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方向与重点研究

2016-01-26丁建国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家风夫妻诚信

丁建国

(中共郑州市惠济区委宣传部,郑州 450044)



新时期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方向与重点研究

丁建国

(中共郑州市惠济区委宣传部,郑州 450044)

摘要:在新时期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更加注重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明,更加注重夫妻文明、孝德建设、俭德建设和诚信建设;更加注重与现代文明的衔接和共荣,更加注重家庭文明出行、培育与践行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风建设,从而将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打造成为我国传统家庭文明与现代社会文明有机结合、共生共荣、协调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建设成为实现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一条主要途径。

关键词:精神文明;文明家庭;家庭美德;夫妻文明;孝德;俭德;诚信;家风;文明出行;家庭生活方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细胞,因此,以家庭为单位从整体上来提升家庭成员文明素质、提高家庭文明程度、推进家庭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细胞工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城乡广泛开展的、以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为主要载体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紧紧围绕“家庭”二字做文章,十分符合这一细胞工程的特质,可谓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这两大文明家庭创建的方向与重点,事关家庭文明建设的方向与重点,事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创建文明家庭注重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

(一)更加注重夫妻文明

其一,大力倡导夫妻忠诚,用忠诚筑牢婚姻家庭的篱笆墙。婚姻关系,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承诺,一个夫妻之间守望一生的承诺;夫妻相处,关键基础就是一份“忠诚”,一份“互信”。夫妻双方只有相互忠诚,其婚姻才会美满,其家庭才会幸福。纵观当今社会,有在摆脱了贫穷桎梏后,因富贵而滋生淫欲的;有夫妻长期分居,性出路不畅,因性饥渴、性压抑而产生邪念的;有借手机、微信、微视频、QQ等现代信息技术,长期沉湎于网上黄色漩涡之中,因难以自拔而春心荡漾的;有因羡慕、模仿国内外的一些腐朽生活方式而斗胆出轨的……这一切,使得各种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也因此导致一些夫妻之间龃龉不断、形同陌路,甚或反目成仇、家庭解体,更有甚者则引发仇杀、情杀、殉情自杀等等一系列情感悲剧。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违背了夫妻双方对婚姻的承诺,丧失了夫妻之间的忠诚。笔者认为,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在于不断提升夫妻道德素养,积极倡树忠诚美德;夫妻双方凭借相互忠诚,自觉抵制一切行为出轨、心理出轨和思想出轨行为,自觉抵制一切与夫妻文明、家庭文明相牴牾的不道德行为,自觉拒绝一切婚外性幻想和婚外性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婚姻家庭的基础,筑牢婚姻家庭的篱笆墙。

其二,自觉远离家庭暴力,积极参与和谐家庭建设。家庭暴力(以下简称家暴)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是危害家庭文明的一个毒瘤,是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首要的革命对象。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家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夫妻家暴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经常对配偶施以拳打脚踢、扇耳光、掐拧、推搡、撕咬的行为,经常当众或私下恶意贬损、羞辱、挖苦、奚落、嘲笑、谩骂配偶的行为;经常公开携带第三者回家同居以羞辱配偶的行为;经常或无缘无故使用暴力、或性变态使用暴力、或酒后使用暴力、或患有性病而使用暴力强行与配偶发生性关系的行为等等。家暴不仅给夫妻双方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还会祸及子女,危害婚姻家庭安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现代家暴亦穿上了“文明”的外衣,其主要表现为软暴力事件迅速上升。所谓家庭软暴力,是指使用非暴力手段对家庭成员从心理、精神和情感等方面施予长期折磨的一种无形伤害形式。夫妻软暴力主要表现为:对配偶态度冷漠,不屑一顾,语言交流减少到几乎没有;对配偶所言置若罔闻,视其人若无物;对配偶漠不关心,率意而为,破罐子破摔;经常找借口离家,或长期不回家,对配偶不问、不管、不见、不离等等。夫妻间的这些软暴力,虽没有诉诸武力打打闹闹,没有毁物伤人,看似波澜不惊,但其释放的杀伤力给配偶所造成的精神虐待和心理创伤,远远大于普通家暴给配偶所造成的肉体伤害,已成为当今婚姻家庭解体的重要原因。细究家暴之因,主要在于夫妻或其一方对婚姻本质的认知度降低、夫妻双方性格不合、相互失敬失爱、发生婚外恋等等。根据辨证求因、治病求本的原则,若想从道德层面上来医治家暴的话,其治则有三:“仁”也、“礼”也、“智”也。仁者,“人二”也、爱人也,在这里主要是说夫妻之间要经常培养爱、经营爱、呵护爱,只有这样才能心心相印、灵犀相通;我们平时称配偶为“爱人”,几乎暗合于为“仁”之道。“礼”者,辨异也、别异也,其本质是尊重(尤其是要尊重差别);夫妻讲“礼”,主要是强调夫妻之间一定要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勇敢地正视、承认并尊重男女之差别(这种差别不仅有生物性的、心理性的,还有社会性的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夫妻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处事有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从而使婚姻家庭能按正常秩序良性运行。智者,知识也、智慧也;已婚夫妇只有不断学习、丰富知识、积累智慧、完善人格,才能克服自身的野蛮与愚昧,正确认知并自觉抵制家暴,达到以智医愚医暴之效果。可见,家庭美德是家暴的天敌,预防家暴离不开家庭美德建设,文明家庭建设需要从反家暴开始。

