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刍议

2016-01-20姜嶓

文教资料 2015年27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体系育人

姜嶓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艺术设计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刍议

姜嶓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信息化全球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进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教学改革,其正面收益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一轮轮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作者认为应避免三个误区,坚持三个方向。

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措施

误区一:为改革而改革

如今,高校职能部门提到教育教学,如没有几个创新、几项改革的措施,就似乎没有工作成绩。确实,在国内高等教育大背景下,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是一股推动教育质量提高的巨大力量。但此刻,我们不妨放慢脚步,思考几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是不是什么都需要改?都能改?改革的收益期是多久?如何评估我们的改革?(即改错了怎么办?)作为教学一线人员的高校教师尤其要认真思考上面的问题,回答了上述问题,就能少一些为改革而改革、多一些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少一些追求立竿见影的短平快功利效应,多一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少一些错了也要撑到底的荒唐,多一些纠偏改错的勇气与能力。

误区二: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

现今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无所不在的多媒体技术被源源不断地引入高等教育中,从传统课堂到网络平台,从慕课到微课,在国内外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热捧高潮。但我们看一看2012年撰文宣布“慕课元年”开启的《纽约时报》。2013年初,它在头版专栏文章中高调赞誉慕课模式。戏剧性的是,在2013年底,《纽约时报》又推出重点文章,开篇便申明,这种大规模授课方式的授课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并且,整篇文章都在讨论慕课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因此,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大学教学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问题。也在2013年,圣荷西州立大学进行了一项实验,该校推出三门低成本网络课程进行实验,但最终效果却差强人意。他们发现,接受网络课程无法完成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的各种细节,实验表明,美国各竞相纳入慕课模式的院校出现反弹迹象。与此同时,反对的声音开始此起彼伏。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一封公开信中明确表示反对这样的教学模式,他认为,慕课在大学教学中的过度运用,将是“大学对教育质量的妥协”。美国著名的阿莫斯特学院60%的人投票反对该校加入“网络教育”的提议。哈佛大学文理学院58位教授联名写信,要求专门成立委员会,解决网络在线教育引发的问题。无论是媒体舆论变化的波动,还是高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说明慕课开始渐渐褪去被过度感性包装的色彩,开始引起人们理性的思考:(1)慕课、微课、网络平台课的高辍学率怎么破?(2)慕课、微课、网络平台课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事实证明,同一门慕课或者微课,教师是否出现在视频里、视频是否做得漂亮等,这些形式上的变化对学生的水平提高影响不大。这就说明内容是大于形式的,学习者更重视的是内容质量,提供者无需刻意降低课程水准和质量迎合学习者,必须遵循“内容为王”的准则。

误区三:忽视传统课堂教学

在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同时,忽视课堂教学、不断压缩课堂的趋势必须引起该有的警惕。肯恩大学教授艾伦·罗宾斯曾在《纽约时报》撰文直白写道:“每一个合格的教师都知道,授课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信息,同时有关于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技能。这就需要因人施教,而不是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罗宾斯无疑肯定了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学习体验和价值。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真实的课堂和教师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不应忽视,反而应该合理运用技术坚守这个教育主阵地。

方向一:坚持构建完整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它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训练。“工作室制”育人模式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教育过程,在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工作,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种模式既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能提高教师创造性教学思维和教学组织能力,有利于形成高效、竞争的教学局面。

同时,“工作室制”育人模式在本质上倡导一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场所等都以真实的教学项目为根据,使学生从边缘走向教学中心,解决学生厌学、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内在动机,增强学习目的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工作室制”育人模式下的三位一体(主题+任务+跨界)教学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式课堂教学相比较,其生命力在于学科融合,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让学生在工作室化的环境中经历结构完整的素质教育,同时承接专业教学的项目任务,体验设计与文化结合的可能性、奇妙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逐渐构建自己知美、审美、创美的能力和素养。

构建完整、完善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倡的是:

(1)打破原有通识教学与专业教学各自为政的局面,相互照应与融合,以工作室为载体,将培养学生隐性素养的通识课程纳入工作室课程体系,在工作室平台上,形成学生为主体,项目贯穿的“学做行”一体的完善合理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式。

(2)创新教学模式。在项目主导前提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采用主题教学加任务教学加跨界教学的三位一体的模式,在学生完整地做一个系统真实任务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3)根据项目任务,组建不同学科背景、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专业教师+通识教师+实训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跨界教学团队。

方向二:坚持“双融合”育人课程体系

坚持确立“双融合”育人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通识与专业课程平衡发展,相互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课内与课外交融,形成符合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科学和谐的育人生态,更好地培育“德艺双馨、心灵手巧”,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在这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即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摒弃传统课堂单一知识传授,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工作室项目采用主题教学、任务教学和跨界教学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从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思维习惯—人格养成的递进,为人才培养添加“高素质”。从根本上扭转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重“文”轻“专”,简单照搬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结构上与普通中学并无多大差别;或重“专”轻“文”,文化课一无要求,二无检查,教学放任自流,学期考核或毕业考试时,只着眼于专业成绩,文化课只起“点缀”作用。这种偏重偏轻,各行其是,把文化课与专业课互相割裂的现象,严重影响合格人才培养,阻碍职业教育稳步健康地发展;其二是课程体系中仅包含第一课堂的课程设置,对具有时间与空间、形式与内容等诸多方面自由灵活的柔性特征的第二课堂没有精心、细致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同时,打造师资队伍建设新局面,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采用“双师”教学团队,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使教学内容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贴近生产。一方面需要文化课老师内部融合,根据具体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需要与专业课老师融合,组织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之间要互相配合、互相学习、共同推进,必然有利于“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以期实现“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的育人目标。

方向三:坚持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育人目标

俗话说,经历增加阅历,视野决定格局,格局成就胸怀。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学习西方现代设计、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抑或进行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国际视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应从如下面着手:

(1)构建与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

(2)在现有“双融合”课程体系中融入国际视野的理念。(教学设计)

(3)开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双语课程。(国外课程引进、中国传统工艺推广)

(4)进一步拓宽与一流院校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姐妹学校深度合作)

(5)建立国际教育职能部门专门执行上诉“迎进门input——推出去output”的工作。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