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竞赛中“Choking”现象研究述评
2016-01-22孙保利朱国生李建民
孙保利,朱国生,李建民
(1.苏州市南环中学 体育教研组,江苏 苏州 215007;2.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3.潍坊学院 体育系,山东 潍坊 261000)
运动竞赛中“Choking”现象研究述评
孙保利1,朱国生2,李建民3
(1.苏州市南环中学 体育教研组,江苏 苏州 215007;2.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3.潍坊学院 体育系,山东 潍坊 261000)
摘要:运动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是当今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理论界近几年来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概述“Choking”现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包括“Choking”现象的定义演变、理论阐释、研究结论、预防措施、研究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内容,并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以供研究者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Choking”现象;运动竞赛;研究状况;综述
0前言
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常常会出现一些发挥失常现象,即使是优秀运动员有时也难以把握致胜的机会。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美国射手马修·埃蒙斯在男子50m步枪3×40发冠军决赛中,最后一射出现了4.4环的重大失误,使自己在领先3.3环的优势下痛失金牌,并重演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悲情的一幕。运动心理学界将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技术发挥失常的现象称之为“Choking”现象,并将其定义为:在压力条件下,一种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1]。
本文通过心理学及体育学方面的专著、数据库等途径以“比赛(或发挥)失常”、“Choking”现象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期从1980~2015年),共收集、整理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共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登录的学术论文20篇)。综合目前国内外关于“Choking”现象研究的理论及实证成果,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Choking”现象的定义演变、理论阐释、研究结论、预防措施、研究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几个方面对该现象进行了综述,以供今后的研究者参考和借鉴。
1“Choking”定义演变
“Choking”一词来源于医学英文名词,描述生理上突然窒息现象。心理学引用“Choking”一词描述成绩下降或操作反常的现象[1]。本文对王进《为什么到手的金牌会“飞走”:竞赛中“Choking”现象》一文进行梳理,可以从国内外不同学者对“Choking”概念的描述中更为全面地了解其演变过程及其基本内涵。
表1 “Choking”定义演变
(摘录并整理自王进《为什么到手的金牌会“飞走”:竞赛中“Choking”现象》,2003)
2“Choking”现象理论阐释
鉴于运动竞赛中“Choking”现象的普遍性与复杂性,心理学家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揭示该现象,但目前只有两种在理论上各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模式得到了当今运动心理学界和社会心理学界的广泛重视与承认,一种是运动心理学家建议的“干扰理论模式”,另一种是社会心理学家建议的“自动执行理论模式”,另外,我国学者王进提出的过程综合理论也逐渐被理论界所接受。
3“Choking”现象研究结论
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对“Choking”现象的研究,即使是针对体育运动领域的研究也在80年代就已开展,但国内对该现象的研究始于近几年,且实证研究鲜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3.1理论研究
王进[2](2004)整合了“干扰理论模式”、“自动执行理论模式”、Anshel M 的压力应付和Holding D H 的技术划分理论,以Woods的认知—执行过程为框架模式,提出了一个“Choking”的过程理论;丁元英[3]等(2004)、高红艳[4]等(2006)、魏瑶[5](2006)从理论的角度对“Choking”研究后认为,自我意识、特质焦虑、压力应对策略、自我期望、个体经验水平及过去比赛失误的经历等是“Choking”产生的诱因,并从理论角度提出了“Choking”的预防策略。
表2 “Choking”现象理论阐释
(摘录并整理自王进《为什么到手的金牌会“飞走”:竞赛中“Choking”现象》,2003;《解读“反胜为败”的现象:一个“Choking”过程理论》,2004)
3.2实证研究
