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诗词中的爱因斯坦

2016-01-23李剑亮

关键词:爱因斯坦科学家

李剑亮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民国诗词中的爱因斯坦

李剑亮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民国时期,不少诗人将爱因斯坦及其科学学说作为诗词的表现内容。这一时期的化学家周厚复和植物学家胡先骕两位教授的一部分诗词,即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作为表现对象。周厚复、胡先骕的这些作品,一方面,对爱因斯坦相对论进行艺术演绎;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古典诗词特有的审美特征,对丰富诗词的表现题材与创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国文学;科学家;爱因斯坦;相对论;文学演绎

诗词创作发展到民国时期,创作队伍的构成有所新变。一部分高等学校的教授与学者,特别是理工科教授与学者,加入到这一队伍。这些拥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诗人,与大多数诗人一样,创作了许多传统题材的诗词作品。如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何君超,在聆听吴宓的《红楼梦》讲座后作《解语花·听吴宓教授夜讲〈石头记〉》词一首。词曰:

烧残绛蜡,话彻《红楼》,挥尘春温里。钝根重洗。同倾耳,细领世间情味。臞臞娓娓。凭指点,天花飞坠。还问他,儿女心弦,打动今宵未。闻道香闺斗智。任繁华如梦,都付流水。怨生罗绮。成尘处,暗省稗官深意。欢场恨垒。但古调,座中谁会。双鬓凋,寒透青衫,弹老来衰泪[1]。

词中描述了吴宓“红学”演讲现场的情形与状态,也表达了自己对《红楼梦》的感悟与理解。

然而,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诗人的创作,又具有其独特性。他们往往将自己关注的科学家及其科学研究作为表现对象,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在题材上具有某一专业背景特点。如化学家周厚复教授的《天演论》一诗,即以达尔文进化论为表现题材。诗中写道:“君不见华盖亭亭矗九霄,初从一粒树根苗。百柯均由一干出,蓦看花叶乱如潮。生物源泉亦犹此,莫讶系衍繁如许。”全诗以树木为文学意象,演绎自然万物演进的基本规律。对此,诗人在诗序中写道:“照绎达尔文氏原意,是诗作时,余于生命之起源分裂卵生胎生之轨迹,道德之生存竞争诸说,俱尚未发明。即在此时,关于生物进化之底蕴,亦多有已阐明而未及发表者。余既命在旦夕,盖均将殉余葬矣。”所谓“照绎达尔文氏原意”,即是对自己创作旨意的交代。

纵观民国文坛,有不少作者以诗词来描述与阐释爱因斯坦及其科学研究成果,从而丰富民国诗词创作的题材与方法。本文选取化学家周厚复(1902—1970)和植物学家胡先骕(1894—1968)两教授的诗词,重点探讨两位教授如何在各自的诗词作品中描述与阐释爱因斯坦及其科学研究成果。

一、周厚复诗词中的爱因斯坦

周厚复,1902年生于江苏省江都。1922年毕业于江苏扬州省立第五师范学校,随后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后转入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化学系。1929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有机化学,1932年获博士学位,此后转入德国柏林大学从事科学研究。1933年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次年起任浙大化学系系主任。1940年任贵州农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1943年转任四川大学理学院院长,随后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1948年移居台湾。1970年在台北因病辞世。周厚复与其夫人江芷的诗词,在其身后由其子女汇编成《春云秋梦集诗词合刊》。

据《春云秋梦集诗词合刊》,周厚复表现爱因斯坦题材的作品有诗一首、词三首。诗为《美人鬓》,词为《蝶恋花》三首。

(一)《美人鬓》与爱因斯坦学说

周厚复的《美人鬓》诗曰:

西江春水远拍天,东堤柳浪漾春泉。楚舷湘舸疾流矢,武陵花雨堕浮烟。离心倏忽去千里,片片秋云过如洗。清歌缥缈度云皋,细草幽香掠烟水。俯仰天地万物间,息息生动互周环。朝霞忽忽掠舟过,残月又落溪边路。何物至宰苦相侵,乃使百景无常处。谁与哲眼具天人,去去窅冥九垓滨。俯视大千如转毂,但看星影如银雰。错综纠互浑莫辨,一粟人宇梦中见。此时群动如止水,奔涛万丈宛停练。在此星流激荡中,蜾蠃蠕蠕行成空。逼看疏柳掠莺去,更见秦岱渡云重。刹那刹那静者动,大块飞突烟痕重。迷离扑朔更难寻,此际惟有心魂涌。忽睹精茫驰九霄,穹窿杳莽肆扶摇。倏忽纵贯亿千里,万物瞠立如凝胶。咄哉此子太相逼,倾城惊顾消颜色。北邙俄见塚成堆,壮士头颅忽已白。万造兴废谁与操,残于霜刃烈于飙。君王威焰盛百世,惟此未与假秋毫。愿乞造物付双翼,与光俱驰电俱捷。飘摇宇宙万里间,何用丹邱长驻颜。一字一语成千古,华发永胜金石坚。更如双翼突光过,但看诸景纷如堕。人间乃有九还丹,盛时倒流景转舵。秦皇汉武纷纷起,联军十字酣交垒。拔山方作垓下歌,玄宗未下马嵬旨。吁嗟乎,美人云鬓英雄骨,侠士肝胆才人笔。芬景永流天地间,片时消长毋相惜[2]。

该诗有一序曰:“戏绎爱因斯坦氏对于光线时间之谐语。时余新说尚未发明。”这里所说的“爱因斯坦氏对于光线时间之谐语”,实际上是指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因为,爱因斯坦相对论,正是对光线与时间等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的意义》中,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作为讨论运动物体光学现象的基础。第一是相对性原理。认为,如果坐标系K′相对于坐标系K作匀速运动而没有转动,则相对于这两个坐标系所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不可能区分哪个是坐标系K,哪个是坐标系K′。第二个原理叫光速不变原理,认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恒定的,它不依赖于发光物体的运动速度[3]。

从表面上看,光速不变似乎与相对性原理冲突。因为按照经典力学速度的合成法则,对于K′和K这两个做相对匀速运动的坐标系,光速应该不一样。爱因斯坦认为,要承认这两个原理没有抵触,就必须重新分析时间与空间的物理概念。

经典力学中的速度合成法则,实际依赖于如下两个假设:一、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与测量时间所用的钟的运动状态没有关系;二、两点的空间距离与测量距离所用的尺的运动状态无关。爱因斯坦发现,如果承认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是相容的,那么这两条假设都必须摒弃。这时,对一个钟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另一个钟不一定是同时的,同时性有了相对性。在两个有相对运动的坐标系中,测量两个特定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的数值不再相等,距离也有了相对性。

如果设K坐标系中一个事件可以用三个空间坐标x、y、z和一个时间坐标t来确定,而K′坐标系中同一个事件由x′、y′、z′和t′来确定,则爱因斯坦发现,x′、y′、z′和t′可以通过一组方程由x、y、z和t求出来。两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速度和光速c是方程的唯一参数。这个方程最早是由洛仑兹得到的,所以称为洛仑兹变换。

利用洛仑兹变换很容易证明,钟会因为运动而变慢,尺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短,速度的相加满足一个新的法则。相对性原理也被表达为一个明确的数学条件,即在洛仑兹变换下,带撇的空时变量x′、y′、z′、t′将代替空时变量x、y、z、t,而任何自然定律的表达式仍取与原来完全相同的形式。人们称之为普遍的自然定律对于洛仑兹变换是协变的。这一点在我们探索普遍的自然定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诗歌包含了相互映衬、相互照应的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何物至宰苦相侵,乃使百景无常处”,在对时空的表述上,遵循一般诗歌作品的写作思路,即表现万物借时空而完成由生到灭的变化,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反映。这部分是对后一部分的铺垫与衬托。

第二部分,从“谁与哲眼具天人,去去窅冥九垓滨”到结尾。以“哲眼”看万物,即与常人不同的思维看世界,具体地说,就是以爱因斯坦相对论观点来观照万物,这也是其“戏绎爱因斯坦氏对于光线时间之谐语”的创作用意。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俯视大千如转毂,但看星影如银雰”到“君王威焰盛百世,惟此未与假秋毫”。在这一层中,诗人首先选取了自然界的若干现象来表现诗人所理解的相对性:“此时群动如止水,奔涛万丈宛停练”,说明动与静的相对性;“逼看疏柳掠莺去,更见秦岱渡云重”两句,也如此。若以柳树为参照物,则是莺从柳树旁一飞而过;但若以莺为参照物,则又是柳树与莺擦肩而过。同理,以秦岱为参照,则是云在秦岱之顶飘移;若以云为参照,则是秦岱在云下移动。

