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技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创新*
2016-01-25张辉
张 辉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韶关 512000)
基于RFID技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创新*
张 辉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韶关 512000)
关键词:RFID技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创新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RFID技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服务模式创新展开探讨,对RFID读者服务模式做了介绍,阐述了RFID读者服务模式的实施效果,通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评估协会2015年研究课题综合类项目“基于DEA模型的高校图书馆投入产出效益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粤教评协函[2015]5号Z-11。
1 建立在RFID技术上的服务模式
将RFID读者服务模式引入图书馆服务体系之中,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促进图书馆服务更好地发展。RFID读者服务模式已逐渐形成以下服务特色。
1.1 RFID服务技术提供空间与资源的开放性服务
引入RFID服务技术能够实现图书馆空间和资源的全方位开放。首先是阅览空间会比以往更大,并且会划分不同的区域,包括图书区、网络资源区及阅读自习区,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借阅书刊、上网查询资料或自习,这一服务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其次是馆内资源会比以往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会设置多媒体设备、师生在线交流平台等,学生可以享受更加多元化的服务。除此之外,图书馆还专门开设设施完善并由专人管理的多媒体教室,以满足特殊群体的服务需求。
1.2 RFID服务技术提供自助服务
RFID服务技术重视读者的自主性,满足读者的自主选择需求。许多读者将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等视为隐私,RFID技术能够提供自助服务,有利于保护读者隐私。自助服务是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不受时间限制,学生不必集中在行政时间去借阅图书,使借阅变得更加方便。此外,RFID自助服务可以自动完成图书借还、座位管理和打印复印等工作。图书馆应认识到RFID技术的优势,从而将RFID技术应用到现代图书馆中,给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1.3 RFID服务技术提供智能化服务
早期的图书馆只提供借书服务并不提供阅读空间,读者借书时需向管理员提供所借书本名称,再由管理员代为查找,最后登记读者的借书信息,所能提供的服务是非常有限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使用计算机对书籍进行管理,读者可以自由穿梭在书架之间,随心所欲地选择书籍,图书借阅手续也变得更加简单,极大地节省了管理员与读者的时间。进入21世纪,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新亮点是智能化的RFID技术服务。图书馆内设有阅览区,将馆藏和阅览合二为一,在中心区设置信息咨询总台,给读者提供更专业的咨询服务[1]。在每个借阅区都设置有RFID自助借还机,紧贴书架和阅览区,方便读者的借阅。
2 RFID服务技术在图书馆的实际应用效果
要想了解RFID服务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则应从图书馆和读者的角度进行探究。RFID服务技术对图书馆有以下促进作用:①RFID服务技术可以自动完成书刊的借还工作且办公速度快,全自动化运转模式也提高了书籍的流通速度。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越好,愿意借阅的读者就会越多,这样图书馆才能实现其存在价值[2]。②利用架标和层标对图书进行绑定,再通过RFID技术可一次性读取数本书刊资料,有利于缩短图书盘点时间且更容易查找不在书架上或摆乱的书籍,RFID服务技术的应用简化了对书籍的管理工作[3]。③RFID的自助服务可以让读者自己完成借书与还书的操作流程,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图书馆的人力资源,这样工作人员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此外,图书馆可提出更优化的人力配备措施,从而开展更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以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主要措施如下:①缩短查找资料时间,图书馆可以优化书籍资料的查询服务,将图书管理系统与各地区科研站进行连接,有助于读者查询到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书籍资料,这就节省了读者搜索资料的时间,并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资料。②提供个性化服务,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借阅需求,图书馆应充分调研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需求特征,设置不同主题的阅览区。图书馆可以适当将存在关联性的专业书籍相邻摆放,方便读者对边缘学科资料的查找。另外,图书馆还可以提供专门面向国家级课题研究团队的服务,即由相关学科馆员牵头进行的课题研究。③利用网络手段宣传服务内容,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将服务内容通过网络途径向读者传达,读者就可以了解到图书馆的服务项目,这样读者就可以享受到图书馆的各项服务,有利于提高读者的满意度[4]。④推广信息移动服务,为了方便广大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图书馆的资源,更快捷地获取资源,RFID服务技术可实现信息移动服务,即通过接入网络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享受信息移动查询所带来的便捷体验。