3.2.1应对方式与“Choking”现象。比赛中,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会感受到压力,但并不是每个运动员都“Choking”。“Choking”过程理论指出,压力应对策略影响“Choking”的发生,“Choking”通常是运动员不能应对压力[2]。所以,运动员是否正确地运用应对压力策略至关重要。Anshel M H.[6]认为在技术性运动项目中,竞赛紧张激烈,运动员的压力认知水平较高,运动员采用积极应对和回避应对方式,其效果可能明显不同。关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到底采取哪种应对方式更有助于技术水平的发挥,已有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Krohne,H W.[7]等(1988)的研究表明,成功的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多使用回避应对策略;Madden,C.C.[8]等(1990)研究发现比赛中采用积极应对的篮球运动员报告更高的认知紧张;Wang J,Marchant和Morris[9](2004)、孙保利[10](2010)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凡是采用积极型应付方式的运动员,其“Choking”发生概率都比较高;而Gaudreau,P.[11]等(2002)对高尔夫运动员的研究则认为较回避应对方式而言,赛前、赛中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更有利于比赛目标的完成,朱国生,孙保利,李建民[12](2009)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研究后也发现,积极应对与“Choking”成显著性负效应;胡桂英[13]等(2008)研究后认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降低其“Choking”现象的发生机率。
3.2.2自我意识与“Choking”现象。在体育运动领域,大量研究证实,自我意识可作为“Choking”的预测变量,但是在自我意识水平的作用机制上却有很大分歧。关于自我意识与“Choking”的关系,研究结论也出现了不一致性,但当前研究趋向于支持高自我意识的个体易于“Choking”这一结论,如:Justine D[14]等(2001)在自然运动情境中的研究发现,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投篮成绩之差(即“Choking”指数,差值为正值即“Choking”现象发生)和自我意识呈正相关;Wang J[15]等(2005)、孙保利[10](2010)对篮球运动员进一步研究认为,在压力下条件,自我意识特别是个人自我意识强的个体表现得更容易“Choking”;洪晓彬[16](2007)、胡桂英[13]等(2008)的研究认为,压力下,自我意识尤其是公众自我意识强的被试更容易“Choking”。但也有研究建议自我意识弱的个体在压力下表现出相对差的成绩,如Brockner J[17]等(1979)研究认为,在压力情境下,运动员的自我意识和运动成绩呈负相关;Baumeister R F[18](1984)的实验建议自我意识弱的个体在压力下更容易“Choking”;朱国生,孙保利,李建民[12](2009)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研究后也发现,个人自我意识与“Choking”成显著性负效应。另外,有些研究者对以往的研究结论均不赞同,如Heaton A W和Sigall H[19](1991)认为,自我意识强的个体和自我意识弱的个体在压力下都可能“Choking”,只是取决于不同的压力源。
3.2.3竞赛特质焦虑与“Choking”现象。竞赛特质焦虑是指运动员在运动焦虑倾向性方面相对稳定持久的一种心理特征,是运动员人格特质的一个维度[20]。竞赛特质焦虑水平高的运动员面对比赛压力时反应更强烈、更敏感,更容易体验到状态焦虑,继而导致技术发挥失常[21]。Krane V[22]等(1994)认为,特质焦虑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对外界的竞赛刺激与压力特别敏感。当竞赛环境的压力增加时,个体习惯于将自己行为的重要性认知“强化”和“放大”,使其体验到自己自尊受到威胁,产生担忧前景、害怕甚至恐惧的情绪,导致竞赛认知焦虑水平骤然上升。个体的认知状态焦虑水平提高又反作用于个体认知比赛重要性认知的强化,两者的交互作用使得运动员个体担忧情绪更加严重,导致个体在竞赛情境下的注意方向改变,最终影响运动技能的顺利完成;Baumeister R F[23]等(1986)、CALVOMG[24]等(1990)、Kurosawa K[25]等(1995)研究后均认为,对压力下的运动水平,特质性焦虑有一个负面的影响;王进[15](2005)、洪晓彬[16](2007)、胡桂英[13]等(2008)、朱国生,孙保利,李建民[12](2009)、孙保利[10](2010)对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研究后均发现,高竞赛特质焦虑的被试表现得更容易“Choking”。
3.2.4期待取胜与“Choking”现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内心期待值高,情绪指数就低,心理压力就大;反之,内心期待值低,情绪指数就高,心理压力就小[26]。Marchant D B[27]等(1998)的调查发现,成绩期望值越高,“Choking”的机率就越高;胡桂英[28]等(2006)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对一名连续几次在重大比赛中失利的优秀射击运动员进行个案分析。在开放式深度访谈过程中,发现这名优秀射击运动员,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目标设置为打败或超越对手,而不是自己水平的正常发挥,不允许自己在比赛中有丝毫失误,尽管经过努力却得不到好的结果,即发生了“Choking”现象;朱国生,孙保利,李建民[12](2009)、孙保利[10](2010)分别对青少年设计运动员和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研究后均发现,期待取胜与“Choking”成显著性正效应。
3.2.5目标取向与“Choking”现象。根据动机研究的目标取向理论,人们在成就情境中有两种主要的目标取向:任务目标取向和自我目标取向。相对于任务目标取向而言,在比赛中,自我目标取向的运动员比较注重比赛结果,其参赛目标更多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超常能力,努力做到尽善尽美,一旦比赛中有失误,哪怕小小的失误都无法承受。这种对比赛结果重要性的认知很可能会由于比赛的压力而被扩大,因此自我目标取向的运动员在比赛压力下很可能会付出额外的努力去追求完美的结果。根据“Choking”过程理论,如果过度控制运动过程,会破坏运动的流畅性,打乱运动节奏,从而导致“Choking”现象的发生。胡桂英[28]等(2006)采用质性研究范式对一名优秀射击运动员研究后认为,不合理的自我取向目标是产生“Choking”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3.2.6自我效能感与“Choking”现象。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29]。