接着,诗人以人物外貌变化来说明事物的相对性。“倾城惊顾消颜色”,在客观世界中,女子容颜的衰变,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才得以实现。但在文学作品中,诗人可采用夸张的手法,将其在一天之内,甚至一瞬间完成这一变化。李白在《将进酒》中也曾有“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诗句。而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基于相对论思维。而“壮士头颅忽已白”一句,或可视为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通俗表述。

第二部分的第二层,诗人则进一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时光倒流的情景:“愿乞造物付双翼,与光俱驰电俱捷”,即想象人类如拥有光一样的速度,便可对时空有一番全新的体验:“更如双翼突光过,但看诸景纷如堕。人间乃有九还丹,盛时倒流景转舵。”即是对时光倒流的想象。而时光倒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相对论学说中的一种假设。因为时间是在速度的基础上提出的,1秒,理论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传播299,792,458米所需的时间,换言之,1秒是光在真空中位移3*10^8米所用的时间。当速度超过光速,时间就形成了负增长,于是,超光速就能使时间倒流。

全诗以《美人鬓》为题,旨在以美人青春时光之短暂,来揭示天地万物之变迁,试图以此让人能形象地感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要义。而人们一旦真正理解了相对论学说的实质后,也就能辩证地看待“永久”与“一瞬”等矛盾,从中领悟到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诗歌以“吁嗟乎,美人云鬓英雄骨,侠士肝胆才人笔。芬景永流天地间,片时消长毋相惜”收尾,一方面,让人感受天长地久与一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另一方面,使全诗在实现以文学形象来表现抽象的科学理论的同时,又暗示人们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当然,爱因斯坦相对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学说,诗人在诗序中以“戏绎”为标示,即表明该作品并不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来阐述相对论,而是采用艺术的手法来演绎他所理解的相对论。

(二)《蝶恋花》(三首)与爱因斯坦学说

周厚复教授除了以诗表达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感悟与理解,还以《蝶恋花》词调创作了一组以爱因斯坦科学研究理论为题材的作品,凡三首。

其一:

鸟伴书窗琴劝酒,几叠阳关,吹黯长亭柳。永夜征人骚白首,谁家芦管频频奏。毕竟清踪何处有,访遍天涯,魂梦难迎觏。倾耳又闻传夜漏,虫吟唧唧风前透。

其二:

清迹不逢谁与度,却忆晶池,投石波纹露。构体疑同投石处,行行可似波纹佈。浩气弥空犹水注,人住尘寰,何异鱼游浦。钟撞箫鸣皆激渚,耳宫直是堤前渡。

其三:

何事长空诸韵绕,谁逐波浪,常听慈颜笑。笑影渐随风影杳,梦魂寻入邯郸道。独有心音尘境少,振破心弦,一世都难晓。展转不传青鸟语,殷勤留与千秋表[2]。

据词人自序“声,作此词时余新声波说尚未发明。此篇盖据Helmholtz原说,戏取爱因斯坦谐语意。”可见,这是以“声”为表现对象,且以爱因斯坦和Helmholtz等人的声学理论为表现依据。

词人所说的“Helmholtz原说”,是指德国科学家亥姆霍兹(Hermannvon Helmholtz,1821—1894)提出的共鸣理论。1857年起,亥姆霍兹担任海德堡大学生理学教授,利用共鸣器(称亥姆霍兹共鸣器)分离并加强声音的谐音,探索并发现了构成音色的特殊差异因素。认为每种乐器发出的不仅是一定的基音,而且还有比基音频率更高的泛音,基音与泛音之间的拍及泛音与泛音间的拍,都会影响混和音的谐和情况。

为此,周厚复的这三首《蝶恋花》词,选取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并将这些声音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描述,最后又将众多声音的不同特点放置于相对论的视域中加以观照。如“其一”上阕,侧重写景,遵循词的传统写法。但在景的选择上,则以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鸟鸣声、琴声等,意在烘托男女主人公惜别时的情景;芦管声则衬托出男女主人公别后的思念之情。这种以声写情的表现方法,一直贯穿到词尾:“倾耳又闻传夜漏,虫吟唧唧风前透。”原本无情无意的滴漏声和虫吟声,此刻,都在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振荡,既有和谐之声,又有不合拍之音,最终与抒情主人公的心声形成一种复杂的共鸣。换言之,词人将原本纯属科学意义上的声音特征,与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巧妙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借自然界的不同声音来描写抒情主人公从相聚、相别到相思的情感经历,实现了文学与科学的相融之美。

二、胡先骕词中的爱因斯坦

胡先骕,曾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1912年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农学和植物学。1916年回国。1923年,再赴美深造,在哈佛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1918年起,胡先骕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中正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

