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虚论治初发2型糖尿病
2016-01-25宋郁珍杜鸿瑶刘立壮史俊玲罗东辉刘雅丽
宋郁珍,李 琳,杜鸿瑶,刘立壮 史俊玲 ,罗东辉,刘雅丽
·理论探索·
从脾虚论治初发2型糖尿病
宋郁珍1,李 琳1,杜鸿瑶1,刘立壮1史俊玲1,罗东辉2,刘雅丽2
初发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属“消渴”范畴,由“脾瘅”发展而来,病位在脾,病机是气虚有热,治疗应从健脾益气清热为基础。湿、热、痰、瘀皆可兼夹,治疗以健脾益气为基础,权衡“虚”“湿”“痰”“瘀”“热”之轻重,临证加减。健运脾气阻断初发新诊断的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型糖尿病;脾虚;脾瘅;消渴;健运脾气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第3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糖尿病在中国呈暴发性流行。2008年的调查研究结果[1]显示:中国有1.48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而2013年9月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群的糖尿病总体发病率估计为11.6%,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前期发病率为50.1%[2],这一发病率远远超过了2008年的调查结果。因此初发的2型糖尿病病人越来越多,对这部分人群加强管理,规范治疗,逆转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目前多数现代中医医家认为初发的2型糖尿病属“消渴”范畴,由“脾瘅”发展而来,病位在脾,病机是气虚有热,治疗应从健脾益气清热为基础。笔者临床从脾论治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较佳,现从病因病机及治疗总结如下。
1 “脾瘅”渐重致“消渴”,病位在脾
初发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目前中医界把糖尿病前期归为“脾瘅”,2型糖尿病归为“消渴”。脾瘅,名出《内经》。《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也指出了饮食不节产生内热、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消渴病的发生。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也指出:“脾胃衰,不能交融水火,变化津液而渴”,即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消渴病的发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又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瘅”渐重,脾失健运,以致“消渴”。
2 病因以饮食不节为主,病机为脾虚生热。
中医学认为,消渴多由外邪乘袭、饮食不节、过食甘肥、情志刺激、劳欲过度、脏气不足等所致。而禀赋不足,是为发病的重要内因,饮食不节是主要外因,基本病机为脾虚内热,脾虚为本,瘀热为标。古代医书《素问·通评虚实论》和《医门法律》一致认为,过食肥甘及饮食失节可致脾胃积滞、气机不畅、湿热内蕴、津液消耗而发脾瘅。先天禀赋不足、形体肥胖、过食肥甘厚腻,均可以耗伤脾气,损伤脾阴,导致脾失健运。脾失健运,则脾气不能散精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微物质(血糖)不能为机体利用,则出现空腹或者餐后高血糖现象,进而发展为糖尿病。而今之人还喜卧、喜坐而懒于运动,所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而脾主肌肉、脾为中气之源,少动久则可伤脾,脾虚生湿,也可产生湿热。再者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常有情绪不畅、气机失调而导致糖尿病的情况,正如朱丹溪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素问·调经论》中也指出了“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灵枢·五变》中则全面指出了“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名消瘅。”气郁久可化热,产生郁热,加之内热、湿热久可伤阴出现阴虚的情况。热还可伤气,所谓“壮火食气”,阴虚也伤可及气,出现气阴两虚的情况,加之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的阻遏,气虚可伤及阳,阴虚也可伤及阳,而最终可到阴阳俱虚的难治之境。因此消渴发病有诸多原因,其病因归于先天禀赋不足为内因,多食少动为主要外因,加之情绪不畅等多种病因导致脾虚内热。其中饮食不节是主要病因。
3 脾虚为其病理基础,湿、热、痰、瘀皆可兼夹
《兰室秘藏·消渴论》曰:“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此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等。故消渴之初始,脾虚是其根本,常有肺胃燥热或脾胃湿热之因由。而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提出“瘀热致消”[3-4],认为糖尿病病人均以脾虚为共同病理基础,临床上常兼夹痰湿、瘀血、热毒等病理产物。糖尿病病变,多与湿、痰、瘀、热交阻有关,脾气上溢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脾气上溢的过程中,中土运化失常所生的膏脂,随精微上归于肺,随肺气朝百脉而瘀于血道产生瘀血。瘀血阻络,精微运行失常,而痰瘀交阻,因而瘀血的出现贯穿于糖尿病的始终。另外肥人多气虚,肥人多痰湿,气虚痰盛,或嗜食油腻肥甘,痰湿留滞体内,酿生脾胃湿热,阻滞气机,壅塞血脉,湿热痰瘀相结,形成瘀热相搏;故消渴病人形体肥胖的同时常伴有疲乏无力等气虚症状,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不畅,也是瘀血形成之原因。痰瘀交阻,瘀而化热,则可见多食之象。热本属阳邪,久瘀必伤阴液,极易伤津耗气,导致气阴两虚。消渴既发,津液输布愈难,营血亏耗愈甚,则瘀热笃重,络热血瘀,伏热则灼伤血络,瘀血则阻塞脉道,而致或闭塞心窍,或蓄留三焦,或阻于肾络,脉络受损,变生他病。消渴的疾病过程中以脾虚为病理基础,湿热痰瘀伴随其中,皆可兼夹。
