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词语“接地气”的源流及其演变

2016-01-21杨艳利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接地气演变流行语

杨艳利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流行词语“接地气”的源流及其演变

杨艳利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接地气”原是一个动宾词组,但随着其使用的日益频繁,原来的动宾词组词汇化了,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流行词语,新义也在不断增加。本文对“接地气”一词的演变、词汇化过程、流行的原因、语体分布以及篇章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考察。 通过网络搜索,我们发现“接地气”在大量出现的语体中经常被用于标题、导语、以及正文中。 2.用于导语或

关键词:流行语;接地气;演变;词义;用法

收稿日期:2014-12-05

作者简介:杨艳利(1989-),女,安徽阜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3-0031-04

“接地气”作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近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接地气”原本是一个动宾词组,随着人们的高频使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词语。本文拟对“接地气”一词的演变、词汇化过程、流行的原因、语体分布以及篇章功能等方面进行考察,以一斑窥全豹,以便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现代汉语的发展规律。

一、“接地气”语义的演变

(一)“接地气”的最初义

“接地气”最初并不是一个词语,而只是一个动宾词组。它是一个民间用语,意为大地富有无限气息和巨大能量,与大地之气相接。“接地气”是由动词“接”与名词“地气”组成的动宾词组。在这里,“接”就是连接、交接、接触的意思,其词义很容易理解。我们重点考察“地气”一词。“地气”的字面意思是大地之气或地中之气。“地气”一词在《辞海》中是这样释义的:

一曰“地中之气”。其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升腾”。

二曰“不同地区的气候”。出自《周礼·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接地气”就是接地中之气,或者说要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引而申之,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中,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相接,才有春暖花开,才会出现生机蓬勃的状态。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也收录了“地气”一词。在福建客家方言和胶辽官话中“地气”是指风水,如鹿桥《未央歌》中“借他只看准了三分寺外这块地气”;而在湘方言、闽方言及西南官话中“地气”是指地表的气温,如王雨谷《今夜月圆》中“今春地气暖,花骨朵竟绽了”。

百度百科对“地气”一词进行了分类释义,它的释义如下:

上述所引义项较多,但大地之气应是“地气”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就有关于“地气”一词的语料,如:

(1)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庄子《庄子》)

(2)废庭坏殿,基上草生,地气自出之也。(王充《论衡》)

(3)窃见往者赤黄四塞,地气大发,动土竭民,天下扰乱之征也。(班固《汉书》)

现代汉语中“地气”的例子也比较多,例如:

(4)无知的植物只知生长,只崇拜露水、阳光和地气,谁的话它们都听不懂也不想听懂它们只听老天爷的话。(李汉荣《丝瓜与葫芦》)

(5)站在江北早儿坡的小堰塘旁边,四面八方是潮湿的炎热的地气。(虹影《饥饿的女儿》)

(6)她是小脚,常抱怨八层楼上不沾地气,所以腿肿。(张爱玲《小团圆》)

从上面的语料可以看出,“地气”一词在古代就已经产生。弄清楚“地气”的意思之后,我们再看“接地气”的意思。从字面上看,“接地气”就是指挨着地面接收大地之气,这是“接地气”的本义。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指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即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但是在古汉语语料中我们没有找到有关“接地气”的例句,这说明“接地气”这一短语是近代才出现的。

我们考察了北大ccl语料库,发现在北大ccl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收录的有关“接地气”例句不多,仅有几例,如:

(7)病家不接地气,故阴阳不通。是之阳气自行消长,而症候随之消长。嘱病家每日赤足走路,半时辰即可。(刘纯《短命条辩》)

(8)我们的办公室在一楼,有人说,一楼的房子接地气,接地气的意思是说,这间房子格外潮湿,晚上尤甚。(王小波《白银时代》)

(9)另外,我们可以接地气,这个地气它也是给我们阴气,给我们阴离子一个很重要的矿产。(别样人生《如何采吸阳气 如何采吸阴气》)

(10)另外我们要多接地气,多吸阴气,多饮地下水,井水,矿泉水。(杨力《百家讲坛》)

在这些例句中,“接地气”所使用的均是它的本义,即接地中之气,这时的“接地气”仍是一个固定短语,并没有词汇化,发展成为一个词语。

(二)“接地气”的词汇化

近年来“接地气”广为流传,至2012年成为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这也说明它的使用频率之高。并且“接地气”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语言交际的需要,又增添了一些新义,例如:

