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就是要有血性
2016-01-22张学法
张学法
引言:从30年前的一张合影照片说起
2014年金秋十月,革命圣地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此隆重召开。31日上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适应强军目标要求,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他还特别说明,我担任军委主席后,第一时间就强调了军人要有血性,我说的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这是党的伟大领袖和军队最高统帅,向全军发出的伟大号召。它反映了强军的必然要求,回答了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军人、怎么样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时代课题,实现了我们党培养合格革命军人目标要求的与时俱进,体现了党和人民对广大官兵的期望重托,为培养堪称强军重任的革命军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当代中国革命军人,献身强军实践、勇担历史重任的庄严宣示。
在认真学习领会习主席的重要指示时,使我想起了30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是1985年12月初的一天上午,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向守志,带领机关一个工作组,到驻杭州部队调研基层建设情况。在参观硬骨头六连展览馆后,向司令员对在场的同志深情地说,硬骨头六连,是全军唯一一个两次受到国防部和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连队。两个荣誉称号中都有一个“硬”字,这个“硬”字,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就是革命军人所特有的血性。向硬骨头六连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这种血性,平时在苦里练,战时往死里打,争做名副其实的血性军人。我当时是南京军区组织部党务处副处长,是工作组一名成员,亲耳聆听了向司令员这个掷地有声的讲话。向司令员和随行人员,在硬骨头六连展览馆门前的一张合影照片,可以为证。向司令员离开后,我被留了下来。我和军、师、团组织部门的同志一起,联合对硬骨头六连进行了一周的采访,撰写出了一篇《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的调查报告,对硬骨头六连党支部建设的经验作了宣传推广。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向司令员1917年11月出生,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十五军军长,西安第二炮兵技术学院院长、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资格老,能力强,德高望重。他的讲话,完全印证了习主席今天特别强调军人要有血性的指示,非常正确,意义重大。
现在的基层官兵,大都是80、90后,许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在家里娇生惯养。真的打起仗来,这样的战士,能不能上战场,上了战场能不能打仗?还有,就是各级指挥员,战斗精神怎么样?少数同志主要心思没有放在准备打仗上。如果这些人带兵打仗、指挥打仗,能让人托底吗?习主席关于军人就要有血性的重要指示,针对性很强,既有重要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历史意义。
我现在是军队一名师职退休干部,在南京市玄武区第四干休所休息。习主席的伟大号召,点燃了我心中的激情。血性军人在哪里?血性军人应是什么样?现在的军人能否成为血性军人?带着这些人们很关注的问题,在今年丹桂飘香的日子里,我又来到了硬骨头六连。这是我十分关心的地方,非常敬慕的地方,也是个有宝可寻的地方。通过8天零距离的调查采访,我对硬骨头六连,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硬骨头六连,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1939年3月,以14名红军骨干为基础,在河南省雄县组建,隶属于八路军120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作战138次,用刺刀杀出了“硬骨头”的英名,先后涌现出刘四虎、尹玉芬等15名战斗英雄,荣获过“英勇善战,杀敌先锋”奖旗和“战斗模范连”称号。新中国成立后,又出色地完成了剿匪反霸、抗美援朝、战备训练、抢险救灾、施工生产等任务。1962年,开赴东南沿海地区执行任务,以“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而闻名。1964年1月22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1985年6月6日,因在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中战绩突出,中央军委又授予该连“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
硬骨头六连,在1984年赴边参战中,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打出了新一代的硬骨雄风。归建后至今,又经受了整整30年和平时期的考验。在这30年中,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硬骨头六连,已经过两次转型换装,实现了跨越发展。现在的硬骨头六连,已由过去的传统步兵,变为机械化信息化步兵,由单一的地面作战,变为陆地海上两栖作战,由体能型士兵变为智能型士兵。连队的武器装备和人员的文化程度,和过去相比,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连队每个班配有一辆水陆两栖坦克,每个班都配有电脑。连队干部战士中,大专以上文化占78%,还有博士和硕士生。
值得称赞的是,时代在变化,硬骨头六连的骨头从不软。他们牢记肩负的神圣使命,继续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保持血性本色,献身强军实践。在这30年中,连队建设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二等功9次。尤其是近十年来,硬骨头六连在换装后,先后探索出直航攻击、轻舟环岛等20多种新战法,39项训练新成果在军师推广。11场重大演习,场场当刀尖子,18次重大任务,次次打攻坚仗。在2014年1月22日召开的硬骨头六连命名50周年纪念大会上,南京军区司令员蔡英挺和政委郑卫平在讲话时,对硬骨头六连给予了极高评价。他们说,硬骨头六连是听党指挥的典范,是能打胜仗的楷模,是作风优良的榜样,是基层建设的标杆,是南京军区践行强军目标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进典型。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更加需要大力弘扬硬骨头精神。要把铁心跟党融入灵魂血脉,把能打胜仗作为不懈追求,从难从严砥砺血性胆气,坚持用强军目标建连育人,培养出更多新一代革命军人。
2015年3月23日至29日,郑卫平政委在硬骨头六连蹲点一个星期,临走前,他对连队讲了这样一番话:我这次在硬骨头六连住了七天,同官兵训练生活在一起,感受很深。硬六连是传承红军血脉、闻名全国全军的英雄连队,是我军基层建设的一面旗帜,凝聚了基层建设的全部优良基因,“硬骨头精神”,是人民军队精神图谱中一颗璀璨明珠,成为滋养一代又一代官兵的阳光雨露。我们这代人,也是在“硬骨头精神”的激励引领下成长起来的,我一直对这个英雄连队,充满崇敬、景仰之情,一直存有这样一个夙愿,就是到连队来住上几天,直接体验火热的连队生活。一周来,通过全过程参加连队的备战训练、政治教育、各类会议和日常工作,召开座谈会,与全连50多名官兵,进行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情与情融合,深深被连队光辉的战斗历程、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先进的精神底蕴所教育浸润,被新一代六连官兵,矢志不渝传承“硬骨头精神”,那种“狼嚎式”的战斗血性、冲锋式的战斗姿态、永葆第一的荣誉责任所感染,每一天都过得很兴奋、很充实、很快乐,每一刻都被连队生活所特有的那种生龙活虎、纯朴自然、充满阳光、真诚友善、积极向上的氛围,感动和激励着,令人难忘,倍感珍贵,留下的美好印象,永远值得回忆。郑政委对硬骨头六连的这个评价,发自内心,真实感人。
硬骨头六连这30年的实践证明,六连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个个都是血性军人,六连就是一幅活生生的血性军人图,六连就是培育血性军人的熔炉、基地和摇篮。
现将我在硬骨头六连采访期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择其要者如实予以报告。
上篇:血性风采实录
军队是一个特殊的武装集团,军人以厮杀和流血为职业,以献身为光荣。军人的死,有专用名词,很动听,叫做牺牲。军营这块肥沃的土壤上,大批地生长好汉,孕育英雄。战争的考验,沉重;和平的考验,也并不轻松。对于军人,战争与和平,都是牺牲。战时,是煤熊熊燃烧贡献热的牺牲;平时,是蜡烛不声不响贡献光的牺牲。烈士陵园里,是以死换生,与战争同归于尽的英灵;军营里,是以生待死,等待战争卷土重来的士兵。硬骨头六连的血性风采,就从1985年3月8日,连队奉命攻打小尖山战斗说起吧!
实录1:铁骨铮铮的突击队16勇士
小尖山是越军长期坚守的一个重要据点,工事坚固,守备力量充足。攻打小尖山,是硬骨头六连,在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中,打的最大的一场硬仗,战斗很激烈。为了保证夺取小尖山战斗的胜利,硬骨头六连党支部决定,要成立一个突击队,由16人组成,担负打主攻的任务。党支部分工副连长田培芝负责此事,从全连人员中挑选组成。一连三天,全连战士人人都找过田副连长,有九人写了血书,有的找了5次以上,都要求成为突击队成员,打头阵,立大功。
二班战士刘亮华,迫切要求当突击队员。田副连长想考验考验他,故意不表态,把他急得团团转。说来也巧,这天送来的《解放军报》上,正刊登着全国战斗英雄刘四虎的事迹。刘亮华如获至宝,马上拿着报纸找到副连长说,我是刘四虎所在班的战士,又同姓一个刘字。我决心象他那样,奋勇杀敌,不怕牺牲,你无论如何要答应我的请求。副连长感动地点了头,刘亮华高兴得跳了起来。回到班里后,他挥笔写下了这样两句话:刘前辈出了个刘四虎,名扬四海;后起之秀是刘亮华,为连争光,并郑重交给连队,再次表示了自己的决心。
一班长朱勇是个独生子,父母亲年大体弱,他虽然几次请求参加突击队,但副连长考虑到这个情况,都没有点头。他不甘心,来了个“越级请战”。他找到营教导员央求说,你是我的老指导员,看着我成长的,请帮我走个“后门”,给连里干部说说,我虽然是个独生子,但父母是国家干部和正式职工,不依靠我养老,我也没后顾之忧。请连队一定要批准我的请求。教导员见他态度这样诚恳,破例为他说了情,实现了他的愿望。
一班战士王健,把身上仅有的24元钱交了党费后,向党支部表示,我是共产党员,一定要让我参加突击队,我决不会给英雄连队丢脸,不会给党员光荣称号抹黑。新党员金德荣是火箭筒手,身上负伤正在住院。听说连队要组织突击队,他偷偷从医院跑回连队,坚决要求参加突击队。在战斗中,他英勇顽强,在一只手臂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坚持用单臂发射火箭,摧毁了敌人两个火力点,他牺牲在小尖山山顶上。事后,连队发现金德荣在出击前夜的日记中写道:老一辈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就是腿被打断了,我爬也要爬上小尖山。我要是牺牲了,只求组织在我的墓碑上写上“中国共产党党员”7个字,就满足了。
一排长林祖武是广东惠来县人,1958年11月出生,1978年3月入伍。曾参加过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荣立过三等功。在这次连里组织16勇士突击队时,他主动请求担任了突击队队长。在出征誓师大会上,林祖武坚定地说,我这是第二次上战场,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愿意第3、第4次上战场。在攻打小尖山战斗中,他带领突击队员,英勇作战,仅用4分钟时间,就占领了主峰,并打退了敌人七次反扑。在战斗中,林祖武两次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当4名敌人向他包围时,他毅然拉响两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新一代硬骨头战士的壮丽凯歌。
在硬骨头六连连史展览馆里,有一张十分引人注目的照片,就是16勇士出征前的黑白合影照。他们似山一样巍峨,如泥塑般的英武,照片上每个人的眉宇间,都透出视死如归、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慨。在一盘录音磁带里,林祖武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我们16个人要象16把钢刀一样,直插敌阵。用鲜血和生命,打开通往小尖山的胜利之路。”“我当兵不在六连,但我在六连战斗过。如果我牺牲了,只要六连的兄弟们,说我是一名硬骨头战士,我也就死而瞑目了。”这就是一位铁骨铮铮汉子的血性。
1985年6月10日,林祖武被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实录2:留下两封催人泪下遗书的谢关友
硬骨头六连副指导员谢关友,浙江省绍兴人,1976年12月入伍,1985年3月8日,在攻打小尖山战斗中,因抢救伤员光荣牺牲,年仅28岁。敌人的炮弹击中他的腹部,他一面将流出来的肠子往里塞,一面对前来抢救他的战士说:“我不行了,你们要注意……”正如谢关友的名字那样,他把生命留给了战友。战后,上级党委给他追记了一等功。
谢关友牺牲后,战友们从他身上发现两封遗书,这两封遗书,是谢关友在赴边参战前一天,即1984年7月19日,分别写给其妻子和不满周岁儿子的。未等信寄出,谢关友就血染疆场,以身殉国了。
下面是两封遗书的内容。
第一封是写给他的妻子金兴梅的。内容是:
亲爱的妻子,你好!
我今天怀着沉重的心情,给你留下这封信。如果不能回来,那这封信,就是我一生给你的最后一封。当然,我坚信一定能回来。
15号我突然回来,是由于我们接到了中央军委的命令,要我们师开赴前线去作战。见到你们,当时我既矛盾又痛苦,怎么跟你们讲呢?后来我下了决心不告诉你,否则你会很难受的,包括父母,我都没有讲。万望你原谅我,因为我怕你经不起这个打击。
亲爱的:我与你从小一起上学,并一起下放,在共同的生活中,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幸福地建立了小家庭。从恋爱到结婚共10年了,真可谓青梅竹马,我们的感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尽管我俩有时也相互说上几句,但这只不过是闹点小孩脾气。想起来这些,我从良心上太对不起你了,你为了我付出了一切,在你生孩子时,我都没有好好照顾你,写到这儿,我眼睛已经潮湿了。今天,我有千言万语要跟你讲,但一时又写不出来。因明天晚上,实际就是后天凌晨一点钟,我们就要坐火车奔赴前线。
我最亲爱的梅:如果我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牺牲,那应该是光荣的,我决不会给你们抹黑。你要好好生活,照顾好小骏骏。要让他记住,父亲不是狗熊是英雄。因为他爸不是胆小鬼,也不是叛徒,而是英雄。现在我看着你的相片和小宝贝的相片,给你写信。当你看到这封信后,不要过分伤心,要坚强。我的几只箱子由你处理,有些可以处理掉,有些你可以作留念。其他,只要你能幸福,我就会含笑九泉之下了。再见!
此致 最后一个军礼!