4 治疗以健脾益气为基础,权衡“虚”“湿”“痰”“瘀”“热”之轻重
消渴的治疗中辨析痰、湿、瘀、热、虚之象,孰轻孰重,选用治疗方剂,时常兼顾“虚”“湿”“痰”“瘀”与“热”等病理因素。治疗时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基础,再进行临证加减。
4.1 脾虚湿阻型 症见体型肥胖、神疲倦怠,头胀、四肢困倦,胃脘胀满,动辄出汗,或半身出汗,可合并口干不欲饮,不思饮食,舌淡红、苔白黄厚腻,脉弦滑。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泄浊。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药用:党参、白术、茯苓、扁豆、陈皮、山药、薏苡仁为基本方。如湿重,则加入藿香、佩兰;气滞,则加青皮、香附;如兼湿热,则加茵陈、栀子;如热重,则加入少量黄连、黄芩等。因病人脾气虚弱,不可过于寒凉伤脾。
4.2 肝郁气滞型 症见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胁肋胀痛,嗳气,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治法: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白术、茯苓。肝郁化热,出现口干、口苦,可加入丹皮、栀子、郁金等。舒肝与健脾并重,防疏肝太过伤脾气,适当加入柔肝之剂如白芍、佛手等。
4.3 阴虚燥热型 症见口干多饮,或饮水不多,烦热,心烦易怒,夜间盗汗、口苦,便干,舌红而燥、少苔,脉弦而细。治法:养阴清热。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药用:知母、黄柏、山药、山茱萸、熟地、生地、茯苓、泽泻、牡丹皮、女贞子、旱莲草、葛根、桑椹、黄连、花粉,养阴不可滋腻伤脾碍胃而加重病情,因此少用玄参、麦冬等,适当加砂仁、豆蔻等健脾之品。
4.4 气虚血瘀型 症见神疲倦怠,四肢困倦,气短懒言,或口干不欲饮,不思饮食,大便时干时溏,舌暗红、苔白黄厚腻,脉弦涩。治法: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方药:四君子汤加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甘草、茯苓、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为基本方,气虚甚者加黄芪,血瘀甚者加泽兰祛瘀升清、鬼箭羽通瘀破血。气行则血行,适当加入升麻、柴胡益气升清,加丹参、三七活血通络。
5 健运脾气阻断糖尿病并发症
“治未病”的提出最早记载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所谓的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也就是在疾病发生、发展之前要求具有前瞻性的预测能力,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阻止人体健康状态的恶化。健运脾气能达到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疗效。脾气健则脾生化布散功能正常,精微物质(血糖)能为机体所有效利用,保持三焦气机通畅,与各脏腑功能协调。故健运脾气可调节血糖,可尽早干预糖尿病以防止其发展为并发症,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精髓。
总之,初发新诊断糖尿病病人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不典型,这些病人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在加强健康教育,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选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根据“虚”“湿”“痰”“瘀”“热”之轻重运用中医药的整体调理方法,改善病人的脾虚,去除痰湿热瘀等病理因素,改善病人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才能防止其恶化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 Yang WY,Lu JM,Weng JP,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 Xu Y,Wang LM,He J,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AMA,2013,310(9):948-958.
[3] 周仲瑛.瘀热论一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0.
[4] 周仲瑛.糖尿病杂谈[J].江西中医药,2001,32(2):15-16.
(本文编辑郭怀印)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No.2014268)
1.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河北唐山 063000),E-mail:332140743@qq.com;2.河北省唐山迁西县人民医院
引用信息:宋郁珍,李琳,杜鸿瑶,等.从脾虚论治初发2型糖尿病[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9):2326-2327.
R587.1 R255.4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6.19.041
1672-1349(2016)19-2326-02
201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