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比较研究
2016-01-26董宏财
董宏财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比较研究
董宏财
目的研究比较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9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伤椎高度以及骨水泥渗漏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为(2.4±0.7)分,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为(2.3±0.6)分,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伤椎高度为(22.9±2.2)mm,观察组患者术后伤椎高度为(23.8±2.4)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率为24.4%,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率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效果均较为理想,而椎体后凸成形术更有利于伤椎高度的恢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多见于老年患者的一种骨折类型,持续性背部疼痛、后凸畸形是其常见的症状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经皮微创技术的应用使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体成形术成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广泛应用的手术方式[2],但是在医学界对于二者的优缺点仍存在争议。选取2011年3月~2015年3月本科对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患者术后进行随访和比较,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5年3月本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椎体骨折均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明确诊断。对照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6.4±7.2)岁,病程2~27 d,平均病程(12.4±7.6)d,VAS评分为(7.6±1.3)分,伤椎高度为(19.1±2.4)mm;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5.7±7.0)岁,病程1~35 d,平均病程(11.9±7.8)d,VAS评分为(7.4±1.1)分,伤椎高度为(18.7±2.2)m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和伤椎高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两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后采取俯卧位。在X线下明确受伤椎体并做好体表标记,采取单侧经椎弓根入路穿刺,X线引导下使穿刺针深度达到椎体前1/3处。对照组患者穿刺完成后将导针置入,通过导针缓慢注入骨水泥,至骨水泥将要向椎管渗漏时停止,待硬化后拔除导针及穿刺针。观察组患者更换工作套管后置入球囊,注入造影剂扩张球囊使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注入配置好骨水泥,待硬化后拔除穿刺针。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3],记录两组患者伤椎高度以及术后患者骨水泥渗漏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为(2.4±0.7)分,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为(2.3±0.6)分,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伤椎高度为(22.9±2.2)mm,观察组患者术后伤椎高度为(23.8±2.4)mm,两组患者术后伤椎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伤椎高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S型渗漏3例、C型渗漏5例、B型渗漏3例,骨水泥渗漏率为24.4%、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S型渗漏3例、C型渗漏4例、B型渗漏2例,骨水泥渗漏率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老年化以及老年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骨质疏松表现为骨密度及骨质量的下降,骨折是其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以胸腰椎的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4]。不仅导致患者出现背部持续性疼痛、活动障碍以及后凸畸形,甚至需要长期卧床,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能够危及患者的生命,国内的文献报道,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5年内的死亡率可达到23%~34%[5]。因此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消除后凸畸形及恢复椎体高度成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的关键所在[6]。传统的保守治疗方式需要患者长期卧床,无法纠正脊柱的畸形和改善腰背部的疼痛。目前手术治疗已经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7]。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手术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手术方法。近年来,经皮微创技术在临床的开展和逐步应用使得微创手术治疗已经成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的主要手段[8]。相关研究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术是通过椎弓根或者椎弓根外向病变椎体中注入骨水泥,恢复椎体的高度,增加椎体的稳定性和椎体的强度,防止椎体出现塌陷,从而达到矫正脊柱的后凸畸形以及减轻患者疼痛感的目的[9]。与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穿刺后利用球囊进行有效的扩张,能够在病变椎体段注入骨水泥前形成理想的操作空腔,更有利于恢复椎体的理想高度,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有利于向空腔内顺利注入骨水泥,同时注入空腔内的骨水泥硬化后能够达到更高的强度,同时周边区域通过骨水泥的渗透作用而分布,强度远远的高于经皮椎体成形术[10]。
本组临床研究中,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低于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均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观察组患者20.0%的骨水泥渗漏率与对照组患者24.4%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方法具有相似的安全可靠性,但观察组患者术后伤椎高度恢复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更有利于伤椎的恢复。与阳立[11]的研究报道获得一致的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效果均较为理想,而椎体后凸成形术更有利于伤椎高度的恢复,安全可靠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1]梁德,唐永超,江晓兵,等.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分期、分型及治疗研究进展.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3):276-278.
[2]王家顺,余润泽,李勇,等.椎体后凸成形术及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安徽医学,2016,37(5): 557-559.
[3]杨侠坤.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与保守治疗的对比.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4):35-36.
[4]何建华,成仕明,王臣,等.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医学综述,2015,21(7):1335-1336.
[5]黎双庆,杨波,杨逸禧,等.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15(9): 818-821.
[6]黄定安,俞胜宝.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分析.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146-147.
[7]龙振江,温雅国.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疗效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106-107.
[8]杨剑锋,孙春汉.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比较.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9): 4359-4361.
[9]汪东,牛国旗.经皮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现状及进展.中华全科医学,2014,12(4):625-627.
[10]郑建河,陈哥海,林忠华,等.单侧及双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对比.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11):1011-1012.
[11]阳立.经皮椎体成形与后凸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效果比较.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7):864-86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68
2016-06-14]
110031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