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洋节”冲击下,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2016-01-25

2015年16期
关键词:洋节改进建议调查研究

王 娟



基于“洋节”冲击下,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王娟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西方在各个领域交流融合日益紧密。但在“洋节”的冲击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却持续减退。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西南石油大学等成都几所高校进行调研,对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现状进行分析,并得出产生其文化倾向的原因。最后,利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因与外来文化碰撞造成的传统文化的淡化等问题提出建议,从而为我国大学生文化生活的设计提供现实性指导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节日;调查研究;改进建议

1、引言

中国传统节日博大精深,其影响辐射作用不可小觑。但随着文化日趋多元化,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正进行着一场较量,在比拼中,中国传统节日处于较被动地位,大多数人更乐于过“洋节”,这种文化偏好行为在大学校园中尤为明显,大学生是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的主力,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参与度决定了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可度。

基于此,本文对在校大学生对中西节日的认知和参与度等进行调查,实际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65份,回收率为91.3%,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传承现状的同时,从高校层面出发,对如何引导大学生传承传统节日的内涵与责任方面提出建议。

2、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分析

2.1中国传统节日之间认知度差异较大

调查中大学生根据亲身感受,对给出的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整体判断和认知,给出相应的选择:如果了解给出的某一传统节日,给5分;依此类推,进行均值和频数分析,见表2.1。

表2.1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程度

分析得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认知程度有明显差异,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熟知类,比如春节;第二类是了解类,比如中秋节、元宵节等;第三类是不了解类,比如腊八和寒食节。

2.2“洋节”普遍认知程度较高

同理,对盛行于大学校园的部分“洋节”进行调查,进行均值和频数分析,得出,盛行校园的“洋节”在学生心中认知度普遍偏高,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圣诞节在学生心中的熟悉度最高。

2.3大学生虽过传统节日,但更钟情于“洋节”

数据分析得出,对于中国一些传统节日,大部分大学生都会过,比如春节,其中,每年都过春节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0.5%。但清明节、重阳节、寒食节每年都过的人所占的比例较小,其中有68%的大学生表示从来都不过清明节;80.3%的大学生从来都不过重阳节。

与此相比,大学生对于“洋节”就显得尤为钟情,数据分析得出,大部分大学生都过 “洋节”,排名最为靠前的节日有情人节、圣诞节。其中,每年都过情人节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9.6%;每年都过圣诞节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8.5%,而且表示自己“从来不过”情人节、圣诞节的人数为0%。

3、中国传统节日在大学生心中淡化的原因

3.1多元文化带来更多选择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多边领域趋向多元,文化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可避免也会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大学生在选择过什么节以及怎么过节的问题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洋节”进入校园之前,学生选择过节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在以前,过年意味着“换新衣,拿压岁钱,又长大一岁”,在经济并不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些奖励对于学生来说是生活的期望点。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今天,那些曾让人魂牵梦萦的奖励在平日就可以得以满足,并不需要依靠过节这个载体才能实现,所以年轻一代中间往往会产生“年味越来越淡”的情愫。

随后“洋节”以新奇、多元的面孔进入学生的生活,让他们突然对过“洋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之间的带动效应在此得以表现,过“洋节”成为了校园潮流。

3.2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不是对中国传统节日全然不知,只是选择性的了解,而且我们发现他们所了解的节日大都是国家2007年调整过后的法定节假日,“放假=过节”成为了大学生心中约定成俗的恒等式。此外,他们对节日内涵把握不到位,以至于端午节和清明节的祝语到底该不该用“快乐”变为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学校希望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但却忽略了人才文化底蕴的培养,这种潜在的知识与实用知识相比,被遗忘被错误认为成理所当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

3.3中西节日的差异性

通过调查大学生对中西节日的参与度可以发现,同样意义的节日,大学生的选择却大相径庭,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不过清明节,但绝大多数学生却会选择过万圣节,根源在于中西节日的性质有很大区别。中国传统节日注重纪念,而“洋节”娱乐性更强,如人们会在清明节怀着沉重的心情悼念先人,而与此对应的万圣节,人们会穿异服,带面具,嬉闹出行,犹如化妆舞会。面对如此差异,90后居多的大学生往往会选择娱乐性较强的节日来过,以缓解学业压力,放松心情。

4、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方法建议

4.1增强传统节日文化理论教育

加强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首先必须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引入大学课堂。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涵的优秀教育资源,把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尊老爱幼、追记先人等社会伦理思想向大学生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展示教育。

除此之外,要注重开设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大学生有条件、有途径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其学习兴趣,让其从内心深处主动接受中国传统节日带来的文化素养。

4.2开展校园传统节日实践活动

校园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丰富多样的社团团体,以此为载体,结合每个传统节日的习俗特点,开展不同的社团活动,如元宵节举办灯谜会,重阳节举行登高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节日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而且提高了其参与度,激发其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节日娱乐性。

除此之外,为了积极鼓励社团举办诸如此类的节日活动,应该在期末综合测评考核表上予以肯定,对优质活动策划人和策划团体予以表彰,以此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项目资助: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WHY201409)

参考文献:

[1]肖维华,杨昭.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探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85-88.

作者简介:王娟(1990—),女,汉族,山西太原,西南石油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务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洋节改进建议调查研究
偶感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洋节“中国热”
跟踪导练(五)(4)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反思洋节热加快大连城市节日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