(二)更加注重孝德建设

其一,大力开展“关爱自己”行动,吁请家人爱身惜命以尽孝。《孝经·开宗明义篇第一》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是:关爱自己、珍惜生命乃孝德之肇始、乃天大之孝德。《三国演义》中记载的夏侯惇目中流矢而拔箭啖睛、曹孟德惊马走田而割发代首的故事,都说明了古人对身体发肤完整性的重视,都把割发毁肤视为大不孝之罪了。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爱惜的人,怎么会去爱惜他人呢?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又怎么能去孝敬他人呢?因此,我们应该从孝德出发,重视我国现代家庭中日益增多的轻身轻生现象。一是教育家中的未成年人关爱自己。目前,我国多数家庭的子女是在父母祖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这就使得其中的一些孩子在面临逆境时,心理承受力差,抗挫能力不强,一遇不顺之事或产生一时难解的心结时,动辄采取或出走、或自戕、或自杀的极端方式,以致将其父母家人拖入到痛苦的深渊之中。也使得一些为人子女者,骄横任性,无视法纪,肆意妄为,轻则受到纪律的制裁,重则陷于囹圄之中,甚或被法律剥夺生命权利,其又何以尽孝?二是经常提醒家中的成年人关爱自己。在各种压力都较大的现实社会中,一些上为人父、下为人子者,平时不知自珍自爱,落下一身疾病,非但不能孝敬父母,反惹父母担惊受怕,甚或致其反拖残烛之躯照料自己,此何孝之有?更有甚者,或过劳而逝,或过逸而亡,或不知避趋意外而死,此又何孝之有?还有一些人,触法犯罪,不思悔改,反置法律道德于不顾,或跳楼、或自缢、或饮鸩、或遁逃等等,从而自绝于法、自绝于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皆不知何为“孝之始”者也。因此,对于《孝经》中这句话的理解,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头发、肢体、皮肉等人体器官的形式上的爱恋,而应该把它提升到为人应该关爱自己、珍惜健康与生命的高度,提升到“人生至孝在于全己”的高度,从而在家庭成员中尤其是在未成年人中、在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人中弘扬“爱身惜命以尽孝”的道德观,这对于创建文明家庭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其二,积极开展“家庭微笑”活动,着力克服“色难”以尽孝。在《论语·为政》中记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此处所谓的“色难”,是说在事亲之际,惟和颜悦色为难;这里所强调的是,面对长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脸色,而和颜悦色则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对长辈的一种人文关怀。老人年岁大了,吃不了多少、穿不了多少、花不了多少,但精神空虚、落寞孤寂、怕给儿孙添累,则是其通病。所以,我们在赡养老人时,不仅要让其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要使其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身心愉快,诚如孔子所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为此,笔者主张在家庭中开展微笑活动:面对自家老人,也应面带善意而温和的笑容,给予其无微不至的精神关怀,努力克服为人子者面对自己人时的“色难”问题;面对自家老人,也应像对待社会人一样,尊重其人格,事之以礼,侍之以敬,时刻注意自己的脸色,决不能轻易用愠色去责难老人。而要克服“色难”,既需要我们改变“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的坏毛病,不要以为在外有了压力、受了委屈,回到家里就可以满脸乌云、肆意发泄了;也需要我们坚决摒弃嫌弃老人的恶习,决不能因老人行动迟缓、絮叨啰嗦、穿着研究、出手吝啬、思想落伍而嫌弃之,更不能因老人“邋遢”“肮脏”而嫌弃之,尤其是对身上有异味的老人,要细究其味是生理之味、疾病之味,抑或是饮食沾染之味、衣物卫生之味,积极祛除味源,还老人一身“干净”,而不是一烦了之。