你的丈夫:谢关友
第二封是写给他未满周岁儿子骏骏的。其内容是:
骏骏:今天爸爸是趴在床上给你写这封信的,地点是在云南省文山州食品公司汽车队。因为爸爸的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赴边前来参战,打击越南小霸,保卫国家的安宁。到目前,我还没正式告诉你妈妈。不过在出发前,我特地赶回家,与你爷爷、娘娘、小姑、大爹、你妈妈和你见了最后一面。为了怕你妈妈担心和痛苦,我骗了她!当时你太小了,只有7个多月,爸爸把你抱在怀里,足足有一个多小时,舍不得放下。并与你妈妈一起,给你洗了最后一次澡。
骏骏:知道为什么爸爸给你留遗言吗?并不是爸爸怕死,而是战争是残酷的,如果爸爸为国献身了,那你就再也见不到爸爸了。你知道现在我是多么想念你吗?
我想有必要给你说几句话:如果爸爸牺牲了,以后当你看到这本日记时,你就会知道爸爸是为打击越寇、保卫边疆、保卫祖国而献身的。你应该感到光荣、自豪。不要难过,要化悲痛为力量!我相信,党和政府会妥善照顾和安排你的。你一定要继承爸爸的遗志,听党的话,做爸爸妈妈的好儿子。一旦妈妈改嫁,不要怨恨她。你想一想,你妈妈虚岁才28,难道叫她守寡一辈子吗?我想这些道理你一定会懂的。只要你妈妈能幸福,你爸爸就会含笑九泉了。我和你妈妈是自由恋爱,19岁就相爱了。从小一块上小学到初中,分开几年,高中毕业后,我们又一起下放到农村。共同的生活志向,使我们结下了友谊和爱情。恋爱8年才结婚,结婚后,我们从未翻过一次脸。有了你以后,你妈把你当成掌上明珠,你外婆、外公、娘娘、爷爷都是一样。如果我不在,肯定只有你娘娘和爷爷带你了。但我估计,你妈是一定不会遗弃你的。你懂事后,要听娘娘和妈妈的话,好好上学,做爸爸的好儿子。我坚信,自己的儿子一定会理解爸爸的心情。爸爸每天都要看看你和妈妈的照片,每时每刻都在想念你们,直到我生命最后一秒,也始终如一。
骏骏:爸爸是1976年12月当兵的,1983年8月19日,那时你还在妈妈的肚子里,我被调到了硬骨头六连,你长大了,可以到爸爸战斗过的连队去看看。当时,你爸爸在六连任副指导员。
小骏骏,我的宝贝儿子别了。你长大后,一定要好好生活,记住爸爸的话,并要好好照顾妈妈。别忘了,你是军人的儿子,烈士的儿子,不要做有损于党和人民的事。这一点,我是绝对相信自己的骨肉的。
再见了,骏骏!爸爸留这份遗言,是以防万一。要是爸爸能活着回来,那你长大后,爸爸肯定会拿给你看的。对了,你那本“宝宝册”,爸爸暂时不能给你填写了,只有劳驾你妈了。最后,让我好好的亲亲你(在你的照片上),紧紧的抱抱你!再见!
你的爸爸:谢关友
1984年8月17日12点整于文山
谢关友这两封战地遗书,浸染着战火硝烟,充满着热血柔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是真正的血性军人的心声。
一位哲人说过,爱国的人,把其根深植在本能以及情操里。国家之爱,乃是亲人之爱的扩大延长。我们敬仰谢关友用生命和鲜血,将对亲人之爱,无限地扩大延长。
可以告慰烈士英灵的是,他的妻子如今生活得很好,儿子骏骏已从浙江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
实录3:闻名全军的硬骨头战士展亚平
他的报告,具有这样的感染力。那天南京军区机关请他作报告。容纳两千多名干部、战士、职工家属的机关大礼堂里,竟然静得没有一丝儿声音。听完他的报告,全场自动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许多人激动的泪水,和着掌声,情不自禁地流淌。
他是谁?凭什么那样打动人?
他的名子叫展亚平,是闻名全军、威震南疆的硬骨头六连八班班长、一等功臣、特等残废军人、硬骨头战士,他的双腿和左臂,是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被越军炮弹炸断的。他勇于牺牲,保护战友,伤残志坚的硬骨头精神,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他那高尚的思想情操,象金子般闪光,象水晶似透亮。他曾4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军委领导的亲切接见。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全国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时,握着展亚平的手,亲切地说,向你致敬!
展亚平是江苏张家港人,1982年1月参军入伍,成了硬骨头六连的兵。他学习努力,表现优秀,很快就当了班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12日,展亚平所在部队,接到赴边参战的命令,他立即向连队党支部写了决心书,表示一定向连队老前辈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杀敌立功、保家卫国。展亚平怀着一腔热血,随着部队来到了战火纷飞的老山前线。在一次夺取169号高地的战斗中,展亚平所在连队的一名战士牺牲了。这是一个上海兵,平时就和他们一起生活和训练。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么没了。这个战士是被敌人榴炮弹击中的,身上有好几个弹孔。战友的牺牲,对展亚平触动很大。他是一个班长,此时,他想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暗暗下定决心,不仅要带领全班同志把仗打好,而且还要尽可能地保护好每个战士,不让他们的亲人伤心。
1985年1月11日,是展亚平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下午,部队摧毁了汉扬方向越军的几个暗火力点,展亚平受命在172号阵地右侧观察敌情,并且负责战友撤退。越军的几个火力点被摧毁后,很快就进行了报复性的反击。展亚平迅速跑到各个哨位,通知全班战士进洞防炮。就在战友顺利撤回营地时,展亚平发现,还有一名观察员在阵地上。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这名战友生命非常危险。情况十分紧急,展亚平跑上前,一把抓住这个战士的衣服,使劲拽着他跑到了猫耳洞前,并用尽全力把他推了进去。展亚平将手中的冲锋枪交给了洞里的战友,正准备进猫耳洞时,敌人的一发炮弹落在了展亚平的身边。
生命的可贵,在于坚强地活着。
此后的展亚平,整整昏迷了5天5夜。其间,他被转移到了三家医院,实施了三次手术。
展亚平醒来后,象从一个黑洞洞的深谷里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他睁开眼睛一看,自己躺在一张病床上,身上罩着一个三尺见方的暖气罩。他想伸伸腿,双腿没了;想抬抬臂,右臂用纱布绑着,左臂只剩下一小段。1.78米高的个子,只剩下一米多点的身躯。此刻,痛苦和遗憾,都袭上了他的心头。他才24岁啊!多么宝贵的青春,多么美好的年华!现在,他却躺在病床上,而且很可能在病床上度过青春,度过一生。今后怎么生活和工作,怎么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奋斗?最使他难过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带领全班打冲锋,自己的杀敌立功计划也无法完成了。壮志未酬身先残。这种痛苦和遗憾,是置身于和平环境的人,难以深切体会到的。
一场暴风骤雨过后,展亚平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旺。那天,医生护士告诉他,为了抢救他,直升机送他转了三家医院,各医院为他都专门成立了抢救组和特护组。在他生命垂危时,云南蒙自县300多名各族人民群众,排着长队为他献血。他的血管里流动的,是20多个民族兄弟的血。民族情,似海深。展亚平心潮难平。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生命,已不属于他个人了。他侧着头看到了床头上的病人卡片:硬骨头六连班长、党员展亚平。顿觉身上的疼痛减去了一大半。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即请护士代笔,给连队党支部写了一封信。护士噙着泪记下了展亚平对伤残的宣战:“我还活着,请党支部放心。在战场上,我是党员,在医院里,我同样是党员。我虽然失去了双腿和左臂,但我决不会丧失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我要把医院作为第二战场。”
在治疗期间,展亚平先后转了8次医院,他始终用钢铁般的意志,与伤痛作斗争。他的病历卡上记下了这样的惊人数字:动了8次大手术,打了300多针,经受住了3次截肢。锯齿锯得白骨“沙沙”作响,可是,展亚平硬是咬紧牙关,不吭一声。
1985年春节,展亚平的父母听说儿子负伤住院,千里迢迢赶到昆明。两位老人看到,只有半截身躯的儿子,眼泪汪汪。展亚平安慰老人说,爸爸妈妈,能在昆明和你们一起过春节,很高兴,不要悲伤,比起牺牲的战友,我是个幸存者。我还有健全的大脑和一双明亮的眼睛,还有右手,今后我一定能很好的生活下去。两位老人从儿子身上吸取了力量,很快坚强了起来。
展亚平说,党和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使自己活得更有价值。他向张海迪学习,武的搞不了,就搞文的。用仅存的一只右手进行文学创作。1985年11月19日,展亚平写的一首《小草》诗作,在苏州报上首次发表。这首诗的内容是,我是一棵小草,能在岩石丛中生长。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它立足的地方。虽然不能成为参天大树,但它竭尽全力,染绿了一寸土地,鼓动出一星春光。诗言志。展亚平爱小草,吟小草,正是借小草来讴歌青年军人的顽强性格,表达自己的心声。展亚平自己就具有小草那种顽强的奋斗精神。他象小草那样,不怕风吹雨打,电闪雷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继《小草》之后,展亚平又写出了50多篇诗歌、散文。他还整理训练笔记,总结作战经验,撰写了“班战术新探”、“当前训练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并且给许多青年写回信,与七所大、中专院校200多名青年,进行通信对话。还经常外出作报告,介绍前线战友的英雄事迹。做上述的这些事,正常人比较容易。可对于一个特等残疾人来说,则是难上加难。他没有双腿,无法坐起来,就是练坐,整整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他只有一只右手,5个手指有两个残废,手上还有3个弹片。想写字,无法握笔。握住笔,纸滑了,拿起纸,笔又掉了。经过一个多月的苦练,才能握住笔写字。展亚平做的每件事,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代价,都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
硬骨头战士,这是上级授予展亚平的光荣称号,他是名副其实的。
上面的3个实录,充分证明,经过这场血与火的洗礼,硬骨头六连是过得硬的,全连干部战士是有血性的,是真正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中央军委1985年6月6日,给硬骨头六连授予“英雄硬六连”的荣誉称号,其当之无愧!
军人的血性,在战场上体现尤为明显,但岂止在战场上,经常的、大量的、长远的,则是在和平时期的日常生活中。硬骨头六连从1985年6月归建后,至今又过去了30年。在这30年的和平时期,他们历经换装改编、军事演习和急难险重任务等多次考验,军人的血性,保持和弘扬了没有?现将我在硬骨头六连采访中的所见所闻,继续如实予以报告。
实录4:在全团实现新列装后的
“六个第一”
两颗红色信号弹,在浙江某山地上空划出一道弧线。
数辆新型两栖步战车,从山谷中冲出,时而疾驰,时而迂回,时而穿插,通过“敌”雷场、穿越“敌”炮火封锁区,避开“敌”多种电磁干扰,到达指定地域。“打!”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时间,战车火舌吞吐,枪炮齐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发起猛烈火力打击……
这就是今日硬骨头六连的官兵,驾驶新型步战车驰骋练兵场,用一场全新战术演练,介绍连队战斗力建设的情景。
硬骨头六连官兵,驾驶的某新型两栖步战车,是新列装的。在战车未到之前,连队官兵就提前进入了学习状态,他们听说兄弟单位新列装了同一系列的战车,连长主动请缨,带着连队30名技术骨干来到兄弟单位,与他们一起学习、训练、探讨,确保新装备一到位,就能立即上装操作。
新列装的战车技术含量高,操作控制复杂。训练中,他们钻进战车,逐个熟悉操作部件和操作规程,并把工厂师傅请来作指导。很快,他们便摸索总结出新装备的一些战术和训练管理要点。梳理出新装备3大专业的训练指导法、训练口诀和疑难解答等,编写出10余万字的教材资料,涵盖了新装备车长、驾驶和炮手3大专业,178个训练课目,为新装备列装后的训练,探索了方法路子。
这是一场近似实战的海上演习。空中战鹰呼啸,海上舰艇穿梭,岸上炮火轰鸣。硬骨头六连驾驶10辆新型两栖战车,担负直航攻击的试验论证任务。指挥车内,连长王勇敢打开指挥控制系统的电脑键盘,熟练地在平面和三维电子地图上,标绘出进攻目标和线路,然后将命令迅速传给其它战车。刹那间,战车编成战斗队形,冒着敌岸重重炮火,斗风浪,穿雷区,向负隅顽抗之敌进行猛攻。
这一仗,是硬骨头六连新战车列装后,首次进行近似实战的两栖机械化作战演练。在这一仗中,他们克服闷热、眩晕、恐惧等困难,采取先少后多、先近后远、先慢后快的方法,摸索了不同敌情、不同条件下的多种导航方式和多种编波列形的方法,开掘出新装备的作战潜能。
瞄准打赢练兵,促进了连队两栖作战能力跃升。六连官兵正是凭着执著的苦练加巧练,使新型战车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在全团实现了第一个下海、第一次组织实弹射击、第一个单装形成战斗力、第一个搞班、排战术演习、第一个组织连进攻等“六个第一”。被称为陆军海战第一连。
实录5:永远不当第二名的
通信特级能手解金涛
两年前,解金涛在连队曾放出这样的大话:在装甲通信这个专业上,他只要第一,绝不当第二,谁要是不服气,随时欢迎来挑战。两年多来,解金涛接受同行战友的挑战数不清,他始终稳坐“擂主”宝座。全团共有7个通信特等能手,6个是他带出来的兵。
是什么使解金涛立于不败之地?答案是,他肯下苦功夫,勇于接受挑战。他的战斗格言是,平时逢比必赢,战时遇敌必胜。
某新型步战车刚一列装,团里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只有初中文化的解金涛第一个报名。可一进车厢,看到密密麻麻的旋钮,他懵了。
为攻克难关,解金涛连续在战车里钻研。一次连队训练结束,开饭时发现少了一个。原来解金涛专心捣鼓电台,被锁在战车里了。战友开玩笑说,解金涛真是两耳不闻车外事,一心扑在课题上。
盛夏正午,烈日当空,战车内温度达到50多摄氏度。每天午饭后,解金涛总是争着留下看车,抓紧时间上车练习。尽管他只穿着背心和短裤,不到几分钟就浑身湿透。凭着这股钻劲,解金涛在全连第一个拿到新装备通信特级能手证书。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说,只有与强手比拼,才能磨砺“刀尖子”,练硬“铁拳头”;只有敢于接受高手挑战,才能补足“短板”,练成胜仗本领。
一次下士耿鹏叫板解金涛,连长担任评判员。在规定的战车行进路线上,设置了10个考核点。两辆战车已停在插有红旗的出发线上。双方剑拔弩张,一场充满火药味的比武马上开始。
山路崎岖不平,战车上下颠簸。解金涛双眼紧贴在潜望镜上,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车外的情况。“报告,前方发现雷场!解金涛向指挥员报告。驾驶员急忙刹住车。这是第一个考核点。如果不注意观察,战车就会误入雷区”。
迅速通过染毒地带,迅速摧毁敌地堡,迅速改频通联……解金涛发出一条条指令,每个信号都准确无误,以7分23秒的优异成绩胜出。
有的同志不服。采取“车轮战法”,轮流上车和解金涛较量。解金涛斗志昂扬,沉着应战。在第四轮比武中,快速行驶的战车,突然跌入了一个大坑,解金涛双手把持不稳,牙齿重重地磕碰在电台上,满嘴都是血。下了车,大家才知道。解金涛硬是坚持跑完全程,完成比武内容,赢了对手。解金涛简单地处理了下伤口,又要上车。大家看了都不忍心再比下去。而解金涛把嘴一抹,头一扬,说“再来!”
