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科尔施对列宁的批判谈起*
2016-01-23张夺,王桂敏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科尔施对列宁的批判谈起*
张夺, 王桂敏
(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8)
摘要:“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这不仅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首要问题,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实践必须面对的根本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特别是在20世纪初, 形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共产国际的马克思主义, 和以卢卡奇、 科尔施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科尔施从自身理论立场出发, 对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尖锐地批判。 科尔施的批判以及列宁的“回应”, 对于我们思考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科尔施; 列宁; 阶级性; 历史性; 实践性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观。 他认为: “马克思主义是完全非教条和反教条的、 历史的和批判的, 因而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唯物主义。”[1]57面对来自共产国际的批判, 科尔施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中对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批判, 成为公开打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第一人, “形成了共产国际自身内部一个敌对的哲学流派”[1]12。 科尔施对列宁的批判以及列宁的“回应”, 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对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和方法进行简单阐释。
1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
中国共产党总结90余年的奋斗历程, 得出的最宝贵的经验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从根本意义上讲,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是有机整体, 不可分割, 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精髓。 但从具体角度看,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又各具不同涵义和价值, 这三方面相互作用而又相互独立。 其中, 立场具有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 立场, 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立足点, 一般来说, 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和自身利益决定的, 主体的立场决定了其对世界的观点以及改造世界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就表达出这一立场: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 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 就不能成为现实; 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 就不可能消灭自身。”[2]18“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 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2]17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的根本利益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 实现其历史使命的实践需要, 代表着无产阶级与全人类的利益, “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 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3]313。 列宁认为: “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4]338他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 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5]335。 “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 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6]71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论断, 同样体现了这一立场。 一方面, 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 党的根本任务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发展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另一方面, 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自己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历史使命, 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以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由此可见, 列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 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需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与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尔施等人开创了不同于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方向, 形成了不同于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 然而, 科尔施的观点在一开始就遭到了来自第二国际与共产国际理论家的批判。 面对压力, 科尔施并没有在自己的观点上后退半步, 他不仅对这些批判进行了回应, 而且对第二国际与列宁主义进行了反批判。 科尔施的理论旨在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 恢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 因此, 他首先批判了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和立场。 科尔施认为, 列宁主要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需要出发,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简单取舍, 而并不关心他的哲学立场在理论上是否正确。 也就是说, 列宁是从实用性角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 从现实角度出发, 关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 他并没有把这种哲学建立在基本的理论公式基础上。 用科尔施的话说: “列宁起初并不关心他提出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否正确这个理论问题。 他关心的是这种唯物主义哲学应用于无产阶级或者——在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应用于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斗争的实践问题。 ……列宁只是根据非哲学的考虑和结果来决定哲学问题。 他并不是根据这些哲学问题的理论内容和哲学内容来判断它们。”[1]78-79事实上, 科尔施提出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及其社会功能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但是, 科尔施对列宁的这一批判是不正确的。 科尔施把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不成熟, 试图通过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来重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他认为, 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 并且阐释了“哲学是如何关联于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是如何关联于哲学的”[1]58-59这一问题。 科尔施在其后期著作《卡尔·马克思》中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立场。 然而, 科尔施所做的论述, 只是在理论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 他的自身条件与所面对的客观现实使其在实践上无法将这一立场贯彻到底, 使其在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上不由自主地后退了。 伴随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走入低潮, 科尔施逐渐脱离了革命运动, 最终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自由的批判理论家”。
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解与坚持上的不同, 才形成了他们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方向。 列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而以科尔施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其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逐渐相分离, 研究中心由社会政治经济领域逐渐向文化意识形态领域转移, 不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就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因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立场, 与时俱进地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体现。 没有明确与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 要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是不可能的; 反之, 如果不深刻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也很难做到坚持正确的无产阶级立场。
2历史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发现了唯物史观, 列宁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的科学论断, 具有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特征。 正如恩格斯所说: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7]601“这样一来, 唯心主义从他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 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 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 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8]29“……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 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 由于这两个发现, 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进一步的探讨。”[7]545
列宁坚信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将之称为“科学的社会学”, “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 “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 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4]338列宁指出, 马克思正是在借助以往全部科学知识,对资本主义社会做出最确切最深刻的研究基础上, 总结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同时, 列宁还特别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 历史唯物主义在总结人类历史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指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 这一理论之所以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对世界共产主义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 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 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5]213。 唯物史观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 可以使“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 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6]68。
