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6-01-20何朝龙

文教资料 2015年27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何朝龙

(扬州大学 校机关,江苏 扬州 225009)

1996年,我国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它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推动我国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素质,以及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重要意义。随着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们对高层次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教师选择在职教育不断完善自己。同时,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也对教育硕士尤其是在职教育硕士的发展提出新要求。虽然在职教育硕士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由一棵小树苗变成一棵参天大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得到各院校教师的认可,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攻读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可以让教师更系统地学习新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学科的最新成果,提升教育专业发展水平。但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教师通常是利用闲暇时间和寒暑假学习硕士课程,凡事都以工作为先,不能很好地平衡工作和学习。甚至某些教师存在一种偏见:做好一名中小学教师大学毕业就足够了,本科生已经能把教科书中的内容教给学生,攻读在职教育硕士只是混一个文凭。教师学习的出发点不一样,所得到的收获也会不一样。倘若教师不是从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方面提升自我出发,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教育课程的精髓,因此,如何兼顾工作与学习值得探讨。

(二)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研究生本身已拥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学习教育教学专业课程则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但是,现在某些院校不注重课程理论的学习,一味地强调教育实践,致使教师减少课程内容,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正如杨启亮在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解释》(2005)中所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殊性还被人们的经验遮蔽着,而面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人们只能就事论事作一些处理,于是陷入困境或者滋生偏见便不可避免。”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靠理论的指导,理论在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完善,从而继续指导实践,因此,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虽然现在在职教育硕士的学科领域在不断拓展,已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个专业,17个专业方向。但事实上这些专业方向远远不能满足在职教师的需求,据在职教师反映,课程的门数与内容均有减少趋势。所在学校会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开设课程,而在培养方案中所列的一部分课程根本不具备开设的条件,且选课的自由度较小,甚至有些课程内容不过是之前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过的一些课程内容的翻版。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如果不尽快解决,则会影响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会导致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功能异化而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

(四)规模与质量的矛盾。

自教育硕士设立以来,它的规模一直在扩大。据统计,招生人数由1997年的不足百人,到2001年突破5000人,达到6262人;2004年(05年入学)则突破万人大关,达到10422人,2005、2006、2007年稳定在1.1万余人; 截止到2007年3月,累计录取约6.3万人[1]。规模与质量是两难问题,录取标准过高能保证质量却限制了规模,扩大规模又很难保证质量。在职教育硕士的规模越来越大时,有在职教育硕士点的院校的课程教学就出现了敷衍不认真,甚至出现了导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受传统教学影响,教学的目标模糊、导师的指导与监控力度不够等现象变得较为普遍。有学员提出,某些学校会让不熟悉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缺乏实际教育问题经验的教师充任教育硕士导师[2]。教师关乎教育成效与教育质量,教师资源短缺与招生数量增长的矛盾如不尽快解决,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就令人担忧。

二、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者与办学者过度的功利心理。

设立在职教育专业学位原本是为教育工作者开辟一条能获取更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渠道,让在职教师能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但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益之心开始在人们心中萌芽。在职教师可能会因为工作需要如获取更高的职称资格等攻读在职教育硕士学位,忽视将知识的积累转化成能力的发展。而一些院校也想要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公益效益,引发一系列问题,如重招生轻培养等。

(二)教学中经验取向突出。

目前专门用于教育硕士培养的教材比较少,教师也因缺少合适的教材在备课时倍感费时费力,且有的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只能空谈理论知识,从书本中汲取所谓的实践经验。有些教师在指导在职教师课程学习时不以在职教育硕士的学位需要为依据,脱产学习或集中学习的时间比较少,教育方式单一,缺少多样化,且认为自身已经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常常忽略与时俱进,由此诱发课程因循惯例、陈旧老套等问题,甚至逐渐形成“教育霸权”。培养者和被培养者有各自的价值选择,如果不能高度适切或高度一致,就会造成差异[3]。因此,导师不应忽视学员的个体价值需求和不同主体的共同需求,造成学业专攻上的差异。

(三)学习者学习动力不足。

教育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作,学员平时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很辛苦,好不容易盼到假期却要被学习占用,心里会产生一些抵触和抱怨,于是,一些人会在上课时做些自己平时没时间做的事而不愿听讲和思考问题,久而久之会产生懒惰心,安于现状,乐享其成,成为只会接受知识而不会思考的主体。学员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受到尊重,授课时也没有了积极性,甚至自己的教学态度也变得不端正。同时,任课教师自认为已熟识所要教授的科目,不再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墨守成规,不再扩展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三、解决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

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问题解决需要学员、授课教师、院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一)学员要扮演好学生的角色。

在职教育专业硕士虽然已是教师,但在求学阶段应是学生。作为一名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努力钻研课程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职教师应该摒弃为评职称等一些功利性的目的而读书的做法,学习应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一位学员说:“首先要革‘心’,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对学员的管理必须从严,对教师教学的管理也必须从严。既然花费了时间和精力,抛家舍业,就要有所得,有所获才行。”[4]要做好一名好教师,必须有高尚的思想品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掌握好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要做到这些只有不断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在职教师也要合理地安排好工作和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向院校提出建议。在有限的课程学习中,应在上课时和授课教师一起探讨课程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应该全盘接受,此外,上课获得的理论知识要善于联想并运用到实践中。

(二)主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

教授课程的教师理论知识都很充沛,但是他们的实践知识并不一定很丰富,甚至存在授课教师零实践经验的情况。因此,在分配导师时应选择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导师,而纯学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导师由于不甚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不甚通晓学科课程与教学理论,是不宜作为导师的[5]。毛主席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导师要锐意改造自己,不能自恃教学霸权,要有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意识,从课程的目标和性质出发,加强案例教学和课堂实录分析,这样才能在教课时更有针对性、更加实用,也才能消除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同时,授课教师要深思适合于在职教育硕士学位的教育方式,注重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注意在职教育硕士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尊重在职教师的实践优势和从事教育教学的优势,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三)院校要增强在职教育硕士的公益性,重视课程教学的质量研究。

院校要重视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尤其是要关注在职教育硕士教育的发展,要坚持在职教育硕士专业教育的质量,指导教师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把在职教育硕士学位作为学校的重要品牌来建设,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的、多层次的职业培训,让在职教师在今后的岗位上能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研究,同时,帮助在职教师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观,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技术与方法,让其具有较高的从教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最后,院校要增强学校的公益性,在提升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层次、拓展在职教师的培训方式、构建课程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开展培训和反映教育新观念及适应在职教师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开创在职教师硕士教育的新局面,避免边缘化、培训化、营利化倾向。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2007年工作总结.

[2]幅维利.教育硕士质量保证与培养资源供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5).

[3]杨启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解释[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4]邵光华,姚静.教育硕士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4(2).

[5]邵光华,姚静.教育硕士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4(2).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