(一)胡先骕的诗词创作

胡先骕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创作了许多颇有艺术价值的诗词作品。作为一名植物学教授,胡先骕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体现了他的身份特点,那就是创作了许多以花卉等植物为题材的词作,如《莺啼序》(咏荷,用梦窗韵)、《夜半乐》(马缨盛开,有感而作)等。在这些作品中,胡先骕一方面对所表现的花卉描写细致、生动;另一方面也继承唐宋咏物词的传统,既写物,但不只简单写物,在所描写的物之中寄托了词人的思想情感。如《夜半乐》(马缨盛开,有感而作)一词,上阕描写马樱盛开景象:“更看宫柳笼烟,画楼凝雾。掩映著,红樱两三树。”下阕则写观花之情:“对兹美景名花,越增离绪。念游子,凭阑怅无语。 到此因念,聚合分携,了无凭据。尚未若、花期可轮数。” 由花及人,表现了赏花人的孤独与寂寞。

(二)《水调歌头》与爱因斯坦学说

除了这些咏物之作外,胡先骕创作的一个特点就是以科学题材为表现内容。其中,《水调歌头》(天问)词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词曰:

能聚是为质,质散乃为能。阴阳交互翕辟,即此衍坤乾。至大极于无外,至少入于无间,穷理竟茫然。未始作何状,搔首问苍天。恒沙劫,千百万,计光年。宇宙波兴沤灭,遑问几桑田。宏观微观等量,凭我智珠在握,法界任控元。一念摄万有,弹指现华严[4]。

据词序“天问”一词可知,该词乃沿袭古代天问体创作之传统。天问体之作,可追溯至屈原诗歌。屈原的《天问》,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进行发问。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天问》问世之后,摹拟之作,为数不少。晋傅玄有《拟天问》,梁江淹有《遂古篇》,唐杨炯有《浑天问》,宋柳宗元有《天对》等。胡先骕的这首《水调歌头》(天问)词,受屈原以来的天问体创作传统的影响,但所“问”之内容,是以近代科学命题为发问的对象,因而有别于以往天问之作的内容。

词的开篇交代了词人所问之具体内容:“能聚是为质,质散乃为能。”这里的“能”指“能量”,“质”指“质量”。此问涉及近代科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即关于能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是针对由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质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质量”而引发的问题。

近代物理学理论认为,“质量”是指物体的一种性质,通常指该物体所含物质的量,是度量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学界认为,能量则有三种定义,第一种,指物质运动的一种度量。对应于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能量也有各种形式,彼此可以互相转换,但总量不变。热力学中的能量主要指热能和由热能转换而成的机械能。第二种,指生命系统的基础和生态系统的动力, 一切生命活动都存在着的能量流动和转化。第三种,指量度物体做功的物理量。

胡先骕教授以“能聚是为质,质散乃为能”词句,来表达对爱因斯坦“质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质量”这一观点的理解。爱因斯坦所谓的“质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质量”,是其对质量与能量关系的一种认识。爱因斯坦在其狭义相对论中,将能量和质量的关系建立起一公式,即质能方程:E=mc2。其中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c则表示光速常量。这个公式阐明了能量的物质性,表明能量与质量两者存在着某种深刻的联系。质量就是内敛的能量,能量就是外显的质量。

词人为了表达对这一科学理论的认识,借助中国古代的相关学术理论加以阐释。首先便是将相对论与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作比对与阐释。 “阴阳交互翕辟,即此衍坤乾。”“阴”与“阳”的一“翕”一“辟”,在词人看来就是相对性原理的体现,由此衍生的“乾坤”,也体现了这一原理。中国古代的阴阳理论认为,宇宙本原是阴阳,阴阳构成万物。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的。如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之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阳。

“至大极于无外,至少入于无间”,这两句也是词人对相对论的一种认识与表述。一方面,“至大”与“至少”为相对关系。另一方面,“至大”之于“无外”,“至少”之于“无间”,也是一种相对关系。“无间”一词,见于《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所谓“无间”,表示无间断。如第三无间为“时无间”,即认为“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可见,“至少入于无间”更体现事物属性的相对论。

“穷理竟茫然”,这说明,人们探知万物本源的过程中也蕴含着相对论原理,人们对万物本源探究得越深入,就会越觉得万物本源混沌一片,茫茫然,不知其始,也不知其终。“未始作何状”,就是“穷理竟茫然”的一种状态。正因为这样,词人只好“搔首问苍天”。

