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论纲

2016-01-20李国泉

理论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意识形态文化自信

摘要: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内容丰厚、系统深刻,涉及战略地位论、指导思想论、工作导向论、重点任务论、基本方针论、发展动力论、建设主体论、政治保障论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建设;意识形态;中国精神;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1-0085-05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研究”(15AKS003);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研究”(15ZDA002)。

作者简介:李国泉( 1988- ),男,广东湛江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内容丰厚,涉及战略地位论、指导思想论、工作导向论、重点任务论、基本方针论、发展动力论、建设主体论、政治保障论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丰富的内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战略地位论

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习近平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树立了新的文化建设战略地位自觉。

对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习近平从三个方面作了说明。首先,文化建设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独特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1]因此,通过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价值观念的信念和追求,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而且,文化建设本身就是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一方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灵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3]164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极大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经济进步、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另一方面,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强大动力。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4]不仅如此,中国梦的实现还离不开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文化建设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乎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内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着重强调了文化建设有助于解放思想和凝聚共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对于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深刻阐明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要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道德支撑法治文化”,[5]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在他看来,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实现从严治党的关键在于利用先进思想文化引导共产党人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6]

二、指导思想论

以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关系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习近平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殷切期望。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显著特征。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越是多元、多变,就越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弘扬主旋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指导,发挥其主旋律、主心骨作用,从根本上讲,也就是要不断巩固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地位。“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这是习近平在日益复杂的斗争形势下对意识形态工作所作的新定位,揭示了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相得益彰的关系,凸显了后者的极端重要性。他进一步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2能否实现这个根本任务,不仅关乎文化建设的全局,而且关乎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必须抓紧、抓好重点人群和关键阵地的工作。就这个问题,习近平要求,一是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原原本本地学懂和领悟贯彻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8]其中,他认为特别是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思想武装,“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9]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两次集体学习。二是提出把互联网舆论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努力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掌握网上舆论战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习近平阐释了“两手抓”的思想:一手抓“融合”,以内容为根本推动传统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0]一手抓“管理”,善于利用新技术和网络传播规律抢占舆论高地,重视网上意识形态斗争,组织力量对各种违背主旋律的错误思潮进行批驳,切实提高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三是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任务,必须抓好这块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习近平认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1]为贯彻落实这个精神,党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把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来部署推进。[12]

三、工作导向论

“为什么人”的问题,揭示了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是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旨归。习近平指出,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

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但无论形势怎么变,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原则不能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13]25在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雏形,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了谁”这个价值性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使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指的是文化建设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群众标准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终极标准。习近平揭示了这个导向的具体内涵,也即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当作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要求。在文艺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更是强调它是决定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4]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关键在于做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目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需求表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复杂特点。面对这个新情况,习近平指出,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让人民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是时代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为此,他认为必须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164

四、重点任务论

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其目标包括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论,也即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有重点地带动全局的发展。针对当前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揭示了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应当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认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必须不断为其注入新能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15]其中,特别是要重视弘扬焦裕禄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革命精神,它们是党和国家永远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多次强调,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必须不断重温这段历史,同时利用好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发扬光大。第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推进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习近平指出,“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181寄托着每个中国人的美好夙愿;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6]为此,必须把弘扬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以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为关键,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政策制定、制度保障”[3]164等方式,使全体社会成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就旨在将这项工程推向深入。第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习近平把它提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它不仅对于个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而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突出优势、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和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认真汲取其思想道德精髓,“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17]11重点做好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美德的传承发展。此外,他还多次重申要把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同时通过加强研究和利用来传承历史文脉、让历史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3]161第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和引领时代风气。改革开放后,我国文艺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铸就了大量反映真善美的作品,为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贡献突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文艺创作的趋利化、通俗化也变得较严重。为此,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14]为不断开创文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共中央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对文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第五,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批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得以顺利实施,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新阶段,党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并明确提出“要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8]其中,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更加关注农村、民族和贫困地区,重点保护困难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有必要强调的是,这五大任务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它们共同服务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任务。

