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教学知行统一根本目标及实现途径探索

2016-01-22李勤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践行德育教学道德品质

李勤

【摘要】高校德育教学要取得实效,关键的是要使其真正为大学生所理解、所认同、所践行,内化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为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更好地提高德育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育教学  道德品质  践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59-02

德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积极践行道德原则,实现“知”“行”统一。这也是衡量德育实效之根本标准。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面貌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关系到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未来与走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长期的一代人的道德素质缺陷则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历史过失。但当下大学生群体道德面貌不争的事实是: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出现道德选择纠结,价值取向混乱,道德评价失范及道德理想迷失,实践中更是道德知行相悖,知行分离严重。令人瞠目结舌的大学生失德行为屡屡见诸报端,足以证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如果高校德育不能化为学生的具体行为,在实践中不能遵从基本道德规范,那么高校的德育实效便无从实现。

如何新形势下提高德育教学实施,更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成了当前高校德育教学须不断思考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提高德育教学实效问题从三个方面做了以下有益探索:

一、激发学生内动力,满足学生自身的道德要求

苏格拉底曾说:“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要实现德育教学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持久践行,使之成为完善自身的精神追求,最终形成自己的品德与人格,需要巨大道德内动力的支撑,需要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渴望道德认识与行为的动机,有了这样强劲的动机,才能产生坚毅的意志,克服内外干扰,并坚定的自我约束践行,最终形成自己的行为与品质。[1]所以,道德的内动力是实现大学生一切道德言行的前提。德育教学首先要加强道德行为动机的教育与培养,实现真正产生学生内心道德内动力的支撑,道德教学内容才能被学生主动接纳、体悟和内化。要让大学生真正懂得:提高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行一致,道德高尚的人是现代社会的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自身发展完善所必须的。

第一,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道德品质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如果不能及时培养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能把所学知识真正奉献于祖国和人民,个人也难以大有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只有修身修养提高了,才能谈:“齐家,治国,平天下”。时代需求当代大学生既要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作为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才能符合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肩负起民族、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第二,践行知行统一,提高道德修养也是大学生成才立业之根本,对一生都至关重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历来是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人格品质要求,所以当代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完善的人格,崇高的品质,良好的素质,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经得住考验。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一样,不是天然具备、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长期的修养,才能获得与提高。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更应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与修养,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广阔的职场舞台。成功的企业家和明星  创业经历都证明了这一点。

二、创新道德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

德育教学内容是德育体系的核心,是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教科书就是活的、真的、行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误的”。当代德育内容必须贴近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对于德育内容的选择优化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切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面貌实际,重点突出如何做人这一基础德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中指出:21世纪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科学文化知识,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首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精神,成为一个责任公民,否则,其他成材目标无从谈起。更何况当代大学生道德规范的确很薄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非常淡薄,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冲冲。如近几年许多高校相继出台《文明公约》、《校园文明“十不”规范》、《大学生基础文明公约》等,都对诸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破绿化、不影响他人正当学习生活秩序等类似幼儿园小朋友要求的基础道德文明作了规范。高校此举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基本的道德文明行为也没做到、或者做得不好,实际上就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对集体、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如何做人的确是当代大学急需补课内容,当代高校德育教学内容首先必须突出做人的准则。

第二,德育内容应吐故纳新,大力弘扬倡导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化道德价值观念。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反映到道德层面上就是要求建立一种包括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权,遵守社会公德,公平竞争,依法守法的现代文明规范。所以德育教学内容要以此为重点内容,培养年青人具有和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共同目标下,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解决冲突与矛盾。克服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取向。另外,在市经济条件下,金钱、利润、市场竞争等问题也是学生即将面对回避不了的问题,德育教学内容也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传统文化相传承的有关的新的金钱观、消费观、商业诚信等新的经济伦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完善道德意义的人格品质。

三、加强德育实践教学,把德育延伸至广阔天地

在德育教学中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社会活动与交往最终形成,所以,除了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还应该根据德育的需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特别有益的。

德育教学的实践活动要有计划、有组织进行,尽可能吸引全体学生都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使所有人都受到锻炼。要使他们有明确的目的,有积极的态度,有组织、有纪律。既要多发挥其独立性、主动性,同时也要结予必要的指导。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践活动,每次活动都有相应明确德育主题及思想内涵,并将其贯串于整个实践活动全过程。要明确每次活動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这样,才能使社会实践活动既有鲜明正确主导思想引导实践,又能将培养目标融入具体行动中,真正体现寓德育于实践的原则。德育内容不同,社会实践的内容也会不同,没有德育目标作为指导的社会实践只能是一次失败的社会实践。组织德育实践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要解决当前高校德育教学中的“道德失效”问题,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激发学生自身道德需求的内动力,优化德育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德育教学实践,是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宋朋.大学生道德动力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5.6,43.

[2]张子豪.探索和创新是高校教育工作发展的动力。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7.

[3]丁国荣.高校德育低效原因探析与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25.

[4]易红联.增强高校德育实效的方法新探.益阳职业学院学报,2007.(2).66.

猜你喜欢

践行德育教学道德品质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学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试论高中语文中的德育教学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