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颅手术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血管疾病临床症候观察

2016-01-23郭孝龙程小兵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神经外科河南洛阳471000

关键词:开颅神经外科心血管

乔 鹏,郭孝龙,李 兵,程小兵(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0)

开颅手术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血管疾病临床症候观察

乔 鹏,郭孝龙,李 兵,程小兵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0)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开颅术后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诊断治疗疗效、用药危险因素。方法 116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我科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均为河南省洛阳市志愿呈报系统筛选出的116份ADR(Adverse Drug Reaction)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其中全部选自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合作中心(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Drug Statistics Methodology)规定的分类索引数据,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皮肤及附件损害40例(29.2%),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皮疹并瘙痒;消化系统反应22例(16.06%),临床表现恶心、腹泻;运动系统4例(2.92%),临床表现关节痛;血液系统反应1例(0.73%),临床表现血小板下降。结论 肾素-血管类药物在引起心血管疾病用药ADR方面占第一位,这与此类心脏治疗药物的治疗医药费用、用药频率相关。ACEI抗高血压药物使用频率的增加,从而导致此类ADR患者肝肾功能受损者较多,易出现干咳等症状。钙通道阻滞剂引起的ADR易使患者出现心悸、心律不齐等临床症状,尤其是近些年高血压发病率的提升,更是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在引起ADR的药物分类中,中成药中的丹参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占据最高比例(66.67%),这与其具体制作工艺、注射方式有着联系,在临床诊治中更应注意观察药物胃肠道反应。

神经外科术后药物;不良反应;皮肤过敏;心悸;肝肾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1年8月—2015年8月河南省洛阳市志愿呈报系统筛选出的116份ADR(Adverse Drug Reaction)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其中全部选自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合作中心(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Drug Statistics Methodology)规定的分类索引,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对ADR涉及的患者情况、用药情况与不良反应情况的利尿药物与吲达帕胺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如下:

2 结 果

2.1基本情况

116份ADR报告研究对象均选自2011年8月~2015年8月河南省洛阳市志愿呈报系统筛选出的报告结果,其中,男性51例,女性65例,男女之比1:1.3;除去1例年龄不详外,年龄最小10岁,最大92岁,其中0~17岁2例,18~39岁6例,40~59岁42例,≥60岁65例。ADR严重程度为重度者4例,中度者104例,轻度者8例。ADR的转归除3例不详外,“治愈”为77例,“好转”为33例,死亡3例。ADR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的为3例,“很可能”的为66例,“可能”为39例,“可疑”为8例。

2.2ADR的临床表现

临床统计分析数据将ADR分类中涉及的器官系统以及主要临床表现作为参考依据,统计结果如下:皮肤及附件损害40例(29.2%),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皮疹并瘙痒;消化系统反应22例(16.06%),临床表现恶心、腹泻;神经系统反应21例(15.33%),临床表现头晕头疼;呼吸系统反应17例(12.41%),临床表现为咳嗽;循环系统反应13例(9.49%),临床表现为心悸、心律失常;免疫系统反应11例(8.03%),临床表现为药物过敏;泌尿系统反应5例(3.65%),临床表现尿频尿急;运动系统4例(2.92%),临床表现关节痛;血液系统反应1例(0.73%),临床表现血小板下降。

2.3引起ADR的药物

本研究中的30种西药以及7种中成药均符合ATC分类法,其中研究中的116份ADR报告中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分类原则均符合药物分类原则。由数据统计分析可知,肾素-血管系统类药物占28.93%;钙通道阻滞剂药物占21.49%;中成药占19.83%;ADR重度药物占5.63%。

3 讨 论

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易出现术后颅内感染,有较高病死率,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在神经外科手术系统药物ADR中占据最大比例为92.24%(107例),这与此类发病群体及用药患者自身身体器官功能相关,年龄越大,患病几率及用药种类越多。此外,皮肤过敏及皮疹瘙痒也是最为常见的上腺素和5-羟色胺与调节睡眠密切相关,电针可通过改变去甲肾上腺素与5-羟色胺的含量来改善睡眠时间与质量[5]。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电针组在治疗中重度失眠症较常规针刺组疗效更为显著。减少了因长期依靠服用带来的副作用,更好地解决了因长期睡眠障碍所带来的困扰,从而提高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本试验未予镇静催眠药和针灸辩证取穴的疗效作对比,远期疗效未作观察,值得进一步探讨。

[1] 石洲宝,吕俊廷.失眠症现状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5,21(6):1376-1377.

[2] 张丽萍,夏猛.失眠症的治疗现状分析及思考[J].环球中医药,2011,4(1):66-69.

[3] 李长达,毕淑霞,靳毅.失眠从颈部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8,5(4):144-145.

[4] 王慧,王旭,唐卉凌,等.针刺神门穴及命门穴对大鼠中缝背核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含量的影响.中医杂志,2011,52(12):56-58.

[5] 宋媛,赵仓焕,任莉,等.不同穴位处方麦粒灸对失眠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9,30(2):185-188.

R714.252

B

ISSN.2095-6681.2016.12.055.02

猜你喜欢

开颅神经外科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湿热烧伤膏对神经外科正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