东方,以含养蠢化,叶于木德,其音附角,号曰木皇。”

伏羲被视作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帝王,而且被称作龙师,都于“宛丘”。其神话“遗迹”以河南淮阳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到三月三的太昊伏羲陵庙会为典型。太昊与伏羲本来是两个神话,在流传中成为一体。《山海经·海内经》:“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这里的太皞即太昊,应该是太阳神的身份。而伏羲的神话内容更完整体现在《周易·系辞》中:“古者包牺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应劭《风俗通义》卷一引文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结绳为网罟,以田以渔。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刘安《淮南子·氾论训》记述神话,涉及伏羲,曰:“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古之所以为治者,今之所以为乱也。夫神农、伏羲不施赏罚而民不为非,然而立政者不能废法而治民;舜执干戚而服有苗,然而征伐者不能释甲兵而制强暴。由此观之,法度者,所以论民俗而节缓急也;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明确指出河南淮阳(陈州)的,如《读史方舆纪要》,其卷一记述:“夏都安邑,今山西解州属县,其后帝相都帝丘,今北直开州西南三十里旧濮阳城是也。少康中兴,复还安邑。又曰:昔伏羲都陈即今河南陈州,神农亦都陈,又营曲阜即今山东曲阜县。”今河南淮阳庙会上流行花篮舞、经挑舞、泥泥狗、子孙窑等“文化遗产”,都与“神话遗址”相对应。

伏羲不仅是文化创造大神,女娲不仅是生育大神,他们都成为民间传说中的婚姻礼仪的发明创造者。如任昉《独异志》记述:“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兄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唐代文献表明,“女娲本是伏羲妇”,他们的神话传说形成文化合体。至今,河南流传伏羲女娲造人烟的传说故事,民间婚俗有许多信仰与伏羲、女娲神话传说相关[2]。

三、大禹治水神话群

大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的建立者,在民间传说中,他既是大神,又是帝王,主要以治水英雄的角色出现。

大禹的神话形象在《山海经》中也有出现。如《海内经》记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记述大禹神话较早,而且较为详细的是《尚书》,“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历史上的大禹承前启后,以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天下的尊重。如《国语·周语》记曰:“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汨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 隩也,合通四海。故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沈气,火无灾燀,神无间行,民无淫心,时无逆数,物无害生。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大禹治水是中国社会政治的重要转折,如《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记曰:“(舜)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筦未罢,而天大雷雨,疾风发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舜乃磬堵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筦乎。’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也。于是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庆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进,顿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褰裳去之。’于是八风循通,庆云丛集,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其穴,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记述夏禹建立国家的史籍当数司马迁《史记》最为详细,“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最后,“导九川: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嶓冢导瀁,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汶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梅。导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大禹的神话形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进一步放大。如《拾遗记》记曰:“尧命夏鲧治水,九载无绩。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时扬须振鳞,横修波之上,见者谓为河精。羽渊与河海通源也。海民于羽山之中,修立鲧庙,四时以致祭祀。常见玄鱼与蛟龙跳跃而出,观者惊而畏矣。至舜命禹疏川奠岳,济巨海则鼋鼍而为梁,逾翠岑则神龙而为驭,行遍日月之墟,惟不践羽山之地,皆圣德之感也。鲧之灵化,其事互说,神变犹一,而色状不同。玄鱼黄能,四音相乱,传写流文,鲧字或鱼边玄也。群疑众说,并略记焉。”又记:“书契之作,肇迹轩史,道朴风淳,文用尚质。降及唐、虞,爰迄三代,世祀遐绝,载历绵远。列圣通儒,忧乎道缺。故使玉牒金绳之书,虫章鸟篆之记,或秘诸岩薮,藏于屋壁;或逢丧乱,经籍事寝。前史旧章,或流散异域。故字体与俗讹移,其音旨随方互改。历商、周之世,又经嬴、汉,简帛焚裂,遗坟残泯。详其朽蠹之余,采捃传闻之说。是以己亥正于前疑,三豕析于后谬。子年所述,涉乎万古,与圣叶同,擿文求理,斯言如或可据。《尚书》云:‘尧殛鲧于羽山。’《春秋传》曰:‘其神化为黄能,以入羽渊。是在山变为能,入水化为鱼也。’兽之依山,鱼之附水,各因其性而变化焉。详之正典,爰访杂说,若真若似,并略录焉。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当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将末,九鼎咸震,皆应灭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迹,代代铸鼎焉。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玄龟,河精之使者也。龟颔下有印,文皆古篆,字作九州山川之字。禹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今人聚土为界,此之遗像也。”大禹神话不仅与尧舜神话联系在一起,而且与更远时代的大神相联系。如《拾遗记》所记:“禹凿龙关之山,亦谓之龙门。至一空岩,深数十里,幽暗不可复行,禹乃负火而进。有兽状如豕,衔夜明之珠,其光如烛。又有青犬,行吠于前。禹计可十里,迷于昼夜。既觉渐明,见向来豕犬变为人形,皆着玄衣。又见一神,蛇身人面。禹因与语,神即示禹八卦之图,列于金版之上。又有八神侍侧。禹曰:华胥生圣子,是汝耶?答曰:华胥是九河神女,以生余也。乃探玉简授禹,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数,使量度天地。禹即执持此简,以平定水土。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此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不断被丰富,在明代神话文学中达到极致,如《夏商野史》对大禹治水事迹的描述。大禹治水,因势利导,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也正是如此,大禹治水牺牲自我、奉献社会的品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3]。大禹神话是中国神话时代的总结,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转折和飞跃发展。

