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体质教育中校长体育知行观导向性研究

2016-01-22静,曹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校长

李 静,曹 莉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青少年体质教育中校长体育知行观导向性研究

李静,曹莉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面对学校体育绩效不高、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事实,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问题。而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他们的体育知行观对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和示范效应。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教育;校长;体育知行观;学校体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文件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然而,在全国大规模的青少年体质调查中,我国青少年体质某些指标连续下滑,至今未见止跌回升。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校园调查:八成以上的师生没有明确的个人体育锻炼计划。学生心肺功能、上肢力量和平衡能力都出现了弱化现象[1]。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体质是全面发展的关键短板。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下降,与社会发展和教育要求很不适应。一些学校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扭转局面。实践表明,凡是学校体育做得好的学校,素质教育做得也很好[1]。“教育革新成功与否,校长起着核心作用[2]” 。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他们的体育知行观对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和示范效应。简言之,青少年体质教育关键在学校,核心在校长。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广泛查询和收集与我国青少年体质教育相关的研究,并进行文献梳理和研读。不难看出:基于学校校长体育知行观视角的研究较少。

1.2访谈法

利用我校承办“国培计划(2014)”——骨干教师体育与健康培训的机会,对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江苏省、浙江省五个省份的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山东省部分中学(菏泽一中、菏泽市佃户屯中学等)校长以及3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就青少年体质教育与校长体育知行观关系等问题进行访谈。

1.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设计问卷,通过专家逻辑判断方法检验问卷内容的效度,本次问卷采用了70%以上的专家认为有效的项目。问卷对山东巨野一中、河北保定十七中、丹东凤城六中、大连市金沙新区红星海国际学校、江苏南京附属初级中学、浙江武义县武阳中学等中学,以及曲阜师范大学、菏泽学院、菏泽医药专科学校3所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并运用相关体育统计方法,对所得有效问卷中的数据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34份,回收率为85%。检验得知,问卷内容的信效度满足文章研究的需要。

2结果与分析

2.1校长的体育知行观

校长的体育知行观是基于对青少年体育的性质和功能认识,以学生身心的全面提升和学校文化的整体发展为己任,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道德理想出发,对如何办好学校体育所持的信念及态度,以及在实践中所采取办法和措施[3]。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育背负着更多的“债务”和任务。联想到频频发生的大中学生在长跑中猝死的现象,昭示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已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据连云港日报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虽然当地高校积极应对,但收效甚微,甚至在很多指标上大学生不如中学生。遗憾的是,体育直到现在也没有被中国社会普遍认同为教育人和发展人的重要手段,体育如何真正与教育结合,仍旧是一个大难题[4]。

1979年召开的“扬州会议”和1983年召开的“西安会议”,都确立了“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教育思想,并以学生体质是否增强作为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标准[5]。体质不强,何谈栋梁。2013年1月7日,11位中国知名高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藏大学)的负责人放下校务,走出校门齐聚中国青年报社,参加“体质不强 何谈栋梁——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用现场一位体育老师的话来说,“很难见到有这么多名校的校长、书记找一个专门的时间来谈体育!”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一发言便说这是他作为大学校长“最愿意参加的会”。体育对大学校长而言“到了必须抓的时候”,他援引党的十八大报告称,要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青少年一代的体质是必须要过的一关。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要认识到高校在解决大学生体育教育工作这一薄弱环节中的责任,他说,“只有高校自身认识到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应负有的重要责任,我们才能更有创造性、更积极、更主动地开展改进工作[1]。”

作为谋划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营造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校长,对于如何培养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不尽相同的思想认知、判断标准和组织规划,而校长以自身的体育理念为基础,通过理性思考及感性实践上升为学校体育发展观,其培养身心俱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任务是一致的。因此,我国校长体育知行观导向作用的共同之处,至少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树立体育强国强种理念。“体育兴则国必兴,体育弱则国必弱,乃自然之势[6]”。体育能够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唤醒爱国意识,强国保族。二是倡导终身体育思想。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逐步成熟的阶段,也是体育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学生体育观的形成需要自觉的学习和学校体育有意识的培养。三是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学校体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四是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加强体育硬件和软件建设,正视体育学科的相对弱势的发展现状,继而在政策制定上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扶持;五是遵守相关体育法律法规。学校校长贯彻执行相关体育的法律法规,能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也是我国教育的基本要求。六是践行体育、带动他人的观念。校长身体力行的体育举措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增强校园活力。

