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乌骨鸡养殖模式及经济效益探究——以贵州丹寨县竹留村为个案
2016-01-25吴大旬,包龙源,文波
生态乌骨鸡养殖模式及经济效益探究——以贵州丹寨县竹留村为个案
吴大旬,包龙源,文波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贵州丹寨县竹留村的生态乌骨鸡,养殖采取“圈地集养”和“农户散养”相结合的双轨养殖模式,其养殖理念和养殖方式具有一定的民族地方特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良好。
[关键词]乌骨鸡;生态养殖;路径;竹留村
[中图分类号]F3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15)01-0090-07
[收稿日期]2014-11-25
[作者简介]吴大旬,男(侗族),湖南新晃人,博士,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黔湘桂边区汉字记录少数民族语言文献搜集整理研究“(12&181);2012年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贵州省丹寨县龙泉生态乌骨鸡养殖创新训练规划”(201210672004)。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机械化饲料养鸡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改变和充实着肉食市场。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类食品提出了更科学、更合理、更生态、更文明的要求。现今人们对于机械化饲养下的肉类食品并不满意,普遍认为肉质偏差,口感不好,风味欠佳,并不符合现代人的食品要求标准和消费观念。贵州丹寨县竹留村的生态乌骨鸡则不同,它经过精心培育而成,既优质又生态,养殖方式极具民族特色,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良好。
一、乌骨鸡市场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养殖规模较大的乌骨鸡品种,主要有江西泰和乌鸡、余干乌鸡及陕西略阳乌鸡等,其产量除江西泰和乌鸡年出栏2 000万只外,江西余干乌鸡和陕西略阳乌鸡年出栏都在500万只以内,加上其他鸡种年出产量,国内乌骨鸡每年的出产量至多为5 000万只。按大约有15%的经常性消费者来计算,国内13亿人中约有1.95亿人属于经常性消费者。若每位经常性消费者每年消费1只乌骨鸡,我国乌骨鸡的需求量将达到1.95亿只,可目前我国乌骨鸡的市场供应远远没有达到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人群仍在继续增加,市场需求量将会更大。乌骨鸡作为一种上乘食用产品,符合当今世界绿色食品的时代需求和潮流,引起了国内外市场的高度关注。在肉鸡市场消费份额中,乌骨鸡已从10年前的1%上升到现在的4%,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供求关系分析看,供应与需求不平衡的矛盾关系将会长期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现代孵化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缩短乌骨鸡的生长周期。生长周期长仍然是乌骨鸡养殖的实际问题,孵化技术还有待提高,加之预防技术的不完善,乌骨鸡因病疫死亡率高,年出产量较低,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其二是国内外消费人群逐年增加。近年来,消费人群由中年妇女增添了老年人、青年人及孩子,消费阶层由普通城市居民阶层增添了高收入阶层和农村居民,消费区域由我国东南沿海迅速扩展到中西部以及东南亚地区;其三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孵化+养殖+加工+销售”的规模化养殖和一体化经营模式,养殖效益尚未凸显。从市场价格分析看,乌骨鸡市场价格稳中有升。一方面,受近几年物价上涨的影响,乌骨鸡的价格上升,且上升幅度明显增大;另一方面,供不应求造成价格上涨,消费市场繁荣。故可以肯定地说,乌骨鸡有着潜在的巨大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二、丹寨县竹留村乌骨鸡养殖运作条件
(一)基础设施
丹寨县竹留村是一个以乌骨鸡养殖为传统和特色的苗族村寨。这里建有不少成规整的乌骨鸡养殖场地,每个养殖场具有基本的养殖条件,如厂房、围墙、货物仓库、宿舍、蛋库、兽医室、食堂、孵化室、澡堂、厕所等。其中,厂房、货物仓库的面积多为100m2,围墙面积为4 500m2左右,孵化室约为50m2,兽医室有30m2。在一般情况下,将一个200亩的场地作为养殖基地,可以保证鸡种的供求;建立一个100m2的养殖厂房养殖幼鸡,可以确保和提高幼鸡的成活率,后期可以完全放养;修建一个100m2的货物仓库用于储存各种养殖货物,可以确保养殖工作顺利进行;修建一栋100m2的公寓,可以解决职工的住宿问题。竹留村的基础设施为乌骨鸡的成功养殖提供了条件。
(二)建设规模
在丹寨县竹留村,乌骨鸡养殖以基地自养为主,充分利用当地林地,建立生态养鸡扩繁场及饲养场。以该村寨文氏家族的养殖方式为例加以分析,可从中看出当地的建设规模。首先,在当地引进1 500个乌骨鸡鸡蛋,运用孵化机孵化。然后,从当地引入100只乌骨鸡种鸡(40只公鸡,60只母鸡),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繁殖,发展树林下生态养鸡,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0户,覆盖率达80%。在项目建成后,每一年(初始阶段)出笼乌骨鸡20 000只。同时,对养殖户进行定期培训、经验交流,总结养殖经验,并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办公室50m2,仓库100m2,洗澡、消毒及更衣室60m2,兽医室30m2,蛋库30m2,孵化室50m2,育雏室100m2,育成鸡舍100m2等,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养殖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文氏养殖基地空间分布图