中原地区到处流传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故事,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勾画出一幅完整的大禹治水神话地图。《水经注》记述“河出昆仑”,分述黄河流经中原地区的状况,许多地方涉及大禹治水的内容。如其卷四“河水”所记:“又东过砥柱间,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又记:“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其卷五“河水”记曰:“孟津,亦曰盟津。《尚书》所谓东至于孟津者也。又曰富平津。《晋阳秋》曰:‘杜预造河桥于富平津。所谓造舟为梁也。’又谓之为陶河。魏尚书仆射杜畿,以帝将幸许,试楼船,覆于陶河,谓此也。昔禹治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其称:“大禹塞荥泽,开之以通淮、泗,即《经》所谓蒗渠也。”

中原地区以禹命名的地名,成为最为醒目的文化遗产,“禹都阳城”既是神话传说,也是历史事实;河南的禹州,以大禹的名字纪念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河南的浚县,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疏导河流。其他如登封嵩山的启母石、开封禹王台、桐柏禹王锁蛟井、三门峡等地的禹王庙,都是对大禹治水事迹的歌颂。

中原地区文化积淀深厚,除了轩辕黄帝、伏羲女娲和大禹等神话人物之外,还有许多“神话遗址”,分布在豫西、豫东、豫东南、豫东北等地域。诸如《水经注》卷四“河水”所记:“河水右会盘涧水,水出湖县夸父山。”其又记:“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广圆三百仞。武王伐纣,天下既定,王巡岳渎,放马华阳,散牛桃林,即此处也。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之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其称:“《山海经》曰: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柟,多竹箭,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其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故《三秦记》曰:桃林塞在长安东四百里,若有军马经过,好行则牧华山,休息林下;恶行则决河漫延,人马不得过矣。”此标明豫西灵宝与陕西交界地区存在着非常壮观的夸父神话群,其中又夹杂着轩辕黄帝神话、西王母神话等神话群。再如《水经注》卷五“河水”所记:“《吕氏春秋》曰: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遇大风雨,迷惑,人于民室。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也,盖是山之殊目矣。今于首阳东山,无水以应之,当是今古世悬,川域改状矣。昔帝尧修坛河、洛,择良议沈,率舜等升于首山,而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相谓:《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也。五老乃翻为流星而升于昴,即于此也。”这里标明是尧舜神话群。颛顼帝喾属于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是轩辕黄帝的子孙,传说其发明了历法,实行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山海经》中有他们事迹的记述。而在如今的河南省内黄县梁庄乡三阳庄村,保存着他们的神话遗址——“二帝陵”,民间俗称“高王庙”。其他如阏伯,是传说中的星君,《左氏·襄九年传》记曰:“昔陶唐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今河南商丘保存火星台,祭祀这位传说中的星君火神。

华夏各民族虽然有着不同的生成和发展背景,但文学与文化却都滥觞于远古神话时期。而映射远古时期各部落集团间复杂联系的世界生成和部落起源神话、民族迁徙神话、战争神话、洪水神话、太阳神话、文化创造神话、英雄神话等神话文化类型,在中原神话群里大致上都得到了体现。[4]在“理性主义”时代,我们总是以为神话是远古先民虚无缥缈的幻觉,然而考古发掘证明了许多古老神话都蕴含真实的成分。德国考古学者谢里曼坚信荷马笔下特洛伊大战的真实性,独自在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的西萨立克发掘出了特洛伊城址,开启西方考古学的黄金时代。而蕴含黄帝“艺五种”、女娲“制婚姻”、 伏羲“作八卦”、夸父“竞逐日”等传说的中原神话群,作为中原文化群的一部分,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型。一方面显示出中原地区厚重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显示出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所焕发的生机,是绵延不息的文化脉落,体现出民众神圣的信仰。在当下建设“一带一路”文化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中原神话文化群落的挖掘与重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有鹏.《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神话群的地理发现[J].民俗与文化,2012(1).

[2]高有鹏.论中国神话时代的基本划分:以盘古、女娲、伏羲三个神话时代为例所做的历史文化考察[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3]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通史[M].北京:线装书局,2012.

[4]程健君.民间神话[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许峻)

收稿日期:2016-05-18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一带一路”文化发源地挖掘与当代重建研究(2015B030)

作者简介:解浩(1979—),男,河南西华人,文学硕士,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3.019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6)03-0096-06

Contemporary Cultural Values of Mythology Communities in Central Plains

XIE Ha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Chinese source culture, cultural communities in Central Plains such as the Yellow Emperor mythology group, the Fuxi and Nuwa mythology group and king Yu taming the flood mythology group are not only found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but also has become the cultural heritage lighting civilization glory so far.They constitute a unique cultural landscape showing the abundant cultural accumulation in Central Plains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vitality of China’s ancient historical culture and endless stretches of cultural traditions on the other hand.The Exca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ythology cultural communities in Central Plain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in the practice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naissance of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myth; civilization; “One belt and one road”

猜你喜欢

中原文化中国文化神话
爱情神话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试论中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