其三,大力培育家庭诚信道德,积极通过言信行果以尽孝。经过几十年风霜雪雨中的搏击,到了老年,人们大多会感到自己对这个世界已是无能为力了,加之对自身未来命运的茫然无预,常常使他们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慌,譬如对衣食的担忧、对疾病的担忧、对寄人篱下的担忧、对身后事的担忧等等。这些折磨性因子,常常使他们夙夜难眠,辗转发侧;也使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子女们在这些方面的郑重承诺和身体力行。对大多数老人而言,子女们的承诺与践诺,能使他们对未来做出大致的判断,能减轻他们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因此可以说:对老人讲诚信也是对孝德的践行方式之一。人无信不立,从商鞅的“南门立木”,到“曾子杀猪”,都说明诚信乃做人之本这一深刻道理。俗话说“老换小”,对于老人而言,他们就像小孩子一样,对于他人践诺寄予很高的期望值;一旦所受许诺没能得到兑现,其失望之情是可想而知的,轻则吵闹发泄、家庭失和,重则憋屈于心、精神颓废、忧郁成疾,甚则撒手人寰、家庭残缺。

(三)更加注重俭德建设

其一,鼓励俭以节用,迅速遏制浪费奢靡之风。在一些家庭中,做饭做菜,常过所食;衣物家具,不旧辄弃;豪车华墅,一掷千金;在一些家庭,攀比成风——比穿戴(诸如衣服、项链、手镯、戒指、耳环等),比吃喝(诸如在什么酒店用餐、吃什么饭、喝什么酒、抽什么烟等),比住房(诸如住房的位置、结构、面积等),比汽车(诸如坐骑的国别、品牌、配置等)……由此而造成的浪费实在惊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家庭节约,鼓励勤俭持家,遏制家庭奢靡之风。一是大力倡树财富公有观,积极宣传浪费等于犯罪的理念。笔者认为:任何财富,一经生成,无论其创造者是个人还是社会,所有权都应归属社会;任何个人或单位,只有合理的消费权和使用权,而没有随意浪费的权利;侈心不可有,侈风不可涨,对于铺张浪费者,除给予相应的道德谴责外,还应让其承担一定的法纪责任。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剖析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背景时指出,新教的禁欲主义伦理观,在促使新兴资产者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使他们谨记节欲俭用的宗教教义而节约了尽可能多的财富;并且,为了“获得上帝的恩宠”,这些新兴资产者不得不通过积累与节俭所获得的财富,来荣耀上帝。韦伯在这里讲的“节欲”,主要也是指节俭;讲的用财富荣耀上帝,最终也是对社会的奉献,非常值得今人借鉴。二是大力宣传资源稀缺观,不断地把俭德外化于行。任何财富本身,都是一种资源;任何财富的产生,也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众所周知,资源是稀缺的,节约财富就是节约资源,所以说“节约无小事”。为遏制奢靡之风,我们应遵循“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古训,在家庭中积极倡导并践行俭以节用观。通过开展家庭节俭行动,留余节用,以备家国不时之需、以奉社会危急之用,此即祖先俭以节用之深义。河南省巩义市康百万庄园内高悬的“留余匾”,向世人展示的就是儒家的“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的中庸思想,是值得每一个家庭来仿效践行的。

