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外治乳腺增生的临床进展

2016-01-20刘娜王鸿章武亚涛王玲玲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21期
关键词:乳腺增生

刘娜 王鸿章 武亚涛 王玲玲

【摘要】中药外治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报道很多,组方也多种多样,敷贴部位多变,通过总结近十年的文献,对目前常见的中药外治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疗效,一方面希望能够为临床工作者在治疗该病并决定选用中药时提供参考和比较,另一方面希望为中药外治法治疗此病提供思路。希望可以促进新剂型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中药外治;乳腺增生;敷贴部位

【中图分类号】R27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1-34-04

乳腺增生是乳房最常见的疾病,以乳房疼痛和肿块为临床特征,经前加剧而经后减轻,好发于2040岁左右的妇女。属中医“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等范畴,临床多从肝气郁结,冲任失调,痰气互结,气滞血瘀辨证论治,中医外治法治疗该病具有悠久的传承,使用方便,外用可使药力直达患处,亦可作用于经络穴位,故作用较内服更加明显,为探讨外治法的规范化治疗,现总结近10年的临床治疗如下。

1乳房局部用药

马民等以活血散结中药药贴(玫瑰花、橘核、丁香、当归、乳香、肉桂、麝香、冰片等)外用选择肿块和痛点显著处;对照外用散结乳癖贴膏配合乳康片内服。徐利等将九香虫、鹿角胶、淫羊藿、白附子、延胡索、橘核、皂角刺等13味中药制成乳增宁贴膏治疗乳腺增生,对比散结止痛膏的疗效。郭智涛等观察蜂房方(由炙蜂房、公丁香、荜茇、细辛、制乳香、制没药、姜黄、生半夏等药组成)外敷乳房治疗乳腺增生与神威膏微火化开外贴或乳核散结片(柴胡、当归、郁金、昆布等)对比。陈刚用复方灵仙膏(柴胡、八月札等23味药,加上月桂氮酮,红外陶瓷粉)治疗乳腺增生。魏馨林观察外用乳腺康贴剂与口服三苯氧胺治疗效果。刘世泽等观察乳腺康贴剂(猫爪草、元胡、天葵子、山慈菇、凤仙子、香附、皂角、木鳖子、三棱、橘仁)通过乳房帖敷靶向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何清源等用乳癖消熨剂(将蒲公英等15味中药混合)治疗与乳癖克贴对照。黄瑛观察常规对症(口服乳宁颗粒、三七片、维生素E等)治疗,加土豆外敷土豆外用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张丽芬采用外用散结乳癖贴膏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患者。徐晋观察局部敷贴安乳消痛贴(炙川草乌、肉桂、桂枝、地龙、五灵脂、制乳没、冰片、甘松、制南星、仙灵、仙茅等)与口服逍遥丸,或外用乳癖消贴膏对比疗效。柴妤等观察舒乳散贴膏(由官桂、公丁香、生南星、生半夏、樟脑、山柰、威灵仙、白芥子、猪牙皂、白胡组成)外敷乳房肿块或疼痛部位;对照口服三苯氧胺。杨小清等以乳康酊(主要由广西血竭、香附、莪术、三棱、山慈姑、王不留行等组方)涂擦患处,对照口服复方芦笋胶囊。

总结文献13篇,治疗患者864例,有效825例,总有效率达95.49%。局部用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且活血散结中药药贴外治,不仅通过皮肤、肌肉渗透和穴位刺激直达病灶,而且通过循行于乳房的肝、胃、冲、任等经络,作用于全身以改善乳房血运,产生止痛、消肿散结及反射性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2穴位

