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制度的历史嬗变与比较分析

2016-01-22范高翔翁惠根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嬗变比较大学

范高翔,翁惠根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体育军事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制度的历史嬗变与比较分析

范高翔,翁惠根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体育军事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以文献资料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本世纪以来国家相继出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三个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出台背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级评分、测试项目及身体素质项目评分标准调整幅度及其趋势特征等的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制度的历史继承性、发展性和局限性,为各高校解读并贯彻实施新标准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体质标准;嬗变;比较

1问题的提出

学生体质健康一直是政府部门关心、社会各界关注、学校教育敏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5年下滑的情况下,近年正呈现积极变化,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出现连续上升势头,但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1],学生体质健康形势依然严峻,“运动不足”问题仍然突出,体质健康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2]。为更加科学地发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系统和监测评价系统的功能,教育部于2014年7月出台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教体艺[2014]5号[3])(以下简称《2014修订版标准》),这是本世纪以来,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继2002年7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4]》 (以下简称《2002试行版标准》)、2007年 4月《国 家学 生体 质健 康 标准[5]》 (以下简称《2007调整版标准》)出台后的最新标准和要求。

为便于更好地便于广大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解读和贯彻《2014修订版标准》,本文以大学组别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三个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出台的教育背景、大学组别体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内容特征、等级区间与比例、测试项目以及身体素质项目评分标准等方面分别进行了一一比较和分析,以期演绎出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制度的调整“轨迹”,在此基础上,分析《2014修订版标准》的历史继承性、发展性和局限性,为广大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解读并贯彻实施《2014修订版标准》,全面开展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也为行政决策部门修订新一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参考。

2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制度的历史演进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的发展历史[6]总体上同源同脉,从《劳卫制暂行条例》(1954年)、《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1958年)、《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64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75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修订)》(1982年)、《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199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2002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年)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2014年),除1990年国家教委分别出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外,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都作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一个组别整合于整个条例或标准中。

共六十年间国家和有关行政部门共出台了九个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专门性条例和标准,平均6.7年调整或修订一次,但本世纪以来,频度明显提高一倍,反映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够乐观以及政府、社会、学校对学生体质问题的重视和急切的提升愿望。

3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制度的比较与分析

教育背景、指标体系、内容特征、等级区间与比例、测试项目以及身体素质项目评分标准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制度的核心内容,以下就以本世纪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大学组别评价标准制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3.1教育背景

从1985年第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到2010年第五次监测,我国学生体质发展水平总体趋势为:在身体形态上,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身高高了,营养状况不断改善,但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在身体技能上,耐力性运动减少,肺活量不断呈现下降趋势;在身体素质上,速度、耐力、柔韧、爆发力和力量素质均有所下降;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运动不足”问题一直突出。2010年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m跑、男生1 000m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cm和1.29cm;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近视率近90%,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本世纪以来,国家政府部门相继出台的《2002试行版标准》、《2007调整版标准》以及《2014修订版标准》(以下简称“三个健康标准”)都是对该时期各级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和监测评价后的整合反映,分别与全国不同时期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素质、满足国家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相一致,表征出国家对青少年体质以及学校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后续重点加强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要求,“三个健康标准”出台的主要背景基本相同。

3.2主要特征

“三个健康标准”都主要从身体形态、身体技能以及身体素质与运动水平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个体综合测试与评价,其中身体素质权重都为70%,身体形态占10%~15%,身体技能占15%~20%。在项目设置、项目选择、组别、总分以及生成性指标的体系构建方面各有不同,体现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的动态性。《2014修订版标准》是”三个健康标准”中组别和受测项目(必测)设置最多但项目总数最少、生成性指标最少的一个标准(见表1)。

3.3评价等级

将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是“三个健康标准”的共性,但各等级的区间划分除不及格等级外都有所不同(见表2)。同时,等级分布在标准设计过程总体趋于“正态分布”,但在良好率和及格率的调整幅度最大(见图1)。

