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至2014年参加卫生部血铅检测室间质评结果回顾分析
2016-01-20余晓刚颜崇淮
余晓刚, 颜崇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2010至2014年参加卫生部血铅检测室间质评结果回顾分析
余晓刚,颜崇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分析2010至2014年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血铅检测室间质量评价(EQA)的成绩,探讨稳定和提高血铅检测质量的因素,为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偏差、能力比对(PT)得分和Z比分数对2010至2014年7个批次35份EQA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析2010~2014年5年内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血铅检测EQA的成绩,偏差符合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要求,均属在控范围;能力比对得分均为100%;Z比分数< 2.0,均为满意。结论本实验室的血铅检测系统完全胜任大批量样本的检测需求。在EQA统计中,Z比分数能更好剔除离群值的影响,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参评者的检测水平,可作为新的EQA统计方法。
关键词:室间质量评价;血铅检测;偏差;Z比分数
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1673-8640(2015)02-0191-04R446.1
文献标志码:码:A
DOI:10.3969/j.issn.1673-8640.2015.02.021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retrospectively blood lead measurement results in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EQA)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from 2010 to 2014, and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which can stabiliz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lood lead measur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quality control. MethodsA total of 35 EQA results in 7 batches from 2010 to 2014 were analyzed by bias, proficiency testing(PT) score and Z score. ResultsThe results of bias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within the range of quality control. The PT score was 100%. The Z score was <2.0 as satisfaction. ConclusionsThe blood lead measurement system of our laboratory is qualified and suitable for determining large-scale samples. The Z score can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outliers, thus reflects the contestant′s levels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It can be used as a new EQA indicator.
基金项目:科技部973项目(2012CB525001);环境保护部行业公益性项目(2013467048);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124119a1400)
作者简介:余晓刚,男,1973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微量元素分析及质量管理。
收稿日期:(2014-10-08)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blood lead measurement results in ea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from 2010 to 2014YUXiaogang,YANChonghuai.(ShanghaiKeyLaboratoryofEnvironmentalandChildren′sHealth,XinhuaHospital,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Shanghai200092,China)
Key words: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Blood lead measurement;Bias;Zscore
近几年,全国各地“血铅超标”事件频发。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血铅检测的需求也显著增加。但是由于许多实验室不能提供准确、可信的血铅检测结果。同一份样品在多个实验室检测所得的血铅结果差异巨大,由此引发的投诉和医疗纠纷事件频繁发生。不准确的血铅测定结果不仅会造成铅中毒的误诊和误治,错误引导患者接受医学干预,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和经济负担;还会引发群众对医疗机构的失信,更严重的是有可能干扰国家铅中毒防治策略的制定[1]。
本实验室自2010年起参加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制定的实验室血铅检测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活动,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对血铅检测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我们对本实验室参加全国血铅检测实验室EQA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偏差和Z比分数作为分析指标,制订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提升实验室检验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材料和方法
一、样品
室间质评全血样品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统一发放, 2010至2014年共发放7批次35份质控样品。
二、检测方法
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质控样品随临床标本一起测定。
三、评价方式和标准
1. 传统的EQA统计(1)偏差:实验结果按方法原理分组后,以本组的中位数作为靶值,计算实验室测定结果与靶值的百分差值(常被称为偏差),通过的标准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法案(CLIA′88)能力验证可接受范围;(2)能力比对(proficiency testing,PT)评分方法:针对某一项目的PT得分(%)=该项目的可接受结果数/该项目的总测定次数×100,PT=100%为合格;PT=100%,当前性能解释为满意;连续3次当前性能解释为满意,则累积性能解释为成功。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7软件统计2010年至2014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7个批次35份血铅质控样品的EQA成绩。
结果
本实验室2010至2014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血铅检测EQA回报成绩见表1、表2。7个批次35份质控样品的PT得分均为100%。当前性能解释均为满意,累计性能解释均为成功。
表1 2010至2014年质控样品检测结果及与
表2 2010至2014年血铅PT得分成绩汇总
注:*表示连续3次当前性能解释为满意,累积性能解释为成功
按卫生部《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试行)》的分级标准将血铅质控样品检测结果分为0~<100 μg/L、100~<250 μg/L、≥250 μg/L 3组进行偏差分析,结果见表3,其偏差离散度分析见图1。
表3 不同血铅浓度组的偏差范围和平均偏差
血铅浓度在0~<100 μg/L的质控样品其检测结果的偏差范围很大,而Z比分数能更好剔除离群值的影响,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参评者的检测水平,见表4。
图1 35份血铅质控样品检测结果偏差的离散度分析
编号本实验室结果(μg/L)中位数(μg/L)可接受下限(μg/L)可接受上限(μg/L)偏差(%)评价︱Z︱值评价20101170.057.917.997.920.9在控0.4满意20111180.975.035.0115.07.9在控0.2满意20121175.058.918.998.927.3在控0.5满意201221100.093.853.8133.86.6在控0.2满意20131351.058.718.798.7-13.1在控0.3满意20132450.062.522.5102.5-20.0在控0.4满意20141155.077.737.7117.7-29.2在控0.8满意
讨论
本实验室于80、90年代在沈晓明教授的带领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血铅检测方法[2-4]。曾作为美国威斯康辛全球血铅室间评估的参考实验室,也曾参加国家血铅质控品定值的活动。2010年本实验室作为普通实验室,连续参加5年卫生部血铅检测EQA活动,共参与7批次35份质控品的检测,35份质控品检测结果的偏差符合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要求,均属在控范围。PT得分均为100%,当前性能解释均为满意,累计性能解释均为成功。Z比分数< 2.0,均为满意。说明本实验室的血铅检测系统能胜任大批量样本的检测。
本研究结果显示质控品血铅浓度低于<100 μg/L时其检测结果的偏差范围很大,最大可达70%左右;而其Z比分数<2.0,均为满意。本研究发现其误差在20 μg/L左右,属微量,在临床上无意义。由此可见,偏差在反映离散度方面比Z比分数更灵敏。然而Z比分数能更好剔除离群值的影响,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参评者的检测水平[5],可作为新的EQA统计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参加EQA可发现自己实验室的不足之处,制订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提升实验室检验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宜群. 准确测定儿童血铅水平[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21(3):167-169.
[2]沈晓明,周建德,高晓岚. 微量血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血铅测定[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1994,11(4):43-44.
[3]余晓刚,颜崇淮,沈晓明,等. 血铅检测质量控制7年回顾分析[J]. 检验医学,2005,20(6):589-590.
[4]余晓刚,邹向宇,余晓丹,等. 血铅塞曼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J].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1278.
[5]赵海建,张传宝,何法霖,等.常规化学检测项目室间质量评价数据统计新方法探讨[J]. 检验医学,2013,28(7):625-628.
(本文编辑:龚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