2.2校长体育知行观在青少年体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导向,顾名思义,就是引导的方向。学校校长体育知行观的导向作用主要基于校长对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形成正确认识基础上而做出的政策导向和行政推动[7]。校长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承担着制定、组织、执行学校决策,并监督与修正决策的管理职能。体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生气与生机。尽管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学校体育绩效不尽人意。据有调查发现,学校领导不关心体育,对体育工作不计划、不部署,33.0%的学校校长不主管体育,25.5%的学校从未开过全校性体育工作会议[8]。面对学校体育绩效不高、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事实,校长把学校体育放在什么样的地位,能否真正关心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作为校长,要在自己的认知上、行动上寻找问题,寻找措施,把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作为办学的首要工作。今年教育部发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将体育测试成绩与毕业证挂钩,高中生、大学生体测成绩低于50分将不能毕业。正是在这种背景和语境下,我国校长的体育知行观对青少年体质教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和示范效应,校长体育知行观导向作用的共同之处,至少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2.2.1树立体育强国强种的理念。张伯苓提出的“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德智体三育之中,我中国人所最缺乏者为体育”。蔡元培明确提出“教育目的首先在于养成完全之人格”;“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育中,体育最为重要,不可放松[9]。”创办我国第一所体育专业学校的徐一冰校长认为:“强国之道,首重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他指出古今中外人们一致认同: “故谋国民身体之健康,乃国家富强之久计。是则普及全国体育,国家焉可置之不顾[10]!”这种“强我种族,体育必先”的思想,得到了教育家们高度一致的认同。在本次问卷以“您认为目前学校体育工作与校长引导行为的关系”的问题中,有82.3%的被调查者认为关系很大(表1)。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国民身体素质不好,往往会使一个国家选择保守而非进取型决策[1]。青年一代的身体素质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育决策者、执行者的校长们,对体育的理解与认同将持续影响着一个时代的中国教育和中国体育。因此,能否把体育放在教育之首,培养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需要校长们的眼光和态度,给予体育足够的认同和扶持。

表1 学校体育工作与校长引导行为调查统计表

2.2.2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健康第一”体育思想在中国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的。早在1950年,针对当时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体质健康下降的情况,毛泽东在给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写道:“此事宜速解决,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11]。”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实践的发展,学校体育经历了体质教育思想为主导,快乐体育、竞技教育体育等体育思想并存的两个阶段之后,广大体育教师以及学校体育思想研究者,逐步看到了其他多种体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偏失与漏洞,由此,“健康第一”作为一种学校体育思想被重新提起,并逐步成为学校体育领域里的主导体育思想。据本次调查得知:丹东凤城六中除了早操、大课间操外,每半月举行一次体育竞赛活动,每学期模拟一次长征远足活动,每年举行一次体艺节。大连市金沙新区红星海国际学校除了成立篮球、足球、羽毛球训练队之外,还成立了轮滑队、棒球队和乒乓球队,学校成立的乒乓球俱乐部要求从小学到初中,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打乒乓球,该校还定期在四月和十月份举办“校长杯”篮球、足球联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说,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合格”应包含身体健康,因此学校应把体育成绩与学位挂钩,并在招生中增强体育权重[1]。这些学校的校长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理念,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符合学生增强体质层面需求的同时,也为学校健康体育思想的确立起到催化作用。

2.2.3倡导终身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高了人们从事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终身体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基本方向[12]。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突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体育课程得到较大幅度的增加,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当代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由表2可知:仅有32.4%的被调查者对于校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达到满意和非常满意的程度,现实的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如若我们能改变一下方法,就像成都七中万达学校校长陈刚号召的那样:“将体育成绩与毕业挂钩,学生三年跑600km才能毕业。”学校体育在重视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据悉,该校的“体育毕业证”包含了四项成绩:体育基础测试,三年完成600km;身体素质测试:入校后身高体重、腰腹力量、手臂力量等进步对比;体育技能考评,掌握一项运动项目;体育态度:是否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四川首创的学生体育成绩与毕业挂钩,使学生养成每天都要坚持运动的习惯。校长陈刚告诉师生,为了培养身心雄健的学生,将严格执行测评,“决不食言”。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在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教育要有针对性,根据在校大学生成长需求的特点开展体育生活化、菜单制选课等多样化创新。蔡元培也曾积极号召“青年们起来吧,养成体育的习惯,锻炼健全的身手,自小学以至大学,无日不参加运动,已养成强坚的体力,去运用思想,创造事业[13]。”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学校要把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当作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这种教育过程才更加体现个性化培养的特色,让“健康第一”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得到落实。