表1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的特征比较

注:项目总数指男女生所有测试项目合计数

表2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等级评价标准比较

图1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等级设计比例比较

3.4素质项目评分标准

“三个健康标准” 的调整变化还体现在男女生身体素质项目的评分标准上,其调整幅度与变化趋势呈现出男女50m总体呈较大幅度下调趋势,男女立定跳远总体高低两端等级上调;男女生坐位体前屈总体上调,其中及格标准上调较大,男女生耐力跑总体呈现优秀等级标准大幅度上调,良好以下等级标准较小幅度下调,男生引体向上各等级标准大幅下调,女生1min仰卧起坐等级标准除良好以下等级标准略下调外,其它等级标准均大幅上调。(说明:因《2002年试行版标准》各素质项目评分标准均采用区间评分,为统一比较,对其采取区间极限分差法进行了百分制折算)。

4《2014修改版标准》的继承性、发展性与局限性分析

《2014修改版标准》是在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要求,全国亿万学生掀起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热潮,但青少年“运动不足”问题仍然突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仪器准确性低,校园耐力跑测试安全事故多发,测试标准激励性不强等背景下出台的,继承了《2002试行版标准》和《2007调整版标准》的指标体系等特征,也进行了改革创新和突破,对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强化素质教育,实施教学创新,提升内涵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但从教育实践和历史的视域来看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1继承性分析

4.1.1指标体系与测试项目。继续采用学制年限每学年测试一次制度,以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三项指标作为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其中身高、体重、肺活量、50m、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女生1min仰卧起坐、1 000m跑(男)/800m跑(女)9个项目一直作为必测或选测项目。

4.1.2身体素质权重。身体素质项目评分标准的占比一直保持在70%,注重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全面发展。

4.1.3毕业班和评先推优学生的成绩规定。要求毕业班学生毕业当年体质健康必须及格,同时成绩按毕业当年的成绩和其它学年平均成绩各占50%之和进行评定,成绩不及格者按肄业处理,继续强调对评先推优提出须达到良好等级及以上的规定。

4.1.4中间等级比例:通过项目权重和评分标准调控,基本确保及格率和良好率合占75%左右,以确保中间等级占大多数的正态分布原则。

4.2发展性分析

4.2.1“固化”测试项目,取消选测项目。基于前两个标准在选测指标不合理,同类选测项目相关度不高,造成项目之间评分标准差异性较大、评定等级不一致、缺乏整体性统一评价指标等问题,《2014修改版标准》完全采用固定测试项目,确保了全国不同地域测试项目、评价项目、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的统一性。

4.2.2测试项目与锻炼项目的同一性。只有测试项目与锻炼项目的高度一致,锻炼项目才具有最高的关联度和直接促进作用,也最容易激发学生锻炼积极性。

4.2.3测试项目的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取消了台阶试验和握力两个完全依赖测试仪器的测试项目,从而尽量减少因仪器不准确、测试技术不规范而引起的测试误差和系统误差。采取直接百分制评定法和固定项目测试法,生成性指标更趋减少,直接性指标增多,便于直接测试和评价,测试者和评价者对等级标准更加简单明了,激励性更强。

4.2.4整体性上调标准,激励锻炼,提供补偿机制,扬长补短。《2014修改版标准》将大学组分设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组别,并将两个组别的身体素质评分标准除50m和男生引体向上首次列为必测项目后的等级评分标准下调外,其它身体素质项目评分标准总体上调,尤其是优秀标准。通过降低及格标准,取消设置最低标准的规定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在基本分的基础上,设置附加分进行补偿性奖励,促使学生向更好、更强、更全面方向发展。

4.3局限性分析

4.3.1上位法规与下位法规之间的不相呼应与“矛盾”仍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法律风险和纠纷隐患。“三个健康标准”都规定了“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及格标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而教育部现行《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并没有响应的规定以及解释说明,根据我国目前“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是法律规范冲突的适用规则,当造成学生因体质健康标准成绩不能毕业时,容易产生法律纠纷以及校园群体性事件。

4.3.2测试项目和评价标准的动态调控与变化直接影响系统监测的科学性。通过宏观调控等级比例来调整测试项目和评价标准,容易使达标合格率考评指标失去了全面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监测与评价实质。作为“国家标准”,应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的统一测试项目和评价标准,确保该时期内各年级、各等级达标等级率与项目达标成绩得分的分布趋势一致性,真实反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变化趋势,避免合格率的“被调控”、“失真”、“失联”现象。