解金涛,不愧为有血性的硬骨头六连战士!
平时训练高于对手,战时对决才能胜过敌人。解金涛这种直面挑战、敢于争锋的状态,是爱军习武的具体体现,也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必然要求。
实录6:勇于超越自我的班长丁大超
丁大超,1979年10月生,1997年12月入伍,曾任硬骨头六连七班长,辽宁沈阳人。
在硬骨头六连的训练场上,不用唤他的名字,只要你看到战术动作最迅猛的,只要你听口号声最响亮的,只要你找到冲在最前面的,那一定是丁大超。在丁大超的军旅生涯中,他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将锐则兵强,将精则兵壮。这成了他不懈追求“军事过硬”的源动力。使得他成了步兵五大技术的能人、标杆,也得到了“障碍王子”的美誉。纵看他的成长足迹,入伍之初,由于步兵五大军事技术过硬,丁大超很快就成为训练标兵,第二年入了党,并且当选为班长。在军、师、团各级组织的军事对抗中,丁大超打破400米障碍、投弹等多项军事记录,成为全师部队有名的“小武星”,连续两年被连队评为硬骨头战士。
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时候是出人意料的。在部队由摩托化步兵向两栖机械化步兵改制的过程中,以步兵五大技术称雄的丁大超,却表现得慢了半拍。尤其是对这些铁疙瘩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些铁疙瘩让他跌了一跤,同时这一跤,也是他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化士官班长的转折点。
1999年的年底,连队进行硬骨头战士评选。前两天进行步兵五大技术考核,丁大超一马当先。最后一天考核的电脑操作和高科技知识,他却名落孙山。就这样,这个在连队被视为至高无上荣誉的“硬骨头战士”,与他失之交臂。这也使丁大超清醒地认识到,一场科技革命正在以泰山压顶之势向他袭来。如果不能迎头赶上,他将永远与硬骨头战士无缘。不过,这位从东北黑土地上走出来的硬汉子,是不会服输的。
第二天,他将一份要求到师组织的装甲集训队“充电”的申请书,交到了连队党支部。带着“复仇”心理走进装甲集训队的丁大超,学习起来格外卖力。理论学习他挑灯夜战。专业技术训练时,别人都已“下班”午睡,他却在高达50℃的装甲车里反复练操作。功夫不负苦心人,一个季度下来,他就成了集训队里的佼佼者,半年后毕业时,他获得了优秀学员的荣誉。
丁大超学成归来,很快迎来了他重振旗鼓的良机。部队奉命赴京参加2000年的全军科技成果交流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以优异的成绩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首长们,作了精彩的汇报演示。他也因此荣记三等功,年底又一次被评为硬骨头战士。
实录7:装甲“博导”技师郑镇艳
装甲驾驶技术等级,分为二级、一级和特级,想过级,难!硬骨头六连官兵,根据考级难易程度,给了个形象的说法:二级是学士,一级是硕士,特级是博士。而六连官兵喜欢称技师郑镇艳为“博导”。
“博导”并非徒有虚名。郑镇艳从当兵第一年开始就学驾驶,一毕业就拿到了装甲驾驶二级证书;转了士官后,他又一级、特级连着过。2008年3月,某新型两栖步战车列装,他担任团新装备驾驶教员;年底,集团军组织装甲驾驶特级考核,团组建集训队,他又担任集训队教员,最后4人参考,2人过了特级。
“博导”有很多“拿手好戏”,窥一斑可知全豹。海上训练时,战车上下登陆舰是一个重难点课目。为啥?新型两栖步战车车体宽,与舰门左右间距相差无几;上舰时,舰体和步战车都随着海浪晃动,要想准确对接、顺利上舰,难度非常大,稍不留神,车体和舰门就会发生“磕磕碰碰”。郑镇艳通过实践反复摸索,总结出自己的心得:把握好提前量,及时修正方向,用三点一线法,精确对正舰门,及时操纵按扭……一套动作下来,洒脱自如。
说起郑镇艳的驾驶技术,战友们都说,绝了!郑镇艳听声音也能判断装甲车故障。2007年10月,部队在皖东某训练基地组织演习。一次进攻战斗中,郑镇艳听到兄弟单位一辆战车发动机声音异常,马上作出判断:化油器螺丝松动,需及时检修。车上的驾驶员却不以为然。
“必须停下来检修!”郑镇艳的话引起指挥员的重视。他们拆下发动机隔板一看,化油器上的螺丝已经脱落,油嘴不断漏油,若处理不及时,随时会引发车辆操作事故。事后,这名指挥员对郑镇艳的技术,大加赞赏!
无独有偶。一次,连队在海上训练,战车陆续上登陆舰,郑镇艳在舰上担任指挥。战车上舰后,他听到发动机声音有点异常,立即示意驾驶员切断电路总开关,让战车熄火。经检查,果然是发动机有问题。要不是及时发现,起动电机随时可能被烧坏。
作为连队的“博导”,郑镇艳一直很谦虚,学习钻研新装备的劲头,一点不比别人差。
实录8:感悟“兵书”深意的陶向明
1997年7月,南京政治学院毕业的研究生陶向明,被分配到硬骨头六连。他没有当兵的经历,到六连补兵课。
“欢迎欢迎,今后请多多指教。”连长、排长、班长、战士,都异口同声地非常客气。上级机关干部或大学生、研究生,到六连来当兵体验生活,并不是新闻。他们多数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六连,六连官兵也把他们当客人看。
别客气,我是来当兵的。陶向明特别把“当兵”两个字说得很重。战士们对他更客气,接过他的背包,帮他铺床叠被,惟恐让他累着。
第二天开始,陶向明跟着战士们一起,扫地,跑障碍,下菜地,什么都干,而且事事都抢在前。但一段时间下来,他仍感觉和战士们有很大的情感距离,特别是他想和战士说话套近乎,战士总是问一句,答一句,从不多说。这让陶向明感觉孤单、苦闷。
晚上没有事的时候,陶向明喜欢拿本书看,这是他多年在学校养成的习惯。一天,指导员陈立新走进排房,看见战士们都三五个在围着聊天,陶向明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看书。
陶向明,七年的院校生活你读的书够多了,现在有空应该多读读《兵书》,这本书的内容可丰富呢!指导员和蔼地对陶向明说道。
《兵书》?就是《孙子兵法》吧?陶向明疑惑地问到。
指导员摇摇头,指了指一旁的战士们,笑着走出了排房。
陶向明放下书本。指导员是说我和战士们交流得太少?当兵锻炼,就应该深入到战士的内心里面去,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这样说来,这“兵书”可真够复杂的!
陶向明似乎找到了自己一直苦闷的原因。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找到了突破口。那时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动听的主题歌吸引了战士们。
“发现没有?最近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特好听!”菜地里,两个战士边聊边干着活。
“你还不是就会那几句!其它的又不懂,一天到晚还哼唧个不停。”
陶向明在一旁听着。
“我还会几句呢!比你半句都不会强。哎呀,要是有人教教就好了。”
星期三晚上教歌,陶向明主动请战,战士们一看是“陶老师”来教歌,感觉比较意外。当陶向明把一句句英语歌词工工整整地抄在了黑板上时,大家兴奋地快跳起来。因为正是流行的《泰坦尼克号》主题歌!大家都喜欢。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学学这首歌。陶向明开始教唱,大家的兴趣“高”得出奇,一个个钦佩地望着他,跟着唱。
陶向明坚持和战士们一样,兵干什么,他也跟着干什么。兵打扫卫生,他就去拿扫把;兵下菜地,他就去挑水;兵上训练场,他也一样摸爬滚打。一有空就和战士们坐在一起“吹牛”。和战士们的距离拉近了,他也更全面地了解了部队的点点滴滴,还有这个著名连队的方方面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向明在海训中,和战士们一样磨肚皮,晒得黝黑;在连进攻中,跟着大家一起冲山头,大汗淋漓;在复训迎考中,中午晚上加班练体能,筋疲力尽。他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用心地读着内涵丰富的“兵书”。
一年过去了,虽然陶向明还在班里当兵,战士们不再称他“陶老师”,开始叫他“陶排”。这是一个亲切而又不失尊敬的称呼。这个称呼的改变,在于他对“兵书”的认识。
18年过去了,当年的“陶排”,如今已成为硬骨头六连所在师的政委。他仍在学习和领悟“兵书”。只是,他现在对“兵书”的认识,比过去更加深刻了。
实录9:临阵接印指挥若定的於仁伟
2007年秋,六连奉命开赴皖东某训练基地参加军事演习。
就在演习进入“红”、“蓝”对抗的关键时刻,连队接到通知,连长俞树明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即将赴京参加会议。
硬骨头六连以能打硬仗、恶仗而著称,临阵易“帅”,岂不是要砸六连的牌子?指导员於仁伟临危受命,果断从连里接过指挥旗。
战场动员、构筑工事……於仁伟调兵遣将,指挥自如,有板有眼,思路清晰;六连官兵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战斗号角吹响。
“演习开始。”随着两颗红色信号弹升空,於仁伟按照预案,指挥官兵迅速投入战斗。顿时,铁甲轰鸣,尘土飞扬。
受领任务、明确情况、下达命令……於指导员成了名符其实的军事指挥员,指挥连队分成两个梯队,组织人员进入工事。
情况危急。六连坚守的正面阵地,“敌”组织一个坦克营的兵力猛扑过来。於指导员根据战场情况,及时调整兵力部署,多点据守,多路分兵迟滞“敌”进攻,组织官兵重点打击“敌”装甲目标……
“迅速抢占大车路一线,摧毁一号、二号装甲目标!”“梯队迅速跟进,在大车路一线投入战斗!”战斗越来越激烈了,各种情况纷纷汇聚到连指,於指导员沉着迎对,组织官兵顽强抵抗、反复争夺。
战斗呈胶着状态。於指导员凭着过硬的军事指挥技能,与“敌”一个装甲营的兵力反复周旋,有效迟滞“敌”进攻,为团组织防御及反攻,赢得了战机。
演练结束,导演组领导连连夸赞,指导员敢打善拼,指挥得当,六连干部个个是好样的。
於仁伟是从团政治处干事,调到硬骨头六连当指导员的。他用硬骨头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勇于磨练,很快就成为军政兼优的好干部。他现在已是硬骨头六连所在团的政治处主任。
实录10:练兵往绝路上逼的班长韩东洋
班长韩东洋,带兵有个特点,啥特点?就是喜欢把兵往绝路上逼。
一次五公里武装奔袭,一班作为穿插小分队,深入敌后袭扰。不料途中被敌人发现,遭到敌人围追堵截。战士们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而此时,他们迎面之敌,又设下防线。有人说打,有人说撤,意见发生分岐。前有狼,后有虎,战士们都筋疲力尽,怎么办?只见韩东洋举起步枪,“哒哒哒”,朝天就是一梭子,然后轻松地打了个响指说,现在敌人正往这赶,冲还是不冲?大家看着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退回去就是死,冲过去还有生的可能。不到5分钟,他们就在阵地上撕开了一个口子,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练兵不往绝路上逼,打仗难往活路上走。韩东洋一语道破了玄机。
韩东洋好战好胜,平时练兵,他不光把战士往绝路上逼,更喜欢让自己往绝路上走。
2009年3月,韩东洋以全优成绩,从教导队集训回到连队任了班长,正赶上连队新型步战车列装。班长一夜间变成了车长。当好车长,不仅需要过硬的指挥水平,更需要过硬的新装备技能。韩东洋二话没说,辞去班长职务。一头扎进书本琢磨起了新装备。一年之内,他连续通过装甲通信二级和一级考核,成为一名新型指挥班长。当别人问他的成功秘诀时,已成为训练明星的韩东洋只说了一句话,困难面前,别想着给自己留后路。一次韩东洋请假回家探亲,等在候车室里他却坐立不安,原来是连队进行射击比武,不知班里成绩打得怎么样。他拨通连部电话,文书告诉他,班里打靶栽了,两个不及格,成绩垫了底。在退票窗口徘徊了好几圈,韩东洋还是把票退了,回到了连队。
你不是休假回去了吗,怎么回来了?指导员见到韩东洋一下子没反映过来,还以为他没赶上火车呢。韩东洋对指导员说,我们班这次靶没打好,拖了连队后腿。等过几天隐显目标射击考核后我再休假。他向指导员保证,下次一定打出好成绩。韩东洋倔脾气上来,谁也别想把他劝回去。指导员拍拍他肩膀说,看你的。班长放弃休假,感动了全班战士。大家憋足了劲练,一心想着雪洗前耻。韩东洋给班里同志,一遍又一遍讲解射击要领,一个又一个修正握枪、瞄准、击发动作偏差,一心扑在抓训练上。一周后,考核结果出来,一班跃居全连第一。
人的潜力无极限,逼一逼,就有可能爆发出来。不管是战场还是训练中,军人都应多一些这种血性精神。
实录11:新兵孙伟成了神炮手
东海某海域训练场,10辆新型战车破浪前行,进入指定区域,在浊浪滔天的风波里一字排开,摆好阵势,黑洞洞的炮口齐刷刷对准着岸滩上的“敌堡”,六连正准备进行海上射击考核。
茫茫大海中的一辆辆战车,犹如一叶叶扁舟,随浪颠簸。指挥所内的考官们望着,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样的海况,六连能行吗?
