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推进河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6-01-23李孝敏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贫困地区建设

李孝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学报编辑部,郑州 450042)



脱贫攻坚:推进河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李孝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学报编辑部,郑州 450042)

摘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的综合平台,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在打响我国公共文化扶贫攻坚战的背景下,以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河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末端,打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关键词: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应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2]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的综合平台,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广大基层群众充分享有文化权益和共享文化成果的重要渠道,是减贫脱贫根本之举。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符合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一是有利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末端,打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规划纲要》针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按照“补齐短板、巩固提高、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明确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二是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和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积极作用。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记忆乡愁、凝聚乡情、富有乡韵、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阵地。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记住乡愁、凝聚乡情,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三是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公民的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的文化权益为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享受文化成果、参加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创造、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等是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权益。《规划纲要》强调,“重点保障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通过整合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资源共享共用,从而达到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益的目的。四是有利于增强公民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规划纲要》指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补短板、兜底线、 建机制、 畅渠道、 促发展,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党和国家重大改革措施与惠民政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服务内容,这有助于激发民族凝聚力,增强公民的文化自信。五是真正打响文化扶贫攻坚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发挥公共文化的效能,扭转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实现贫困地区文化跨越发展。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自身“造血功能”,激活文化力量,以文化助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彻底脱贫。

二、河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河南现有8100多个贫困村,570多万贫困人口。为了全面系统了解河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探索“十三五”期间改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创新模式,课题组成员历经3个月时间,分头深入河南兰考、嵩县、宜阳、上蔡、息县、新县、桐柏等53个贫困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河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河南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成。财政政策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所倾斜,加大了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如兰考县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力量,投资 8000 万元建设兰宝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体育场和文化广场。兰考县初步实现了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建成了1 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16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40 个农家书屋和458 个基层服务点。第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增加。如固始县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善了“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图书馆服务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二级馆,文化馆彰显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上升为国家三级馆,博物馆馆藏日益丰富,这极大地提升了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第三,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如新县大力推动红色文化、廉政文化、记住乡愁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有效弘扬大别山精神,坚守 “文化主导,部门联姻,广泛参与,积极扶持”的原则,文化惠民,深入人心。

(二)河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足。基层文化设施是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河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大多陈旧老化,或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虽然有些基层文化设施硬件基本达标,但像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软件设施尚显不足,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较为落后,布局不够合理,而在有些偏远山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偏少甚至没有,因而难以满足基层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活力不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特性在于“服务”,然而,乡镇综合文化站“空壳”化现象严重,设备陈旧、有名无实,几乎没有与当今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书籍,或仅有几本布满灰尘多年前的图书。大多数农民对文化站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知之甚少,即使有文化需求也很少去乡镇文化站寻求文化扶贫。农家书屋利用率低,尽管农家书屋提供实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借阅服务,但管理不善,人气不足,甚至有些音像制品没有启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健全,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服务组织方式单一,服务理念偏于传统,服务质量不够高,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缺少统筹协调,多头管理,甚至出现“官本位”的服务理念,淡化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匮乏。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精神。河南贫困地区大多在大别山、伏牛山和桐柏山等山区,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无法吸引和留住高端专业人才,更别说在基层工作的文化人才,一些优秀的民间艺人也因后继无人而难以有所作为。虽然某些地区也对文化工作人员进行了上岗前培训考试,但是由于缺乏系统严格的规范程序和标准,往往收效甚微,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待提高。虽然国家对“2131 工程”投入较大,但“2131 工程”服务效能甚小。国家“2131 工程”是一项新世纪的电影工程和文化建设项目,是原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共同实施的一项农村电影工程和基层文化建设项目。“2131工程”即在21世纪,落实执行“送电影下乡”活动,广大农村每月每村至少放映一场电影。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高科技的发展,即使在贫困地区农民也不再局限于电影这种文化传播渠道,对这种服务方式的不太认同,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发挥。