杨兵文等采用神阙消癖散脐部外敷治疗乳腺增生对照三苯氧胺口服。王群内外合治予中药敷贴神阙穴(淫羊藿、巴戟天、制香附、莪术、水蛭、郁金、丁香)结合口服中药乳腺增生方,对照中药敷贴神阙穴及口服中药乳腺小叶增生方。王小平等采用自制中药敷贴(由炙香附、延胡索、水蛭、鹿角等)治疗,敷贴于乳房阿是穴、神阙穴,对照口服乳癖消片。罗纪峰用药物穴贴(生南星、千金子、马钱子、松香、适量药油等)贴于太渊穴治疗乳腺增生症。裴晓华等用散结乳癖膏贴敷双侧乳房阿是穴。甄旭等观察采用不同的自制中药贴(由乳香、没药、昆布、海藻、牡蛎、香附、柴胡、白芍等加减)辨证分型贴敷,取穴以乳根、肝俞、太冲、膻中、章门、期门、足三里等为主穴,随证加减;对照服用中成药乳癖消片。卢锦花用乳腺贴治疗乳腺小叶增生患者,敷贴膻中、气户、期门、乳根、足三里及局部阿是穴。焦乃军用大黄蛰虫丸穴位(气海、关元及局部乳房阿是穴)贴敷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对照组服用逍遥丸。甄旭等将乳香、柴胡、牡蛎、海藻、香附、昆布等药物用穴位敷贴,根据辨证分型敷贴在乳根、太冲、膻中、肝俞、期门等处,对照选定有效穴位单纯应用穴位敷贴治疗。郑杉等采用四逆散加艾叶敷贴剂进行穴位(乳根、期门、阿是穴)敷贴治疗。吕志龙运用针刺穴位得气后出针立即贴上中药帖敷(将制南星、三棱、莪术、冰片制成药膏,取气海、关元、太冲、足临泣及乳房局部阿是穴)治疗乳腺增生。张婷素口服逍遥丸配合穴位敷贴对照组口服逍遥丸,取天池、膻中、屋翳及肿块处,用穴位敷贴贴压。商艳慧等针灸取穴以乳头为中心沿乳腺导管向结节方向阿是穴、屋翳、膻中、期门、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配合耳穴取肝、乳腺、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下、三焦、肾上腺。

总结文献13篇,治疗患者797例,有效728例,总有效率达91.34%。在穴位敷贴治疗时,起作用的主要是药物的辛味而非其寒热之性。穴位敷贴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本身药理作用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作用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腧穴处皮肤对药物的辛味刺激产生了应答。现代针灸研究发现,穴位的作用与其所处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穴位所处的解剖结构与妇女的内生殖器官子宫和卵巢位置相近,通过神经内分泌的作用途径,传导兴奋至中枢神经系统,再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影响妇女内分泌周期,从而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作用。研究提示中药敷贴疗法单独应用,能够消除或减轻乳房疼痛,减少乳腺增生肿块及分布范围。

3红外线加中药离子导入治疗

熊文予外敷中药配合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乳痛康贴(金银花、大黄、黄连、黄柏、冰片、乳香等)敷贴,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配合轻柔、舒缓的音乐。杨一丁等采用中药超微粉(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沉香、白芷、三棱、莪术、冰片、皂刺、穿山甲)外用制剂治疗,再以IDP灯照射治疗;对照辨证内服中药治疗。杨军等采用JY22320型红外线乳腺治疗仪中药(乳没、当归、红花、血竭等)离子导入外治。王小平采用乳腺贴贴敷于乳房增生病变部位及穴位治疗;对照乳腺贴安慰剂贴敷于乳房增生病变部位及穴位。endprint

总结文献4篇,治疗患者686例,有效625例,总有效率达91.11%。远红外线的热效应和使人体共振吸收后主要产生以下几方面功能:激活生物大分子的活性;使生物体的分子能够被激发而处于较高振动状态;促进和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消炎,消肿的作用;镇痛作用。红外线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主要通过红外线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的局部吸收,增加药物在患处的浓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起到良好的局部治疗作用,故此为一种促进药物吸收的局部外治疗法。