海面风大浪高,车在海上荡,人在车里晃,目标在瞄准镜中时隐时现;天气越发炎热,车内温度高达50多度,官兵汗如雨下,衣服全部湿透;浓烈的柴油味,夹杂着海水的腥气,弥漫了整个车厢,令人窒息。面对这种情况,对一个老炮手来说,想要打出好成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此时,新兵炮手孙伟全然不顾环境的影响,双手紧紧握住方向机,眼睛牢牢贴住瞄准镜,只等指挥员一声令下。
“目标左前方300米,摧毁敌暗堡!”,耳机内清晰地传来指挥员的口令。
孙伟迅速微调炮塔方位、精确锁定目标、果断按下击发按钮,一气呵成,干净利索。
“轰、轰、轰……”12发炮弹瞬间出膛,在岸滩上接连开花。“好!”手持望远镜的团长,禁不住起身喝彩。12发炮弹全部命中目标,这是该团新装备组训以来,新兵首次刷新海上战斗射击纪录。
硬骨头六连新兵孙伟,以12发弹全部命中,刷新了海上射击纪录。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全团官兵中开了花。官兵们纷纷猜测,新战士如何能在新训课目上取得如此好成绩,莫非孙伟训练中有什么“窍门”?
新兵能打出这样的好成绩,没有捷径可走,没有诀窍可言,全靠平时下真功。
孙伟能吃苦,肯钻研。为了迅速驾驭装备,成为一名合格的炮手,进入海训场后,他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每次模拟训练,他铆在射击位置不挪窝,每一个流程周而复始的过,每一个动作精益求精的练,原本细皮嫩肉的手掌,硬是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面对50多度的车内温度,他钻进车厢,一待就是一个多小时,直到班长催促,才恋恋不舍下车。晚上,别人上床休息,他还在总结训练得失。正是这样的认真执着,才换来成功的喜悦。
考核结束后,团长亲自为孙伟披红戴花,授予神炮手荣誉证书,并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六连的新兵了不起!大家就要像你一样,枪枪瞄准靶心练,炮炮瞄准靶心打。
实录12:敢于挑战武状元的列兵严鑫和徐明明
硬骨头六连的战士,就是胆子大、血性足。训练场上,他们从不相信绝对权威,更不会有论资排辈一说。有的只是凭能力说话,靠素质立身。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入伍不足半年的列兵,在这种浓厚的精武氛围影响下,竟敢于挑战常拿冠军的“武状元”。
去年4月的一天上午,六连训练场上掌声雷动,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原来是列兵严鑫和徐明明分别向“枪王”刘葵、“飞毛腿”郭衍庆发起了挑战。
在六连,虽说列兵向班长“叫板”,不算什么新鲜事,然而这次挑战意义却非同一般。因为两位“被叫板”的,都是刚刚斩获桂冠的训练尖子。就在前不久,团组织岗位练兵“擂主争霸赛”,刘葵凭着过硬的射击技术,以5发子弹50环的成绩夺得“枪王”殊荣;郭衍庆也是继去年获得团“贺龙杯”军事运动会铁人五项全能第一后,今年再一次成功卫冕。
有挑战就有应战,六连官兵向来喜欢与“高手”对决。郭衍庆和徐明明达成协议:跑400米渡海登岛障碍,携带背囊等战斗装具,完全按战斗负荷标准通过障碍。在该团,这种比赛方式还没有过先例。五公里武装越野改为八公里武装越野,是一种体能、意志和耐力的较量。刘葵和严鑫这组也不甘示弱,他们把固定靶射击调整为隐显靶射击,也从射击精度和速度上提高了难度。
射击场上,严鑫首先上场,以高出1环略胜一局;第二局结束,刘葵以49环,速度快10秒扳回一盘,双方持平;第三轮比赛,双方沉着冷静,分别打出47环、49环的好成绩。列兵严鑫说,这次比赛,虽和班长只有两环之差,但我输得服气,无论射击技能还是心理素质,我都要向刘班长学习。
再看400米渡海登岛障碍场,发令枪一响,郭衍庆和徐明明就如离弦之箭,奔着终点冲去。过软桥,身轻如燕,疾步如飞;翻绳网,快如狼蛛,身手敏捷;攀云梯,形似人猿,长臂舒展……在官兵们的呐喊助威声中,二人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最后冲刺阶段,新兵徐明明终因体力不支而败北。比赛结束后,郭衍庆仍然谦虚地说,虽然比赛我赢了,但赢得并不轻松,别看小徐入伍时间不长,但体能素质提高得真快,看来训练我得再加把劲了。
列兵敢挑战“武状元”,这种勇于和“强手”比拼的劲头,正是六连官兵血性精神的写照。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六连的技术骨干和训练尖子,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出,形势十分喜人。
实录13:把一件事做精致的大学生
士官龚健
龚健是一名大学生直招士官,军事素质比不过战友,而且体弱多病。可战士们却说,龚健的骨头硬着呢!
龚健到底“硬”在何处?先讲一件事:硬骨头六连网络学习室里,10多名官兵正在联网搞战术对抗赛。龚健从容不迫,以一敌十,一个个网络高手败下阵来。一个没有当过班长的战士,居然打败了几个老班长,真是不简单。
龚健入伍前,是上海一家网络公司网络高管。年薪15万。那年征兵工作开始后,他毅然辞掉工作,凭着计算机技术特长,被特招入伍。有的同事说他傻,他却说,人说好铁不打钉,我说好男要当兵。穿上军装,龚健立志要当一名硬骨头战士。听说龚健是个信息化人才,机关和自动化站,都抢着要他。龚健说,我哪也不去,就去硬骨头六连。可是,下连仅1个月,龚健就被高强度训练“放倒”了。
别再玩命训练,否则小命难保。医生的这句话,给了他沉重打击。严重的心律不齐,把他的梦想撕得支离破碎。考虑到龚健身体的实际情况,连队安排他担任电脑学习室网络管理员。
即使倒下,也要倒个精彩。连史馆里,新时期硬骨头战士嵇琪与病魔作斗争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他。龚健擦去泪水,重新振作了起来。
一个连队,由不同岗位的战士组成,一个键盘,由不同功能的键盘组成。如果让你选择,你要当键盘上的哪枚键子?坐在电脑前,龚健陷入了沉思。要当回车键!轻击一下它,换行重起,就意味着新的开始,每天都是新的一页。找准了定位,龚健笑了,他又一头钻进了信息化建设之中。
连队组织车长任务终端通信训练。由于车少人多,每名战士能够上车训练的时间很短。龚健产生了一个念头:能够做成一个模拟软件;让官兵在学习室里就可以操作训练了,想到就做,说干就干。为了弄清车长任务终端的原理,龚健钻进车里,一摸索就是几个小时。晚上在图书室查阅有关资料。有一次因过度劳累,晕倒在车舱里,被战友抬了回来。
这都是专家们的事,你何必操这份心?龚健却说,我是硬骨头六连的兵,只要是有利于打仗的事,我都要干。
车长任务终端模拟系统终于开发成功,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益。当年,全团就有9名车长考取特级能手,是往年的4倍。随后,龚健又和团自动化站一起,开发研制出“火箭筒3D模拟射击系统”,在全师推广运用。
把一件事做精致,就是精彩。网络管理员龚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很好回答。一个有血性的军人,就是要把艰难困苦化为动力,在本职岗位上精武成才,实践奉献。
实录14:把伤疤作为最美奖章的班长刘葵
上士班长刘葵,是硬骨头六连所在团出了名的特战猎人。他的战斗格言是,皮肉掉了可以长,荣誉丢了哪里找?
刘葵右手腕处有条醒目的伤疤,这块伤疤是咋回事?刘葵说,这是两年前参加蛙人游泳时留下的。当时,作为开浪先锋,刘葵刚破浪出海,就被两米多高的巨浪摔打在礁石上,手臂被划出一道血口子。经海水浸泡,伤口像被无数只蚂蚁在撕咬。刘葵仍咬紧牙关坚持,最终夺得蛙泳比赛冠军。
刘葵身上的伤疤何止这一块,从头到脚,共有16块。而且都是军事训练时留下来的。可以说,一块伤疤就是一个故事啊!
一次单杠练习比武,刘葵随手抓把沙子搓了搓,防滑。然后,一个鱼跃上杠。刚做了20多个,就感觉手掌钻心的疼痛。原来是有沙粒进了肉里。此时若下杠,就意味着放弃比赛。他心一横,眼一闭,拼了。战友们大声数着数,刘葵紧握单杠的手指间,渗出了血水。这时大家才知道他已经受伤了。可无论战友怎么劝,怎么喊,他硬是和对手拼下去。最终以326个卷腹上,刷新了团里纪录。
一次军里进行一级连考核,刘葵在跑障碍过程中,右眼角被刮伤。他坚持跑完全程,才到卫生队包扎了一下。第二天要进行射击考核,为了不影响连队成绩,他撕去纱布又走上了靶场。
还有一次,进行实兵对抗射击,刘葵作为特战队员,在登陆舰上一待就是三天三夜。登陆上岸时,他右腿被铁丝网刮出一道口子,鲜血染红了整个裤腿。他忍住疼痛,快速冲上敌防御前沿,直至夺占整个阵地。
有个记者在采访时问刘葵,你身上留下这么多伤疤,后悔吗?刘葵说,如果不是当兵,不是为了连队荣誉,谁也不愿在身上留下这么多伤疤。他又说,其实咱也不亏,要不是身上这一道道伤疤,咱也戴不上军功章,评不上硬骨头战士。伤疤,就是我最美好的奖章啊!
实录15:被称为拼命三郎的班长张金明
硬骨头六连老战斗英雄高家凯所在班班长张金明,被人称为“拼命三郎”。他长得也像《水浒传》里的石秀一样,威武、清秀。
张金明的“拼命三郎”绰号,来自于一次比武选拔赛。比赛那天,张金明突然发高烧39度。战友劝他不要参加了,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张金明二话没说,打完退烧针,就直奔比武场。平时,跑400米障碍,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可这回没跑几步,就头发昏、腿发软。过独木桥时,他眼前一黑摔了下来。胳膊上顿时流出血。就在战友准备上前救护时,张金明踉踉跄跄站了起来。赤日炎炎下,殷红的鲜血,渗透迷彩服,滴落在跑道上。
张金明的床头上有句格言,军人训练如出征,流血牺牲寻常事;要想在战场上保住命,就得训练场上不要命。张金明说,战场上,军人的姿态只有一种,冲锋,拼死也要往前冲。
一次训练中,张金明不小心滑倒,头破血流。为了能参加当天下午团里组织的五公里普考,他坚持不打麻药,忍着疼痛缝了5针。看着弄弯的针,军医也调侃说,你的头皮都比别人硬三分啊!张金明头上缠着纱布回到连队,连长见了说,你下午就别参考了。张金明说,那可不行,我不参加考核,就会影响连队参考率。这点小伤算个啥!他拿迷彩帽将纱布一遮,说“看我不是和别人一样吗!”
上了考场,张金明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他扛了一挺机枪,还帮炊事班背上一口大锅,一路跑在前面。考核一结束,他就捂着头向卫生队跑去。原来是跑步中用力过猛,头皮上的伤口开了线。
张金明敢于拼命的事,还有很多。再说一件,一次军事演习,飞驶的战车跌进一个大坑。正在观察的张金明撞在瞄准镜上,眼睛顿时红肿起来。他流着眼泪继续瞄准,根本不把“熊猫血丝眼”当回事。下车投入战斗,在通过一片沼泽地时,他左脚胶鞋被淤泥吸了进去。任务紧迫,他来不及多想,赤腿上阵。当攻下山头时,大家才发现,张金明的脚底板已变得血肉模糊。
你在训练中,这么不要命,哪来的这股子拼劲?有的同志不解地问张金明。张金明回答:当年的战斗英雄高家凯,在一次战斗中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敢于拼命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的后来人。现在,高家凯班,已传到我手里,我一定要跑好这一棒!