词的下阕,进而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观点作艺术化诠释。

空间和时间是指事物之间的一种次序。空间用以描述物体的位形;时间用以描述事件之间的顺序。空间和时间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它们与物体运动的各种联系而表现出来。

在经典力学中,空间和时间的本性被认为是与任何物体及运动无关的,存在着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在狭义相对论中,长度和时间间隔也变成相对量,运动的尺相对于静止的尺变短,运动的钟相对于静止的钟变慢,光速在狭义相对论中是绝对量,相对于任何惯性系光速都是C。在广义相对论中,时间—空间不再仅仅是物体或场运动的“舞台”,弯曲时间—空间本身就是引力场。表征引力的时间—空间的性质与在其中运动的物体和场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物体和场运动的能量—动量作为引力场的源,通过场方程确定引力场的强度,即时空的弯曲程度;另一方面,弯曲时空的几何性质也决定在其中运动的物体和场的运动性质。不过,对于这样复杂的科学理论,词人不会像科学家那样采用逻辑思维进行论证,而是运用具体的现象来描述。

“恒沙劫,千百万,计光年”三句,即是对时间与空间相对性的形象描述。恒河沙(梵文Ganga-nadi-valuka),为佛教用语。恒河之沙,细而多,为阎浮提诸河所不及,又为大家所悉知悉见,所以佛说法时,常以譬喻极多之数。恒河沙也成为汉字文化使用的数量单位,通常指10的52次方到10的56次方的数量值。“恒沙劫”则表示人生在世要经历无穷无尽的磨难。

“光年”是计量天体间时空距离的单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间的时空距离,其字面意思是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了一年时间的距离。距离=速度×时间,光速约为每秒30万千米(每秒299,792,458米),1光年为9 460 730 472 580.8千米。

“宇宙兴光沤灭,遑问几桑田”二句,进一步揭示时空的相对性。据《文子·自然》篇:“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认为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故而有“宇宙兴光沤灭”之说。正如元代宗衍禅师所说:“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桑田,泛指田畴,比喻世事变迁。“遑问几桑田”,即是指时空变化之频繁。

正是基于相对论的视角,词人进一步发出“宏观微观等量,凭我智珠在握,法界任控元”的感慨。“宏观”,与“微观”相对,肉眼能见到的物体均为宏观物体,宏观现象一般指宏观物体和隐藏在宏观的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现象;宏观物体和宏观现象总称宏观世界。“微观”,与“宏观”相对,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及与之相应的场。微观世界的各层次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服从量子力学规律。“智珠”,佛教指本性的智慧。比喻具有高深的智慧并能应付任何事情。“法界”,在佛学中,一般指意识所缘的境,即十八界中之法界。“元”,古代历法(三统历)计算单位。《论衡·谏时》:“积日为月,积月为时,积时为岁,千五百三十七岁为一统,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

“一念摄万有,弹指现华严”,更以十分典型的例子说明万物相对的原理。“一念三千”,出自佛教天台宗《摩诃止观》卷五上,指的是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一念三千是佛教天台宗重要理论之一。“万有”,犹万物也。南朝梁锺嵘 《诗品·总论》:“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弹指”,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的梵语,佛家常用来比喻时光的短暂。比喻极短的一瞬间。《僧祗律》: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华严”,即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华严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其理论有四法界、六相、十玄门等。词人以佛学理论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间就是空间”这一学说进行比照,意在用传统文化的理论来启发和帮助人们对西方近代科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胡先骕以诗词来表现和演绎西方科学理论的成就,与周厚复相比则稍显逊色。究其原因,过多地借用和依赖佛教典故构思相关意象,意象的创新性不够。

三、以爱因斯坦及其学说为题材的价值分析

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学样式,最初以言志与缘情为主要内容。在漫长的诗词创作史上,诗词的题材也曾经历了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过程。时至民国,周厚复与胡先骕两位民国教授词人,以其科学家的专业背景,将科学家及其学说引入创作范畴,诗词的表现题材再一次得到开拓。

(一)古典诗词所表现的科学命题

当然,我们如果将视线转向古代诗词作品,不难发现,在一些古代诗词作品中也蕴含着这样的表现内容。如唐李白《望天门》诗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后两句,以江中的行舟作为参考系,故两岸青山“相对出”。诗歌把静止的青山变成了动态的生命,青山从远处走来,又从船旁徐徐向后退去,似乎忙于列队迎候客人。