其二,重视俭以养德,不断强化自身修养。俭以节用是俭的原初目的,俭以养德则是俭的衍生功能,在经过几千年的升华之后,俭以养德已经上升为俭的主要功能了。古人倡导俭德,与其说是看中了其经济价值,毋宁说是看中了其道德精神;换言之,古人崇俭的原因,关键在于其在家庭社会中的道德教化与精神引领作用。今日倡俭亦如此,不仅是为了节约财富,更重要的是俭德建设已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俭可使人知“礼”守“义”。俭在五行中应“金”,“金”性收敛而克制,故俭具节用之能;节用可以使人对“物”产生尊重,进而由“尊物”而“敬人”,由物质形态的“俭”上升而为伦理道德之“俭德”,此即是“礼”。义,古字写作“義”,从“羊”(原指祭祀之“牺牲”,后指真善美德)、从“我”(一种兵器),表示“我”操“戈”秉持公平正义,把“羊”分给大家享用。故《释名》中云:“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可见,“义”之本义,是“宜”,是公正、公平与合理。五常之“义”和五性之“俭”,在五行中同应于“金”,二者同气相求,故“俭”与“义”意亦相通——待物“节用”“适度”为“俭”,处事“公正”“合理”为“义”。可见,由俭所衍生而来的形而上之“礼”“义”诸德,是由形而下之“节用”升华而来的。二是俭可使人守“廉”知“耻”。三国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云“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这里所倡导的德,实质上就是“俭德”。所谓俭德,指通过节制欲望、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美德,它反对奢侈吝啬,反对浪费,追求“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道德境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还常常把“俭以养德”的“德”与“廉德”挂钩,亦即“俭以养廉”,就是说,人们通过适度节俭,可以养成廉洁的作风。廉洁作为中华民族的另一传统美德,是人们尤其各级领导干部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其“为政之本”,“为官之纲”。因此,倡俭以养廉,对于为官者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司马光在其《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训俭示康》中云“俭则寡欲”,顾炎武在其《廉耻》中云“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他们想阐明的道理是,能寡欲则廉自生而耻不至也。正是由于俭去则奢生,奢行则欲萌,欲大则取多,取之则廉失,廉丧则祸生,祸起则耻至。正是由于俭可助廉避耻,而不事节俭则是许多人丧失廉洁操守、陷于羞耻祸境之肇端,所以说要想加强廉政建设,必须大力倡导节俭观念,持续开展家庭俭德建设。

(四)更加注重诚信建设

其一,诚信是诸德之基础。人无信不立,人立而诸德始兴。因此,欲为人、欲立德者,必先立诚立信。一是要深刻把握诚信的基本内涵。“诚”即内心恭敬、纯真诚实、不自欺之意,主要是指主体“内诚于心”的道德品质。“信”有言行一致、守信践诺、不欺人之意,它是对主体“内诚”的外化,主要是指主体“外信于人”的道德品质。“诚”“信”二者,同气相求、同意相合,诚为根基、信为枝叶,互为涵养,管子、孟子和荀子等人将其相连,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心迹合一、相得益彰的道德范畴——“诚信”。诚信在本质上是指一个人或组织的心意、言语、行动三者各自的真实性、一贯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一致性,其主要表现为心意的真实性和一贯性、言语的真实性和一贯性、行动的真实性和一贯性、言语与心意的一致性、行动与心意的一致性、行动与言语的一致性;诚信的核心是诚实,其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强调为人处世要言而有信、行而必果、诚而不欺。二是要深入把握诚信的道德基础作用。《大学》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此以降,历代儒者一直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进德修业之本,而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几个层次的关注度则较低;熟不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理想的一个完整链条,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由此可见,“诚意”是“欲明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前提之一;换言之即,“诚”是诸德之基础,是一切道德修养的起点。在“五常”伦理中,“信”对应于五行哲学中居于中央的“土”行,若以五行特性而绎之,“信”可分寄于“仁、义、礼、智”四常之中而长养之,是“五常”之道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换言之即,“信”乃五常伦理之基础,这正如北宋的周敦颐在《通书·诚下》中所云:“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由此可见,诚信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家庭诚信建设是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基础。