表2 对校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满意程度调查统计表

2.2.4完善体育教学设施。

2.2.4.1加强体育硬件设施配建。学校的场馆设施、器材设备、体育相关图书资料等直接影响着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和完善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校长的发展理念和重视程度的影响,如果校长真正重视体育的教育地位和价值,就会自然而较为轻松地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限把学校体育硬件建设提升一个正常而合理的水平[7]。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曾对体育高度重视,在办学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不仅修建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棒球场和网球场,甚至连当时还不多见的冰球场也可以在南开看到[14]。正是得益于完善的体育硬件设施的保障,南开大学不仅运动队成绩非常突出,而且体育精神文化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目前通过对34所学校的部分教师调查发现:只有12所中学配有体育图书资料室,这些学校大多集中在浦江、景宁、常州等沿海城市。在本次访谈以“您认为影响贵校较难落实学校体育政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的开放性问题中,有的校长说:现有经费不能达到体育器材与场地要求,而高考是主要目标,只能逐步落实学校体育政策;有的校长说: 体育经费不足,体育硬件设施不完善导致体育教学及训练难以实施;也有的校长说:影响学校体育政策较难落实的主要因素是资金落实和匹配不到位、不及时,未能达到标准所致。对于办学经费紧张等问题,校长要善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规划体育设施,提供并及时更新体育相关图书资料等,不断完善体育硬件设施,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2.2.4.2重视体育软件设施建设。堪称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体育宣传的开拓者徐一冰曾说:“非先养成优良之体操教师不可”。由表3可知:67.6%的校长对体育工作者不能平等相待,现实中校长对体育教师的待遇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如何建设一支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未来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一方面取决于体育教师自身的进取意识,另一方更需要校长的领导艺术去发掘。作为学校教育决策者的校长,首先要给予政策扶持,重视人才培养。比如高水平体育教师的引进以及鼓励中青年教师的进修学习等。其次,校长要关心和激励体育工作者,加强沟通交流。在许多人眼中体育课被认为是“副课”、“豆芽课”,教师被认为是“不受重视的”群体,校长要多与体育教师沟通来疏解心结,给体育教师提供发展平台来展示个人价值,使体育工作者获取与自己付出相对平等的报酬和客观的精神鼓励,树立体育教师在学校教师群体中的威信。再次,尊重体育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研究和改革教材内容和方法,通过提高体育活动的吸引力,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积极性。

另外,校长要积极引导体育教师不断改革与完善体育课程体系。从国情及校情出发,校长在改革与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时,应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即学校体育课程要以知识和体育动作技术的存在为原则,而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具有灵活性。注重学生运动专长和兴趣的发展,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形成运动项目上的优势和特色。体育学科作为学校学科体系中的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多方面原因,体育学科一直处于学校学科体系中的边缘地带,格外需要校长政策的扶持。

表3 体育教师问卷中部分内容调查结果

2.2.5遵守相关体育法律法规。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对学校体育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学校应当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检查制度等。另外,常见的体育法律法规还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这些规定给学校体育绩效提供了法律保障,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基层组织,其执行体育政策的主体主要是校长、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和体育教师等,校长是影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第一人。在现行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中,之所以执行力欠佳乃至背离了既定的学校体育政策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校长对所执行的学校体育政策认知力不足[15]。据统计结果显示:有36.3%的被调查者认为校长对学校体育政策精神和内容的把握程度好,63.7%的被调查者认为把握程度一般和差。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认为虽然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有很多,但是高校必须肩负起责任,将大学生体育锻炼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将学生身体健康列入学校、院系乃至学生自身的评价制度改革。现在,基层的体育教师也在疾呼:“学生体质下降,校长应该承担责任[9]” 。

