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于34周早产儿的经口喂养管理效果观察

2016-01-20李琳琳陈京立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100730

山东医药 2015年28期
关键词:早产婴儿

李琳琳,陈京立(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100730)

小于34周早产儿的经口喂养管理效果观察

李琳琳,陈京立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100730)

摘要:目的观察小于34周早产儿经口喂养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35例,根据胎龄分为A组(<32周) 20例和B组( 32~34周) 15例。两组均接受相同标准的经口喂养管理。记录两组达到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的矫正胎龄( PMA),观察这两个时间点的喂养表现,记录喂养过渡时间、体质量增长率及住院时间。结果A组开始经口喂养PMA低于B组( P<0.05),出院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住院时间均高于B 组( P均<0.05) ;两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辅以恰当的经口喂养管理策略,小于34周早产儿可安全地经口喂养,不会对体质量增长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早产;婴儿;喂养;体质量;矫正胎龄

经口喂养经历,或在管饲喂养到经口喂养过渡期最大限度地通过经口进食摄取营养,与促进早产儿实现完全经口喂养和使其更早的出院密切相关[1~5]。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尽管矫正胎龄( PMA)<34周的早产儿吸吮形态和吸吮-吞咽-呼吸协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但其胃肠道机能已适应肠内营养,辅以适当的喂养支持策略和技术,或许可更早实现有效、安全的经口喂养[6]。本研究观察<34周早产儿经口喂养管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1~8月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收治的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35例,排除有影响经口喂养的先天性畸形、神经系统、胃肠道、心血管疾病的患儿。其中男21例、女14例,出生胎龄( 31.2±1.8)周,出生体质量( 1 569.14± 398.80) g,开始经口喂养PMA( 33.3±1.3)周,经口喂养过渡时间( 9.43±2.86) d,住院时间( 32.49± 16.20) d。依据出生胎龄分为A组(<32周) 20例和B组( 32~34周) 15例。A组出生体质量为( 1 444.75 ±383.32) g,B组为( 1 735±367.77) g,两组比较,P =0.031; A组无创通气时间( 14.55±5.23) d,B组为( 6.33±1.39) d,两组比较,P =0.044;两组性别、母亲年龄、呼吸机天数、吸氧天数、新生儿医学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均>0.05)。

1.2经口喂养方法两组均接受早产儿常规治疗和护理。选择统一20 mL注射器,套单孔橡胶奶嘴,按照医嘱奶量喂养患儿。喂养前从胃管抽取胃内容物,观察是否为残余奶及胃内容物的颜色、性质和量,以此为依据调整奶量,如有血性、咖啡色沉渣等异物,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人工洗胃。①建立最佳喂养环境。尽可能在安静条件下喂养患儿;喂养前30 min完成各项操作,保证喂养过程无干扰。②选择最佳喂养时机。确保患儿处于饥饿和安静-觉醒状态;喂养前更换纸尿裤并唤醒患儿。保证喂养前患儿处于能量消耗的最低阶段;如有需要,提供视觉、听觉或触觉刺激,帮助患儿做好进食前的准备。③评估患儿的基本生理状况。基础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呼吸形态、心率、生理指标、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和变化。④提供发育支持护理。将患儿用襁褓包裹好,抱于怀中或置于膝盖上,使患儿头、躯干与臀部成45°角,如患儿躺于床上或暖箱中,保持头高足低位,面对喂养者,以便观察;保持患儿头部位于身体中线,不向一侧倾斜;提供襁褓支持时,要将患儿双肘包裹于襁褓内,促进双手向身体中线靠拢。⑤经口喂养的实施。无呼吸机及无创通气支持后即开始尝试经口喂养。开始经口喂养前通过给患儿吸吮安抚奶嘴评价其吸吮情况,如有吸吮动作,则用20 mL注射器遵医嘱抽取母乳或配方奶后,套橡胶奶嘴让患儿直接吸吮;如吸吮动作缺如或吸吮力弱,则以注射器每次0.1 mL滴喂,观察患儿能否吞咽。

1.3观察方法记录喂养过程中患儿经口喂养表现,包括喂养成效(前5 min摄入奶量占医嘱奶量的百分比),喂养效率( mL/min),摄入奶量比(实际经口摄入奶量占医嘱奶量的百分比) ;记录开始经口喂养及实现完全经口喂养的PMA,计算经口喂养过

渡时间;记录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经口喂养表现比较两组开始经口喂养时、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成效、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经口喂养表现比较(±s)

表1 两组经口喂养表现比较(±s)

组别 n 开始经口喂养时喂养成效( %) 喂养效率( mL/min) 摄入奶量比( %)完全经口喂养时喂养成效( %) 喂养效率( mL/min) 摄入奶量比( %) A组 20  53.32±20.20 2.08±0.02 62.58±11.29 66.12±25.10 4.68±0.76 100 B组 15  64.81±27.08 2.54±3.29 74.74±12.75 79.07±24.70 6.57±0.02 100

2.2两组经口喂养进程比较A组开始经口喂养PMA低于B组( P<0.05),两组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完全经口喂养P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经口喂养进程比较(±s)

表2 两组经口喂养进程比较(±s)

注:与B组比较,*P<0.05。

组别 n 经口喂养过渡时间( d)开始经口喂养PMA(周)完全经口喂养PMA(周) A组 20  10.10±2.09  32.89±1.53*34.21±1.35 B组15  8.53±3.66  33.94±1.12  34.81±1.11

2.3两组体质量增长及住院时间比较A组出院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住院天数均高于B组( 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体质量增长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体质量增长及住院时间比较(±s)

