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6-01-22颜意娜
高校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颜意娜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体育教学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有助于实现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提高社会实践及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是普通高校培养体育特长生和体育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勤工助学模式、扩大勤工助学受益范围的有效途径。对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技能;勤工助学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5-0071-04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mode of sports technical performance for work-study programs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mpoverished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value, improving social practice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special physical skills and sports technical in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rich the mode of work-study programs, and to expand the range of benefits. All in all, it will bring th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work-study programs.
基金项目:2014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精神成人视阈下在杭高校大学生体育精神养成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14WH04)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7-01
作者简介:黄喆(1974-),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
Study and Practice 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Technical
Performance for Work-study Programs
YAN Yi-na
(Department of PE,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Key words:university; sports technical; work-study programs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贫困生现象日显突出,比例不断增加。积极、稳妥、有效地解决大学贫困生问题事关高校健康发展大局。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间接资助普遍较低,校内提供的岗位不足,形式单一;校外勤工助学维权困难且存在安全隐患[1-2]。“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面向校园、社会,利用自己具备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为特定组织或者个人付出与体育技能有关的各种有偿服务或劳动[3]。普通高校通过构建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有助于贫困生拓展勤工助学渠道,更好地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困难,促进身心健康,为高校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高校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工作的特点
对高校贫困生发放爱心基金、特困生救助金、减免学费、协议缓交学费等形式,虽然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难题,但单一的经济补助不仅无法锻炼特困生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反而会伤其自尊心。贫困学生更愿意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得尊严,自食其力挣出部分学费和生活费用。鉴于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足、形式单一,校外勤工助学维权困难且存在安全隐患等状况[3,4],高校可以结合体育教学改革,积极拓展贫困生资助渠道,增设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岗位,以满足学生勤工俭学的需要。
1.1丰富多彩的校园阳光体育活动为勤工助学提供契机
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弘扬集体主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高校每年都要在校园内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和竞赛,学生裁判员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以 “授人以渔”的理念,从体育技能服务的视角出发,实施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拓宽勤工助学的岗位,培养、挖掘贫困大学生获取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及各类资源的途径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4]。同时,能保障和促进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和赛事,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1.2高校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实现“造血型”资助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由原先的“输血型”资助变成了“造血型”资助[1]。对于有意愿参与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的贫困生,进行引导,使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由专业的教师及权威的专家对其进行免费的体育专项的知识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生的生存能力和技能,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1.3高校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实现“能力型”资助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由原先的“劳动型”资助转变成“能力型”资助[7,8]。学生勤工助学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型’工作,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锻炼,运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创造型地工作。实现了学习与实践的一体化,改善了贫困生经济、精神的双贫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4高校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实现“激励型”资助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打破原有的贫困生工作评价机制,根据贫困生的工作绩效、工作能力及服务对象的反馈等方面进行量化,按照相应的校园体育指导员及体育裁判员的等级,给予不同的资助待遇。这样对贫困生的勤工助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了有效监测,又对贫困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要得到高的资助,就必须投入更多地学习与实践。
1.5高校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实现“连贯型”资助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是连续性、长期性的一个实施过程。对于贫困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一个连续和长期的过程,可以通过集中培训、分组实践、俱乐部活动等等方式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充与提高;对于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工作实践也是一个连续和长期的过程,实践能力的水平有相应的等级制度做保障,始终存在着提升的空间。贫困生从大一入校进行培训一直到其大四毕业期间,学校都能为其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由于大学期间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使得贫困生具备一定的体育赛事组织管理、培训等方面的能力,这对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非常有帮助,这将对他终身受益。
2高校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的构建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是高校对于贫困生资助的一种新尝试,需要从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及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构建和落实,以实现制度保障、经费资助、岗位供应及工作层次提升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2,7,8]。高校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如图1。
图1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
2.1高校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的管理