体育运动领域的许多研究表明,自我效能越高,运动成绩就越好。例如,Weiss、Wiese 和Klint(1989)研究发现,省级水平的体操运动员,其自我效能水平同比赛成绩的相关为0.57;Weinberg、Gould和Jackson(1979)在实验室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相关系数为0.68,自我效能大多能可靠地预测运动成绩;Haney C J和Long B C[30](1995)的研究运用路径分析表明,高的自我效能水平和较好的操作表现相联系;胡桂英[28]等(2006)、孙保利[10](2010)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低的自我效能感是产生“Choking”现象的主要因素。但朱国生,孙保利,李建民[12](2009)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研究后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对“Choking”产生极其显著性正效应。笔者分析,根据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越高,努力程度就越高[29],但是根据努力的“悖理效应”,运动员在压力下的努力往往会破坏动作的自动执行过程而发生“Choking”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家常说的,“Choking”是由于运动员太努力(Trying too hard)的结果[1]。该结论也为努力的“悖理效应”提供了佐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自我效能感对“Choking”能产生显著性正效应也是不难理解的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集中研究了应对方式、自我意识、竞赛特质焦虑、期待取胜、目标取向及自我效能感等与“Choking”的关系,且研究结论出现了不一致性。笔者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归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理论假设、实验任务及被试技能水平的不匹配性。大多数实验所选取的实验任务是技能性任务(如篮球罚篮),其理论假设是基于“自动执行理论模式”,被试应是高水平运动员,但有些研究者却选取了初学者的被试,另外有些研究者选取的实验任务本身包含很少的技能,这与理论假设是不对应的,这种不匹配性造成了结论的不一致性;第二,实验设计方法及统计方法的不同。实验者考虑到样本容量的大小或实验本身的复杂程度,可能采用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如小样本设计、被试内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等),这样就要求利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设计方法及统计方法的不同可造成结论的不一致。
4“Choking”现象预防措施
对于“Choking”现象,在实践中至今没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国内外学者仅根据“Choking”现象的产生机制从理论上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但理论是否能应用于实践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4.1谨慎利用应对策略
大量研究已证实,积极应对是产生“Choking”的敏感因素。因此,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运动项目应提倡采用回避应对的方式,以减少额外努力的付出;另外,教练员要把心理技能训练(如目标设置训练、系统脱敏训练等)列入运动员整体训练计划之中并坚持系统训练,帮助运动员掌握一定的应对压力的策略。
4.2关注自我意识
研究已证实,自我意识尤其是个人自我意识是影响“Choking”的敏感因素。因此,教练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应时刻关注自我意识强的运动员,可指导其通过系统脱敏、目标转移、自我暗示等手段,主动切断竞赛应激源与自我竞赛结果评价的联系,减轻其对比赛重要性和压力的认知;并注意加强在高压下进行自我意识训练,如果个体习惯了自我关注条件下的执行,当面对引起自我注意的高压情景时,个体对自我意识条件下的执行习以为常,即个体学会了适应和习惯压力条件下自我意识的增加,这样就能减少“Choking”的发生机率。
4.3降低焦虑水平
在比赛前和比赛中,运动员可采用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表象调节、音乐调节、呼吸调节、转移调节等)来及时调节和控制情绪波动[31];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培养运动员在压力下比赛的习惯,努力创造完整的正式或模拟的竞赛情景,有意识地提高其自我压力感的刺激强度,使其高压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另外,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比赛前及比赛中应尽量减小成绩期望值,降低金牌意识、保持低调避免“唱高调”、减少物质奖励、合理利用媒体宣传等,避免过大的心理压力,以降低焦虑水平。
4.4培养高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是运动员形成最佳心理技能的决定因素。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可通过观看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的录像片、鼓励性的自我暗示、表象等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
4.5运用积极认知评价,加强心理控制感训练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认知评价策略和心理控制感是减缓压力、控制竞赛行为的重要因素,选用不同的认知评价策略和心理控制点将导致不同的生理及心理反应。由于比赛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可控性较低,尤其在技术性的集体运动项目中,个体竞技水平的发挥极易受到同伴或对手竞赛表现的影响而产生“Choking”的“连锁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就亟需个体运用积极的认知评价策略和心理控制来调节竞赛情绪、减轻压力。在训练中教练员可以采用目标定向训练手段,使运动员的控制点由外控型向内控型转变,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和心理控制技能。
