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
2016-01-23周娟
周 娟
(山东省曹县人民医院,山东 菏泽 274400)
脑梗死患者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
周 娟
(山东省曹县人民医院,山东 菏泽 274400)
目的 对脑梗死患者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进行综合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患者的心理需要建立健康教育诊断。结果 脑梗死患者临床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焦虑、孤独、适应不良、退化、怀疑、期待等,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对应的护理对策。结论 积极纠正脑梗死患者的心理问题对促进身体健康、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起重要作用。
脑梗死;心理障碍;护理对策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病情大多来势凶猛,病情重,病程长,并发症、后遗症多,且为老年人多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基于老年人的组织器官生理机能衰退,发病后康复较慢,甚至成为不可逆转的病理状态。由疾病所致的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口角歪斜等身体改变必定会造成患者心理障碍,而恶劣的心态又能使机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抵抗力下降,因此,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纠正心理障碍,使其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将我院脑梗死患者100例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经CT证实、确诊。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59.2±3.6)岁。文化程度:小学36例,初中26例,高中及中专18例,大专以上20例。已婚88例,丧偶12例。
1.2 评估心理健康状况
入院后首先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患者的心理需要建立健康教育诊断。将患者的心理障碍与诊断结论联系起来。根据诊断建立教育目标及措施,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之适应患者角色并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相互理解,最大限度的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心理状态的表现可必出现在疾病的整个过程,因此心理评估始终贯穿在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
2 心理问题及对策
2.1 心理问题
2.1.1 焦虑
焦虑是患者对突然患病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当前及未来自身状况忧心过度而形成的。加上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功能障碍,导致焦虑和抑郁甚至恐惧。
2.1.2 孤独
脑血管患者由于病理、生理的变化可使患者的性格变得孤独、怪僻;另外,由于退休、社会及家庭地位的改变及疾病本身的影响,人际交往减少、独居、生恬空闲多、丧偶是患者空虚寂寞,产生孤独感的原因,他们盼望与亲人团聚,渴望得到比原来更多的关注与关心,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多让亲人探视或陪伴,让患者获得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从而缓解孤独感。
2.1.3 适应不良
许多患者患病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入院后总希望获得特殊待遇和引起别人的重视,对于自己的患者身份难以认同和适应,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因此,护士应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患者角色,向患者提供各种须知的信息。调整患者心理平衡,融洽医患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1.4 退化
表现为依赖性加强,过度退化可使患者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1.5 怀疑
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过度敏感,对别人好言相劝持怀疑态度,甚至曲解人意,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护士应善于发现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及时疏导,做好转化工作,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做好疾病知识的解释工作。
2.1.6 期待
期待心理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当病情向期待方面转化时,可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但是当期待目标落空时,患者就会陷于迷茫之中,甚至精神崩溃,临床上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波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2 护理对策
2.2.1 心理指导与行为指导密切结合
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可通过交谈、观察予以评定,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时,应耐心地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结合松弛疗法和生活指导,在行为指导过程中要以心理上的疏导与调适修为主线。老年人由于退休、收人减少加之疾病缠身,心理压力增加,护士对患者应热情、体贴、安定患者情绪并克服无助感,尊重患者的人格,根据患者职业年龄给予相应的称呼,如患者是老师则称某老师,原来患者是某总经理则称某总,高年老人则称大爷、大娘,给患者解答问题声音清晰,不要太大,节奏不要快,耐心听取患者话说病情,并适时的给予反馈,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而又获得自尊感。
2.2.2 针对性教育与反复教育相结合
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易健忘,经常忘记服药及医嘱,护士应送药到口,督促、协助患者及时服下,需要患者记忆的事情要及时、经常提醒。部分自身状态较差的患者往往对疾病抱消极态度,甚至不配合治疗,因此,帮助患者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患者紧张、焦虑等心理危机现象,对疑心病重、病情危重的患者,护士应表现出镇静、自信和有信心,以消除患者的心理危机。
2.2.3 阶段性健康教育
有资料表明,在入院患者急性期主要的情绪障碍是焦虑和恐惧,占心理障碍患者的70%~80%,其严重程度直接反应出患者的心理丑情绪状盎,脑梗死患者因病程长、发病迅速、致残率高,以至于引起患者抑郁、焦虑、烦躁、恐惧甚至轻生。这些不良情绪,不但使患者在思想上产生消极对抗,使患者失去锻炼的信心,而且对人体各系统产生影响,如呼吸加快、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等,此时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给予心理疏导,安慰患者,及时提供有关疾病、治疗的信息,满足患者需要,通常在缺乏信息时,患者易陷入情绪障碍,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同时向患者直传主动事例,让相似病历的病友现身说法,启发患者,增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自身内在的康复能力,并要求家属及周围同志了解患者病情,从每方面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
实践证明不良情绪可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分泌增高,以致于全身小动脉出现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可加重病情。
而处于兴奋状态和良性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对此阶段的患者,护士要给予支持性心理护理,捎除患者陌生感和焦虑心理,主动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病区环境、监护仪器、设备及有关工作人员,多与患者沟通,为患者创造安全、安静的治疗、护理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
另外,对其职业性质、文化素养、家庭状况、兴趣爱好亦应了解,有计划地让喜者了解自身状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讲解各个阶段如何配合与锻炼,振奋其与疾病斗争的勇气,并对其进行知足常乐等心理挑食,培养健康的情绪,因为它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包括脑梗死,故应教育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摆脱不良情绪影响,保持积极乐观、开朗、健康的心境。
3 讨 论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疾病康复,相反,心理状态不佳时则起反作用。我们通过对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护理,及时调整患者的心理因素,使其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1]。
对脑血管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适应现状,保持情绪稳定、心理平衡,调整其行为向健康转变,帮助其在家庭、社会中角色的重新适应,提高患者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与康复锻炼能力,对临床各种诊疗有很好的增效作用。我们通过观察、交流及调查问卷的形式定期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逐步提高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和对困难及挫折的防范能力,增强了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同程度的缩短了病程,减少了医疗费用,节约了医疗资源,患者满意度增加,医院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 郭 林.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4):152-154.
[2] 毕 云.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6,2(10):118-119.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74
B
ISSN.2095-6681.2016.31.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