其二,诚信是家庭诚信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诚信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其成员之间诚信与否,事关这一社会细胞的和睦或分裂、幸福或凄惨、繁荣或萧条。在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的我国现代家庭中,应着力搞好以下几组诚信关系。一是严格恪守夫妻诚信。前面讲过的夫妻忠诚问题,是夫妻诚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夫妻诚信还体现在夫妻互信上。在现在这个职业不甚稳定、人才频频跳槽、人口流动增速的时代,国内的夫妻两地分居现象日益普遍;即使是稳定的职业者,常常会因公因私出差,使夫妻分居的机率也在增加;另外,微信、微博、微视以及手机客户端等现代技术的快速普及,也使人们的虚拟社交圈不断扩大……这一切均能导致夫妻交流的减少,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不放心、不信任甚至怀疑度均在不断升高,现在频频见诸报端的亲子鉴定案、家财公证案、私人侦探隐私案等等,大多是夫妻之间失信的产物。因此,倡导夫妻之间忠诚互信,弘扬夫妻诚信道德,应成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持续提升婆媳诚信度。俗话说,婆媳关系好则家有“两宝”,婆媳关系紧张则家有“两虎”。在我国历史上,婆媳关系不和的多,融洽的少,婆媳矛盾自古以来都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究其原因: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婆媳双方的互相接纳、互相融入障碍;既非血缘、亦非配偶的关系,使婆媳之间的联合非常松散,这就降低了其亲密度与宽容度;分别来自两个互不熟识的家庭,又互不了解对方的人品人格,致使婆媳双方心存芥蒂、相互设防,这就降低了其互信度与忠诚度……在诸如此类的病因中,婆媳之间缺乏诚信,则是诱发各种婆媳矛盾的基础;而不断巩固婆媳间的诚信关系,对解决婆媳矛盾则可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三是悉心培育子女诚信观。家庭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第一所学校,是各种公德和私德的摇篮与渊薮,诚信也是在家庭中首先获得并逐步养成的。作为家庭教育的“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加之孩子们的耳濡目染,是家庭文明传承的基本方式。但孩子们大都少不更事,对语言教诲善忘而模仿天赋较高,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身教”效果要远远胜于“言传”的,在给孩子们讲授诚信故事与道理的同时,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诚信之道。《韩非子》里记载的曾子杀猪的故事,就是诚信身教的典范。

二、创建文明家庭注重与现代文明的衔接和共荣

(一)更加注重家庭文明出行

其一,争做一名文明行人。2010年,中央文明办与公安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目的在于增强公民出行时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改善交通混乱状态,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为了维护家人安全与家庭幸福,在我们举家外出前,最好能组织家人学习、学好交通法规;在举家外出时,要监督并引导家人自觉践行交通法规,遵守交通规则。要严格按交通指示灯和标志、标线行走;当家人并行时,要主动避让他人;当与长辈、女士和未成年人同行时,应监督并提醒其走在离机动车道较远的内侧;同时,要及时提醒家人,避免在机动车或非机动车道行走、过马路不走斑马线、过街跨越隔离设施、随意横穿马路、与机动车争抢道路、在马路上嬉笑打闹、在行车道上招呼出租汽车等不文明交通行为,激励家庭成员争当文明出行模范。

其二,争做一名文明乘客。乘车(包括火车、飞机等,下同)出行,既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又是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俗话说,小节之处显大德,细节之中见文明,车内小空间可以折射出社会家庭的大文明。讲文明、讲道德,首先应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在家庭出行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相互提醒、相互鼓励、相互监督,争做一名文明乘客,譬如:在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时,要排队候车,先下后上;要让妇女、老人、小孩和残疾人先上车;要自觉听从司乘人员的引导;要主动给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和带小孩的妇女让座。在乘坐火车时,放置行李要相互礼让,与人方便;要主动帮助老、幼、病、残、孕等特殊旅客。在乘坐飞机时,要按时登机,对号入座,进入机舱后保持安静;不要将超大行李和有异味的物品带上飞机,要尽快放好随身行李,保持通道畅通;登机后要主动关闭手机等无线电设备;不要乱动飞机上的安全用品及设施;上下飞机时,对空中乘务员的迎送问候要有所回应……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文明成为一种家庭习惯、成为一种家庭行动时,它才能成为一种社会大家庭的习惯,成为一种社会大家庭的行动。可见,乘车文明虽是小事,但事关家庭文明建设,事关社会文明建设,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立足家庭,搞好家庭教育与践行工作,自觉提升家庭成员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其三,争做一名文明司机。我国已进入了汽车社会。而汽车社会所制造的交通拥堵、泊车困难、事故频发、马路杀手等一系列不文明、不守法、不安全交通乱象,则让我们饱受其苦。文明出行的核心在平安,因此,当我们自驾出行时,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规,依章按制行驶,服从交警指挥,防止各种事故(尤其是恶性事故)的发生。譬如:要积极践行文明行车规范,在规定车道上依序排队通行、礼让斑马线、文明使用车灯、在指定的泊位上有序停车;要自觉拒绝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闯红灯、开斗气车、强行超车、超员或超载等危险驾驶行为。另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尽管开快车(尤其是超速行驶)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根源,历年来的交通事故也证明“十次肇事九次快”,但在当今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道路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我们还应该树立“适度安全地快速通行(而不是超速)是一种美德”的理念,在行车时不要无故拖延,更不要故意磨蹭,以免影响他人顺利通行,确保交通畅通。