综上所述,由于竞赛中的“Choking”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影响的现象,仅从理论上提出预防措施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干预措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另外,一些传统的心理训练手段(如表象训练、积极暗示)很容易引导运动员把注意力放在任务的具体执行过程上,根据“自动执行理论模式”,对于技术性项目,运动过程通常自动执行,不受意识支配,一旦运动员试图增加额外的努力控制任务的执行过程时,运动技能的自动化过程就可能会因有意识的控制而受阻,造成执行任务的失败而增加了高级运动员“Choking”的机率,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引导运动员进行表象训练等以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但在比赛中应适当控制这些方法的运用。
5研究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5.1研究不足
虽然目前国内外有众多的学者关注“Choking”现象,也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但研究尚存不足之处:一是人为设置的压力情景虽然采用了模拟比赛、观众、录像、金钱奖励及惩罚等手段,但与真实比赛中的压力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研究的生态学效度有待加强;二是国内外研究均认为自我意识、特质焦虑、应对方式等是“Choking”产生的敏感因素,但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及其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还有待深入研究。
5.2今后的研究方向
当前对于运动竞赛中“Choking”现象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今后对于“Choking”现象的研究应着重发展以下几个方面。
5.2.1要与运动专项相结合。根据“Choking”现象的理论阐释,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产生“Choking”的机制有所不同,所以可以尝试从项群训练理论的角度对不同项群或某一专项的运动员“Choking”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构建专项运动员“Choking”的干预模式,尤其要重视人格特质的测量,这将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干预及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5.2.2注重跨学科研究。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是一个复杂、多因素影响的现象[2],是一项复杂的研究课题,所以仅从心理学及体育学角度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需要借助其它学科的理论才能进行更好的研究。可将“Choking”现象与现代医学、神经科学有机结合,利用现代适用于运动技能执行的高科技仪器将“Choking”现象的研究深入到神经系统,例如可应用MRI 等神经成像技术对压力下“Choking”现象的大脑活动进行研究,以探讨这种现象的脑机制,探索比较易“Choking”的运动员与抗“Choking”的运动员在大脑皮质某一区域以及在行为、认知和压力反应等方面的异同点,这将为预测区分训练型运动员和比赛型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依据。
5.2.3提倡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关于“Choking”现象的实验研究除了要尽量使实验室操作与真实情境更为接近外,还要提倡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要将生理学指标与心理学指标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探索引起“Choking”的更多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测试,使研究结果更符合竞技运动情境,以求得实验结果对运动行为的解释更有说服力,最终使实验结果服务和指导实践。
5.2.4统计方法有待创新。今后的研究者可利用社会学及心理学测量中常用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对“Choking”及其引起因素进行路径分析,建立路径模型,这样可以更深层次、更形象地揭示“Choking”现象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各预测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路径。
5.2.5实践防治“Choking”有待深入研究。今后应加强对预防“Choking”的操作方法研究,探索预防适合某一项群或专项运动员“Choking”的干预方法及效果评价;同时应加强发展恢复治疗技术来促进“Choking”现象发生后的康复,缩短“Choking”的恢复期[15]。
5.2.6心理控制源也属于个体稳定的人格特质,今后的研究者可将心理控制源作为一个研究变量,考察其是否可作为“Choking”的预测变量或具体哪种心理控制类型(内控型,外控型,内外控结合型)更能有效预测“Choking”的产生;另外,今后研究者可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注意朝向是否可作为自我意识产生“Choking”的中介变量。
参考文献
[1]王进.为什么到手的金牌会“飞走”:竞赛中“Choking”现象[J].心理学报,2003,35(2):274-281.
[2]王进.解读“反胜为败”的现象:一个“Choking”过程理论[J].心理学报,2004,36(5):621-629.