RFID服务技术的实际应用也为读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读者可以自由选择图书。图书馆各个区域都会安装自助服务终端,读者无须经过管理员就可以借阅书籍,也不受管理员的管束,可在图书馆里自由选书,自由选择阅读空间,提升读者的读书体验。②自助化服务提供更长的开放时间。自助服务终端的办公时间是8:00到22:00,读者可以在这一时间段内自由安排借书和还书,避免发生读者集中在行政时间借还图书的现象。③读者可以享有VIP的服务体验。RFID技术主要是以读者为主体的服务模式,处处彰显对读者的主体服务,营造舒适的阅览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手段,从而吸引更多读者入馆借阅图书。④提高读者查询书籍的速度。采用OPAC技术检索书刊时可以快速获取图书的准确定位,能精准到具体书库、具体排架层列,节省了读者查找图书的时间[5]。
3 RFID服务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不足与应对措施
3.1 RFID服务技术的不成熟
由于RFID服务技术还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许多服务环节有待今后不断完善。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①读取借书信息有误。当相邻两位读者的距离过近时,RFID服务系统无法进行区分而导致读取图书信息时出现错误。②批量读取标签时出现错误。一般情况下,RFID服务系统可以读取数本图书标签,但由于同时叠放几本图书会导致读取出错,这一现象有时是因图书的摆放问题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读者进行多次操作[6]。
为避免这些问题出现,图书馆应对入学新生进行操作演示并强调正确操作方法。随着读者对自助借还图书程序的熟练,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此外,图书馆还应不断完善RFID服务技术,如:可以增加借还图书数量的选择环节,读者在借还图书时需要进行数量的确定,系统会自动提示读者如发现系统显示的图书数量与实际借还数量不符则需重新操作。
3.2 图书管理方面的缺陷
图书馆引入RFID服务技术后,大大提高了读者的自由度,读者可在馆内任意角落阅读,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图书随意摆放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整理这些散落书籍,会导致其他读者无法找到所需图书。目前这种问题靠技术手段无法解决,需改善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具体的改善方式如下:①安排学生在各个阅览区负责收集散落的书籍,并及时整理上架。②增加图书的盘点次数。及时整理乱摆乱放的图书,才能对图书进行正确的归类,以方便读者借阅图书[7]。
3.3 馆员面临新的管理问题
3.3.1 不便于追究读者损坏图书的责任。虽然早期图书馆采用人工借还图书的方式比较耗时耗力,但是能够有效控制图书的毁损,如发现读者损坏书籍,便能及时要求读者赔偿损失。但是安装RFID自助设备后,管理员不能及时发现图书的毁损情况,更无法追究读者损坏图书的责任。图书馆的宗旨是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服务,如遇到新问题应迎难而上,寻求相应措施以解决新问题。高等院校学生有着良好的综合素质,图书馆只要加强教育宣传力度,在学校的展区张贴图书馆的管理条例和入馆操作知识,或是以班为单位发放图书馆宣传手册,从而让学生树立“爱护图书馆资源,从我做起”的意识。
3.3.2 不利于拉近读者与管理员的距离。图书馆做好服务的重要前提是要及时了解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借还书刊的过程是读者和管理员接触机会较多的环节,管理员可借此机会与读者沟通,更多地了解读者的需求。但引入RFID自助借还技术后,在提高读者的自主性、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也拉大了读者和管理员之间的距离,减少了管理员了解读者阅读需求的机会[8]。对此,图书馆可开展多样化的读者活动, 如:可以定期开展主题书刊阅读大会、征文比赛以及图书馆成立周年庆典等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读者活动,拉近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增加图书馆的亲切感,使得学生更加关注图书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雪飞.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优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3).
[2] 靳晓恩.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拓展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4(5).
[3] 陈嘉懿.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
[4] 刘绍荣,等.RFID在图书馆使用现状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
[5] 罗武建.高校图书馆通借通还模式下RFID技术应用的设想与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1(5).
[6] 徐原青,张宁.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图书馆智能化管理创新:以东北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3(2).
[7] 尚保安.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8] 张玮一.变革、创新: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1).
(编校:崔 萌)
作者简介:张 辉(1974—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2015 - 12 - 08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1588 ( 2016 ) 01 - 0068 -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