科尔施首先要反对的是第二国际用“经济决定论”来解释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决定论”的后果是把历史唯物主义降低为非批判的实证性理论。 用科尔施的话说: “马克思的支持者和追随者们, 尽管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全都承认历史唯物主义, 但事实上他们把社会革命的理论割裂成了碎片。 在理论上以辩证的方式, 在实践上以革命的方式理解的唯物史观, 与那些孤立的、 自发的各个知识分支, 与作为脱离革命实践的科学上的目标的纯理论考察, 都是不相容的。 然而, 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却越来越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些纯粹的科学观察, 与政治的或其他阶级斗争实践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1]25科尔施同时也批判了列宁唯物主义哲学的内在不一致性与矛盾性, 他认为列宁以及苏俄的理论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一种认识论形式的近代哲学, 因此回到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唯心主义已经超越了的历史阶段。 我们不可否认, 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有着严重的机械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这主要是由他们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和革命任务决定的, 为反对封建文化背景下的主观唯心主义, 不可避免地带有近代理性主义认识论倾向。 列宁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把握住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 而且从这一角度看, 科尔施与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在理论形式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科尔施直接从历史与实践的角度去诠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 他认为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真正把握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他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写道: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 或者更确切地说, 它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 或者更确切地说, 它是一种把社会革命理论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实践的理论。”[1]22-23“与费尔巴哈的抽象——科学的唯物主义和所有其他抽象的唯物主义——无论是早期的还是晚期的, 也不管是资产阶级的还是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相对照,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首先是历史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 换言之, 它是这样的一种唯物主义, 它的理论认识了社会和历史的整体, 而它的实践则颠覆了这个整体。”[1]38在《卡尔·马克思》一书中, 科尔施用“历史性与非历史性”这两种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与资产阶级社会理论的本质区别, 由此阐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革命的、 批判的理论。 科尔施又强调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经验的实证科学, 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考察而形成的历史科学。 以此可见, 在科尔施看来, 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哲学与科学的统一。 由于他所面对的时代问题是如何消除资产阶级的物化意识, 恢复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 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更多的表现出批判性, 因此科尔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哲学批判、 经济学批判和政治批判内在统一的总体性理论。 此外,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仅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验研究, 还不构成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科尔施虽然也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批判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但从其理论实质上看, 科尔施是从人的实践的主体能动性角度改造历史唯物主义, 他又不由自主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上后退了。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就必须同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 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 坚持科学发展; 同时也要深化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是现阶段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
3实践性: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曾多次强调, 他从来不为人们描画未来的图景, 从来不以固定的理论框架禁锢人们的思考。 用恩格斯的话说: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691列宁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 他指出: “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 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 没有这种方法, 就不能阐明社会关系……”[6]300这一宝贵的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 列宁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基石”[5]203, 强调“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5]343。 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 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把黑格尔“头足倒置”的辩证法颠倒在现实的物质基础上, 然而, 这种单纯的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逻辑转换并不能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改造过来。 马克思是在唯物地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从人的实践出发, 在研究主客体关系基础上建立起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既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同时也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唯物辩证法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总的方法论, 其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同时也是我们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
列宁特别强调在实践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他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6]293这是列宁主义的核心所在, 用列宁的话说:“我们不否认一般的原则, 但是我们要求对具体运用这些一般原则的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 真理总是具体的。”[5]338而在科尔施看来, 哲学的最根本原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他认为, 马克思正是在引入实践范畴的基础上, 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超越。 科尔施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理论, 这种总体性体现在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 同时, 科尔施特别强调这一总体性原则的批判性与革命性, 理论与实践的总体性统一并不是理论对现实的非批判的描述, 而是一种批判的解释, 立足于实践改造。 科尔施据此批判了列宁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列宁的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都是非批判的和机械的。 他指出: “列宁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这种‘唯物主义的颠倒’至多只涉及到一种术语上的变化, 用所谓‘物质’的绝对存在取代所谓‘精神’的绝对存在。 然而, 列宁的唯物主义甚至有一个更严重的缺点。 因为他不仅取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 而且他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全部争论拖回到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唯心主义已经超越了的历史阶段。”[1]79科尔施的这一批判, 的确揭示出苏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过多地强调客观性与必然性而忽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缺陷, 但因此而否定列宁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涵显然也是不对的。 列宁以“对具体事情做具体分析”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和精髓, 这一原则本身就包括了在实践基础上主客观的统一, 也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最好阐释。
可以说,科尔施与列宁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的阐述,都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只是二者在理解这一原则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科尔施是从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性出发,把马克思主义视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理论,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与革命性。而列宁则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 在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 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 不仅要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更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通过比较列宁与科尔施理论上的分歧, 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 概言之,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始终立足于无产阶级立场, 又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它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总的原则和方法, 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就是要坚持无产阶级立场, 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指导实践。 胡锦涛同志指出: “30年来,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 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10]3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观点与方法的统一;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与方法应用于理论自身,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同志指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 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11]258
参考文献
[1][德]卡尔·柯尔施.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 王南湜, 荣新海, 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9.
[2]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列宁.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列宁.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列宁.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0]胡锦涛.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11]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What is Marxism?——The Dispute Between Lenin and Korsch
ZHANG Duo, WANG Guimin
(Marxism College,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China)
Abstract:The question, “what Marxism is and how to deal with Marxism”, is not only a priority in carrying on and developing Marxism, but also the essential issue of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Marxism has presented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early of the 20th century, there was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Marxism with Lenin as the representative and Western Marxism with Lukacs and Korsch as representatives. Korsch, from his own standpoint, criticized sharply Lenin’s view on Marxism. The dispute between Lenin and Kors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at Marxism is and how to deal with Marxism”. It can also help u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grasp Marxism’s feminist standpoint, viewpoint and method.
Key words:Marxism; Korsch; Lenin; class; history;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6.01.002
作者简介:张夺(1982-), 男, 副教授, 博士, 从事专业: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理念研究(15CKS029)
*收稿日期:2015-04-20
文章编号:1673-1646(2016)01-0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