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题中心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2016-01-22赵传兵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议题学前教育

赵传兵

【摘要】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理念的高素养幼儿教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看似就业前景很好、却面临很多困惑的专业,提高学习者职业素养和态度是其重要任务。议题中心教学模式具有“创设冲突情境、开展深度学习、激发深度思维、倡导多元评价”等特征,通过选择有价值的议题、确定议题的争议性和冲突点、收集各种文献与实践资料以及探讨-交流-协商的过程,重构个人观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成为高素养的合格幼儿教师。

【关键词】ICM  学前教育  议题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18-02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挑战

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高要求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作为“专业人员”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四大基本理念:①幼儿为本:尊重幼儿权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供适合的教育;②师德为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③能力为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高专业能力;④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优化知识结构,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这些理念对幼儿园教师传统“保障孩子不出事、看好孩子就行”的教学观提出了挑战,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依据。

2.家长对幼儿教师提出的诉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从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孩子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希望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能够习得对今后学习、生活有帮助的习惯和素养,而这种希望又寄托于幼儿教师。所以,家长希望幼儿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这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即明天的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3.社会对幼教事业提出的期望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知识呈现了爆炸增长的趋势,人们对学习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记忆知识”转化为“学会学习”,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幼儿教育事业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能够开展富有成效的保教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这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提出了挑战

然而在目前,由于幼教的社会经济地位还不高,部分幼儿教师对幼教事业认同程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教师素养的提升,甚至使得一些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从而影响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寻找合适模式,提升学前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素养的幼儿教师,这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任务。比较来看,议题中心模式(issue -centered model,下文简写为ICM)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二、ICM特征及其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适用性

1.ICM的主要特征

议题中心模式是指以争论性议题为课程教学核心,教师综合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多样教学法,将议题的正反不同观点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1]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1)创设冲突情境,重构个人观念

基于议题的教学模式往往立足于这样的教学假设:令人困惑的、充满冲突的议题情境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能够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在创设冲突性情境时,ICM关注情境的真实性、可信性,关注议题本身的可争论性;冲突情境应包括两种以上相冲突的价值观,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认知失衡,从而在讨论过程中促使学习者重构自己的观念。比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专业教育时,可以创设隐含“幼儿教师经济地位低”与“我喜欢幼教事业”的冲突情境,让新生展开讨论,从而形成正确的学前教育专业信念和态度。

(2)聚焦中心议题,提升学习深度

基础教育阶段倡导学习内容的“浅、宽、新”,到了大学专业学习阶段,对学科专业知识的要求应该以“深、精、专”来衡量,不能只关注浅层知识。ICM强调精选议题、聚焦议题,并围绕议题展开全方位的深度讨论,经过呈现证据、推理、寻求支持、质疑、归纳、演绎等方法,展开深度学习。比如,在“对待孩子态度”这一议题上,教学不能只满足于“爱孩子”的口头讨论上,应该结合教学实践环节,让还是“孩子”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深入幼儿“吃、喝、拉、撒、睡”的真实教学情境,而后再探讨专业态度,从而提高学习深度。

(3)创造对话机会,激发深度思维

ICM是借助思维活动和团体努力展开教学的。因此一个成功的议题中心教学历程应该给学生创造对话机会,打破僵硬的直线思维模式,让学习者在思维交流中碰撞、对话、交流,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同时,一个好的议题应该能使学生从团体的努力中受益,而不是受到团体的阻碍。[2]如在讨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议题时,有学生引经据典,坚决反对幼儿园学习小学阶段的内容,认为这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些学生则认为可以适度开展小学内容的学习,让幼儿及早接触小学阶段的知识,能够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孰是孰非,需要在深度的思维交锋、团队协作研究中去明辨。

(4)借助广域课程,进行多视角思维

议题具有复杂性,往往会“跨越诸多相关的领域,人们必须同时考虑议题所蕴含的诸多面向,并作跨领域的思考,才足以反映思维的全面性”。[3]在现代社会,仅靠一门学科知识是很难解决一个复杂议题的,议题解决必须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构建广域课程知识。所以,ICM是一种科际整合模式,强调从不同学科视角探讨议题,从而让学生对议题进行全面了解,并习得学科之间关联性的理论。

(5)关注思维进步,倡导多元评价

传统教学评价具有封闭性、客观性、普遍性特点;基于ICM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者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把学生的思维进步作为学业评量的重要指标。在学前教育专业评价中,ICM倡导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内容方面,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进步,幼教所需技能(讲故事、书写、弹奏、绘画等)的获得,以及对待孩子态度的提升等;在评价主体方面,要避免主体单一化,鼓励教师评价基础上的学生自评、幼儿园参评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在评价方法上,避免唯量化的单一方式,强调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构建能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