(11)大陆学者研究大陆思想史,尤其是近现代思想史,即处于“接地气”位置,本来是应该能以自己的语言,提出自己的问题的。(朱学勤《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

(12)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在进行走基层接地气采访时,应当切忌走马观花和切忌转弯抹角,同时在进行走基层接地气采访过程中,应当采用平等和温和的采访态度、注重走基层接地气时的采访用语以及选择正确的采访内容。(《中国知网》)

(13)云南“职业教育接地气”的成效如何?“职业教育接地气”之事以前是否有过,后来又如何?(《中国知网》)

(14)《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火爆全国,根源在于其故事接地气,情感真挚,激发了大众共鸣。(《中国新闻网》)

(15)接地气的商业项目,是能赚钱的项目,但毛利率其实不高。(《钛媒体》)

(16)深圳龙岗区评选道德讲堂十大案例,各式新颖的活动形式让人感叹,道德讲堂里的活动不是乏味的、空洞的、说教性的,而一个比一个接地气,有味道。《深圳晚报》

(17)王杰,这名懂得接地气的研究生,从分配到煤矿的第一天就把身子沉到了条件最艰苦、劳动强度最大的生产一线,与文化程度低但工作经验丰富的普通职工一起摸爬滚打,用实实在在的工作验证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冯俊、徐广平《接地气的研究生》)

从例(11)到例(17),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的“接地气”已经词汇化了,它的意思已与“地中之气”这个义项不同了。在使用过程中,“接地气”增加了许多新义。如例(11)“接地气”的意思是对于近代思想史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用自己的语言提出自己的问题,例(12)“接地气采访”就是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直面问题的采访,例(13)“职业教育接地气”是指职业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例(14)“接地气”是要符合大众的口味,例(15)“接地气的商业项目”是指针对人民大众的商业项目,例(16)“接地气”是指真实、贴近实际,例(17)“接地气”则是脚踏实地的意思。从这些例句可以看出,各行各业中“接地气”大都含有真实客观、反映现实、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符合规律等意义。从例句可以看出“接地气”在使用的过程中已经词汇化了。判断一个短语是否成词要看它作为一个整体语义是否发生变化,作为短语的“接地气”拆开后组成成分的词义不变,但是当“接地气”成为词语之后,它作为一个词语有自己的意思,与拆分开的词素义不相同。

在百度百科中“接地气”有八个义项,分别为:①民间用语,大地里的力量。大地的气息。顺乎人理,接其自然。②电工测量里的专用术语,在测量电缆线间或变压器、电机等绕组绝缘值时为防止静场电压对测量的影响将兆欧表的一个接地端钮接电缆外套或电器的外壳。③生活环境中的俗语,在高空或深海等远离地面的环境里长期逗留中间接地回到地面,称接地气。④在政治、艺术等领域,指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⑤特定情况下也指盗墓的行当。⑥可表示口语中的“靠谱”。⑦土气。⑧贴近生活。

在百度百科所列的这八个义项中,第一个义项是“接地气”的本义,而②则是一个专业术语,③④⑤⑥⑦⑧则是由本义衍生而来。此外,①②③是短语“接地气”的义项,而④⑤⑥⑦⑧则是词语“接地气”的义项。“接地气”一词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几乎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在社会上使用的“接地气”一词多指语义④和⑧。释义④“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总而言之,就是贴近实际生活。

此外,在现代生活中,“接地气”一词在流行过程中的泛化也表现为由修饰物到修饰人,例如:

(18)最近,有人问冯小刚如何做电影,冯小刚很有感触地说,他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接地气”。(《南海网》)

(19)赵本山自认一群农村人拍这样一部农村的戏——《乡村爱情4》还算有把握。“我们这种接地气的人,观众比较喜欢。”(《南海网》)

在例(18)(19)中“接地气”是指艺术家比较能够了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其作品反映了百姓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说某人接地气,一般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他能够了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或者对现实社会比较了解,且接触的事物比较多;二是说这个人不浮躁,沉稳,很平易近人,与乡土很亲近;三是说这个人很土气。若要正确理解它的意思,还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分析。若是说某个干部接地气,一方面是说其人能踏踏实实工作,关心群众疾苦,注重解决有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反映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另一方面是说这个人平易近人。而说某个人长得接地气则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褒义的,表示这个人很亲切、自然、随和,一种则是贬义的,表示这个人有点土气。

当然,有“接地气”这一短语来指称某一人、物或现象,那么就有表示和它相反意思的词语——“不接地气”。俗语中“不接地气”一般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这种影响更多的因素来自于人的心理作用。而当我们说某事或某物不接地气时则是指它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例如:

(20)不接地气、远离现实一度是央视春晚的软肋,也是备受公众批评的一大靶子。后来央视春晚吸收草根明星加盟,不止是吸收新鲜血液,换换风格、变变作料,更想传递一种对底层的人文关怀。(《中国青年报》)

在这里“不接地气”指的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为群众所不喜欢的意思。有时说某人“不接地气”,是指这个人不是很好相处,给人以疏离感或者说这个人办事不靠谱,而说某个人说话“不接地气”是指这个人说话不靠谱,说大话等。说某人长得“不接地气”,是指这人有怪癖、不随和,带有贬义。

二、“接地气”流行的原因

(一)语言表达的需要

Geeraerts认为语言变化总的动因是表达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表达性指人们表达事物的需要,有效性指选择语言手段去实现交际意向和表达意向,而表达性是语言演变的首要因素。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发话人为表达和交流信息,或者想给受话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表达情感等,往往会采用一些较好的语言手段——避免释义或复杂词汇,创造隐喻、转喻或省略等,以实现交际的有效性。“接地气”这一词语很鲜活,符合人们追新求异的审美心理。趋新避俗是人们所共有的审美心理,语言感受也不例外。语言是人们共同创造的,在交际过程中,新词语不断被创造出来,其中的某些新词语影响越来越大,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接地气”一词的流行也是如此。

(二)人们情感诉求的折射

“新词语折射着社会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了一定的民众心理。”[5]“接地气”新义的产生是人们思想的一种折射和心理的变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际范围的扩大,人们在选词上喜欢用旧词表新义。

(三)新媒体传播与从众心理的趋使

“接地气”的流行也和传播手段及人们的从众心理等因素有关。新词语产生后,它的传播需要一个过程。在它传播的过程中,传播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新词语能否流行起来,主要看它流传的范围、使用频率及人们所熟知的程度,而互联网、电视、报纸及其他手段的发达,尤其是网络传媒的普及为新词语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所以“接地气”这一固定词组短时间内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网络传媒功不可没。此外,流行语形成和人们的从众心理有关。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当某一新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被某一部分人经常使用时,有一些人为了不脱离群体,也跟着使用,这也为“接地气”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提供了可能。

三、“接地气”的语体分布及篇章功能

(一)“接地气”的语体分布

语体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书面语体又分为法律语体、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新闻语体、网络语体七种。通过北大ccl语料库及网络搜索有关“接地气”的例句,我们发现其经常出现于政论语体、网络语体、新闻语体中,偶尔也会出现于文艺语体中,在我们的口语语体中也经常使用。这是因为它的语义符合当前社会各界关注民生、贴近现实的实际,且形式简短,仅仅一个动宾词组就能反映出丰富的内涵。

(二)“接地气”的篇章功能

1.用于标题

“接地气”经常用于新闻语体的正标题、副标题中,例如:

(21)安徽师大: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方法“接地气”(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4年11月10日)

(22)《战神》首播创收视记录

“这个兵痞接地气”(《城市晚报》第A09版:娱乐 2014年9月21日)

(23)接地气才能有生气(中国知网)

(24)春晚团队“接地气”拍记录(《光明网·文化专题》2011年12月17日)

(25)不深入基层勤接地气,就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最新变化,写不出鲜活可感的新闻;而天线架不高,不能站在更高的政策背景下……(中国知网)

3.用于文中

(26)《蓝色骨头》点映结束后,顾长卫称赞该片是一部“大师级水准的电影”:“《蓝色骨头》看得我有点激动,没想到崔健拍出的片子这么年轻、接地气。”(《三秦都市报》)

(27)如果说小清新是《失恋33天》特有的气质,那么接地气就是它内容的品格,成为它区别其他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中国知网)

综上所述,“接地气”本义是接地中之气,或者说要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在现代汉语中通过词义的发展演变,是指要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确保政府的办事效率,干部就要多下基层,多接地气;改革新闻写作文风,确保新闻的鲜活性,记者就要多接地气;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作家艺术家就要深入生活,多接地气。“接地气”的这种延伸义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准确地表达了人们的心声,其成为流行词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859205.htm.

[2]新城先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尹红梅.做新闻如何“接地气”[J].记者摇篮,2013(5):5-6.

[5]楚超.新词的产生与经济社会的变化[J].经济师,2011(12):128-131.

[责任编辑文川]

猜你喜欢

接地气演变流行语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