时刻保持冲锋姿态,是骨子里的一种激情,是不畏生死的一种表现。未来战争瞬息万变,着眼使命任务,更须策马扬鞭!
实录16:具有“铁人”称号的班长郭衍庆
在军事运动会中,“铁人五项”是压轴大戏。它挑战的是极限,考验的是意志。即便是处于最佳状态的训练尖子,一趟下来,也会精疲力尽。硬骨头六连五班班长郭衍庆,却用行动书写了这样一个传奇:在高烧39度、自挖鸡眼的情况下,依然以4个第一,1个第二的成绩,硬气地拿下“铁人”冠军。
素质过硬,源于训练刻苦。郭衍庆对自己是出了名的狠。这是全连官兵对郭衍庆的评价。平时训练战胜自己,战时才能打赢敌人。这是郭衍庆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两句话。
军事运动会前夕,郭衍庆因为高烧一直未退,脚上3个鸡眼一直未愈,军医建议他留在卫生队观察治疗。可他像头犟牛一样,不听劝,只拿了点感冒药。郭衍庆回到连队后,指导员问他能不能参加军事运动会,他拍着胸脯保证说:坚决拿下铁人五项第一名。
运动会召开那天,郭衍庆拔掉针头,挖掉脚上鸡眼,忍痛参加比赛。当他精神抖擞地站在100米起点上时,那种傲视群雄的气势,让战友们兴奋不已。郭衍庆前三项表现出色:100米,11秒,第一名;单杠二练习,5分钟87个,第一名;手榴弹投远,53米,第二名。面对400米渡海登岛障碍,走路已经有些发飘的郭衍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拼到最后。他向猛虎一样扑向障碍场。起跑、攀登、翻越……每个动作都干净利落。成绩2分26秒,第一名。
跑到终点的郭衍庆,已面色煞白,大口喘着粗气。大家对他的顽强意志,震惊了。为了让他节省体力,战友们轮流背着他,向五公里考核场走去。指导员很关切地对郭衍庆说,你已经完成了4项,成绩很不错,最后一项不参考,也能稳拿名次,身体实在不行就算了。郭衍庆说,指导员,我没事。你放心吧,等我的好消息。他连喝了几口水,头也不回地跑了出去。随着圈数的不断增加,郭衍庆渐渐有些力不从心。前面的激烈比赛,已使他消耗了大量体力,加上脚的伤口不断地渗血,让他觉得身体象灌满了铅。但是,郭衍庆仍坚持一个个的超越了对手。最后一圈,郭衍庆开始冲刺。随着战友们的加油声,200米,100米,50米,20米,郭衍庆终于第一个冲过终点,实现了自己对连队的承诺。
实录17:纵然耳里出血也要下海训练的战士刘涛
海训场上,阵阵热浪扑面而来。硬骨头六连官兵,顶着烈日游在波峰浪涌之间,犹如浪里白条般欢快。
下士刘涛的游泳水平,在连队数一数二,经常作为开浪先锋,冲在连队编队的最前面。这天早上刚起床,刘涛突然发现枕头上有血迹。心里猛地咯噔了一下,身边战友也关切地围过来询问情况。刘涛这会儿才回过神来:难怪这几天左耳时常疼痛,很可能是游泳时,耳里进水发炎了。刘涛心里没底,不知病情到底如何?但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边安慰身边的战友说,小事一桩,别大惊小怪的;一边继续做好随队参加强化训练的准备。
队伍刚带到训练场,耳聪目明的指导员立即叫住刘涛说,耳朵里流血可不是小事,马上跟我去卫生队。果不其然,军医诊断,耳膜后上方血疱破裂出血,属典型耳膜炎,不能再下海游泳。这下可把刘涛急坏了。团里马上就要组织建制连千米蛙泳考核比武,自己可不能临阵退缩当逃兵啊!可是,无论刘涛怎么争取,指导员就是不让他再下海训练。无计可施的刘涛,只好到炊事班帮厨。
休养几天后,刘涛的病情好转,团里组织的考核比武日子也到了。内心焦虑的刘涛一琢磨,不让我下海考核,我当个岸上观察员总可以吧。于是,他马上找到指导员,费尽口舌,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指导员终于松了口,当观察员就不必了,当个啦啦队员吧。刘涛想,那也成,岸上看看也过瘾,兴高采烈地跟着连队来到了训练场。
考核比武进入了白热化。“猛虎三连”以22分32秒的成绩暂居第一。想不到对手这么厉害。让即将出场的硬骨头六连,都感觉到了压力。连队马上进行了队形编组调整,但还是觉得开浪组力量稍显薄弱。让我上吧。我一定可以的。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着装完备的刘涛,站在了指导员面前。我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如果还不让我上,我就不配当硬骨头六连的战士了。指导员看着刘涛坚定的眼神和恳切的表情,知道拗不过这个勇敢又执著的血性军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好发挥。刘涛如获大赦,飞般地回到队伍中,只待号令出征。考核开始,六连官兵一个个鱼贯而出,紧密有序。刘涛和另外3名战士,负责队前开浪,他毫不畏惧,迎着一个个浪头奋力向前。划臂、蹬腿、呼吸、前进、冲刺,超越。全连团结协作如一个人。最终以21分20秒,领先猛虎连1分12秒的绝对优势,夺得了比武第一名。
刘涛听到这一成绩后,高兴地在沙滩上一路狂奔,高声欢呼,全然忘记了左耳流血带来的不适。那丝丝渗出的鲜血,为刘涛敢闯敢拼、为连争光的精神,增添了一份血性魅力。
实录18:独臂破障成美谈的班长杨树林
六连官兵,有一种拖不垮、砸不烂的钢铁意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勇往直前,决不退缩。
2013年4月的一天,国防大学战略班将军学员,到硬骨头六连观摩军事课目演练。当天,气温骤降至8摄氏度,阵阵寒风吹得人直打冷颤,加上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让在场的将军们都一脸凝重。这样恶劣的天气,这么高强度的演练,战士们能吃得消、扛得住吗?
演练按计划进行。面对5米高的云梯,浑身湿透的杨树林班长,丝毫没有畏难,利索地将95式自动步枪,猛地往背上一甩,“噔噔噔”手脚并用,第一个攀爬上了云梯。由于云梯湿滑,杨树林在翻过云梯准备往下跳时,一不留神,脚底踩滑,身体一斜,从上面重重地摔了下来。这一摔,让在场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面对此刻的险情,连长薛峰来不及多想,一把抓起无线电话筒,连声呼喊杨树林,准备以“战场伤亡”的形式,让他退出演练。而此时的杨树林,跌落下来时,潜意识地用右手先着地,想撑着身体。因承受的重量过大,胳膊一下子折断了。右手不行还有左手。杨树林边寻思边改用左手持枪,爬起来就往下一个障碍冲过去,全然不顾右手已经没有知觉,更不曾想过要提前退出演练。在泥潭里匍匐前进时,杨树林一米一米艰难地往前冲;扫残破障时,他左手拉住火管,用牙咬住拉火帽,猛地一甩头拉着了导火索……浑浊的泥水和着如泻的雨水,弄得杨树林完全象个泥人。他的视线早已模糊,但前进的方向,始终那样清晰坚定。看着这个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血性战士,将军们都深受感动。大家自动起立,给杨树林长时间的鼓掌。从此杨树林独臂破障的故事,也久久地传为美谈。
实录19:不畏死神从头来的
班长杨兵兵和二班战士
在一次海训中,硬骨头六连班长杨兵兵和二班战士,就与“死神”有过一次擦肩而过的经历。
这天下午4时许,海面上风高浪急。连队8艘冲锋舟成两路队形,顶着浪头前进。突然,一个拍岸浪迎面而来,3号舟猛地往下一沉,失去了动力。紧接着,又是一个很大的的涌浪,舟头插入水中后,侧翻,一下子来了个底朝天。二班8名战士落入海里,其中3人被倒扣在舟里。危急时刻,“嘟嘟嘟”哨音响起。原来是班长杨兵兵搭着舟沿,紧急吹响小喇叭,发出求救信号。
水面上,大家发现,步枪手张骞、付晓雨和火箭手张贺伟3人,不见踪影。杨兵兵带着两名战士翻身潜入水下,他们模糊地看见,两个身影正用力拽着被冲锋舟缆绳缠住的武器。三人见状,立即拔出匕首,割断缆绳,合力将三人托出水面。杨兵兵发现付晓雨还没有上来,就抓着舟沿,用两腿在水下试探,他突然感到触碰到了什么,就用两腿奋力一夹,使付晓雨也露出了水面。
连长带着搜救小组,赶到了事发地域,清点人员无误后,载着他们返回了岸上。岸滩上的许多人,看到了刚才发生的惊险一幕,都心有余悸。战友们围上来关切地问道,都没事吧!卫生员也迅速给大家检查了身体。没问题,我们的骨头硬着呢!杨兵兵半开玩笑地回答。连长叫他们先到帐蓬里休息。杨兵兵和战士们都急了。忙说,连长没事的,就是灌了几口海水,其它一点问题没有。现在装载任务那么重,你就让我们继续上吧。我们保证完成任务,不给连队丢脸。
在确认了大家身体良好后,薛连长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下水!随着薛连长的一声令下,马达轰鸣,二班战士驾驶的冲锋舟,又朝着大海驰骋而去。
这次二班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非但没有使他们胆怯,反而激发了他们有我无敌、劈波斩浪的豪情。
他们就是这样一群硬汉。当生命受到威胁时,首先想到的是身边的战友;当危难时刻来临时,首先想到的是手中的武器;当任务摆在面前时,他们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首先想到的是把任务完成。
实录20:“逃兵”成为训练标兵的
班长刘源
在六连战士的加油声中,一个黑大个儿,气势如虹,一马当先,以1分31秒的成绩独占鳌头,夺得本次比武桂冠。六月的烈日下,四百米障碍场上人声沸腾,“咚咚”的战鼓声中,六连与前来挑战的兄弟连队展开大比武。
这个夺得比武桂冠的,便是六连七班长刘源。谁也不会想到,这位训练标兵和思想骨干,曾经当过“逃兵”。用他自己的话说,被青春撞了一下腰。这个思想波折,刘源一直记忆犹新。
1997年冬,刘源分到硬骨头六连的新兵排,在那里接受煅练。和其他新战友一样,刘源虽说想当将军,但毕竟是一脚走出校门,一脚又进营门。况且体能素质,和别的同志比有一定的差距,能否经受住考验,是每一个新战友面临的实际问题。但相对于刘源来说,可能形势更严峻一些。
在一次5公里越野比武中,其他的战友都冲在前面,顺利到达了终点,唯独刘源一人落在了后面。连队总评成绩受到影响,未能获得第一。战友们没有因此责怪他,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尽力了。可自尊心极强的刘源,越是没人怪他,越是觉得对不起连队,拖了连队的后腿。他总认为,自己的存在,给连队增加了包袱。就这样,他越想越觉得前途无望。钻进了牛角尖的刘源,想到这,在一个星期天借口请假外出,悄然离开了连队。
火车上的刘源,默默地望着窗外,脑海里的斗争一直未停止过。突然,一个念头犹如划破长空的利剑,在脑海中闪过。不行——既当六连兵,就得全过硬,我怎能当“逃兵”呢?再说我这一走,不是又给连队捅了大娄子吗?想到荣誉室里的那一面面锦旗,想到前辈那一个个动人的英雄事迹,想起指导员的谆谆教诲,想到还指望他在部队干一番事业的父母。他突然觉得眼下的这个决定,是多么的错误和荒唐。想到这,他立即下车赶回了连队。
回到连队的刘源,首先找指导员汇报了自己出走的心理历程,并请求连队给予处分。指导员听了他的叙述,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眼前的这位战士,在4个小时内思想和身体进行了一次远行,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但又值得欣喜,刘源毕竟自我教育后又回来了。
可以说,是六连的荣誉和自身素质的不高,使我选择了逃避。但还是六连的荣誉,洗刷了我的心灵,唤起了我对美好的追求。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不过这份经历,让我多了一份经历,多了一份成熟。但我想警醒所有的人,最好不要这样。这是刘源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内心独白。
实录21:考取“战士学位”的研究生李翔
1米73个头,白净、细嫩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打靶老跑偏,跑步像跳舞,投弹不及格,单杠吊葫芦……”这是2008年入伍的中国矿业大学在读研究生李翔,给硬骨头六连官兵的第一印象。
这位大家眼中文绉绉的高材生,经过短短两年时间,在六连化茧成蝶:优秀“四会”教练员、军事素质全能第一、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文弱书生竟成为部队精武教头。华丽转身的背后,是李翔受硬骨头精神熏陶,摸爬滚打、百炼成钢的成长经历。
这么高的学历,上哪去不吃香,非要跑到部队去?亲友对此很不理解。说实话,刚到部队的李翔,心中也曾抱有“镀金”的念头。但是到了六连,一件小事却改变了他的想法。
刚开始,李翔自认学历高、能力强,到了连队肯定是个“香饽饽”。没想到,六连不吃这一套。这天,一名大专在读的战士向他挑战:“高材生,咱俩比一比,投弹、跑步、枪械,军事课目随你挑。”一番比拼,小李样样吃败仗。他拉不下脸,于是提出比信息化理论。没想到,这个课目人家竟然拿了满分。
“在六连,不论博士硕士,首先要当好战士。”指导员的一席话,让李翔恍然大悟。从此,他把自己“归零”,决定在六连这所大学校里,再攻读一个“战士学位”。
李翔体能不过关,就请训练尖子给自己“开小灶”;战术不过硬,就拜老班长为师加班练;装备知识缺乏,就向连队干部虚心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淬火,连队各项训练成绩排名,李翔不再垫底,开始在军事训练龙虎榜上,频频亮相。
不久老文书退伍,连队让李翔挑起了军械员兼文书的重担。团组织营连部人员比武考核,已经担任连队文书的李翔代表六连参战。比武现场,大家都为李翔捏了把汗。经过一番激励角逐,李翔参考课目全部优秀。
2010年底,李翔服役期满退伍。他发自内心的感叹,六连永远是我的第二母校,在这里,我取得了人生最宝贵的一个学位——战士学位!
