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中小学走班制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2016-01-20王志根

文教资料 2015年27期
关键词:走班制班级评价

王志根

(鲁东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1959年美国著名课程专家约翰·古德莱德(John Goodlad)提出无年级学校(non-graded schools),强调这种“不分年级的教学组织制度”可以弥补班级制教学的不足,有效解决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问题,使因材施教不再成为空谈。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个人兴趣和能力为依据,自主选择班级上课的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迅速风靡美国。走班制已逐渐走向成熟,成为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走班制”是按照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愿望自选班级上课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个别差异,实现因材施教。20世纪90年代,走班制教学实践在我国初见端倪,1998年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开始在预备年级实行走班制,实验一年后,走班制开始在全校开展。走班制在我国初期主要是以借鉴、学习为主、尝试为辅,但是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教师素质阻碍走班制的推行,学校软硬件设施不平衡、教育评价滞后等问题。走班制在美国已经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实践经验,是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走班制取代目前的行政班级制,是将来我国中学教育的大势所趋。

一、美国中小学走班制管理的经验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要比中国高。究其原因在于其独特的教育制度设计,尤其是走班制、选课制、学分制密切相关。这些制度首先体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科学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确保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要,进行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评价,实行教师负责和实施动态管理。中国教育整体设计需要在借鉴美国教育经验基础上,进行大刀阔 斧 的改 革[1]。

(一)多层次化课程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前提。

美国极其注重课程开发,追求课程的多层次化、多类型化、多元化,是实施走班制的先决条件。美国的中学课程一般分为四类:基础课程、高级课程、职业课程和荣誉课程等,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对课程进行分层次,比如在《选课指南》(COURSE REGISTRATIONGUIDE)上,九年级的数学分为几何(HCN)、几何(GT)、代数2(HON)、代数1、代数(数据分析),仅数学一科就为学生提供了五种可能。对比学生的课程表,不难发现同一年级,选修同一门课的学生,实际在学习不同内容。数学为必选课程,从数学这一门课里面选修不同模块,就将必修转化为选修。美国的课程体系中没有必修课程,他们以学生为出发点,学生根据个人需求进行自主选课。因此,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课程开发是走班制切实可行的根本保障。

(二)系统的管理体系是走班制运行的保障。

1.合理的学校建筑及其设施。

美国中小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班级不再固定,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流动性增强,形成“教师坐班,学生走班”的态势。美国中小学的校内建筑都比较矮,多为三层并且学校的所有建筑都连成一片,这样便于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上课,使学生的“走班”更加顺畅。另外,美国中小学的走廊有一排排的柜子,这是学生存放学习资料及随身物品的地方,为学生“走班”带来便利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责任感。

2.“小组化”管理学生。

走班制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班级,但这并不妨碍美国中小学高效的组织管理学生。在美国大多数中小学根据课程差异将学生分为20人小组,每个小组会配备一位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然后指定固定教室,在早上上课前本组学生与指导老师在此碰面、交流,指导老师全面负责本小组成员的学业、职业、健康安全等各方面的指导工作及班级事务,这就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制,不仅使学生得到相对约束,而且获得归属感与集体责任感。

3.注重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坐班”的授课方式为教师提供充分的课前准备时间,教师会对自己的专门教室精心布置,充满学科文化特色,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最好的无声教科书,学生耳濡目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实验课,学生走进实验室,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器材,亲自动手,切身体会实验的无穷奥妙。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可强化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美国中小学实施的走班制已接近美国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选择能力,能够做出适合个人发展的最佳判断。

(三)课程实施和评价,实行教师负责和实时动态管理的方式。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力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能力及自然认知能力构成。智力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我们应该多维度地评价学生。每个学生生来就有所差异,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走班制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而完善的评价机制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美国中小学课程多元化、多层化,一门必修课程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不同及难易程度细化为不同的选修课程,不同课程之间只有难易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即不论初级课程还是深奥课程,只要选修是同一类课程,即可获得相同学分。另外,在美国中小学,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课程表,他们可以登录课程管理系统查看个人的选课、上课、测评记录,这里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自己每天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小考成绩等,甚至未完成作业的具体题目都一一记载,真正体现了教学的动态化与科学化管理。美国中小学对学生的平时成绩采用GPA(Grade Point Average)评价法。GPA与我们的平时成绩有所区别,它是根据学生平时各科的成绩划分为A、B、C、D、E五等级对应4、3、2、1、0, 然后加权相加,求平均分数。

