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阅读应“走心”

2016-01-23唐修亮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暖心走心慧心

【关键词】“走心阅读”;暖心;慧心;过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6-0057-02

【作者简介】唐修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南京,210017)教师。

所谓“走心阅读”,是指读者带着“心”走进文本,深入阅读,让文本走进读者的心灵,最终读者能走出文本,成长自己。为什么要进行“走心阅读”呢?

1.时下阅读多“无心”。

当前,浮躁的社会心态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主要表现为:追求所谓的“多读多写”,即一味地增加阅读的量,而不是追求阅读的质,导致阅读时浮光掠影,观其大概,而没有仔细品读、深耕细读,没有读出文章的真意、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追求所谓的“整体感知”,使阅读出现扁平化倾向,课堂上往往讨论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对话。即便关注了文本的细节,也常常问题琐碎,导致阅读碎片化。

这两种现象的实质是“无心阅读”,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普遍,导致了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

2.“走心阅读”可“暖心”。

“走心阅读”,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验证知识、运用知识,更能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丰盈和生命的提升,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温暖。一般来说,阅读的过程是从获得知识向审美愉悦推进的过程。读者在与文本的交流中,获得心灵的解放,产生全新的阅读经验与阅读方式,产生崭新的阅读感受与温暖的阅读情怀,获得新颖的思想与丰富的人生经验,这些能将读者从日常生活的平庸与偏见中解放出来,改变读者的心灵世界,拓展其生活的视野。“走心阅读”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主体生命意识的震撼之旅,是灵魂的唤醒与强大之旅。在课堂的对话中,师生的心灵与文本进行沟通,获得了交流与交融,灵魂获得了内在的震撼,心灵受到了情感的洗涤,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之感,灵魂仿佛由此苏醒。

3.“走心阅读”可“慧心”。

“走心阅读”可以让师生在阅读中获得出于内心的表达,可以开启心智。一般来说,阅读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理解,获取与占有文本信息;第二层次是创造,能够见他人所未见,发他人所未发,独抒己见;第三个层次是批判,对文本自身实现超越与批判。同样,文本的阅读教学也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努力让学生能独立地发现信息,接受信息;第二层次,努力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探索文本,建构新我;第三层次,学生能对文本做出富有创意的评价,能补充,能质疑,能批判。出于心的表达,走于心的阅读,是心与心的对话之后的自然获得,是阅读最后的发展与升华。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走心阅读”呢?

1.“走心”的前提是“静心”。

阅读环境与阅读心态构成阅读的背景,宁静而没有干扰,是对阅读环境的基本要求,通常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有较好的阅读心境。阅读前,读者要放松身体,清空阅读前的情绪以及其他可能产生的干扰,以端坐的身姿、平缓的呼吸,进入阅读的状态。不受外在力量的干扰,不戴有色眼镜去观察,在这样的状态下,阅读的感觉才会纯正,阅读的趣味才能纯粹。最佳的文本阅读姿态应该是无功利的,不要有太多的预设和目的,这样方能真正从文本中获得其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与乐趣。

即便如此,阅读仍然避免不了受到心理定势的制约,即受制于个人的气质与禀赋等先天因素、阅读经验与伦理观念等习得因素、特定的环境因素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等,这些都形成了阅读前的心理准备与阅读视野。这种阅读视野,并非消极的东西,阅读中如果能指导学生正确审视与分辨,可以减少误读,同时也会读出自己的感受,把作家的作品读成自己的作品。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前,要有让学生静心的意识,要创设温和的阅读情境,产生阅读的氛围与张力,再深入阅读。

2.“走心”的关键是“过心”。

“过心”,即经过心。诸葛亮的“观其大略”、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经常被人引用,于是读书时一目十行,跳读略读盛行,眼前匆匆一过,观于目,不入于心。这其实是对古人读书方法的误解。说诸葛亮,“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王粲《英雄记钞》),这里的“独观其大略”并非了解大概的意思,而是从大的方面思考,从整体上理解,是要超越作品,而不是“务于精熟而已”。说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所谓“甚解”,就是过分地咬文嚼字,不入于心。真正的阅读,应该要“会意”,即在书中有所领悟,在书中找到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有用的东西。这两个人的读书,都是“过心”的。

“过心”,还指阅读时态度的专注。所谓专注,通俗地说就是要注意力集中。阅读中的专注,就是能够把视觉、听觉、触觉等所有感官集中在文本上,沉下心来,认识文本、理解文本。专注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阅读是一个由表层向中层、由中层向深层推进的过程,它是理解的深度突破,只有专注,才有可能掘进,只有“过心”才能实现这种突破。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要“过心”,还要给学生创设“过心”的环境。

3.“走心”的保障是“倾心”。

所谓“倾心”,是指在阅读中运用思维与智慧、思想与情感。文本阅读不能浮光掠影,需要细读文本,既要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篇章结构、语言表达,还要关注文本的细节;既要理解它的主旨、表现技巧,还要了解深层含义;既要阅读文本,还要阅读作者,要知人论世,把握已有的阅读经验与解读体会,寻求阅读的突破。

解释学认为,任何一个文本,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的文本意义,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纯客观解释,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行为,它既是对文本的理解,也包括读者主动的阐释,具有创造的因素。倾心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深入探求,要读出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自由抒写、作者个体精神的独特展示。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的倾心阅读是最好的“示范”,身教重于言传。

4.“走心”的路径是“动心”。

所谓“动心”,即心与心的对话与碰撞。真正的阅读,必须付诸心灵,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对文本的理解说到底就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也是读者与自我理解的交流过程。阅读中,读者的思想闸门打开,读者在文本中得到启发,不断追问,相互碰撞,从而产生许多新的理解和观点。在对话与碰撞中,读者的思想与经历、追求与成功、痛苦与喜悦、苦难与幸福、观点与态度互相激荡,相辅相成。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在“走心”的阅读中,文本的意义和读者的理解一起处于不断形成的过程中,文本与读者一直处于成长之中。

一个好的阅读教学的课堂,本身就应该是心与心的对话、心与心的碰撞,是共鸣与争鸣交织,师生在阅读中既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流露与审美趣味,又有着个性化的理解,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反响,人与文本、师与生、生与生的心灵得到释放,得到共融,得到升华。

语文课堂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我们需要“走心”的阅读,绝不能让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不能让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要真阅读,就要返璞归真,“返”是对于阅读走于心的追求;“璞”,就是真心,基于心灵与思想;“真”就是阅读之真,就是“走心阅读”应追求的价值高度。

【参考文献】

[1]汪政,何平.解放阅读——文字批评与语文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暖心走心慧心
唯亭街道:一次核酸检测背后的暖心故事
是剪刀先动的手
箭猪先生的暖心被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做一名“走心”班主任
李安:拍片靠科技更靠“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