又如:敦煌词《浣溪沙》曰:“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和李白的《望天门》一样,词中描写的也是青山夹江,舟行江上的景象。上阕中的“是船行”是以青山为参考系的结果,下阕中的“看山恰似走来迎”则以流逝的江水或行舟为参考系。“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则是参考系变化所带来的运动的变化。

不过,这些作品与上述周厚复、胡先骕教授的诗词相比,还是有所不同。古代作家的这些作品所蕴含的科学命题,是一种不自觉的创作表达。因为,在李白与刘禹锡时代,还未总结出类似于相对论这样的科学学说。虽然,爱因斯坦相对论所反映的科学现象与科学规律,已先于爱因斯坦而存在,存在于整个天地之间。因此也能被中国古代诗人如李白者所感受,并在其诗词中有所表现。而到了周厚复、胡先骕教授生活的时代,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研究成果已被科学界所接受。周厚复、胡先骕教授将爱因斯坦及其科学学说引入自己的创作范畴,是一种有意识的创作。由此而对诗词的表现题材起到了拓展与丰富的作用。

当然,创作题材的拓展与丰富,并不意味着作品艺术价值的自然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作者对新题材的创新性表达。否则,就很容易沦落为对科学定律的简单图解。

(二)以诗词表现科学命题的艺术价值

那么,周厚复等教授在以诗词来表现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从而丰富诗词题材的同时,是否也丰富了诗词的艺术价值呢?

我们知道,文学创作究其本质就是运用“言”来表达“意”。周厚复、胡先骕教授的诗词亦如此。当然,由于周厚复、胡先骕教授的这些诗词所表现的“意”,不是一般的“意”,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因此,两位诗人的创作,在完成这一表“意”目标的同时,还要表达更丰富的内涵。因为,如果这些作品仅仅完成其宣示的目标意义(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要使它们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就要使这些作品既表现目标意义(爱因斯坦相对论),又要表现出丰富的文学意义。

周厚复、胡先骕的诗词,一方面选择自然界中那些能支撑相对论学说的具体的、个别的现象与形象来表现,另一方面又将科学家证明科学学说的思维方式与诗人创造艺术形象的思维方式加以转化与互通,从而使这些作品在实现其表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作目标的同时,又具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换言之,即使读者忽略诗人在诗序(词序)中所宣示的创作用意,也能从全词丰富、生动的意象中获得审美感受。这是因为这些作品所选择的那些能支撑爱因斯坦相对论学说的意象,本身具有某种让读者可以自由联想与想象的意义指向。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所使用的文字原本只是一个意符,用来表达作者与读者彼此间共有的经验或意义。同样,科学所使用的数字或公式,原本也只是一种符号系统,本身并没有意义,但却可以用来表达自然界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所以文学与科学的关系并不应建立在其表象或意符的关系,而是内在所意指的对象彼此间的关系。文学显然是人类所发明的,所以也只能表达关于人的主观经验与生命;但科学的结果却是先于人所存在的,科学家只是将之发现出来而已,所表达的是客观世界存有的规律。也正因为如此,周厚复、胡先骕的这些以表现爱因斯坦相对论学说的诗词,在完成对爱因斯坦相对论表达之后,又能以其自身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创造出超越于爱因斯坦相对论学说这个意义指向的艺术内涵,从而使读者能同时领悟到其中所蕴涵的科学命题与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吴宓.吴宓日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3.

[2] 周厚复,江芷.春云秋梦集诗词合刊[M].台北:自印本,1988:43-45,67-68.

[3]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M].郝建纲,刘道军,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164.

[4] 胡先骕.胡先骕文存[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112.

(责任编辑:薛蓉)

Study on poetry about Einstein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 Jianli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instein and his scientific theories were referred a lot in poetry, among which are the poems by Zhou Houfu, a chemist, and Hu Xiansu, a biologist. Their works, interpreting relativity theory in the form of art while maintaining the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poetry, greatly enriched poetry materials and creative methods.

Keywords:literature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scientist; Einstein; relativity theory;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4303(2016)01-0051-07

作者简介:李剑亮(1963—),男,浙江平湖人,教授,博士,从事词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751036)

收稿日期:2015-12-24

猜你喜欢

爱因斯坦科学家
为什么爱因斯坦总是“爆炸头”
穿越成为科学家
为何“woman scientist(女科学家)”这个表述甚至会存在?
假如我是科学家
爱因斯坦的梦
成功来自谦虚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爱因斯坦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