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式穿孔修补术对胃穿孔的治疗价值分析

2016-01-26马玉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7期
关键词:胃穿孔卧床乙组

马玉刚

改良式穿孔修补术对胃穿孔的治疗价值分析

马玉刚

目的探究改良式穿孔修补术对胃穿孔的治疗价值。方法86例胃穿孔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乙组患者给予常规保守药物治疗,甲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改良式穿孔修补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67%,明显高于乙组的79.07%(P<0.05);甲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0.03±3.21)d,短于乙组的(32.91±2.42)d(t=21.010,P=0.000<0.05)。甲组患者平均卧床时间为(8.53±0.62)d,短于乙组的(17.93±0.64)d (t=69.175,P=0.000<0.05)。;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明显低于乙组的16.28%(P<0.05)。结论改良式穿孔修补术治疗胃穿孔,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改良式穿孔修补术;胃穿孔;不良反应

胃穿孔为溃疡患者严重并发症,主要因胃溃疡患者暴饮暴食导致胃酸及胃蛋白酶增加,诱发胃穿孔。胃穿孔主要表现为患者突发剧烈腹痛,最初疼痛位置为上腹部或穿孔处,且一般为持续性疼痛,并快速扩散至全腹部。常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由溃疡不断加深,逐渐穿透肌层、浆膜层、及胃或十二指肠壁,发生穿孔[1]。若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可引发感染性休克或急性胃膜炎,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作者通过分析来本院治疗的86例胃穿孔患者临床资料,探究改良式穿孔修补术对胃穿孔的治疗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6例于2014年1月~ 2015年12月来本院治疗的胃穿孔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消化性溃疡胃穿孔,无精神疾病、听说功能障碍患者,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甲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37~81岁,平均年龄(59.4±7.2)岁;乙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9.1±6.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乙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进行胃肠减压,并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发生,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甲组患者在乙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改良式穿孔修补手术,手术前放置胃管,给予患者补液治疗。取患者仰卧位,行全身麻醉,于上腹开一切口,探入腹腔,检查病变情况,确定胃穿孔具体位置后,清除胃中残留物质,使用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洗。术前15 min溶解医用胶,注入2只5 ml注射器中,放置支架上,并使用干纱布压迫、干燥创面,快速喷散在穿孔口及其周边,绕穿孔周边缝合固定,放置引流管于膈下,术后1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拔除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胃部疼痛等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且腹腔镜下检查溃疡完全或基本消失。有效:患者胃部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且腹腔镜下检查溃疡有所改善。无效:患者胃部疼痛等症状无缓解或加重,且腹腔镜下检查溃疡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后,甲组患者显效23例(53.49%),有效19例(44.19%),无效1例(2.33%),总有效率为97.67%(42/43)。乙组患者显效17例(39.53%),有效17例(39.53%),无效9例(20.93%),总有效率为79.07%(34/43)。甲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乙组(χ2=7.242,P=0.007<0.05)。

2.2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卧床时间比较 甲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0.03±3.21)d,乙组为(32.91±2.42)d,甲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乙组(t=21.010,P=0.000<0.05)。甲组患者平均卧床时间为(8.53±0.62)d,乙组为(17.93±0.64)d,甲组平均卧床时间明显短于乙组(t=69.175,P=0.000<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甲组患者出现1例(2.33%)胃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1/43)。乙组患者出现2例(4.65%)胃反酸,3例(6.98%)胃胀,2例(4.65%)胃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8%(7/43)。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χ2=4.962,P=0.026<0.05)。

3 讨论

胃穿孔最常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若穿孔前溃疡底与人体胰肝等邻近脏器粘连,成为慢性穿透性溃疡穿孔,并有少数与横结肠发生粘连,形成胃结肠瘘。若溃疡穿孔后与大网膜及邻近脏器粘连,在穿孔周围生成脓疡。急性游离穿孔为最严重溃疡并发症,穿孔部位多位于十二指肠第一段前壁或幽门前区,穿孔速度很快,无局部粘连情况发生,胃内物质直接进入腹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须急救。若为无腹膜炎发生的小型穿孔,则可使用保守治疗,对患者禁食,并放置鼻胃管,清除胃内容物,输液,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给予患者抗菌药物,预防继发腹腔感染[2]。若为饱餐后穿孔,则常伴有弥漫性腹膜炎,需6~12 h内给予急性手术治疗。慢性穿孔病情进展较慢,穿孔临近脏器发生粘连及瘘管,也需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胃穿孔发生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①精神亢奋或完成突击任务时,因精神过分紧张,导致溃疡病情恶化,发生胃穿孔。②从事体力劳动者或饮食过饱,胃部压力突然加大,穿破胃壁较为薄弱处。③若患者长期服用水杨酸制剂、阿司匹林或激素等,易引发溃疡病急性发作,导致穿孔。④劳累或失眠等状态可增加迷走神经紧张度,使溃疡病情恶化。⑤烟、酒等强烈刺激胃黏膜,酒精降低黏膜抵抗胃酸侵蚀能力,都可促进穿孔发生。⑥汽车司机、外科医生等特殊职业者易激发溃疡穿孔。⑦溃传疡患者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溃疡病情恶化后易导致穿孔。传统药物治疗虽然能够起到一定治疗效果,但治疗周期长,且易产生不良反应。

目前,修补手术是治疗溃疡的有效方案,实践证明[3],消化性胃溃疡穿孔患者拖延至24 h后进行手术治疗,则会明显提高病死率、延长住院时间、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需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改良式穿孔修补手术中使用蛋白胶进行敷贴闭合穿孔,并将带蒂大网膜覆盖溃疡穿孔处,最后将穿孔缝合固定。手术操作过程简单、易行,且手术时间较短、创口较小,手术后溃疡复发率较低。且改良式穿孔修补术能避免缝合穿孔处,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发生,降低术后胃瘫发生率,且避免了胃镜取线痛苦。术中使用的医用蛋白胶为一种新型生物剂,能有效封闭组织创面,避免创面渗出。且使用医用蛋白胶无毒无味,具有很好组织相容性及生物降解性,能够很好的被组织吸收应用,并快速固化,形成保护膜,粘连、封闭创面,降低淋巴漏及吻合口发生渗血。且若单独使用带蒂大网膜敷贴在溃疡穿孔处,并围绕穿孔周边缝合牢固,不直接缝合封闭溃疡,也不缝合大网膜,此手术不增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率,且能降低溃疡复发及再手术率。使用改良式穿孔修补手术前需详细检查、询问患者有无幽门梗阻临床症状及体征,若有,则不能进行修补手术,若年龄>40岁的胃溃疡穿孔患者,则需在术中进行常规、快速病理学诊断,并在术后定期复查。

本次研究显示,甲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甲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乙组(P<0.05),甲组平均卧床时间明显短于乙组(P<0.05),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P<0.05)。

总之,改良式穿孔修补术治疗胃穿孔,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1]辛永利.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疗效对比.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63-64.

[2]于年华.急性胃穿孔行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的临床价值分析.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23(7):5151-5152.

[3]张保远,曹素琴.改良式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 68 例.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5):84-8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43

2016-06-14]

115007 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胃穿孔卧床乙组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对胃溃疡并发胃穿孔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的效果分析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对比分析单纯修补术和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疗效
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效果分析
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临床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