2. ICM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适用性

从ICM的主要特征来看,它蕴含着现代课程教学的诸多新理念:在学习内容层面,它注重于帮助学习者学会思考方法,而非记忆所学内容;在师生交往方面,它关注在平等氛围中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张扬个人主见,培养学生把主见转化为行为的能力;在学习过程层面,它关注议题解决的过程,适时调整学习行为的能力,以及通过观念协调来重组个人经验的过程;在教师教学层面,它更希望教师创设一些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失衡的情境,影响、重组甚至改变学习者的专业信念与态度。

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看似就业前景很好、但也面临很多困惑的专业(社会地位问题、薪酬待遇问题、工作环境问题、男性入职问题等)。在学前教育历程中,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职业信念和态度,或者说如何让未来的幼儿教师“爱孩子”,这是学前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基于ICM的学前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敏锐观察学前教育学习过程、幼儿教育事业中比较敏感或者说可资讨论的议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集体思维、集思广益的协作过程,解决或模拟解决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并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ICM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1. ICM的实施子模式

在相关研究成果中,有关ICM实施的研究并没有一致的结论,这也使得ICM实施子模式具有多样性特点。总的来看,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比较多的子模式有三种:结构性争论模式(Structured controversy model)、做决定模式(Decision making model)和探究模式(Inquiry model)。其特点和应用范围比较如下表:

ICM三种常用子模式比较表

结构性争论模式 做决定模式 探究模式

主要特点 互换立场,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思考议题;小组质疑与协商,达成共识 预测实施结果,拟定多种预案;评估预案,共同做出决策 针对议题提出多个假设,收集信息,寻求解决方法,重视过程。

适用情境 冲突较强议题:如男生是否适合幼教、幼教待遇低等;常用于有明显分歧的教学讨论 需达成共识议题:如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对待顽皮孩子态度问题等;适合一般教学 有较弱冲突议题:如幼儿体育技能训练问题等;适合一般教学

关注焦点 关注角色互换、协商、达成共识的过程 关注观念的分享与交流,关注共同价值选择 关注探究假设的确定以及不断验证假设的过程

2.  ICM的实施流程——以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失调为例

(1)选择有价值的议题

ICM的核心是议题,因此,必须重视议题的选择。一般来讲,在选择议题时,要考虑该议题有没有价值,是否具备可辩论性,是否与专业发展相关,是否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讨论的资料是否丰富等。对于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讲,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失衡问题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幼儿园教职工总数100万人左右,其中男性只有约1万人。有研究者认为,男幼师资源的匮乏,对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有很大影响。[4]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有志于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男生来说,“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失调”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

(2)确定议题的争议性和冲突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社会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议题的价值冲突点,强调学生已有经验、生活背景与议题的关系;引导学生呈现多视角的观点,并陈述这一观点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引导学生以“角色互换”的形式理解、探讨其他学生的观念,并做出质疑和批判。比如,有学生认为,在中国传统的家庭靠男性养家的观念里,男幼师待遇较低,发展空间有限,让很多男性对男幼师职业望而却步;有学生认为,男幼师的阳刚与女幼师的温柔形成互补,更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所以,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男幼师。

(3)收集各种文献与实践资料,澄清认知

观念必须有事实资料做支撑。冲突议题确定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资料,或通过实践调研收集事实材料。依据相关资料,重新定位自己的论点,这是ICM在实践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比如,认为“幼儿教育仅需要细心的女教师就行”的学生调查发现,女教师保教活动的出发点是“保护幼儿”,从而不让孩子参加任何些许冒险的活动,这种过分的保护意识缩小了孩子思维活动、空间活动的范围,使得孩子柔弱和胆小;幼儿性格更加“中性化”,如男孩子没有了冒险、保护女孩子的勇气,对教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女孩却偶尔表现出“女汉子”的行为。要培养勇敢的“小男子汉”,应该需要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教师。

(4)探讨-交流-协商,重建个人观点

ICM在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是鼓励学生提出证据,支撑个人观点。尔后,教师鼓励学生换一换视角,审视自己的看法,引发认知冲突。经过充分的探讨、广泛的交流、折衷的协商后,引导学生重构自己的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如在“男生是否应该做幼儿教师”这个话题上,从“家有一口粮,不做孩子王”的传统观念,到幼儿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市场经济观,再到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男教师的协商共识过程,会使得“犹犹豫豫”地报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男生对从事幼儿教育事业产生新的看法。

总的来看,ICM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实践可以分三步走:呈现学习内容,提出争议议题,交流协商达成共识。在教学过程中,议题解决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需要学习者呈现证据,进行交流论证,协商过程又需要进行观念取舍,所以,基于ICM的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融合教学。这种融合教学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养成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成为高素养的幼儿教师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慧璇.议题中心教学法在美国社会科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13(5).

[2]  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M].从立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45.

[3]  朱玉成.社会性科学议题(SSI)之议题中心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科学,2013(12).

[4] 中国男女幼师比例失调[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9-10/6577587. shtml.

基金项目:洛阳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议题中心教学法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改革资助重点项目“基于‘幼儿教师标准的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15-JSJYZD-06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议题学前教育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议题一:自行车所面临的变革与挑战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一个公共议题的媒体呈现——基于北京7·21暴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