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白鹿原》中宗祠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2018-12-27唐玉杰马荣炜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0期
关键词:宗祠白鹿原

唐玉杰 马荣炜

摘 要:2017年热播连续剧《白鹿原》中,多有围绕祠堂开展的剧情。祠堂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精神的物化体现,是宗族重大事物活动的聚集地。宗祠文化体现了奉先思孝、向贤向善、个体启蒙等思想,具有个体社会化与道德养成、集体意识与民族认同感增强及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涵养等社会功用。

关键词:《白鹿原》;宗祠;宗祠文化;社会功用

作者简介:唐玉杰(1994.9-),男,汉族,海南儋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马荣炜(1991.11-),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

1.前言

陈忠实所著长篇小说《白鹿原》于1998年获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为秦腔、话剧、舞台剧等多种形式。2012年,王全安导演将其搬上大银屏。2017年,由刘进导演的电视剧版《白鹿原》在各卫视上线。电视剧版《白鹿原》通过人物和细节的改编,对原著的主题进行了重构,从传统与革命两个角度重新叙述了发生在白鹿原上的故事。与原著相比,电视剧版《白鹿原》更强调“祠堂议事”在村民生活中的地位。[1]而相比于小说,电视剧的受众更多,探讨电视剧中的宗祠文化也更有意义。因此,本文尝试从宗祠背后的“宗祠文化”这一角度出发,窥探其所包含的社会功用。

2.电视剧《白鹿原》中宗祠功用概述

宗祠,又称祠堂、家庙、祠庙、宗庙、祖祠等,可分为宗祠、家祠、支祠等不同类型。其中,宗祠是同一族人共同拥有的总祠,是指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2]如《白鹿原》中白鹿祠堂就是白、鹿两姓的总祠。

宗祠作为宗族的象征,代表着物化的 “宗法制度”,“追源溯本,莫重于祠”,其历史演变明显具有从特殊到普遍的特点。[3]围绕宗祠开展活动过程中,祠堂潜移默化地担负起个体启蒙、道德教化、失范惩治乃至文化传承等社会责任。

2.1祭祖活动

这可以说是宗祠最为日常的活动,通过祭祀祖先,不仅让族人明确了“根”与“纽带”,时刻铭记应当向着家族这个核心凝聚,同时也让族人走向社会时懂得长幼尊卑之道、明孝悌之义。而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又可看作是许多个子宗族构成的大宗族,那么在宗祠文化的影响下,尊父敬母、兄友弟恭、邻里和睦将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2.2劝人向学

族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部分,通常是由宗族设立私塾的形式展开。族人从小在私塾内接受启蒙教育,学习如何成为合乎社会规范的人。《白鹿原》中,白嘉轩接任族长后,便在祠堂中单独劈了一间屋子用于村中所有孩童的教学功用。祠堂既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也是教书先生的住所,换言之,教书先生可等同于先祖一般的存在。

2.3失范惩治

宗祠不仅是宗族议事的场所,也是族规制定并实施的场地。遇到族内纠纷或族人违反族规,往往会在宗祠内进行教育和惩治处理,严重者甚至不许进宗祠、入族谱。白鹿村祠堂里立着一块石碑,其上刻着族内“乡约”: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恰相交……它是约束族内众人行为规范的具象表现,也是族人不可违背的铁纪律。因此,当白兴儿等因賭博而导致家破人亡以及白孝文越轨田小娥时,祠堂就成了惩治失范者的场所。

2.4融入集群

每个宗祠都有其规范的礼仪形式,融入族内生活的前提条件就是遵从宗祠礼仪。宗祠事无巨细都可融入日常生活,促使宗族内部和谐、融洽。《白鹿原》中,最想要融入白鹿村这个集体的角色莫过于田小娥,她却屡次偷偷来到祠堂,在她看来,似乎只要进了祠堂就能成为族里一员,就能得到身份认同。

3.宗祠文化的社会功用探析

所谓功用指的是能达成某种政治和社会性效果所具有的功利性的、外向性的功能和作用,是区别于非功利性作用而言的概念[4]。社会功用即是某一物体在社会中发挥的功能性作用。宗祠作为宗祠文化的“物化”表现,其本身也在潜移默化的发挥着一定的社会功用。