发挥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高效的制度及保障机制。成立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由学校学工处与体育教学管理部门联合管理。学工处负责制定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的管理制度、宣传保障制度、奖惩制度及经费保障制度;体育部负责制定培训管理制度、等级评定制度、校内外的实践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
2.2高校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的运行
以满足学校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及健身的需要出发,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通过校园多级体育指导员机制及校园多级体育裁判员进行实施运行。
贫困生中不乏有许多拥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如何更好激发他们的自信,充分发挥其所长并将其转化成实践能力。学校创新实施了“校园多级体育指导员制度”。对体育有特长的学生由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分类分项进行规定时数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并完成规定时数的实践任务,方可申请和考核,由低到高的等级依次为校园三级、二级和一级体育指导员。考核通过后其主要任务是培训、指导低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全校学生进行日常体育活动;每学年进行考核,均实行统一注册管理。这一运行途径的实施,为学有所长的贫困生提供了服务同学和提升自我能力的平台。
高校每年都要在校园内要开展各类的各类体育竞赛,学生裁判员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如果将贫困生引入到这项活动中,将为他们提供非常好的实践交流的平台,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目前学校实施的是校园多级学生裁判员运行机制。贫困生经过自愿报名,免费参与体育教学部组织的各类学生裁判员培训,所有培训费用由学工处统一支付。考核通过的贫困生裁判员根据有关的比例授予相应的裁判员等级证书,由低到高分别为校园一级、校园二级和国家三级裁判员,对裁判员参与校园各类体育竞赛工作的比赛级别、裁判岗位、工作数量、工作评价进行量化标准,达到标准要求的可以晋升高级别的裁判员。对于所有级别的裁判员进行统一注册管理,发放统一着装和相应的徽标[9]。
2.3高校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的实施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不仅面向学校,开展校园内的学生体育培训及各类各级体育比赛活动。同时也面向社会,提供各类体育社会服务。
学校在校园内推行校园多级体育赛事,将个人、班级、年级、院级、校级等各类比赛统一管理,由体育部和学工处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裁判员的分配和管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同时,由于比赛的规范性和观赏性的提高,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更多地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形成良性循环。
体育文化的发展,已经慢慢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企业也开始注重企业体育文化的培育,企事业单位对体育技能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学校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空间,为学生寻求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勤工助学的社会服务主要包括:承接表演、体育技能培训、体育比赛的裁判组织工作等。
3高校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的实践意义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在一些高校中应用,取得较好的成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推行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近4年时间,收效显著,被作为典型的先进案例向浙江省内高校推广。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提供了众多勤工岗位,为体育特长的贫困生发挥个人特点与才能搭建平台,改变了以往“僧多粥少”的不良局面,为学校的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提供保障,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实现“双赢”。
3.1有利于高校扩大对贫困生的间接资助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以体育人才培养为核心,学校全年定期面向全校贫困生举行校园裁判员和体育指导员的培训,通过网络、推荐及现场报名的形式。参与报名的贫困生,需经过24~36课时以上的理论及实践学习,通过考核后方可进行裁判及其他组织指导工作,未合格者下一期可继续免费学习。参与培训的人数逐年增加,引起贫困生的关注度也不断增加,2011年至2014年参与参与培训的贫困生统计见表1。
表1 2011年3月至2013年参与体育技能培训的
3.2多渠道提供“智力型、能力型”勤工助学岗位
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实现育人功能为目标。贫困生通过培训和实践对于通过培训的贫困生,实行校园裁判员(体育指导员)等级制的管理实践晋升机制。通过组织多级校园体育赛事,按级别委派贫困生裁判员(体育指导员)进行赛事组织管理、裁判或体育活动指导工作,并根据其参与的比赛级别、裁判岗位、工作数量、工作评价进行量化标准,半年进行一次晋级考核[9]。参与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工作的学生,从2011年至2013年底,共有1 414名贫困生参与学校各类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管理、裁判及体育活动指导工作,总工时达44 978.5h,为学生提供技能型勤工助学经费达34万余元(表2)。同时,贫困生裁判员还有机会参与由学校组织的面向社会的各类体育服务,及校区间的各类体育赛事及活动,提升了实践能力。
表2 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阳光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工作统计表
3.3有利于促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魅力对所有人都一样,家庭经济良好大学生可以花钱享受运动,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同样也有自己的途径寻找运动快乐。不少参与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的学生不再仅仅简单地把它视为工作,而把它当做是一种乐趣。在对参与校园体育裁判培训和体育指导员培训的贫困生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这些同学相比其他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焦虑、自卑等情绪状态较少。突出表现为其在自信心和人际交往方面表现更好。尤其是参与校园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同学,其自信心的表现远远高于其他贫困生。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让贫困生学习更多体育技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实践中给予其真正心灵的慰藉及能力的展现,让其积极主动地走出贫困走向成才。
4结论与建议
高校实施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实践及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提高生活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及技能,并形成延续性效应;有利于拓宽学校的勤工助学途径,拓展学生的参与率及受益面,营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同样也有利于满足社会体育服务的需求,促进和谐社会关系。高校在推行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中,应考虑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制定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紧紧围绕“造血型、能力型、激励型、连贯型”的实践核心,构建相应的运行模式及实施途径。本研究的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模式适用于在普通高校的推广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柴广新.培养大学生体育服务行为的可行性研究[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85-87.
[2]任福战,王靖鑫.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勤学资助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化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7(8):65-67.
[3] 丁华丽.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技能勤工助学”的功能、现状与管理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6):124-128.
[4] 程浩萍.倡导“渔”之理念,拓展高校贫困助学新模式——基于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2):122-124.
[5] 张京伦,等.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调研[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8,8(4):12-15.
[6] 翟立武,等.全民健身体育指导员与高校体育改革[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4):76-77.
[7]石军.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9-16.
[8]周海林.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85-87.
[9]颜意娜.高校多级校园阳光体育赛事的网络理论构建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