2.2.6践行体育、带动他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是通过发挥自身影响力来实现的。如果校长以运动者身份融入到学校体育实践,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便会与校长的自身影响力有效结合,继而对学生群体的体育行为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3]。清华大学一向重视体育,梅贻琦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是清华体育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他积极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特别强调体育运动中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针对当时学生不愿意运动,坚决提倡体育为必修课,“强迫”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致力于改变中国学生在国外人心目中“文弱书生”和“东亚病夫”的形象[15]。胡适先生曾十分推崇张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及体育实践,他谈到,“张伯苓且与学生混在一起共同做户外运动,如骑脚踏车、跳高、跳远和足球之类。同时注重科学和体育,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张氏于此实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鼻祖之一[16]。那时,“三点半,操场见”是南开学生的口头禅,著名的“三点半”制度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然而,在本次问卷以“对校长主动参与运动的满意程度”问题中,有11.8%和20.6%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不满意和不满意,26.5%认为校长做得一般,26.5%和14.6%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由于目前我国学生体质状况长期不佳,身体素质多年来持续下滑,作为一校之长不能将“健康第一”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校长要亲自动员和号召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体质不强,何谈栋梁。许多高校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体育改革:清华大学已经连续3年将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纳入自主招生考核标准;北京大学有50多个体育社团占社团总数的四分之一,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中国人民大学采取“打卡登记”的做法,督促学生锻炼;北京师范大学大力推进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给予学生更多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自主权,建立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业进度安排的反馈机制;天津大学将学生体质考核按一定比例计入成绩,开展中长跑测试达标,鼓励导师、教师率先垂范,增强校园活力;云南师范大学利用地域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的资源优势,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民族健身操活动等[17]。这些高校的校长们身体力行地做体育活动的积极推动者,使整个校园形成人人参与、生气勃勃的体育氛围。在提高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也提振了体育精神。

3结语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决策部署的要求,也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少年强则中国强”,按照中央改革决策总体部署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挂牌督办”制度。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对学校体育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诚然,大学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大学校长是整个中国教育生态链中最后一道门的“把关人”。如果学生在进入社会时仍未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健康的体魄,又将如何担得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很多高校校长已经意识到高校领导和体育之间有一种“义务”关系[17]。作为学校管理团队的核心人物,不同学校的校长们具有不尽相同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尤其对于学校体育的思想认知、教育功能以及价值判断上具有更大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在认知上,体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手段,让体育回归教育;体育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两大理念应该渗透到我国学校校长体育知行观的核心内涵。在实践上,校长通过自身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导向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行为,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和创新学校体育课程, 让“健康第一”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得到落实。

百余年前,我国近代校长们用身体力行的体育举措完成中国体育启蒙的同时,亦证明了校长对体育发展的影响力和推动力。近代校长所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的观点[18]。不论今天的校长背负着怎样的科研考评、经费短缺、竞争排名等重担,中国的校长们仍是学校体育乃至中国体育发展的希望和期待。

参考文献

[1]新华通讯社:http://www.enorth.com.cn.2013-01-08.

[2]孙浩天.北京市中小学校长体育素养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1-2.

[3]郝佳春.大学校长体育知行观对大学体育文化的扩散路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1):16-20.

[4]被误读的举国体制与国民体质之争[N].中国青年报,2010-12-05(4).

[5]李晋裕,滕子敬.学校体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6]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章翔.高校校长体育知行观的导向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1):111-114.

[8]林友标,章舜娇.广东省普通中学贯彻落实体育法情况的调查分析[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15.

[9]陈慧.近代我国大学校长体育思想述评[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133-136.

[10]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体育史料第17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11]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1):40-43.

[1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4]马国震.张伯苓体育思想及其启示[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

[15]王叔彦,孙晓婷.普通中学体育政策执行力影响因素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104-106.

[16]李静波,田春阳.胡适体育思想探颐[J].体育科学研究,2009(1):50-52

[17]中国青年报:http://edu.qq.com/a/20130108/000050.htm.

The Guidance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s of Sports Views

on Knowing and Doing of Youth Physical Education

LI Jing,CAO Li

(PE and Science Colleg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Abstract:Performance is not the face of high school sports, youth physical facts declining improve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became the State Council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ssue. The principal decision-makers and managers as school education, sports knowing and doing their teenagers to enhance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with moral,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

Key words:youth physical education; presidents; sports views on knowing and doing; school sports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校长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