注:与B组比较,*P<0.01。

组别 n  出院体质量( g) 体质量增长率( %)住院天数( d) A组 20 2 450.00±292.04* 25.83±5.44* 40.25±15.62*B组15 2 181.67±182.86  18.10±10.00  22.13±6.25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仍未形成真正适合早产儿的经口喂养临床指南,以指导何时开始经口喂养[7~10]。因此,有必要对<34周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进行观察。本研究依据早产儿生理状况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无呼吸机或无创通气即开始经口喂养的原则,予早产儿尽早开始经口喂养,喂养时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生命体征、面色、反应,发现异常即停止经口喂养。总的来说,对于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以严格的开始和停止标准尽早进行经口喂养训练,患儿体质量增长满意,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有研究表明,当早产儿出现经口喂养准备的指征时就应及时开始经口喂养,但NICU护士在为早产儿提供经口喂养实践时却经常无法做到这一点。一般来说,经口喂养被规定为2~3 h一次,也可在患儿呈现出暗示行为(手向口运动、觅食、咂嘴等)时进行,亦或综合上述两种条件而给予经口喂养的训练。医生决定开始经口喂养的时机,护士则主要负责在早产儿经口喂养过渡期增加其经口喂养的机会,直至患儿可完全经口喂养。如在需要喂奶时患儿临床状态不稳定或处于非觉醒状态下,NICU护士会遵守喂养时间而选择管饲代替经口喂养。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一篇回顾性研究指出,NICU护士不能做到经常提供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机会[2]。因此,护士在早产儿经口喂养过渡阶段,每日提供给他们的经口喂养经历是不确定的,而对生理稳定、喂养能力在进展的早产儿,以管饲喂养替代经口喂养而使他们错过经口喂养机会的情况,我们更不得而知。本研究通过尽可能地为早产儿提供经口喂养。记录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开始经口喂养的PMA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其出生胎龄的不同直接相关;完全经口喂养和经口喂养过渡时间无显著差异,证明经过早期的经口喂养锻炼,胎龄相对小的早产儿尽早开始经口喂养锻炼或可推进经口喂养进程。

经口喂养表现包括前5 min经口摄入奶量占医嘱奶量的百分比,喂养效率和经口摄入奶量占医嘱奶量的百分比[11]。本研究通过对胎龄<34周早产儿经口喂养情况进行管理和观察发现,尽管A组在出生体质量、无创通气天数、住院天数及开始经口喂养的PMA等方面与B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但两组在开始经口喂养时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表现并无显著差异。说明<32周早产儿也可依据其需要开始经口喂养,且喂养表现不差于32~34周的早产儿。

经口喂养需耗费能量,过度经口喂养可导致疲乏,影响早产儿的体质量增长[12]。衡量喂养策略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观察早产儿体质量增长是否满意。本研究两组体质量增长率均在正常范围,其中A组高于B组,说明小胎龄早产儿尽早开始经口喂养不会影响其体质量增长,甚至可能对体质量增长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早产儿的经口喂养应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原则。目前,一些研究提出通过给予口腔运动干预或口腔支持等方法,可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早产儿在尝试经口喂养训练时,护士都应密切地观察,逐步地尝试,保证喂养安全。

参考文献:

[1]Simpson C,Schanler RJ,Lau C.Early introduction of oral feeding in preterm infants[J].Pediatrics,2002,110( 3) : 517-522.

[2]Pickler RH,Reyna BA.A descriptive study of bottle-feeding opportunities in preterm infants[J].Adv Neonatal Care,2003,3 ( 3) : 139-146.

[3]Howe TH,Sheu CF,Hinojosa J,et al.Multiple factors related to bottle-feeding performance in preterm infants[J].Nurs Res,2007,56( 5) : 307-311.

[4]Pickler RH,Best A,Crosson D.The effect of feeding experience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preterm infants[J].Perinatol,2009,29 ( 2) : 124-129.

[5]《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 7) : 508-510.

[6]Breton S,Steinwender S.Timing introduction and transition to oral feeding in preterm infants: current trends and practice[J].Newborn Infant Nurs Rev,2008,8( 3) : 153-159.

[7]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Fetus and Newborn.Hospital discharge of the high-risk neonate[J].Pediatrics,2008,122( 5) : 1119-1126.

[8]Eichenwald EC,Blackwell M,Lloyd JS,et al.Inter-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variation in discharge timing: influence of apnea and feeding management[J].Pediatrics,2001,108( 4) : 928-933.

[9]McCain GC.An evidence-based guideline for introducing oral feeding to healthy preterm infants[J].Neonatal Netw,2003,22( 5) : 45-50.

[10]彭文涛.早产儿经口喂养准备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2010: 11-73.

[11]Pickler RH.A model of feeding readiness for preterm infants[J].Neonatal Intensive Care,2005,18( 4) : 17-22.

[12]MacDonald MG,Seshia MMK,Mullett MD.Avery's neonatology [M].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 and Wilkins,2005: 1620.

收稿日期:( 2014-09-30)

文章编号:1002-266X( 2015) 28-0088-03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R722.6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28.038

猜你喜欢

早产婴儿
艺术家婴儿推车
想要早产丰产 果树应该这么管
胎儿免疫反应可能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
早产“黄宝宝”的家庭看护
早产宝宝的奶粉喂养,不是件小事
教育儿嫂照顾早产宝宝
婴儿水,是哪路神仙?
胎儿免疫反应可能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婴儿为何会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