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龙怀想
2016-01-21周小林
周小林
说到东龙,从字面上看,人们也许会以为它是东方的一条小龙,抑或是东方巨龙的简称吧。
其实,东龙只是一座客家千年古村落,古称东屯,也是“中国宗祠文化旅游第一村”,就坐落在宁都、石城两县交界的一处高山盆地之中。
凭高眺望,全村一如架上金盆,鳞次栉比的明清古建筑,掩映在群山环抱之中。那一座座气派的祠堂,一幢幢繁复的府第,一处处精致的亭阁,无不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堪舆的理念,难怪人们要称之为历史的活化石了。都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一点不假,几条溪流缠绕穿村而过后,合成双溪,又在文峰塔下水口双涧交汇。
架上金盆的东龙,似乎一直萦绕着一层如纱的薄雾,仿佛只有这样,才可以映衬出玲珑精致的风韵。青山、荷塘是盆中底色,小溪是盆中银链,宗祠群落是盆中花案。黑白两色当是盆中的灵魂,黑得坚决,白得透彻,它以朴素的大美,平和的姿态,掩映自然风采,融入生活百态,静静地搁置在清雅如画的灵山秀水之中。一道道马头墙有着难以逾越的使命,它们眺望远方的苍茫,固执地坚守已经老去的家园。千百年来,历经多少世事变故,人事变迁,只是再多的轮回,都不曾将黑白的记忆改变。长天之下,看不到那种城市高楼,只有装扮一致的老宅,年复一年讲述着几近相同的故事。
我总以为,能够走近东龙的,应该都是一些放不下有情过往的人。因为这里的每一片风景,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动你的柔肠。
无论是巽峰插天、虎峰乔峦,还是塔映湖心、虹桥锁水,无不让你惊叹四面环山的一处小小盆地竟能锁住号称“东龙十景”的如诗如梦般的画面。一种与生俱来的玲珑与精致,一种难以言说的钟灵毓秀与宁静幽远,难怪会让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流连忘返。不过,在东龙,我以为真正能让你终身难忘的,应该还是这里的宗祠。
据载,东龙先后建造宗祠、房祠、支祠一百多座,现存的就有48座。祠堂是宗族的圣殿,那一座座牌楼式、府第式、围屋式形态各异的建筑,封藏了东龙人家族的历史,留存了先人圣贤的语录与庄严的乡规,维系着东龙游子难以割舍的乡情。它们也许已经苍老无声,可是过往中每一个冬蒸秋尝的片段,都要让后人百世效仿,各种民风民俗因此代代传承。闹花灯、舞龙灯、搬桥梆灯、唱采茶戏、傀儡戏、庙会、游神等,逢年过节,热闹非凡。其中最为热闹的要数元霄节搬桥梆灯了,每年的正月十六,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一支浩浩荡荡的灯队,循着千年不变的路线,鸣铳开道,鞭炮震天,鼓乐动地,万头躜动,千灯闪烁,宛如一条巨型火龙,舞出了安乐祥和,舞出了风调雨顺,更舞出了五谷丰登,迎来了今朝的月色。当你走在这样的游行队伍当中,你应该能听到古人的足音,因为在遥远的从前,东龙的先人就是以同样的方式,在相同的线路上,送走了远古的夕阳。在这种时刻,你会突然发现,今人与古人其实并没有距离。还有就是四月初八的太公庙游神,东龙人怀着一份对圣贤的尊崇和对家族的热爱,以一种规模宏大的古老方式来祭祀祖先,怀念先贤。难怪会有不少专家权威要感叹,这里甚至是一处比闽西更接近新儒家的理想宗族社会。当你伫立在那一座座庄严的祠堂前,仰望祠堂峭拔坚挺的檐角,似乎有一种直冲云霄的力量,在以沉默的方式丈量着东龙宗族文化的悠久与厚重。而“东里一望”,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东里一望。也就是“仁方公祠”,是东龙富豪李仁方于清雍正十二年所建。属典型的客家围屋结构,总面积约4 300平米,由祠堂、住房、学馆、绣楼、仓库、门楼、庭院、雕楼、护墙等组成,内有房屋百间,故又称“百间大屋”。
当你走进百间大屋,步入那静穆的厅堂,弥漫在堂前的古旧气息不知不觉就会将你的心慢慢沉静。那一幅幅木雕、石雕、砖雕浅绘着花鸟虫鱼,人物故事,是在有意无意间要将不同朝代的文化历史做一次风云际会,让你惊奇小小的东里竟然容纳乾坤万象,涵盖古老民族深邃的全部。你若端坐在百间大屋的绣楼,想象一个待嫁闺中的妙龄女子,在某个深秋的黄昏,恰逢绵绵秋雨,望着窗外的秋池及一带远山,雨淅淅沥沥敲打在枯荷上。在这个时光渡口,叫人怎能不感叹“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呢!