实录22:技术士官朱健直接提干导向明
2008年9月9日,是中士朱健提干,离开连队去军校报到的日子。一大早,随着他的身影渐渐远去,欢送的锣鼓声和掌声渐渐停息下来。
为求学深造、晋升调离送别,对六连来说,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可这次却是条新闻,因为提干的对象特殊。自2005年以来,连队每年都有一名优秀指挥士官提干,而这次提干的朱健却是技术士官。
翻开朱健的档案,四川小伙,2001年底入伍,两次荣立三等功。一个没有技术功底的载员,凭着一股螺丝钉似的钻劲,仅用两年时间,就啃完了《装甲兵专业技术教范》、《装甲兵各型坦克车长专业教材》等书籍。他还利用每次班排协同训练的时机,钻进装甲车里苦苦琢磨、反复研练,很快就成为连队装甲技术行业的“小专家”。
年初,上级要求连队推荐一名提干对象,这对连队来说是件好事,当时有包括朱健在内的一名技术士官和一名指挥士官,均符合要求。两名同志旗鼓相当,很难分出高下,这让党支部“一班人”一时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如何确定最佳人选?他们坚持用战斗力标准选人用人。以往,步兵五大专业技能精湛,管理能力强,指挥素质好的指挥士官,是官兵公认的佼佼者,提干对象都从指挥士官当中产生。可年初,某新型步战车列装连队,战斗力生成方式发生了转变。这种战车科技含量高、机动能力强、突击火力猛,对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装备列装连队后,朱健作为专业技术人才,为新装备尽快形成作战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衡量起来,朱健在连队战斗力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明显优于另一名指挥士官。最终,党支部将朱健作为提干对象,推荐上报。
观念新,铁变金。过去,战士们把进步的目标锁定在当班长骨干上,如今,他们把进步的目标锁定在学技术、懂技术上。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不用科技知识武装头脑,不懂技术,难以适应新型机械化建设的要求。
六班长李艳超,去年经过教导队集训,年初当了班长,可他还主动加压去学新型战车的炮手、通信手等专业技术。近年来,六连有7名士官担任团队新装备小教员,3名士官担任团常委班子岗位练兵“武教头”,2名同志直接参与了重难点攻关和战法创新任务。
实录23:当不上军官也要成为利剑的班长王刚
我来部队的愿望是想考军校,圆自己的军官梦。这是新兵王刚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下的话。2010年底,怀揣“军官梦”入伍的王刚,在背包里装满了高考复习书籍。
分到硬骨头六连后,他白天积极参加连队训练,熄灯后加班学习备考,有时下了哨也不忘到会议室看会儿书。然而,命运似乎偏偏要和王刚作对,2011年、2012年连续两次报考军校,都名落孙山。他一度心灰意冷,对连队工作提不起兴趣,甚至想辞去副班长职务,当一名老兵等退伍。
连队及时发现了小王的情绪变化,结合同一时期其他官兵的类似思想反映,适时组织了以“梦想是什么、追梦为什么、圆梦怎么干”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将集团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十大人物”之一的团队典型曾维竹班长请到连队,谈自己如何两次与军官梦擦肩而过,却始终未曾放弃梦想的心路历程,并告诉大家“只要坚守自己的梦想,是金子就会有发光的一天”。
王刚的老班长、时任六连排长的姚运夫在和他谈心时,送给王刚一首小诗:军官士官都是兵,打赢路上无差别;只要下得苦功夫,任何岗位都精彩。大家的关爱和帮助,让王刚重新燃起奋斗的激情,他在日记中写道:“当不上军官,也要成为一把打得赢的利剑。”
2013年初,已顺利改转士官的王刚,为参加团组织的入伍训练阶段比武竞赛,憋足一口气,把当年考军校的劲头拿了出来。每天都给自己定下单杠一练习、俯卧撑、仰卧起坐和下蹲起等。10个100的足额训练指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王刚终于在比武中技压群雄,获得了全能第二的好成绩。
8月初的一天,正在参加训练的王刚,接到连部通知,下午到团警侦连报到。原来,他被团新排长集训队聘为唯一的“兵教头”,专门负责集训队的体能训练。当聘书拿到手上时,王刚兴奋地抱起排长转了好几圈。
六连经常给官兵灌注这样一种思想:梦想是要靠自己的不懈奋斗、打拼和追逐去实现的,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什么坎坷,只要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会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实录24:用行动感恩的班长李锡超
接完母亲的电话,八班长李锡超已是泣不成声。父亲癌症病情恶化突然去世的噩耗,犹如五雷轰顶,让他半天都没缓过神来……
昔日,父亲温暖的大手、慈爱的目光、谆谆的教诲,如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过,他恨不得马上飞回去看父亲最后一眼。
可是,连队刚成立特战班,大家每天刻苦研究新战法,攻关重难点,训练刚有了起色,身为特战班班长,他肩头的担子很重。
一时间,李锡超内心反复挣扎,难以抉择……
李锡超老家在一个小山村,家境十分困难,收入全靠几亩自留地。父亲去世前,自己每个月的工资全部用于给他治病,如今家中还负债累累,已经拿不出钱办葬事。
连长薛峰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为其办理了休假手续,并立刻发动全连官兵为李锡超捐款,帮助他解决燃眉之急。很快,汇聚着全连战友爱心的16200块钱,放进了他的行囊。
面对全连官兵的这份深情,小李感动得直落泪。正在休假的副指导员蔡晨晨,还专门到医院看望照顾。李锡超父亲在临终前嘱咐他:“在这样好的连队当兵,咱说啥也要好好干”。
安葬完父亲,李锡超第二天就赶回部队,当着全连的面,拍着胸脯激动地说:“谢谢兄弟们,请你们放心,我肯定能当好特战班长,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连队的关心和战友的真情,更加激发了小李精武建功的动力,处处想着为连队争光添彩。他带领特战班白天苦练攀崖、射击、武装泅渡等险难课目,晚上熄灯后一个人加班加点研究战法、编写教案,为连队革新9种训练器材,提出4个训练“金点子”。
2013年5月,团组织训练尖子比武,他主动请缨,奋力拼搏,一人独揽3金。他还先后2次带领特战小组,向军委首长出色完成高空机降、要点打击等13个特战课目的汇报演示,受到高度赞扬。参加集团军组织的狙击手全能比武,李锡超取得了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荣立二等功。2015年7月被直接提干。
实录25:把战车装进脑子里的
技师陈建平
技师老陈其貌不扬,驾驶修理,样样懂行;技高胆大,不是瞎话,你若不信,听我啦啦……硬骨头六连文艺晚会上,战士小王的一段快书《老将出马》,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
这里说的老陈,就是连队技师陈建平。他不仅驾驶技术精湛,而且任务终端、车载电台和火控装备等维修技术,样样精通。连长薛峰说,咱们团有两张步战车结构图,一张在团装备股,另一张就在陈建平的脑子里。连队能年年被评为装备管理先进单位,陈建平功不可没。
薛连长介绍了一次海训中发生的事。在海边滩头,一辆战车正轰隆隆地往前开,却见陈建平跟在后面猛挥手。咋回事?原来是战车直冒黑烟。陈建平判断,可能是发动机的柴油雾化不良。车子停下一检查,果然如此。幸亏发现得及时,避免了发动机爆缸,挽回损失200多万。
还有一次,硬骨头六连随团参加战术演习。进攻路线是靶场刚开出的简易路,路窄,石头多,经常碰到陡坡,视线受阻,随时都有翻车的危险。几个新训的驾驶员,琢磨半天也想不出对策。一个个打不起来精神。闪开,闪开,多大点事儿。陈建平走上前,三步登上车头驾驶舱,启动、换档、转向,硬是用履带标识出一条通路。
技高人胆大。陈建平经常被连队委以重任。上下登陆舰训练难度大,新战车的车体宽度,与舰门左右间距相差无几。上舰时,随着海浪晃动,稍不留神,车体和舰门就会“接吻”。头一回驾车上登陆舰,有人直呼:太危险。陈建平却来劲,越是危险,越能练出血性胆气。经过反复实践摸索,陈建平总结出心得。下了战车,陈建平拍拍大伙肩膀鼓劲,多大点事儿。按照陈建平的办法训练,每个驾驶员每天上下登陆舰十多次,战车没破一块皮,未擦一点漆。
有的同志问陈建平,你冒着风险,练就了一身战车维护本领,图个啥?他耸耸肩,眼神格外坚定地说,还能图啥,为打仗呗。上了战场车子趴窝,那就是我的失职,就是拿战友的生命开玩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陈建平能练出这种种绝活,该付出多少心血啊!
军人的血性,是恪尽职守,是为战友生命负责,更是对未来战争负责。每个血性军人,一旦充盈这种胆气,就一定能催生出非比寻常的战斗力,打赢就不在话下。
因家中有实际困难,陈建平今年要退伍。接替他的技师叫黄银拴。黄银拴是河南济源人,1991年10月出生,2009年12月入伍,共产党员,驾驶特级。对步战车的维修技术,很精通。他决心向老技师陈建平学习,争当装甲神医,为连队建设做出新贡献!
实录26:被称为“刀王”的炊事班长文坤
硬骨头六连炊事班长文坤,他的故事足有一箩筐。
当新兵时,文坤是全连有名的“枪王”。一次团里组织二营和三营,进行射击对抗赛。当时,天正下着小雨,能见度较低。比了两组,没有人打满环。到了第3组,靶壕报靶,1号靶,50环。1号靶位是谁?硬骨头六连文坤。二营长大喜,这种天还能打满环,这个兵简直就是枪王。从此,文坤的“枪王”美名,不胫而走。
文坤当兵第2年,作为骨干培养苗子,他进了教导队。尖子和尖子到了一起,教导队也要比高低。结果,文坤以过硬的军事素质,当上了副班长。班里3个同年度的兵,有些不服气。凭啥就该他当班副?一次中队组织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途中,有两个战友步子慢了下来。文坤发现后,一把夺过他俩的枪,往肩上一杠,冲在最前面。等跑到终点,两个战友赶紧上来说谢谢。文坤揉揉肩说,我在连队是机枪手,有的是力气,三支枪不算啥!
文坤军事素质过硬,名气渐大。从教导队回来后,连里却安排他进了炊事班。为啥?原来,在硬骨头六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军事素质过硬的兵,才配分配到炊事班,文坤没有任何抱怨。在炊事班,也不能愧为硬六连的兵,一定要争口硬气。
炊事比武,是炊事班战士展示自己的舞台。文坤下定决心,在炊事比武中拿冠军。他在认真钻研烹饪技术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刀功,以便在比武时减少切菜时间。文坤练刀功,不仅拿面团,练刀下软功夫,还拿报纸卷成一卷,苦练刀下硬功夫。在“刷刷刷”的切纸声中,文坤能将一卷报纸,转眼间变成一条条均匀的报纸丝。
一次,部队组织炊事比武对抗赛,共3项内容:野战给养器材展开与撤收,热食制作和热食前送。文坤带领炊事班,连夺3个第一。其中,热食制作,规定60分钟内完成100人的三菜一汤。文坤凭借熟练的刀功,节省了大量时间,仅用了32分钟,就完成了任务,比对手快出20多分钟。因此,文坤又获得了一个“刀王”的称号。
文坤在当炊事班班长期间,拿到的第一可多了,先后共有10次。文坤的故事还远不止这些。比如,他凭着过硬的炊事技术,专门被抽调到北京,为军委领导和外国驻华武官,保障服务,受到赞扬。
下面是军委办公厅大楼管理处来函,对文坤的评语:文坤同志于今年3月到八一大楼餐厅帮助工作以来,认真遵守军委办公大楼服务工作细则,把部队好作风带到了实际工作中,政治觉悟高,理想信念坚定,热爱本职工作,不怕吃苦,踏实肯干。在帮助工作期间,刻苦钻研烹饪技术,业务进步明显,能独立完成保障任务。由于该同志的出色表现,多次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表扬,为机关的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2006年10月10日。
文坤的事迹,印证了一个事实:硬骨头六连的兵,在哪个岗位都过得硬。
实录27:俞树明连长指挥抗雪灾
2008年春节,一场前所未有的雨雪冰冻灾害突然袭来,凝固了原本的节日气氛,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受到重大影响。硬骨头六连临危受命,紧急驰援重灾区江西。
“井冈山地区,岩石山上的8座塔基倒塌,居民、学校、工厂断电,急需运送水泥电线柱修复电网……”刚刚完成文赣线塔材运输任务的六连,接到上级发来的通报。灾情就是命令,他们来不及休整,马不停蹄机动300多公里,火速奔赴岩石山。
岩石山海拔1300多米,山顶高耸入云,异常陡峭险峻。山下的实心水泥柱子足有9米长、半米粗,要想把这2吨重的“巨无霸”弄上去,绝非易事。
这次任务,是检验我们战斗力的最好时机,咱要让老乡们看到六连不仅战场打仗敢拼命,抗冰救灾也能冲锋在前挑重担。连长俞树明的动员,激起了全连官兵们的斗志。
“我是党员我先打头阵!”,“我是骨干我要当先锋!”,“我身体素质好,让我上吧!”……任务虽然艰巨,但大家没有丝毫畏难情绪,争相向连队党支部表决心。
山上白雪皑皑、天寒地冻,全连官兵群情激昂,无路就开道,路滑敢驻足,悬崖也攀登。他们干得热火朝天,个个脸涨得通红。热了,就抓一把雪塞进脖子;渴了,就捡一块冰含在嘴里。
连队干部在队伍中领喊口号,每喊一句,大家就往前挪动一步。大家就这样吼着喊着,抬起水泥柱向山顶一寸一寸的迈进,经过5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将第一根笨重的水泥柱运送到了山顶。
连长俞树明肩膀磨得血肉模糊,染红了挑杠仍然咬牙坚持;副连长李新社脚下打滑,就跪在地上用手撑着往前挪动;新战士王兵脚踝不慎扭伤,就把脚伸在雪地里镇一镇痛,拄着木棍继续作业;一些同志手被冻伤、脚被刺破,都始终不下火线。
“给一百万也不搬电线杆”的当地运输队,被六连的过硬作风震撼,他们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道:“解放军就是牛!”