三、以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河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末端,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应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均等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只有打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真正得以完善和健康发展。

(一)以创新理念谋新篇

创新是推进河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第一动力,以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以创新理念引领创新行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载体去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探索建立“按需点单、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衔接。整合河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据资源,加快“文化河南”云平台建设,让人民群众在“云端”上尽享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支持群众自主参与、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建设,载体建设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文化通过有形或无形的载体得以呈现,利用好“互联网+文化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文化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第一资源。探索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与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相适应的文化人才,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配置,为文化人才提供发展机会和平台。着力扶持基层文化骨干,推进立足基层、结构合理的懂管理、善工作、能创新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基层文化人才定期培训制度,强化培训,使其更新知识以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建立培训基地,培养专业的能够理论联系基层实际的文化人才,强化问题意识、公共服务意识,以提高大数据时代基层文化工作者素养和创新能力。依托河南高校、科研机构,培养参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挖掘乡土文化能人。乡土文化能人是最“接地气”的文化人才,能够直接接近群众,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懂得群众的文化喜好,也最受群众欢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价值实现在农村基层,文化发展的根在群众,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能人迫在眉睫。

(二)以协调理念共赢城乡一体化发展

协调发展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一脉相承,就是着眼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补齐文化短板,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统筹好现有的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和文化设施,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促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利用河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人才、形态、品质的优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把贫困地区群众需求和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推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共用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文化扶贫,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结合起来,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服务资源向特殊群体倾斜,加强对残疾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建立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形成文化配送服务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探索实现共建共享的方式和途径,完善城乡联动机制和城乡帮扶机制,真正建成互联互通、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以绿色理念弘扬生态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以培育绿色生态文化理念为重要取向,坚持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绿色”作为未来5年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真正嵌入绿色元素,搭建好绿色文化建设平台,弘扬生态人文精神、绿色文化生活方式,提升文化品位。开展绿色文化创建活动,消弭“低俗、媚俗、庸俗”之风,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绿色文化市场,加大文化治理力度,特别是加强对互联网、图书、音像制品等的综合治理。开展“美丽乡村,文化乡愁”农村文化品牌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实践中化为生动的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绿色文化作品,以健康积极向上的绿色生态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四)以开放理念扩大文化交流

文化的魅力在于包容,文化的特性是开放。以开放的理念统筹推进河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家园。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扩大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公共文化交流与传播,使贫困地区广大群众拓宽文化视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增强河南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河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引进优秀文化文艺产品,汇聚文化正能量,给贫困地区人民群众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积极打造河南贫困地区文化传播平台,提升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使河南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五)以共享理念惠民生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共享理念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落到实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多元化、社会化、数字化、现代化为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城乡一体、人人共享的新格局。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工作力度,力争“村村通”互联网,让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我国文化发展成果。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中有了更多获得感,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就会产生更大的文化创新能力,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成果,增强“文明河南”建设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让人民日常都能感到公平正义[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03-09.

[2]霍小光.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侧记[N].人民日报,2015-02-17.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4]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责任编辑刘成贺)

Poverty Alleviati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Poor Areas in Henan

LI Xiao-min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Zhengzhou 450042, China)

Abstract: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is the integrated platform of providing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education for grassroots,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an effective starting point to win tough poverty-fighting.In the background of making a good start of cultural poverty battle, it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with five development idea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in Henan, strengthen the end of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nd open the “last kilometer” service, to provide powerful spiritual motivation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nd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Dream.

Key words:poverty-stricken area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6)01-0006-04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1.002

作者简介:李孝敏(1969—),女,河南信阳人,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主流媒体中国梦镜像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14BGJ035);2015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015JC18)

收稿日期:2015-12-2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1]治贫先治愚,文化脱贫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责任重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部等7部委于2015年12月联合印发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中央文件以及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为脱贫攻坚,推进河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贫困地区建设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