其四,争做一名文明游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众多家庭日益富裕起来,举家出游的人数大幅攀升,俨然已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些游客在旅游产品上乱刻乱画,肆意留名或破坏;不听劝阻喂食或投打动物,危害动物与游客安全;在景区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污染公共环境;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甚至吵闹打架等不文明行为屡屡发生。这些不文明旅游行为已成为旅游景区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国民形象。因此,提升公民文明旅游素养、规范旅游行为,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共同呼声。在分析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时,有人认为,我国奉行的一直是以“仁、义、礼、智、孝”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对公民公德和文明修养方面的培养还比较薄弱,缺少形成公德文化的社会氛围;长期处于这种私德文化下的旅游者,往往只顾及自己或者家人的感受,没有将精力放在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上;也有人认为,人的行为在两种情况下最易失范,一是在休闲中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时,一是在脱离了自己所生活和熟悉的群体或习惯时,而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恰恰处于这两种情形之中,所以在消费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失范行为。这就是说,我国传统文化在打造公德文化、塑造完美人格上还存在着不足,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文明自觉、文明自律意识还比较差,因此,我们应该借鉴现代旅游文明,进一步充实完善传统文明,并按照《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的规定,着重从自我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家庭文明旅游教育与实践活动。游客的自觉是文明旅游的最好方式,作为一名游客,应把自己当成景区景物的欣赏者而非破坏者,应将自己融入景区景物而非创造景区景物,应将自己当作景区景点的文明使者而非景区景点不文明的制造者。通过开展家庭文明旅游活动,可以不断提升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和家庭的文明程度。

(二)培育与践行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

其一,培育与践行科学健康的家庭饮食方式。民以食为天,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饮食文明可谓历史悠久;饮食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餐桌文明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因此,作为社会和家庭的一分子,每位公民都应自觉传承饮食文明,共同参与到家庭文明餐桌行动中来。一是要积极开展家庭文明餐桌行动。勤俭持家、俭以节用,一直被国人视为家庭美德之圭臬。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家庭中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食品浪费现象,因此,欲创建文明家庭,应在家庭中积极倡导以培育俭德为核心的文明餐桌行动,积极倡导科学健康的家庭文明餐桌行动。文明餐桌行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不剩饭、不剩菜”,简称“两不剩”,亦可一言以蔽之曰“光盘行动”。在居家就餐时,为保证足够的饮食营养,可以遵循“品多量少”的原则,每顿多做几道菜,但每道菜的量一定不要太多,够一家几口人一顿食用即可。这样做既可以俭省节约,又能保证每顿食鲜;既减少了浪费,又能保证餐饮质量,减少了食用剩饭剩菜致病的风险。在外出就餐时,要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和饮食嗜好,吃什么点什么,吃多少点多少,尽量做到光盘不打包;如果真的有剩余,能打包的则要尽量打包。家庭小餐桌可以折射社会大文明,通过坚持开展家庭文明餐桌行动,能够把节粮惜食的观念慢慢转化为每位家庭成员的自觉行动,把俭以养德的理念深植于每位家庭成员的内心深处,并最终使文明用餐走进千家万户之中。二是要努力践行家庭餐饮文明。如果说文明餐桌行动注重的是对物质层面上饮食的节俭与尊重,那么餐饮文明则倾向于对精神层面上饮食礼仪的尊崇与践行。在我们这个注重礼仪的泱泱大国,有关餐饮文明的内容非常丰富,笔者在这里主要强调以下二点。首先,在进餐时不要斗气。现代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都比较快,家庭成员之间很少有专门的时间来进行沟通与交流,于是家庭餐桌就成为其进行交流的一个理想平台;但在餐桌上,家庭成员之间因为话不投机而吵架生气、甚至动手者,却很常见。古人云:“百病生于气也”,饮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需求,人们带着积极的心态进餐时,可以刺激颅内负责大脑情欲、传递兴奋与开心信息的多巴胺的分泌量就会增加,从而给人们带来多种愉悦的体验;但如果带气进食,不但激不起进食带来的快感,反而会伤肝害脾,引发消化功能紊乱,甚或气滞血瘀、食气胶结,引发胃溃疡、肝硬化、肝癌、食道癌等严重疾病。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家庭餐桌的平台作用,把家庭餐桌办成一个家人谋沟通、话团圆、叙亲情的文明祥和的平台。其次,在进餐时饮酒要适度。各种酒类产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居家少饮,可以解除疲劳、活血健体、怡神怡情。但切记不可过饮,更不能养成酗酒陋习,以免伤身以及影响家庭和睦;就现在而言,还应注意择时而饮,如有计划生育、计划体检时不宜饮酒,患有高血压、肝硬化、胃溃疡等疾病时不宜饮酒,餐后值班、餐后驾车时不宜饮酒……若非时而饮,则或致病,或违纪犯法,得不偿失。尤其是餐后需要驾车者,为了自己、家人和他人的安全,为了尊重法律践行文明,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相互提醒“饮酒不开车、开车不饮酒”,并把它当作现代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来抓。