4.3.3测试学年制与监测上报年度制之间的不一致,直接影响测试质量。国家学生体质标准政府支持系统、学校测试评价系统与国家监测系统是目前我国学生体质测评的工作系统,“三个健康标准”都规定了按每学年测试一次,理论上测试结果也应该是按学年上报,但近年来都将测试时间统一规定为9月1日~10月30日,上报截止时间为10月30日,也意谓着进入了高一级别年级,头两个月的体质健康水平代表了整个学年的水平,何况遇到国庆假期、新生军训、天气下雨等因素,测试时间本身就难以保证测试任务的完成,没有时间进行锻炼指导和补测,仓促测试和报送的结果必然导致成绩不真实、不理想、“水分”增多、安全隐患多,测试评价系统与监测系统的不协调工作机制,一直是影响测试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4.3.4对特殊学生缺乏一定选测项目,以提升更高的受测率。对正常学生取消选测项目是一种进步,但对部分非肢体性残疾、但短期内局部功能性障碍的特殊学生,因缺乏统一性的替代项目,只能放弃某一项目或直接申请全部免测,造成受测率的降低。对特殊学生仍有必要制订一些相对应、关联度较密切的替代性项目(每人限选一项),须凭有关证明,经申请后签批同意方可替代,但需要注明替代项目,以维护特殊群体的基本权益,激励这些学生积极参加锻炼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

5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5.1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的综合比较与分析,反映出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的演变进程及趋势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5.1.1本世纪以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调整修改的频度增加,反映出政府、社会、学校对学生体质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增强学生体质的急切愿望。

5.1.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价体系主要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部分构成,其中身体素质占70%,良好率和及格率合计比例调控在75%左右是“三个体质健康标准”的共同特征。

5.1.3《2014年修订版标准》取消选测项目,实现测试项目与锻炼项目的合一,生成性指标减少,激励性增强,测试项目的可操作性、检测性和直接性日趋提高。

5.1.4我国学生体质标准的指标体系、等级评定、等级比例设定以及评价标准总体处于动态调控状况,缺乏“国家标准”的相对稳定性,致使长期采用达标率指标衡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失去内在紧密联系。

5.1.5身体素质项目除50m和男生引体向上项目各等级评分标准下调外,其它身体素质项目评分标准总体上调。

5.1.6学生体质测试上报不以学年为单位的监测制度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水平质量和有效性,好的“国家标准”需要与之相协调的监测机制,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成效。

5.1.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毕业年级毕业生不通过达标合格标准的规定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和纠纷隐患。

5.2对策与建议

5.2.1完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上位法规对毕业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不及格作结业或肄业处理的规定和说明,避免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不对应而可能引起的法律纠纷与群体性事件。

5.2.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无论在指标体系、测试项目、评分标准、等级评定等方面应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性,便于监测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特殊学生应设置统一的选测项目,以提高受测率。

5.2.3将目前由每学年初的10月底上报制度调整为学年末上报,使所有体质健康成绩都是经过一定锻炼期的测试和补测后成绩,较好地反映出学生本学年体质健康的较高水平。

5.2.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增多,标准提高,约束机制趋严,激励性增强,对高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质测试制度和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的联动机制,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5.2.5体育课程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核心载体,通过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课课练”制度,适当增加运动负荷,形成“课内外一体化”健身氛围,健全校园体育活动安全保障机制和保障条件,有效促进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喜有忧[N].光明日报,2014-07-29.

[2]刘延东.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R].上海: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2014.

[3]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Z].教体艺[2014]5号.

[4]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S].教体艺[2002]12号.

[5]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S].教体艺[2007]8号.

[6]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吴键.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J].中国教师,2011(20).

[8]中国孩子体质已到危险边缘[N].青年时报(杭州),2007-02-03.

[9]甄志平,毛振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体系结构与嬗变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

[10]郑殷珏,方爱莲,蔡金明,邓蜀李,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9(7) .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tandard Evalu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nstitutional Health Criterion

FAN Gao-xiang,WENG Hui-gen

(PE Department of 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comparison, and based on the country have issued three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systems since this century. They ar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Standards (on trial)”, “National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Standards” and “National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Standards (revised in 2014)”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ir backgrou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rating, the adjustment and trend of the test project and physical quality that analyze th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limitations of the “National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Standards (revised in 2014)”. And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standard for universities.

Key words:university; physical standard; change; comparison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嬗变比较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