3.1个体社会化与道德养成

从社会学的角度,个体社会化就是通过认识各种社会生活、社会行为规范,形成个人生活目标以及社会价值观,从而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的全过程。其主要途径有家庭文化熏陶、学校文化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

《白鹿原》中,“乡约”不仅仅被刻在石碑上,更是刻在族人的心里。它被严格履行着,不容侵犯一丝一毫,否则被视为对祖先的不敬,将在祠堂内受到相应的惩罚。剧中由于“交农”事件,族内一度放松对“乡约”的施行,因而出现了赌窝,甚至吸食鸦片导致倾家荡产,赌徒家中妻儿被迫四处乞讨。这是族规所明令禁止的,所以对于此等事件的严重性,族长敲锣召集族人聚集到祠堂,并当众处罚了失范者。正是在宗祠这样的特殊情境中,通过一定的活动,让族众习得合乎时代要求的行为规范,促其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此外,村中族人婚娶时必是要进祠堂拜过祖宗的,只有将名字写上族谱,才完成了个体进入集体生活的仪式。

3.2集体意识与民族认同感增强

民族认同感源自心理认同,源自于人对其家庭和社会的认同。它的强化主要是通过围绕宗祠这一核心开展的活动实现的,可分为横向与纵向活动,它们本质的目的是追求对同宗文化的认同。[5]纵向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祭祖,通过对同姓先祖的追思,增强族人的集体感、荣誉感及责任感等;而横向活动主要方式是与其他宗族开展联合活动,在寻找宗族起源的过程中,无形地强化了民族认同感。

历来都有很多“认祖归宗”的活动,人们在不得已的条件下远离故土,另寻住地,却又时刻想念着家乡。有如东南亚地区的“宗亲会”,通过在祠堂开展祭祖、宣扬教化、倡学以及为宗亲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凝聚族人,发挥家族向心力。[6]又如闽南乡村各个姓氏都建有宗祠家庙,是移居台湾族人的“根”,定期举行的“寻根”与祭祖活动,把海峡两岸的同胞牵连起来。[7]而这些,亦是宗祠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的佐证。

3.3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涵养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或创造出的独特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最能体现该民族的特点,它包含建筑、节日、风俗等等。而地域文化一般指特定区域内独具特色的,传承至今依旧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比如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等。宗祠文化,可以说既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民族文化。

《白鹿原》中,白鹿村祠堂曾因洪水、流火等天灾多次被摧毁,同时因“没有任何竹册片纸的典籍保存下来”,所以不知源起于何时,但是却又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得以修复与修缮。白嘉轩当上白鹿村族长第一件事就是修祠堂,后因黑娃闹事被砸了一次,而后族人合力修复。直到最后,当侵华日军的轰炸机飞到白鹿原上空,白鹿村祠堂就又成了族人避难的场所,最终毁于炮火。宗祠虽是一种建筑,会因各种原因被毁,可是它蕴含的宗祠文化却是长久的。

4.结语

2017年,电视剧版《白鹿原》一经播出,就因其独特的方言文化、古朴的农耕文化以及悠久的宗祠文化被人们所喜爱。从婚丧嫁娶,惩戒失范,再到商议大小事,乃至躲避战乱和瘟疫,无不是在祠堂中展开的。而宗祠作为宗族核心精神象征之所在,又具有相应的社会功用:个体社会化与道德养成、集体意识与民族认同感增强、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涵养。因此,在关注电视剧中展现的关中风情以及文化内涵时,同样应该留意身边正在逐渐消失的宗祠,以及其所代表的宗祠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岩.白鹿精魂:犹疑在历史与文化之间——评电视连续剧《白鹿原》[J].中国电视.2017(11).

[2]黄世福.徽州宗祠文化的宗教性探析[J].学术界.2010(08).

[3]马渭源,张雪蓉.中国教育十二讲[M].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4]宋建林.文学社会功用的动态复合系统[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02).

[5]吴祖鲲,王慧姝.宗祠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和社会治理逻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4).

[6]张锋.东南亚华人宗亲文化与宗祠建筑特色研究[J].廣西社会科学.2017(05).

[7]蔡嘉源,陈蘋.台湾同胞寻根问祖之钥——论闽台宗亲文化交流 [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6).

猜你喜欢

宗祠白鹿原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慷慨宗祠祭先贤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白鹿原》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白鹿原》将拍电视剧 力求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