其二,培育与践行科学健康的家庭养生方式。人们的身心健康素养,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没有了健康,一切都将复归于零。因此,健康长寿,既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应该树立的健康的卫生理念,不是生病了才去医治,而应该防患于未然、贵在日常将养。就家庭养生而言,分言之有先天禀赋、合理饮食、起居有节、情志守常、修德润身等方面,主要是科学健康的家庭养生方式。一是要培育科学健康的家庭饮食养生方式。现在,饮食养生已成为诸多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颇值欣慰的事情;但一提饮食养生,多数人立即想到的就是“进补”,想到的就是食用虫草、人参、鹿茸、虎鞭、海狗肾等,从而把家庭饮食养生引入到了误区之中。孰不知,人体的疾病与不适有“有余”与“不足”之分,人体对营养物的吸收亦有“有余”与“不足”之别,因此在养生时应当有“补不足”与“泻有余”之不同。在现代家庭养生中,应当恪守“辨证养生”的原则,牢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哲理,该“泻”则“泻”,以“泻”养生;当补则补,以“补”立命!而不应一味“进补”,更不能滥用进补之品,以至于徒怀养生之心而行坏生之效。实践证明,在日常养生中,适当选用一些平补之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久久而收养生之功的。譬如大枣、莲子、枸杞、桑葚、黑芝麻、胡桃肉、党参等,这些药食两用之品,在药效上涉及到了调理肝心脾肺肾五脏、精气神三宝以及气血津液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居家养生时可适当选用,或泡服,或煲粥,少量久服,有益于身心健康。二是要培育科学健康的家庭以德养生方式。“以德养生”之说源于古人。孔子早在《论语·雍也》中就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率先提出了“仁者寿”的观点,从而开辟了“以德养生”之先河。其后,《大学》中“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提出了“德润身”的理念;《中庸》中“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提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理念。笔者研究发现,在“道”“德”二字之中,均含有部首“目”,而在中医学中“目”蕴“太极”之象,而“太极”内应于人体之“肾”与“命门”;在“德”字中,还含有部首“心”,内蕴“心火”之象,而“心火”内应于人体之“心”。肾主“藏精”,为“脏腑之本”,修养道德所以能养生者,在于其能“养肾”“养精”也;心主“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修养道德所以能养生者,在于其能“养心”“养神”也。可见,加强“道”“德”修养,可以使人“肾-心”俱培,“精-神”双修,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再从古代五行哲学上来看,人之五常是与宇宙五行、人身五脏分别相应的,具体来讲就是,仁、礼、信、义、智五常,在五行上分别对应于木、火、土、金、水,在五脏上分别对应于肝、心、脾、肺、肾,在六腑上分别对应于胆、小肠、胃、大肠、三焦(膀胱),在五志上分别对应于怒、喜、思、悲(优)、恐(惊),在五神上分别对应于魂、神、意、魄、志……通过这样的对应可以看出,道德与身心健康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其中,美德与善行能促进五脏功能,而缺德与恶行则能引起五脏气血逆乱,令人生病甚或夭亡。在西方国家,有人对16世纪以后欧美的400名杰出人物进行了寿命研究,结果发现:这400人的平均寿命为67岁,其中寿命最长的是那些修养好、德行高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其平均寿命达79岁。巴西医学家马丁斯对长寿老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结果也发现:大凡长寿的老人,有90%左右都是德高望重的。可见,修德从善是养生长寿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着力培育与践行以德养生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三)更加注重家风建设