4加用内服药物

邵沛观察中药理气化痰散结汤内服配合乳腺治疗仪(美迪克中药片)外用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对照口服乳癖消片。娄海波等用内(柴胡等11味药)外(甘遂、木鳖子、草乌等)兼治治疗乳腺增生病。罗雪冰采用内服消癖饮,外用中药大膏药(乳腺增生疼痛、肿块部位外敷)治疗。冯春芳等内服静心溶癖口服液,外贴溶癖散。耿素华以血府逐瘀汤加减用药,煎后药渣再次加水煮开,以毛巾热敷患处治疗;对照组以三苯氧胺口服。张永武予柴贝乳增汤(柴胡、青皮、浙贝母、瓜篓皮、白芥子、香附、白芍、元胡、穿山甲、三棱、莪术、甘草)加减口服,外敷(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白芷、赤芍、红花)水煎用小毛巾沾药水温敷肿块部位。景晓丽等观察口服乳消汤(柴胡、橘核、浙贝母、山慈菇、穿山甲、王不留行、三棱、莪术、延胡索、青皮、白芍)并外用中药(皂刺、蒲公英、路路通、乳香、没药、红花、川楝子、香附)热敷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对照组口服乳癖消片并外用10%硫酸镁水溶液热敷治疗。巨超龙等观察中药冲和膏掺桂麝散局部外敷、汝快欣片内服合用治疗乳腺增生症;与三苯氧胺片口服对照。吴心芳等中药内服(炒柴胡、郁金、白芍、夏枯草、当归、荔枝核、橘核、三七、香附、地龙、肉苁蓉)外敷(白芷、蒲黄、冰片等)疗法治疗。徐勤采用外敷用天冬素和逍遥丸,乳腺治疗仪治疗,口服乳增宁胶囊;对照口服乳增宁胶囊,逍遥丸。申艳梅等采用乳癖汤(由柴胡等11味中药组成)口服配合消癖乳罩(柴胡等9味中药)敷患处治疗乳腺增生病;对照口服乳核散结片。吴秀青内服自拟疏肝化痰祛瘀汤(柴胡、当归、丹参、赤芍、青皮、陈皮、郁金、穿山甲、白术、浙贝、茯苓、生牡蛎、夏枯草、半夏、天花粉、香附、全瓜萎、橘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局部肿块或疼痛部位以自拟乳消散(木鳖子、藏红花、穿山甲、莪术、赤芍、土贝母、海藻、血竭、皂角刺、麝香、冰片、全蝎、蜈蚣等)外敷。曾安贵等口服自拟中药基本方(柴胡、当归、王不留行、半夏、通草、桔梗、红花、皂角刺、浙贝母、桃仁、炮甲珠)加减及外敷自拟散结膏(炮甲珠、活血藤、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水蛭、五灵脂、蟾酥、川芎);对照口服乳块消片,逍遥丸。王宁双乳局部(患者结块明显处或乳腺红外线检查仪显示患者病变处及患者疼痛点)外敷散结乳癖膏合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李平等观察逍遥散加减合芒硝外用治疗乳腺增生。

总结文献15篇,治疗患者1907例,有效1825例,总有效率达95.70%。提示乳腺小叶增生症以中药内服加治疗仪外用较单纯外用、内服中成药疗效显著。但是较乳房局部用药的有效率无明显增加,考虑患者依从性,可以推广乳房局部用药。

早在清代吴师机通过外治法的应用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人体的皮毛腠理与五脏六腑相通,将药物施于体表,其有效成分在直达患处改善局部症状的同时经皮肤吸收作用于相关脏腑,调节脏腑功能。选择外用制剂需要考虑到结合现代透皮理论及技术,经皮吸收的局限性在于吸收面积小,必须保证一定的透皮吸收速率,才能保证药物的治疗浓度。因而,克服皮肤及粘膜的屏障作用,促进药物在一定时间内透皮渗透,是药物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关键之一。

目前,中药外用法主要是以汤剂、膏药、药水为主,多选取有活血化瘀,理气消痰,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组成方剂,以起到祛痰瘀,通经络的作用。中药外用法的制剂多是用固定方药,故不能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发现,中药外用法消痰瘀只能治标,而治本是口服效果最好。我们认为中药外用法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研究并配制一些具有更好疗效的方剂,或是进行技术改进,使药力能够更快更多的到达患处,以提高疗效。endprint

猜你喜欢

乳腺增生
绝经后女性乳腺增生运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分析
中药外敷结合磁疗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观察
护理干预对提高乳腺增生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分析
乳宁颗粒联合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分析
低频治疗仪联合中药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150例分析
药物联合综合心理干预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观察
蔡国良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经验浅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乳腺增生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