我以为,东龙最具灵性的地方,还要数李氏下祠和祠前的古树了,一株五百多年树龄的古杉树,见证的又何止是东龙的兴衰。听说明末清初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就出生在李氏下祠,他的塑像也安放在古杉树下。我想,李腾蛟小的时候肯定会在古树下研墨写字,吟诗作画吧!最喜欢他的那首《山庄值月》了。“野兴随樵牧,行歌归渐昏。疏林争宿鸟,落日失孤村。客子犹闲立,农家早闭门。忽然山月吐,疑是在东屯。”
其实,一座崭新的仿古建筑——东龙小学就坐落在古树下,在这里,古典与现代得到了最完美的融合。一所由学馆私塾演化而来的小学,是东龙薪火般代代相传的学馆私塾的一个缩影,传递着李氏家族“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精髓,见证了东龙风云人物的成长历史,也是李氏家族兴盛几百年的重要物质载体。最值得一提的是东龙李氏对于教育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仅恢复高考之后,这座现今仅有一千多人古村里,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就有上百人。是风水的眷顾,还是人文的结晶,我不好说,也说不好。特别是2013年,该村的李罗敏更是一举夺得了全市文科状元而进入北京大学!状元小的时候就在这所小学的教室里,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在东龙,还有一处可以收藏灵魂的地方,就是屹立于芸窗祠前的贞节牌坊。牌坊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为位上公第三子泰鸿之妻许氏而立。那些精致绝伦的雕刻和古韵天然的图纹昭示着它曾经的气派与辉煌。如今只能在牌坊残留的收藏中找寻当年烈女节妇的沉浮背影,或者从那对石狮斑驳的记忆里去翻阅许氏经年的故事。据说许氏少年丧夫,从此再没有结婚而守寡一生。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年月,她坚定的操守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同与褒奖,一座贞节牌坊因此拔地而起。只是,那贞节牌坊下的女人又该是怎样穷其一生的呢!我想,几百年前,白天,她大约是静静地端坐在窗前,出神地望着窗外双栖双飞的小鸟;黑夜,灭灯之后先将围棋洒落一地,再一粒一粒将几百粒棋子捡拾放回盒中,就这样在暗夜里独自摸索到天明。一天天,一年年,明天只是昨天的简单重复,来年还是今年的一处翻版,人渐老,心更凉,一句话,就是“守寡终身事,甘苦寸心知”!
走进东龙狭长古旧的小街,青瓦灰墙下,仿佛一眼就能看到东龙久远的历史。据说东龙最繁盛时期全村有五、六千人。也难怪,它地处宁、石边界,村中的龙岗古隘原是赣西通往赣东连接闽西的必由之路,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高速路出口,南来北往的客商、挑夫进了东龙都要落脚歇息。岁月悠悠,不经意间,东龙就从鼎盛发达走向了平凡孤寂,三千繁华过后,又重归于宁静,甚至还一度沦为闭塞的山村,如若不是近年来的农村好政策,它几乎就要被世人所遗忘,唯有那街心板荡的石砖,还承载着斑驳的记忆,收藏着古往今来云水的漂泊。
徜徉在东龙幽长的环村小道上,望着古老的文峰塔,宁静的光阴,在四起的炊烟中袅袅升腾。如若撇开宗祠文化,我想,诗意、古老、朴素、宁静,应该是东龙最具代表的特质吧!是啊,东龙——这座千年古村,它曾经是何等的辉煌,尽管一度被世人所遗忘,如今又被世人所追寻,但它始终以它那诗意古老和朴素宁静,从容地经过四季更迭,从容地看淡人生离合,也从容地接受往来的过客和他们所带来的不同情怀。
(作者单位:宁都县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