其一,在现代家风建设中传承传统家风的优秀基因。我国传统家风十分注重道德教化作用——重劝学勉学,以建立家族成员德性之基石;重立德修身,以涵养家庭成员之道德人格;重孝悌人伦,以彰显家庭成员之外在操守。正是如此,我国历代家风大都是以培养“修身”“齐家”等价值观为核心的,它着重强调的是加强自身修养、依托言传身教、传承家庭美德、搞好家庭(家族)治理。在传统家风的传承中,注重父子、兄弟、夫妇这三对基本的家庭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随,是其基本伦理要求;爱国、诚信、正直、孝慈、勤俭、睦邻等,是其主要精华;精忠报国、诚实守信、正直清白、仁爱亲邻、尊老爱幼、待人以礼、以和为贵、勤劳敦厚、简朴节约、谦虚谨慎、诗书继世等,历来被视为传统家风建设之圭臬。在新时期家风建设中,“五常”“四维”“八德”等等传统道德中所集聚的正能量,正是形成社会主义新家风、新道德的源头活水,应加以继承与弘扬;而对于传统家风中的消极因素或糟粕,诸如家长专制观念、愚忠愚孝观念、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父母之命媒勺之言的婚姻观念以及“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不平等观念,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桎梏与绊脚石,应当给予坚决地批判与摒弃。对待传统家风中的精华和糟粕,我们应秉持扬弃的观点,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其二,在现代家风建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不仅是对道德所作的一种概括,更是对道德所作的一种实践。从本质上来讲,家风就是一个家庭(家族)多年来积淀和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它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息息相通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一种国之大德,是一种民之共德。既然传统家风主要传承的是一种家庭价值观,那么现代家庭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长的沃土,现代家风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所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传统家风所要求的精忠报国、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敬业等优秀品质是基本一致的;在社会层面上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传统家风所要求的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等优秀品质有着部分吻合;在国家层面上所提倡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传统家风所要求的勤劳致富、遵德守礼、家庭和谐等优秀品质亦多有相通之处。传统家风虽然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是我们国家和社会能够形成核心价值观依托的文化土壤,对于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是最基础的东西。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家风建设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是将其落细、落小、落实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庭文化的滋养和家庭成员的践行,这些家风所承载的美德,通过经常叩问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灵,将最终嵌入其灵魂深处。因此,以优良家风为载体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有效克服价值观理解和教育上的“断层”问题和“缺位”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的延续性和持久性;只要我们能够利用家风这个易于传承和推广的微观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就会从精神层面的“感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姚郁卉.俭德的传统诠释与时代内涵[J].伦理学研究,2012(4):33-37.

[3]杨方.诚信本质的六个层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1-36.

[4]陈波.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5(2):25-26.

[5]王小润.不文明行为,旅游中的一块“疤”[N].光明日报,2013-07-03.

[6]文春燕.我国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研究综述[J].中国西部科技,2015,14(3):93-94.

[7]吴敏福.文化修养与长寿[J].社区,2002(12):45.

(责任编辑吕志远)

收稿日期:2016-04-08

作者简介:丁建国(1969—),男,河南南阳人,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共郑州市惠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惠济区文明办主任。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3.018

中图分类号:D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6)03-0088-08

Research on Orientation and Emphasis of Family Civilization Establishment in the New Era

DING Jian-guo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Huiji District Zhengzhou City CPC, 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During Creating civilized families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heritance and inven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Civilization of husband and wife, establishment of filial piety, virtue of frugality and integrity, also the cohesion and co-prosperity of the traditional virtu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family civilization travel,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civilized family lifestyle, family tradition establishment and so on. So we can change family civilization establishment into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family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build an effecti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arrier,which will become a main way to realiz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a popular style.

Key words:spiritual civilization; civilized family; family virtue; civilization of husband and wife; filial piety; virtue of frugality; integrity; family tradition; civilization travel; family lifestyle

猜你喜欢

家风夫妻诚信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家风伴我成长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80后小夫妻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