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终身教育学框架的若干基本问题
2016-01-23叶忠海
叶忠海
构建终身教育学框架的若干基本问题
叶忠海
摘要:终身教育学回应当今时代呼唤而产生,是科学发现的内在逻辑所必然,并由其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所规定。终身教育学构架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人和人才发展规律为内在根据,沿着“人的成长和发展”主轴线,以开放理念为引领。终身教育学框架由导论、理念论、体系论、阶段论、展望论五个部分组成。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基本理念;基本成分
自1965年保罗·郎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会议上,以完整的构想提出终身教育以来,已整整半个世纪。在此期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下,终身教育已成为国际性的教育思潮,并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众多国家所广泛接受,成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和策略。随着终身教育的行动实践日益丰富、思想内涵不断深化,提出终身教育方案五十年后的今天,应当从学科视角着力研究终身教育理论体系,建立终身教育学,以利更好地指导终身教育活动,更好地促进人的终生发展。
一、终身教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回应当今时代呼唤而产生
当今时代,伴随信息革命的兴起,知识社会正在崛起。现代社会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趋势,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意识并体验到只有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才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变革,才能保持人与社会的动态平衡。这样,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重要位置被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要科学而有效地终身学习,开展终身教育,就要刻不容缓地加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研究。因此,终身教育学是回应时代呼唤而产生,是应对知识社会来临挑战的迫切需要。
2.科学发现的内在逻辑所必然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一经形成科学结构体系,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这种发展规律之一,体现为科学发现的内在逻辑性,具体反映在当采学科的转移上。所谓“当采学科”就是“社会需要”与“科学发现内在逻辑”交叉点上的学科。
鉴于终身教育学,不仅社会需要呼声强烈,体现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而且有着教育科学成果和终身教育行动实践的厚实基础。据此,终身教育学正处于上述两方面的交叉点,已成为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当采学科之一。
3.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所规定
一门科学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外界有无客观需要,而且还取决于其内部有无特殊的研究对象,即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性。终身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终身教育现象的特殊矛盾性,即将教育的“终身”现象作为特殊矛盾性加以研究。所谓教育的“终身”现象,即指人出生到死亡的全程性教育现象,是人一生所受一切教育的整体性教育现象。终身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终身教育现象,揭示终身教育规律,促进终身教育工作科学化,促进人的终身而全面发展的学科。传统教育学实质是儿童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就目前教育科学发展,还来不及系统、全面而深入研究教育的“终身”现象。换句话说,还没有一门教育学科将教育的“终身”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状态急待改变。
总之,终身教育学的产生,是知识社会发展的急切需要和必然产物,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终身教育学自身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性所规定的。
二、终身教育学构架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构建终身教育学框架
构建终身教育学,要以人为中心。具体而言,要充分体现如下四个基本观点,并贯穿于终身教育全过程。
一是充分体现“人是目的”的思想。这是发展终身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足点。要十分明确终身教育要以促进人的社会化、专业化、个性化、完善化为己任,促进人的终生而全面发展是发展终身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
二是充分体现“人是主体”的思想。这是发展终身教育的根本动力。推进终身教育,一则要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二则应充分尊重人作为主体的需要,能给予优质满足。
三是充分体现“人作为尺度”的思想。这是衡量终身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尺。评价终身教育,要以民众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作为最基本标尺。
四是充分体现“人是过程”的思想。这是发展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终身教育,不仅为人生某阶段发展服务,而且要为人的终生发展服务。
2.以人和人才发展规律为内在根据构建终身教育学框架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论其发展的具体进程如何,最终都不可能摆脱客观规律。作为特殊事物——终身教育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要自觉遵循规律。
一是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因而要求人生每个阶段教育应以该阶段的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性发展为科学依据。以成年期教育为例,不仅要依据成年人随增龄生理变化的轨迹和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要依据成年人的社会属性、发展任务、心理成熟水平、认知心理特点,以及学习心理意向等,而这些心理、社会性因素,显然不同于未成年人,也区别于老年人。
二是受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所制约,人生每个阶段教育要遵循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性,实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该规律包括必然性规律和概然性规律。必然性规律主要有:人才过程转化规律、有效的创造实践成才规律、内外因综合效应成才规律等;概然性规律即统计性规律,主要有人才创造最佳年龄成才规律等。
3.沿着“人的成长和发展”主轴线构建终身教育学框架
以“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为主轴,探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纵向衔接。不仅如此,还要探讨同一年龄阶段各类教育的横向沟通。以此为基础,在系统论指导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前成年期的未成年人教育,实现家庭早期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沟通和结合。
——成年期的成年人教育,实现职场教育、社会培训、回归教育等沟通和结合。
——老年期的老年人教育,实现社区教育、社会培训等沟通和结合。
4.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构建终身教育学框架
以开放姿态,吸纳国际社会终身教育(学习)的先进理念和有效举措,使其成为终身教育学的有益养分,将中国特色化与国际化有机结合,构建具有中国元素和国际元素相融合的终身教育学,使中国终身教育学科建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终身教育学框架的基本成分
经研究,我们认为,终身教育学框架拟由五个部分构成,即“导论”“理念论”“体系论”“阶段论”“展望论”。
1.终身教育学导论
“导论”,包括终身教育学的“序论”“理论基础”“源流和比较”。具体而言,终身教育学“序论”,研究内容有:终身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学科性质和特点;研究范式、原则和方法。终身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拟从哲学、社会学、人口学、人才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加以阐明。终身教育学的“源流和比较”,既从中国古代、近现代终身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开掘终身教育学的源流,又从考察国外终身教育的历程和理论中加以中外比较。
2.终身教育理念论