[3]丁元英,王洪妮.从“Choking”现象看竞技运动员心理技能培养模式[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2):106-109.
[4]高红艳,王进.运用“Choking”理论分析中国男子体操队在第28届奥运会上失误的原因[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77-84.
[5]魏瑶.运动竞赛“Choking”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27(1):82-85.
[6]Anshel M H. Coping styles among adolescent competitive athletes [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6,136:311-323.
[7]Krohne H W, Hindel C. Trait anxiety, state anxiety, and coping behavior as predictors of athletic performance[J]. Anxiety Research.1988,1:225-234.
[8]Madden C C, Summers J J, Brown D F.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stress on coping with competitive basketbal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0,21:21-35.
[9]Wang J, Marchent D, Morris T .Coping style and susceptibility to choking under pressure [J].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004,27(1):75-93.
[10]孙保利.大学生篮球运动员“Choking”现象心理机制模型建构及实验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3.
[11]Gaudreau P, Blondin J P, Lapierre A M. Athlete’s coping during a competition: relationship of coping strategies with positive affect, negative affect, and performance-goal discrepancy[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2,3:125-150.
[12]朱国生,孙保利,李建民.青少年射击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模型建构[J].体育学刊,2009,16(11):67-72.
[13]胡桂英,许百华,许琦.青少年篮球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3):528-531.
[14]Justine D, Nell B, Robin T. Self-consciousness and performance decrements within a sporting context[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1,141(1):150-152.
[15]王进.压力下的“Choking”:运动竞赛中努力的反常现象及相关因素[J].体育科学,2005,25(3):85-94.
[16]洪晓彬.对压力下篮球运动员“Choking”现象心理机制的探讨[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3.
[17]Brockner J. Self-esteem, Self-consciousness, and Task Performance: Replications, Extensions, and Possible Explanations[J].Journal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1979,37:447-461.
[18]Arnold LeUnes Jeck R.Naion.运动心理学导论[M].姚家新,漆昌柱,黄志剑,等译.第三版.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3-175.
[19]HEATON A W, SIGALL H. Self-consciousness, Self-pres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under Pressure: Who Chokes, and When? [J]. Journal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1,21:175-188.
[20]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0.
[21]Wang J, Marchant D, Morris T, Gibbs P. Self-consciousness and trait anxiety as predictors of choking in sport[J].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2004,7(2):74-85.
[22]Krane V, Joyce D, Rafeld J. Competitive anxiety, situation criticality, and softball performance[J].The Sport Psychologist,1994,8:58-72.
[23]BAUMEISTER R F, SHOWERS C J. A Review of Paradoxical Performance Effects: Choking under Pressure in Sports and Mental Tests [J].European Journal Social Psychology,1986,16:361-383.
[24]CALVO M G, ALAMO L, RAMOS P M. Test Anxiety, Motor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Attentional and Somatic Interference [J]. Per Individual Diff,1990,11:29-38.
[25]KUROSAWA K, HARACKIEWICZ J M. Test Anxiety, Self-awareness, and Cognitive Interference: a process analysis[J].Journal Personality,1995,63:931-951.
[26]商勇,李慧.“出奇制胜”与“反胜为败”现象:“黑马现象”和“Choking”[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9):43-45.
[27]Marchant D B, Morris T, Andersen M B.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outcome 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J].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98,21:71-91.
[28]胡桂英,王进,许百华.优秀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个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4):139-143.
[29]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40.
[30]HANEY C J,LONG B C.Coping Effectiveness:A Path Analysis of Self-Efficacy,Control,Coping,and Performance in Sport Competitions[J].Journal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5,25(19):1726-1746.
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Choking” Phenomenon in Sports Competition
SUN Bao-li1,ZHU Guo-sheng2,LI Jian-min3
(1. P.E.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Nanhuan Middle School, Suzhou 215007, 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China;
3.Department of PE, 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 261000, China)
Abstract:“Choking” phenomenon in sports competition is one of hot topic in the psychological field at present, and lo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es have been put on studying of many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domestic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Basing on methods of the documentary materials and logical analysis, some of “Choking” phenomenon problems were used by review way, and which included definition to concept,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the study conclusion, prevention measures, deficiency of study and the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and so on. Then it summarized on study all abovementioned and provided to researchers for reference and drew on the experience.
Key words:“Choking” phenomenon;sports competition;current study;review
中图分类号:G804.87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