短短3天时间,六连将3根近两吨重、17根700多公斤的水泥柱和10吨辅助材料,运送到6个塔基上,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用热血和忠诚,把“硬骨头精神”镌刻在井冈山这片红色土地上。
当地干部群众纷纷赞叹,冰雪能压垮电塔,但挡不住硬骨头战士,红军的后代又回来了!
连长俞树明,指挥抗雪灾,成绩显著,组织军事训练,更是行家里手。他军事素质过硬,战斗作风顽强,模范作用好。他曾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现在是南京军区司令部机关的一名处长。
实录28:共筑打赢梦的父子两代兵刘亮华和刘峻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硬骨头六连,就有这样一段“父子六连兵,共筑打赢梦”的佳话。上世纪80年代,硬骨头六连一名湖北籍老战士刘亮华光荣退伍。20年后,他的独生子刘峻,又参军入伍来到硬骨头六连。父亲在战场上浴血拼杀,荣立了二等功,儿子在训练场上,甘当“磨刀石”。父子俩都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六连鲜红的战旗上。
1985年3月8日,硬骨头六连受领攻占小尖山的任务。这是一次重要的出击拔点作战。敌人工事坚固,火力点暗藏密布,重兵扼守。为顺利完成作战任务,连里组织了一个由16名勇士参加的突击队,刘亮华是16勇士之一。他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冲锋在前。
生命因有当兵的历史而精彩,人生因有战斗的经历而自豪。20多年来,刘亮华始终念念不忘战友血洒南疆的英雄壮举。每年清明节前后,都会抽出时间,带上妻儿,到老山前线为烈士扫墓,重温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祭奠曾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他时常向儿子讲起“老山的岁月”,翻看自己在六连生活时的照片,让刘峻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中,树立起了参军报国的志向。
2008年12月,刘亮华得知硬骨头六连所在部队,在湖北征兵,就主动找到干部,要求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老连队当兵。于是,在湖北武穴市一所体校担任拳击教练的刘峻,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毅然决定报名应征。子随父愿,刘峻的参军入伍,不仅为硬骨头六连,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传承了两代人的“硬骨情愫”。到连队后,刘峻把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16勇士,视为精神向导和做人标杆。他一有空,就到连史馆,认真熟悉连队战斗历程,尤其是16勇士攻占小尖山的情节,从中找寻父亲和那些革命烈士的身影。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以父辈们为榜样,认真学习,刻苦训练,为他们争光。在训练中,刘峻坚持用“刀在石上磨,人在苦中练”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主动要求参加连队的蓝军班。他自购《世界军事》、《环球军事》和《兵器知识》等书籍,认真研究和掌握敌军的战术战法,成为“蓝军班”的一把“尖刀”。
实录29:主动要求参加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的退伍兵
2000年11月29日,是当年退伍的老兵终身难忘的一天。这天上午,六连荣誉室,指导员姜略宣读完老兵退伍命令后,好多战士早已泣不成声。他们默默地把自己的肩章、帽徽和军种符号摘了下来,最后深情的望了一眼,然后交到了连长手中。退伍战士们看到那放满了锦旗、奖章和上级领导题词的荣誉室时,个个都昂起头,忍不住留下了眼泪。硬骨男儿尽显侠骨柔情。
参加六连老兵退伍仪式的共建单位代表和上级领导,纷纷向六连的老兵献了花,讲了话,表达了他们衷心的祝愿和期望。中午连队还安排了丰盛的午餐,为老兵们送行。
就在会餐快要结束时,营部传来一个通知,集团军对六连所在团进行一级团的考核,下午3点,抽考六连的武装五公里越野。连长贾新军一看通知,当时就心中一惊,连队实力是110人,按照95%的参考率,就要有105人参加,可退伍命令都宣布了啊,哎,到时候向领导们解释一下吧!
此时,得知这一消息的退伍老兵们,纷纷向连长要求参加最后一次考核。连长看着刚喝完送行酒的战士们,说道,“老兵同志们,你们此时的心情我很理解,上级的通知也很突然,但于情于理,我都没有权利要同志们再参加连队的考核,我们的困难上级是会理解的!”讲完这番话后,连长急忙召集干部开了协调会。
下午3点整,连队到了待考地点。师长戚建国看到缩水了一大截的六连方队,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刚想叫身边的参谋去问一下情况,只听一阵嘹亮的番号声,从六连方队的后方传来,只见整整30多名没有了帽徽、肩章的老兵,自发的来到了考核场。师长一见这情况,微笑地走到了带队的老兵班长吴刚面前,亲切的说,“小伙子,现在还参加考核,辛苦你们了!”吴刚和老兵方队的战友们齐声答道:“六连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六连,请领导放心!”
考核马上要开始了,吴刚大步走到连旗前,双手从另一名战士手中接过连旗,用力的挥了三下,激起了六连全体官兵的豪情,也让考核组的同志和在场的师团领导,感动得鼻子发酸。
最后六连以19分57秒的成绩,出色完成了这次考核。跑到终点时,没有一名老兵落在后面,反而积极帮助新战士扛枪。旗手吴刚始终没让连旗落后过,可跑到终点时脸色煞白,频频作呕。全连官兵作风不散,劲头不减,老兵同志精神振奋,令在现场的考官们,纷纷发出不愧是硬六连的称赞。此时,师长戚建国再也忍不住那盈眶的热泪,大步走上前去,与每一名六连的战士,一一握手致意!
实录30:跋涉100多公里助阵抗风雪的退伍老兵兰俊
进了六连门,永为六连人;出了六连门,铭刻六连魂。这是硬骨头六连官兵,始终坚守的精神高地。特别是当看到高高飘扬的连旗时,心中总会腾起一股热血豪情。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听从连旗召唤、披甲重上战场的感人故事。
2008年那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冰雪覆盖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房屋被压塌,电塔被压垮,道路被封锁,到处事故频发,灾情十分严重。
硬骨头六连闻令而动,千里驰援江西灾区井冈山。
家住吉安的硬骨头六连退伍老兵兰俊,从收音机中听闻,来家乡抗雪救灾的官兵,是老连队的战友,内心异常激动。那一刻,他仿佛看见了迎风招展的连旗,听到了热情似火的召唤。兰俊,你一定要尽快找到连队,与战友一同战斗。一个声音在脑海里不停地提醒他。当得知连队距自己家有一百多公里路时,兰俊等不及坐长途车,就打出租车一路疾驰赶往目的地,为的是能够早一点与战友们会合。
昔日的一些老战友,看到兰俊来了,一下子都惊住了。好小子,多次约你回老连队看看,都不见你的身影,却赶在这个时候来了。一阵热情的拥抱和亲切的问候,让兰俊仿佛又回到了当兵的那些日子。多么熟悉,多么温暖,多么开心。
哪里有硬仗,哪里就有我们连队的身影,这一次当然少不了我啊!简单寒暄后,兰俊接过战友递过来的垫肩,专心挑最重的钢材扛。从山脚到山顶,一趟又一趟,没有半刻停歇。渴了,就拿一块冰含在嘴里,热了就抓一把雪塞进脖子。不管多苦多累,兰俊都始终和战友们并肩战斗在一起。
硬骨头六连硬在哪里,硬在勇猛顽强,从不畏惧……激昂的连歌响彻云霄,兰俊的歌声汇聚在这洪流之中,犹如欢快的小溪,奔流到壮阔的大海一般,雄壮而又洪亮,久久激荡在山谷之间。
实录31:退伍兵留下的歌:我的家
在六连
硬六连的土壤养育了硬六连的官兵,硬六连的官兵对连队有着特殊的感情。每逢退伍时节,官兵们都难舍难分。
2008年11月,又到了退伍的时候。退伍老兵聚在一起,商量给连队留下什么礼物。有的说给连队买个微波炉,有的说给连队买个整容镜,还有的建议一起给连队买个洗衣机……
七班老兵褚召威一直没有说话,这几天他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在大家的催促下,他终于说话了,其实我觉得东西是次要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这几年连队给我们的太多,这份培育之情我们终身难忘,我想最好的礼物,莫过于留下我们对连队的感情。
说着说着,褚召威眼角闪出泪花,不如我们一起给连队留首歌吧。当兵前我在音乐培训班学过几个月,我来谱曲,大家一块写歌词。
褚召威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说写就写,老兵们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几天后,一首《我的家在六连》出炉了:
问我家在哪里,家在六连,这些年总是默默地说
问我家在哪里,家在六连,这些年总是自豪地说
我家有硬骨雄风,我家有优良传统
我家的历史很长很长
我家的兄弟也很多很多
问我家在哪里,家在六连,硬骨头六连常记在心间
无论我走到哪里,总是这样自豪地说
我家里爱国奉献,我家里团结和谐
我家的故事很长很长,我家的英雄也很多很多
我的家在六连,我的家在六连
我的家在硬骨头六连
老兵临退伍的前一天,师杨政委来连队看望退伍老兵。老兵们都很感动,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时,褚召威当场领着大家唱起了《我的家在六连》,唱着唱着,所有的老兵都禁不住流下了热泪。我们真的不想走。到了地方我们会好好干,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六连的好作风、好精神带到哪里,绝不给部队丢脸!
一首歌、一席话,师杨政委也感动得热泪盈眶。
实录32:把在六连当兵视为终身荣誉的老兵陈永康
荣誉,激励六连战士奋发向上。六连战士又在不断创造新的荣誉。这些荣誉写就了新的连史,又激励鼓舞后来者。
六连炊事班战士陈永康,服役期满。他已买好车票,明天就要准备离开了。晚上睡不着,白天连队为退伍老兵举行欢送仪式的情景,又一幕幕在他的眼前闪过。先是唱连歌,然后宣布老兵退伍名单,新老兵和干部分别登台讲话。再后,26名退伍老兵,列队向连旗敬最后一个军礼……很多老兵的手举到额角后,再也不愿放下来了,不知道谁先“呜”的一声哭起来了。于是,引来一片哭泣声。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到此时,这些面对任何艰难困苦从不流泪的硬汉子,都抑制不住激动的感情。陈永康也是其中哭得最厉害的一个。他一边哭,一边在连队退伍战士花名册上签名,手抖得写出的字像蚯蚓似的歪歪扭扭……
在六连退伍的26个老兵中,陈永康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当了3年兵,一没入党,二没立功,三没当骨干。六连的兵,不可能人人都入党、立功、当骨干,因名额有限。指导员担心陈永康退伍时,心里会不平衡。谁知陈永康却说了让指导员听了也很受感动的话:“我能在硬六连当兵,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终身荣誉,我感到,当兵几年,我得到的东西很多。为连队做出的贡献实在太少了……”
躺在床上,陈永康反反复复想的问题,也是如何对得起连队给予的“终身荣誉”。明天就要走了,临走前,能为连队再做点什么呢?他灵机一动,决定临走前,再为全连做一顿饭。他为自己的想法,激动得更睡不着觉了。不到4点钟,大伙儿还在酣睡,他就蹑手蹑脚的起身下床,走进伙房,生火、蒸馒头、熬稀饭。把全连的早饭都做好了,他又提笔写了一封信压在桌上:
尊敬的连首长、亲爱的战友们:
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当兵3年,虽然没有立功,没有入党,没有当班长骨干。但在六连这个大熔炉里,我觉得,我的全面素质,比入伍前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从内心讲,我感到有愧于连首长和战友们的关心和帮助。今天我就要离开连队了,思前想后,一夜睡不着觉,就提前起床,为大家再烧最后一顿饭。
战友们,再见了!此致
最后一个军礼!
炊事班老兵陈永康
X年X月X日凌晨4时
此刻,天刚朦朦亮,陈永康踏着远处此起彼伏的鸡鸣声,走上了回乡之路。
实录33:连长薛峰要当最硬的那块骨头
薛峰的战斗格言是,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他是一级车长、炮手、装甲特级技术能手、优秀军事指挥员。
霜寒大地,雾锁山谷。
机步某团综合训练场,全团30多名优秀基层军事干部,正在展开多种火器精准射击角逐。硬骨头六连这个“排头兵”,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车载并列机枪短停射击,全部命中正前方近300米的隐显伞兵靶;30毫米自动炮集火射击,准确摧毁600米开外崖壁上的地堡靶……一轮比试下来,薛峰熟练运用11种火器,击毁各型靶标30余个,以绝对优势夺得冠军。
2010年,薛峰走马上任第二天,战士们就要和他训练比武。结果,在全团干部中军事素质出名挂号的他,综合成绩仅仅排在了连队中游。
那一刻,薛峰感到了如山一样的压力。他深知,连队官兵,个个都是钢铸铁打,自己不能叫响“看我的”,以后就没人会“听你的”。作为一连之长,就要在全连当最硬的那块骨头!