“理念论”是从总体上探讨终身教育系列的理论问题,主要有:(1) 终身教育的内涵、要素、基本特征、形态等基本问题。就要素而言,在纵向上就有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在横向上,就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场教育、社会教育等。就基本特征而言,可归纳为统整性、持续性、开放性等。就形态而言,主要有学校形态、组织形态、社会形态等。(2) 终身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归纳起来,包括两大功能: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价值取向:促进人的终生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3) 终身教育的过程及其阶段、运行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发展规律性。(4) 终身教育体系及其各阶段教育的策略思想等。
3.终身教育体系论
“体系论”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主要阐明下列问题:(1)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原理——整体相关性。其是指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整体联系统一性。(2) 终身教育体系的架构及其着力点。构建的重点应放在终身教育系统内部一体化上,应放在终身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上。前者,即是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整合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后者,即是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与外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3) 各段教育纵向衔接、各类教育横向沟通的思路和举措。(4) 教育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内外协调的宏观调控。
4.终身教育阶段论
“阶段论”拟划分三个基本阶段加以研究:前成年期的未成年人教育、成年期的成年人教育、老年期的老年人教育。
前成年期的未成年教育,既研究婴幼儿期学前教育,包括家庭早期教育、学校幼儿教育,以及两者的沟通结合;又研究少儿期基础教育,包括学校基础教育、社区少儿教育,以及两者教育的沟通结合;还研究青年期的职前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
成年期的成年人教育。由成年早期教育、成年中期教育组成。既研究职场教育与学习,又研究学校回归教育、社会培训等,还研究上述几者教育的沟通结合。
老年期的老年人教育。由准老年期教育、低龄老年期教育、中龄老年期教育、高龄老年期教育构成。每一阶段老年教育均阐明内在的科学依据,体现该阶段教育的特殊性,包括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重点和模式等。
5.终身教育展望论
“展望论”拟分述国际终身教育和中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展望,包括发展背景、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等。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未来我国终身教育定会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四、终身教育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终身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来看,与哲学、人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在这里,仅就终身教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心理学、人才学、教育学之间的关系分别作一概要的阐明。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终身教育学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其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人学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一系列论述,是终身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认识规律等问题的论述,不仅是理论基础,而且直接与终身教育学的研究内容相互交错。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上述问题的论述,则是高度抽象提出了最基本的观点和最一般规律;终身教育学对这些问题研究,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具体地展开、深化并加以落实。所以说,通过终身教育学的研究和实践,可在某个具体领域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现象的一门科学。研究终身教育现象,离不开人的发展心理的研究。发展心理学关于人的生命全程中生理发育、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成果,是研究终身教育现象的内在根据,为终身教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随着终身教育学的发展积累,也能促进发展心理学进一步发展。两者结合,可产生终身教育心理学。
人才学是研究人才现象的一门独立科学。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学实质即为育人学,终身教育学也不例外,是促进人的终生发展的一门科学。要科学而有效地促进人的终生发展,显然,要遵循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人才学关于人才成长和发展原理和规律的研究成果,也是研究终身教育现象的内在根据,为终身教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终身教育研究成果,又从人才培养角度丰富了人才学的理论体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一般现象,揭示教育基本规律的一门独立科学。终身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终身现象,揭示教育终身运行规律的科学体系。前者,侧重于关于教育基本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后者,侧重于关于教育终身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理论上说,教育学应是终身教育学研究的基础,终身教育学则是教育学的创新和发展,丰富了教育科学体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的终生而全面的发展。从长远来看,随着知识社会日趋成熟,终身教育与学习日益普及,教育科学不断创新发展,教育学和终身教育学将在更高知识体系层面上趋向于融合。至于成人教育学、老年教育学分别研究成年人、老年人阶段教育现象,相对于终身教育学而言则是分支学科。终身教育学与成人教育学、老年教育学则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终身教育学研究成果是成人教育学、老年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而成人教育学、老年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又将不断丰富充实着终身教育学的科学体系。
笔者相信,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过程中,经终身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开采”,作为当采学科的终身教育学定能以崭新的面貌问世于教育界,充实和完善教育科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198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叶忠海.现代成人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叶忠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6]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纪河
Basic Problems in Establishing the Framework of Lifelong Education
YE Zhong-hai/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
Abstract:Lifelong education, a result of the internally logic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emerges to respond to the call of the times, which is formulated by the special contradiction of its research object. The building of lifelong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take the law of people and talents development as its inner basis, be with the axis of "people'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be directed by the spirit of openness. Lifelong pedagogy consists of five parts of introduction, idealism, systematology, theory of stage and theory of prospect.
Key words:lifelong education; basic concept; basic component
收稿日期:2016-03-20
DOI:10.13425/j.cnki.jjou.2016.02.002
作者简介:叶忠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学习型城市联盟咨询专家,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学习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