通过美国中小学的评价体系不难看出,分数对于学生而言不是攀比的工具或炫耀的手段,而是自我测量的标准。走班制下的评价机制是对个体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尊重,是学生自主权的最好体现。从GPA评价法可以看出美国中小学教育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学习的过程,可见真正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完美结合,切实做到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二、美国中小学走班制的启示

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在最近的PISA的考试上,来自上海、广东的同学在数学、科学等学科“完胜”国外基础教育。但是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引领世界各行各业的精英型人才相对较少,借鉴美国中小学走班制教学形式,对我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明确实施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条件。

1.课程设置。

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是实施走班制的前提和关键。课程结构的构建要遵循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原则[2]。其目的是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走班制,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类型,借鉴美国的多元化、多层次、高质量的课程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切实避免课程数量、种类的单一化与覆盖范围的扩大化。

2.师资保障。

走班制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思想,具有寓教于乐、创新学习、尊重个性、注重能力培养的特点。学生从自身出发,自主选择课程,因此,走班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倾向于“一专多能”不仅要有自己的特色专业,而且要能够胜任多门选修课的教学。这加重了老师自身的负担,也是对学校的严峻考验。因此,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校本培训;各地区学校间要加强交流,诸如定期举办教师研讨会、教师技能大赛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让部分一线教师“走出去”,体验美国中小学走班制,结合本国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国的走班制制度[3]。

3.资源建设。

学校资源是走班制有效实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要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手抓,不可偏瘫。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核心,硬件主要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络管理等,实行走班制需要一定的校舍和设备做支撑,这需要学校在硬件上不断提升。软件系统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校纪及校风建设等,走班制要注重新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的形成。在走班制的实施中,硬件和软件有机结合,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符合走班制的教学管理机制。

1.班级管理机制。

走班制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学生“走班”,使班级弹性增加,班级管理困难;第二,走班制下学生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自主选课,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产生隔阂,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第三,自主选课的弊端,学生认知不健全,选课具有盲目性,甚至放低要求、混学分。针对上述问题,势必要健全班级管理机制,具体应该从教师配备与学生自我管理两方面入手。选配一名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教师对学生跟班管理,保障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设一支高效的学生管理队伍,加强学生之间的内部管理。

2.教学管理机制。

走班制下的课程类型、数量都呈现递增趋势,全校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上课,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计划、学生选课、成绩登记等成为走班制需要解决的难题。这需要借鉴美国的计算机管理,实施网络化选课、成绩登录及安排教学计划等,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运作。另外,走班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人格魅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自主选课除了个人因素外,还受教师讲课风格、个人魅力影响,走班制滋生教师竞争,但也促进教学相长的形成[4]。

3.选课指导机制。

美国中小学实施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形式方面有其独特方法,为确保选课的实施,学校不仅在选课前进行选课指导,在教学方面也运用走班制,而且对学生作业进行学分制管理。首先,学生开学选课前应配备专业的选课指导老师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其次,学期开学前一周,应该将该学期的选课计划表发给学生,并开设选课讲座,让学生清楚课时数、学分数、必修课、选修课的具体安排与要求。

(三)完善走班制的教学评价机制。

1.改善教育理念。

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不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彻底摆脱传统的权威型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声音,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真正的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科学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每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学习基础、爱好兴趣差异,因此会选择不同课程,教师要给学生正确引导,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探索精神,真正实现走班制下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2.完善学分制管理。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走班制下学生学习的每一门学科或者课程都有一定分值,任何一名学生只要根据学校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并获得一定学分,即准予毕业或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课程的分值应该由课程的难度、内容及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决定。这些学分是等值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国的学分制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教育为核心,与走班制密切配合,完善教学计划修订、加强学分制的考勤[5]。

3.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

改革原有的单调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诸如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及评价形式的不一化。借鉴美国的GPA评价法,对平时测评成绩、上课表现、教师评价及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加权统计,求平均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逐渐淡化“分数”的地位及作用,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1]荣维东.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与中国课程实施制度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5(3).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杨琴.美国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4]杨鸿燕.美国加州韦伯高中纤秀课的设置和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5]张济洲.“乡野”与“庙堂”之间——社会变迁中的乡村教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5.

猜你喜欢

走班制班级评价
班级“四小怪”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不称心的新班级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班级被扣分后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