拜师学习,苦练强能,薛峰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连队战士考核组,把薛峰“逼”得没了退路:将各种火力射击、战车驾驶、指挥通信以及五公里越野、攀崖、克服障碍等课目,融于训练、演习,由战士严格打分评定,丝毫不讲情面。历经半年多时间,薛峰拿到了车长和炮手两个专业的等级证书,真正具备了擎旗、领跑的资格。
然而,薛峰并没有满足,而是深深地认识到,一人过硬不算过硬,全连过硬才是能打胜仗的重要保证。他带领全连官兵,挑战一个个极限,攀登一个个高峰。日常训练,增设钢板靶射击、战斗攀崖等特种课目;海上训练,把官兵放到海里、困在岛中,在恶劣环境中磨砺意志……
任职以来,薛峰留下了一串耀眼的足迹:全连100%干部骨干,掌握联合作战基本知识和军兵种协同基本手段、信息系统终端操作方法,100%军官和士官,具有装甲专业技术等级,100%官兵,熟悉作战对手的作战特点、编制装备和基本战法。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这是薛峰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这些年来,他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连队先后完成抢险救灾和重大演习等19次,次次啃硬骨头、当铁拳头,凸显了过硬的战斗力。
去年的一次实兵演习,连队担负“斩首行动”。薛峰带领特战小组,借着夜色的掩护,潜入敌纵深。因为地上满是沙石和土块,作战靴踩在地面发出声音,容易暴露行踪。接近敌指挥所时,他下令让官兵脱下作战靴,隐蔽前进,出色完成了奇袭斩首任务。战斗结束时,每个人的脚底都磨破了皮、渗出了血,袜子粘着脚底撕不下来。
实录34:文武双全的指导员环欣欣
一次,团里组织全体干部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全团干部集合完毕,队伍里,硬骨头六连的干部备受关注。考官一声令下,队伍绝尘而去。正在掐表计时的干部股股长预测说,最先到的肯定是六连的干部。说话间,已有人往终点冲刺而来。果不其然,最前面的一个正是硬骨头六连指导员环欣欣。
指导员,5公里跑得挺快啊!听到称赞,环欣欣抬手擦了把汗,指着跑在第二名的薛峰说,连长一步不让,这次把我累得够呛。
你这个政治干部军事素质不一般!
指导员更是战斗员!环欣欣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在硬骨头六连,干部没有军事、政工之分,个个都能带兵打仗。团领导介绍,作为指导员,环欣欣是优秀的,参加集团军岗位练兵比武,获得总评第一,多次被全军、军区评为“优秀四会政治教员”;作为战斗员,环欣欣军事素质过得硬,他是一级车长、一级炮手、装甲技术能手,带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为练就一身武功,每次五公里越野训练,环欣欣戴钢盔、穿战靴,背背囊、挎步枪,死死咬住第一名;射击训练,他和战士一起端枪瞄准,每次一练就是几个小时;驾驶专业,他拜战士为师,任职不到一年,就拿到了驾驶、指挥的“资格证”……战士们说,别看指导员平时笑眯眯的一副菩萨心肠,可一到训练场,他严肃较真,从不含糊。
去年3月,团里将单兵云爆弹射击示范任务交给连队。实弹射击那天,下起了瓢泼大雨,有人建议临时取消。环欣欣坚决反对:“战争不会选择天气,我先来!”他仔细调整射击修正量,小眼一眯,“轰”的一声,云爆弹呼啸而出,正中靶心。
作为政治干部,环欣欣不仅是战场上的“强心剂”,还是指挥打仗的“主心骨”。前年8月的一次演习,“硬骨头六连”担任主攻任务。可就在演习前一个月,连长薛峰接到参加十八大代表集训的通知。临阵换“将”,仗怎么打?环欣欣主动请战,并立下军令状:“打不了胜仗,请求处分。”
环欣欣带领干部骨干,认真勘察地形,研究敌情,制订方案,反复推演。主攻时,他根据正面宽、要点多、纵深大的特点,合理进行排兵布阵,灵活运用小股突袭、迂回包抄等多种战术手段,成功拿下敌据点。
基层政治干部懂军事、精技能、善指挥,是部队战斗力的现实需要,也是部队能打胜仗的根本需求。环欣欣文武双全,勇于争当能打胜仗的政治干部,是合格的基层带兵人,也必将取得未来战场的“入场券”。
实录35:圆梦军旅好儿男的苗族班长王运全
“遥远的苗寨,追梦的少年,是什么让他结下了不解的军旅之缘,又是什么让他两度遭遇失败却不言放弃?今年他能否梦想成真,穿上这身绿军装?”
这是2012年初央视七频道《和平年代》专题片“梦开始的地方”开篇介绍,而这个追梦的少年就是王运全,现任硬骨头六连五班班长。
“三次报名参加应征,这个男孩不简单”,采访过他的央视记者如是说。王运全来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他懂事的那天起,就在心中埋下了一个绿色的梦想。
为了圆梦,王运全分别于2009年、2010年,连续2次报名应征,由于年龄和身高等各种原因,都没能穿上心仪的绿军装。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主动要求参加民兵训练,由于表现突出,被选为民兵班长,并于2011年底,圆了自己的从军梦。
然而,刚到六连的王运全,由于性格内向,加上方言较重,很难融入集体生活,特别是面对军事素质上的差距,心情更是一度低沉沮丧,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在与王运全谈心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员环欣欣及时察觉到了他的情绪波动。为了做好其思想转化工作,连队特意安排他担任连史馆的解说员。
为了尽快胜任这一新岗位,王运全一有时间就钻进展览馆,将连队战斗历程、英模故事烂熟于心。潜移默化中,王运全重燃梦想、重振信心,决心争当硬骨头战士。
从此,王运全积极参加每周两次10公里武装越野、跑两趟400米障碍,坚持每天做200个俯卧撑、仰卧起坐和蛙跳,拉30分钟单双杠,在持之以恒中摔打钢筋铁骨。
2012年初,六连成立12人特战小组,全连官兵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参加特战小组,成为一名特战尖兵。
为进特战小组,王运全更是给自己定了套“铁人训练计划”,只要参加体能训练,就把30斤的沙背心穿在身上。一段时间下来,沙背心都给磨破了,可谁也不能把这“宝甲”从他身上扒下来。他始终坚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2012年底,还是上等兵的王运全,如愿加入了连队的特战组,并被选调到新兵连担任新兵班长。
2013年初,参加总部组织的“133”活动,他作为特战小组中的唯一一个义务兵,高标准完成了所有课目演示任务,因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
2015年10月,中央电视台七频道,组织拍摄《谁是终极英雄》专题片,有尖刀、猛虎、铁拳和硬骨4个队参加比赛,每队5个人。王运全是硬骨队队长。经过三轮激烈争夺,王运全带领的硬骨队,夺得了冠军,为硬骨头六连增添了新荣誉。
实录36:“9·3”阅兵获荣光的
兄弟俩海浩海义
浙北某丘陵地带,铁甲轰鸣,枪声阵阵,机步某团的对抗比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硬骨头六连列兵、回族兄弟海浩、海义,通过层层厮杀,双双走上“终极对决”擂台,把比武推向高潮。
这兄弟俩不简单,同时参军,同时进六连,同时参加阅兵,一年圆了3个梦,比同年兵进步了一大截。这个团的团长朱伟这样赞叹。这两兄弟,出生在安徽阜阳地区一个少数民族村,年龄相差两岁。两人都是本科生,一个毕业于安徽大学法律系,一个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财务会计专业。入伍前都有一份较好的工作,并且都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海义先看到征兵广告,当即致电给在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哥哥海浩,相约共圆参军梦。24岁的海浩当然不愿错过当兵的“末班车”。工作丢了可以重找,梦想错过再没有机会。兄弟俩如愿入伍,并幸运地被分到同一个连队同一个班。
训练就要争第一,当兵就要当硬骨头。兄弟俩都以在新兵连的优秀成绩,被分到硬骨头六连。面对荣誉连队全方位的高标准严要求,海浩和海义,横下一条心,向老前辈、老英雄学习。他们刻苦训练体能、强技能,步枪射击双双打出50环的好成绩,被评为训练标兵和硬骨头战士。
2015年初,连队接到遴选阅兵人员的通知,兄弟俩很荣幸地被初选上,他们给家里打电话报喜。父亲激动地说,作为一名普通战士,能参加阅兵式,接受习主席和全国人民的检阅,这是你们一生的光荣,也是全家人的骄傲,加油。然而,同他们一道通过预选的有800多人,最终受阅的只有300多人,超过一半的淘汰率,让兄弟俩感到压力山大。
面对挑战,海浩带着弟弟海义,刻苦训练。持枪站立,一站就是两个小时;腿绑沙袋,一踢就是几百下。有时,夜里偷偷爬起来,借着灯光面对面纠正姿势,调整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半月的努力拼搏,兄弟俩终于通过层层严格筛选,顺利进京,成为方队中为数不多的挂着列兵军衔的队员,并最终光荣地踢着正步走过天安门。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家走上致富路;是连队的培养,让我们成了精武兵;是组织的关怀,让我们收获了荣誉。走下阅兵场,兄弟俩更加坚定自己的追求和选择。
在和海浩和海义兄弟俩交谈时,他们说了这样一段话:从2014年9月3日坐上接兵的列车算起,我们在部队整整生活了一年。这365个日日夜夜,对我们来说,有三个没想到,没想到我们兄弟俩一起穿上绿色军装,实现了从军梦想;没想到我们能在一师这支老红军部队当兵,在光荣的硬骨头六连圆梦;更没想到,我们能迈着铿锵的步伐,承载着先辈的荣光,并肩走过天安门,接受习主席和全国人民的检阅。这所有的惊喜和收获,都充满了汗水的滋养,都依靠了连队光荣传统的熏陶,都倾注了各级领导的关怀。青春励壮志,热血抒豪情。在同年兵中,我们不再年轻,但我们的军旅路才刚刚启程。要做一个有血性的军人,还要做艰苦不懈的努力。当兵是义务,报效国家是职责,回报社会是担当。这是父亲的嘱托。我们兄弟俩一定要谨记,和其它战友一道,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在新一轮的“正步走”中,书写出更新的辉煌。
实录37:敢担当敢叫真的士官长唐雄
士官长,是连队新增设的一个职务。士官长的主要职责,就是协助连首长负责管理和训练工作。硬骨头六连首任士官长唐雄,广西桂林人,1989年1月出生,2008年12月入伍,2011年1月入党,通信二级等级。他爱连如家,一身正气,敢抓敢管。战士们都称他是合格的士官长。
唐雄担任士官长后,为使连队主官有更多的时间,能够专心展开自身的训练,他将连队日常训练任务承担下来。针对战士们的素质差异,根据年初的建连思路,同时也为了使连队战斗力更“硬”,组织成立了专项的尖子集训队和扫尾补差组。利用周一、二、四、六早操时间,单独进行拔尖补差强化训练,并每周由他亲自组织训练和考核。专门制定了奖励措施,拿出经费对训练尖子及进步明显的同志进行奖励,有效的提高了大家的训练积极性。他还坚持采取每月普考一次的方法,来给大家施加压力,不断挑战极限,提高素质。通过一次次的训练考核,使连队“尖子更尖”、“尾巴更短”。
唐雄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兵,带兵要带心,不忘战友情。黄津于2014年9月入伍,福建福州人,家境贫穷,且存在家庭暴力,母亲时常遭父亲的打骂,一次父亲喝醉酒后将其母亲的腿打断,造成行走不便。黄津入伍后,时常挂念母亲,经常一个人独自发呆,不愿与人说话交往。在了解他的情况后,唐雄主动靠上去与其谈心交心,训练时也更加关注一些,并将其情况向连队进行了汇报。连队很重视,立足本职帮助黄津,并将其情况上报团里,团里为他发放了困难补助金。黄津感到团里首长和连队官兵,都非常关心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终于敞开心扉,放飞自己,融入六连这个大家庭。训练成绩突飞猛进,现在,他在同年度兵当中,综合素质排名第一,尤其是400米障碍课目,在全团都非常具备竞争力。
在管理上,唐雄敢叫真,做模范,营造正气。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先做到,用自身的行动,来带动连队官兵的正气。在日常养成上,做到抓细、抓小,做到管理精细化。看到干部有不符合连队“六字歌”要求的,当场进行纠正。在连队,他对人不分干部战士,一把尺子量长短;对事不分大小,一个标准定是非。不搞特殊化,不因为身份职务有差别,要求就不一样。一次连长、指导员吃完饭,从饭堂回来时,两人没有成一列,他就及时指出,并要求其重走了一遍。虽然他们感觉脸上挂不住,但是这样,更能促进党支部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现在,全连氛围和谐,官兵齐心,风清气正。
实录38:有血性军人商海亦风流
2009年1月,长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商海兵道》,书中编入了40位企业家的先进事迹,原南京军区向守志司令员为该书写了序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为此书题了词:发扬硬骨头精神,再创新的辉煌。书中记述的40位企业家,其中有17人是从硬骨头六连转业或退伍的老兵。他们在连队时,都表现优秀,大多数立过功受过奖,有的还负伤致残。回到地方后,不居功自傲,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用硬骨头精神,战胜各种困难,创造出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受到社会认可和人们尊敬。这里单说一个代表人物,杭州市“咬不得”煎包连锁店总经理鲁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