五、基本方针论

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对一系列基本方针的遵循。如果没有这些方针的正确规范和指导,文化建设就可能偏离轨道,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习近平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当始终遵循以下方针:一是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的方针。弘扬主旋律,就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合多元社会思潮,努力弘扬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等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关于弘扬主旋律的内在依据,习近平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7]3提倡多样化,就是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14]毋容置疑,思想文化的多样化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方针。文化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的事业,文化产品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决定了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体现公益性原则。而另一方面,文化产品本身还具有商品属性,应当注重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对此,习近平告诫人们,文化创作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优秀作品应当既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又在市场上受到大众的欢迎。三是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的方针。中华文化在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多向多元发展,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习近平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他主张要科学分析、批判继承中华文化,“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1]而继承的目的在于发展和运用,习近平认为必须坚持以古鉴今,而不能搞厚古薄今,重点是要做好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9]四是树立文化自信与借鉴其他文化相结合的方针。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体现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和价值体认,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而这种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又得益于中华民族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习近平说:“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17]9但学习只是一种手段,推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互容、互鉴、互通,要坚持从我们国家的具体需要出发去正确取舍,学会择善而从、而不能囫囵吞枣。与此同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还内在地包含了要充分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3]162

六、发展动力论

改革创新是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根本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在习近平看来,新形势下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文化领域改革,攻克文化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0]对于文化领域改革而言,也开始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矛盾和问题多发叠加。在这种条件下,要为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并把“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总体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3]533此后,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习近平也多次对此进行阐发。这些深刻认识表明党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对妨碍文化改革发展落后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

概括起来,这些丰富思想主要包括:在改革的总要求上,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3]512513在改革的特征上,强调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构成,凸显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关联性;在改革的原则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定文化发展道路自信,注重优先保证社会效益,“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21]85在改革的目标上,强调围绕“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分目标来做好工作;在改革的方法上,强调要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在规律,“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1]37在改革的主体上,强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把中心环节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明确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在改革的保障上,强调党的统领和指导是决定文化体制改革成败的根本保证,成立中央专项领导小组和制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七、建设主体论

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涉及实践主体也即建设主体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是包括精神财富在内的所有财富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习近平极力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

中国人民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凭借自身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相信和依靠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一条至关重要的经验,没有广大群众的创造、支持、参与,我国文化建设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形成人人参与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习近平提出的期望和要求。在他看来,无论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还是弘扬中国精神、培育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因为,人民是文化建设的践行主体和力量源泉,任何文化建设活动都要以群众的实践和生活为基础,否则它就只是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习近平在谈到文艺创造时深刻论述道,“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14]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13]24也就是要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实践舞台,让所有文化创造的源水活头充分涌流。

应当指出的是,凸显人民这个群体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关键人物的价值。相反,习近平对榜样人物、领导干部、知识分子等“关键少数”寄予厚望,期待他们能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先导作用。他反复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干部、道德模范、公众人物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引领风尚。与此同时,广大知识分子的自身特质及知识优势,决定了他们也是文化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3]127要努力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这是习近平对知识分子与文化建设关系的基本观点。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他指出,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在论及文艺问题时,习近平更是强调,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需要依靠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培育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总之,只有用“关键少数”来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欣欣向荣。

八、政治保障论

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这项工程得以健康有序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习近平主要从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文化法律制度两大方面论述了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亟需做好的保障工作。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命脉所在,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所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首先体现在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对此,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1]86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全党动手,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把党管意识形态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党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习近平阐释道:“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17]13应当说,在当代中国,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对于其他文化建设工作也不例外,能否坚持党的领导对工作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要巩固党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领导文化工作的能力。这需要我们党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但最根本的是要在文化治理中有机结合党的主张和人民的诉求,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带领广大人民共同推进文化发展繁荣。

此外,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文化法律制度也是文化建设工作得以成功的有力支撑。这个保障条件与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内在统一的。正如习近平所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22]49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而另一方面,文化法律制度反过来又能为党进行文化治理提供规范性工具。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22]13会议还从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等四个方面明确了当前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的重点工作。

以上这八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内容体系。它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现阶段文化建设新鲜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宝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 人民日报, 2014-10-14

[2]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 人民日报,2013-11-2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 人民出版社,2014∶16-17

[5]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1)

[6]习近平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强调: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N]人民日报,2015-01-13

[7]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3

[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3∶8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10]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N]人民日报,2014-08-19

[11]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12]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

[1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15]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N]人民日报,2013-06-01

[1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4∶4

[1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4

[18]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 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N]人民日报,2014-12-03

[19]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4∶101

[20]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

[2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宇辉】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意识形态文化自信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