依据图1,养殖基地空间分布主要分为生活区和养殖区。养殖区分为4个区域,养殖流程为:将刚出壳幼鸡放养到第一区域,待幼鸡身重达250g时转入第二养殖区域(绿地)进行自由放养,时差15个工作日之后,转入第三养殖区域(绿地)自由放养,反复在第二、第三养殖区域内进行自由放养,直至80个工作日之后,转入第四养殖区域,并开始着手出售。
三、丹寨县竹留村乌骨鸡养殖运营模式
在竹留村,苗族农户采用“圈地集养”与“农户散养”相结合的双轨养殖模式,这是一种“基地+农户”的双轨养殖与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地整合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富余廉价劳动力,发展了现代农业之外的其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是其最大的创新之处。然而,圈地集养和农户散养两种养殖模式的简单结合与运营,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它不能有效解决乌骨鸡在现代养殖中面临的诸如基地唯利是图、强取豪夺、获取暴利、投机取巧的问题。“圈地集养”与“农户散养”双轨养殖模式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圈地集养”模式是在保护自然环境、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影响生物链的前提下,“圈”一个比较大的区域,把鸡放置其中集中饲养的一种饲养模式。这种模式依据生态平衡规律,有效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促进生态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而“农户散养”模式,则是农户把乌骨鸡放养于村落里,以传统的饲养方式来养殖。乌骨鸡的饲料以粮食为主,以昆虫、果实、菜类等为辅,这是一种把鸡放到自然食物链中去“养”的养殖方式。这种方式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实行养殖包产到户,遵循村民负责养鸡、基地负责收鸡、给农民让利的原则。其具体运营模式如图2。
图2 养殖运营模式示意图
由图2看出,该运营模式的过程是从当地收购优质乌骨鸡蛋和鸡种,采用现代技术将鸡蛋孵化,幼鸡出壳40天左右,身重达250g,将3 / 5分发给农户散养,2 / 5自留。90个工作日之后,从农户手中收购,并以差价的形式向市场出售,同时拿出一部分资金做产品市场开发宣传,力打通各种销售渠道。一部分资金投入新一轮的产品研发,确保养殖的再生产。
四、丹寨县竹留村乌骨鸡养殖的价值与效益
丹寨县竹留村乌骨鸡养殖,作为一种绿色食物,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效益。
(一)食用与药用价值
丹寨县竹留村的生态乌骨鸡,作为高质量鸡种,其价值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食用价值。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乌骨鸡内含丰富的黑色素、蛋白质、维生素等18种氨基酸和18种微量元素。其中,烟酸、维生素E、磷、铁、钾、钠的含量均高于其他鸡种,其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质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鸡种,而胆固醇和脂肪含量却很低,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滋补品[1]。深入研究乌骨鸡富含的营养价值,探明其营养成分和生理机制,有利于发掘乌骨鸡的多层用途和使用价值。其二是药用价值。早在明朝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记载:“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俱乌者,肉白骨乌者,但观鸡舌黑者,则骨肉俱乌,入药更良。”乌骨鸡性平、味甘,具有养阴退热、补肝益肾、健脾止泻、补养气血、调经止带等功能,是补身养身的好食材[2]。乌骨鸡与银耳、黑木耳、山药、红枣、冬虫夏草、莲子、天麻等中草药材搭配食用,可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延缓衰老,强筋健骨,对防治骨质疏松、佝偻病、妇女缺铁性贫血症等有显著的疗效。乌骨鸡作为地方传统家禽和现代地方珍禽,除富含食用所需的营养价值外,还极富医疗保养所需的药用价值。
(二)经济效益
通过调查发现,丹寨县竹留村乌骨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该鸡种具有肉质好、成活率高的特点,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极受欢迎,市场需求量大。据了解,该鸡种最低价位均为每公斤40元以上,高者每公斤可达60元之多。“随着城乡市民膳食结构的改善和生活水品的提高,人们对肉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型乌骨鸡以其个体大、肉质优、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而且因其自由散养,肉汁细嫩、氨基酸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营养价值高、滋补性好实属家禽中首选的‘绿色’食品。”[3]生态乌骨鸡养殖市场前景之广大,通过挖掘和发展,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此,我们对前两年的经济效益做一个计量分析。第一年主要以自己养殖为主,次年初步与农户形成联合养殖。根据养殖计划,第一年预计分成两批养殖,每批养殖均为4 500只;次年在第一年的基础上,开始尝试与农户联合养殖,分三批进行。其中,自己养殖为三批:第一批2 000只,第二批2 500只,第三批3 000只;与农户联合养殖为三批:第一批4 000只,第二批4 500只,第三批5 000只。具体收益情况如下:
1.第一年养殖与利润。养殖费用=基础设施成本+其他费用+饲养料理费用。基础设施成本见表1。
表1 基础设施成本
其他费用见表2。
表2 其他费用
基础设施成本以及其他费用合计:11.45(万元)+3.75(万元)=15.20(万元),即总合计为:15.20(万元)。
第一年饲养料理费用见表3、表4。
表3 第一年第一批饲养料理费用
表4 第一年第二批饲养料理费用:
第一年成本总概算合计:基础设施成本(11.45万元)+饲养料理成本(19.50万元)+其他费用(3.75万元)=34.70(万元)。
表5 第一年总收入
第一年利润净收入:利润=总收入-总成本,即43.30(万元)=78.00(万元)-34.70(万元)。第一年总利润预计为43.30(万元)。
2.第二年养殖成本与利润。自养成本见表6。
表6 自养成本预计开支
其他费用:水费+电费+卫生医疗费+交通运输费=4.00(万元)。
第二年成本预计:19.50+4.00=23.50(万元),即成本合计为23.50(万元)。
表7 自养收入预计
第二年自养利润=总收入-成本,即35.00(万元)=58.50(万元)-23.50(万元),自养年利润为35.00(万元)。
表8 农户首次放养收入预计(以每年三批计算):
合计为:18.00+27.00+30.00=75.00(万元)。
注:其中(3 000×0.0015)、(4 500×0.0015)、(5 000×0.0015)均为幼鸡原始成本。
时间段 每只所产生的费用(万元)(完全放养) 数量(只) 总共费用(万元)第一批 0.002 3 000 6.00第二批 0.002 4 500 9.00 第三批 0.002 5 000 10.00合计 25.00 (万元)
农户首次放养年利润:利润=总收入-成本,即50.00(万元)=75.00(万元)-25.00(万元),年利润为50.00(万元)。
首次与农户实行联合养殖所产生的年利润:
第一批:(3 000×1.5×0.006)-[(3 000×1.5×0.005)-(3 000×15)]=9.00(万元)。
第二批:(4 500×1.5×0.006)-[(4 500×1.5×0.005)-(4 500×15)]=13.50(万元)。
第三批:(5 000×1.5×0.006)-[(5 000×1.5×0.005)-(5 000×15)]=15.00(万元)。
年利润为:9.00+13.50+15.00=37.50(万元)。
第二年总利润为:总利润=自养年利润+联合放养年利润,即72.50(万元)=35.00(万元)+37.50(万元)。
(三)社会文化效益
在丹寨县竹留村,当地苗族过年过节所用的食品、各种祭祀活动用到的祭品、走亲串寨所带的礼品、招待宾客所用的食物以及孕育养身食用的养品,都是自己饲养的乌骨鸡。这种生态乌骨鸡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元素,在满足人们营养、疗养和饮食需求的同时,逐渐作为当地苗族社会中现实存在的文化符号而存在,被风情浓郁、文化厚重的苗乡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合于当地苗族文化之中,成为当地苗族的一种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物。它所体现的饮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是多元的、多彩的,以其作为研究对象或通过对乌骨鸡在当地饲养、繁殖和食用的实际情况,便可以了解、挖掘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四)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是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生态养殖乌骨鸡合理地利用
地方自然资源,对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益而无害。而合理地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又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丹寨县竹留村山多地广,有很多闲置的草地和林地,非常适合乌骨鸡的养殖,这种养殖使该地区的生态得到很好的利用。可以说,原生态的养殖方法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五、结语
丹寨县竹留村乌骨鸡是一种优质的传统鸡种,其养殖路径独特,市场前景广阔。运用“圈地集养”与“农户散养”相结合的双轨养殖模式,是一种“基地+农户”双轨养殖方式和管理理念,有利于充分整合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富余廉价劳动力,以发展现代农村产业中的绿色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这种双赢模式,不仅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加速推进当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邹小金,施从福,施小生,邱小荣.乌鸡的价值及养殖前景分析[J].养殖与饲料,2011(7):12-15.
[2]刘然.滋补佳品乌骨鸡[J].营养饮食,2010(2):36.
[3]韩慧英,祁永琴,韩亮.生态型乌骨鸡养殖技术[J].养殖与饲料,2007(5):17-19.
[4]陈国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的辩证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4(4):36-41.
[责任编辑: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