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学分制下导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1-20丹陈静许晓平武

文教资料 2015年27期
关键词:学分制导师课程

蒋 丹陈 静许晓平武 双

(1北京联合大学 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23;2北京理工大学 生命学院,北京 100081)

完全学分制下导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蒋 丹1,2陈 静1许晓平1武 双1

(1北京联合大学 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23;2北京理工大学 生命学院,北京 100081)

完全学分制下,学习时间不同、学习空间增大、班级概念弱化、生生关系淡化、观念认识不足等使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给导师工作带来新挑战。导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观念,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学习指导,管理层面应以制度促管理、以培训促能力、以考核促发展、以奖励促动力,严格选拔,加强培养,全程监管,有效保证导师育人效果,从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完全学分制 导师工作 问题 对策

学分制萌芽于19世纪初德国的选课制,并于19世纪末真正作为一种制度在美国哈佛大学开始实施。随着选课制不断发展和改进,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标志着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学分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如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绩点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复合学分制等。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具有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有学年限制的特征,但学生无法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宜课程、安排学习进度,限制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完全学分制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中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习量的单位,学生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自由选择专业、自由选择课程、自由选择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从“人人吃份饭”向“人人自助餐”的转变。

而完全学分制下,学习时间不同、学习空间增大、班级概念弱化、生生关系淡化、观念认识不足等使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给导师工作带来新挑战。本文简要归纳了完全学分制的特点,并结合本院完全学分制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了完全学分制下导师工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完全学分制的特点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习自主性增大。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选课制的实施使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大,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方向规划学习内容及学业进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完全学分制下,学生自主性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自由选择课程;自由选择任课教师;自由安排学习进程。完全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只要达到总的学分要求,学生即可毕业[2]。另外,选课制还可以与免听免修制、重修制、第二专业、主辅修制和导师制相结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鼓励教师展开竞争,提高教学积极性。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有选择教师的自主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语言生动、思维敏捷、博学多才、认真负责,才能让学生愿意选择。教师教学质量直接影响选课人数和教师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老师,促进老师主动提高。随着教师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丰富教学内容,提升个人魅力,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学竞争的引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且促进了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和高校教科研水平提升,有利于高校教学队伍的人才流动。

利于优化知识结构,实现素质教育。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根据社会需求、就业需求及个人需求自由选课,构造最优化的知识结构[3]。学生选课不受专业限制,大量通识选修课程利于文理渗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同时完全学分制为学习能力强、兴趣广泛的同学提供了更多学习平台和条件,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素质教育。

利于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高等学校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合理安排学习进程,一般学校都会配备专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导师制是完全学分制实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导师能够“一对一”地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发展、为学生选课提供指导和服务,还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同时为大学生科技活动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在导师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下,学生接触专业知识的机会增多,对专业的认识加深,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

1.我院完全学分制改革尝试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体制,不断增强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主动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院自2014年9月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以来,我院建立了以选课制为基础,以绩点制、导师制为核心,包括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免听免修制、重修制在内的学分制管理体系,开发了独立运行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并进一步完善了学分互认及认定制度。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制订了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体系,加强核心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的建设,不断完善选课制度,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和自主选择学习进程,由“人人吃份饭”向“人人自助餐”转变。根据《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2014版普通本科完全学分制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规定,将课程类别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学分比例不高于66%,选修课学分比例不低于34%;同时课程又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含集中实践环节),实践课总学分不低于24,集中实践环节不少于40周,学生修满160学分即可毕业。同时,学生学习年限弹性更强,学生可根据个人需求自由选择课程、自由安排上课时间和课程进度,3~8年内毕业。培养方案还就学生每学期修读的学分上限及下限做了规定,一方面避免学生因选课过多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避免修业年限过长占用过多资源。

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各专业构建结构合理、内容优化、适应学分制和多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特色课程体系,规范通识教育课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在课程设置上,减小必修课比例,增大选修课比例,丰富选修课内容,压缩课内总学时,提高课外教学要求,加强课外学习指导,营造多维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

我院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指导思想,以“标准化服务、个性化教育、目标化管理”为学生工作思路,建立了适应学分制要求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突出“服务、发展、指导”的原则,构建学生综合服务中心,下设学生服务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和学生指导中心。学生服务中心与学生发展中心以学生处、团委人员为主,配置一般工作人员,学生指导中心以现有辅导员队伍为主,优秀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作为辅导员助理,辅助开展工作。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是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导师。我院学生工作模式第一学期实行“班主任+辅导员”模式,第二学期实行“辅导员+导师”模式。辅导员按师生比1∶200配备,主要负责社团与文化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党团建设和评奖评优等工作。班主任主要负责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工作。导师与班主任有相似之处,只是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较少,且学生分布在各个年级,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会更细致和深入。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教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2002年北京大学开始试点实行导师制,让本科生提前介入科研,培养创新能力。十余年来,导师制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阶段得到了很大发展。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我院自2009年开始实行导师制,在导师制管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

我院本科导师的配备以专业教师为主要对象。导师一般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业务能力较强且品德高尚。导师的配备方式可以是分配制或双选制,每位导师每学年指导学生数不得超过8人。完全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上课更加分散、同学关系疏远、学生个体差异增大,导师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

三、完全学分制下导师工作面临的问题

1.从导师角度分析

导师思想观念陈旧、内在动力不足。完全学分制的实施,相应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作都要发生变化,导师必须非常熟悉相关制度内容及实施过程,才能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现实情况是,部分导师只关心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根本不了解完全学分制改革,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业规划。随着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实行,新制度、新理念不断出现,导师必须及时更新观念。

本科生的导师工作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在承担导师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导师资源不足,工作压力大,激励和约束机制滞后,致使导师工作内在动力不足。据调查,目前实行导师制的学校,导师工作待遇普遍偏低,指导一位学生一年的报酬一般只有几十元,而导师为此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有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学生之间关系松散、思想教育难度加大。完全学分制下,班级同学可能出现每人一张课表的情况,同学课程和进度完全不一样,学生上课时间分散,时间和空间距离增大,班级活动很难开展,容易导致班级凝聚力缺乏,学生集体观念薄弱,学生缺少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增大[2]。另外,学生选课自由度增大,班级同学、宿舍同学的上课时间、课程不一致,交流时间和机会减少,学生之间的关系呈现非紧密状态,很难形成较为融洽的人际关系[3],学生的思想问题难以寻求有效的途径排解。同时,学业进度的差距、学习效果的好坏会给学生新的压力,学生更容易变得孤僻、焦虑。

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业指导难度增大。完全学分制下,学习期限更灵活,能力强、成绩好的同学可尽量多地选择课程,提前毕业,能力差、半工半读、或选修课程多的同学可延长学习年限。因为学生只要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所以有的学生在选课上易出现“重易得学分、轻难得学分”的现象,为了提前毕业盲目凑学分,势必降低学习质量,影响培养目标实现。而课程的多样化、复杂化给导师的学业指导工作增加了难度。如何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如何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为导师面临的难题。

2.从管理层面分析

完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高校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学生选课的管理与实施上,而忽略对导师的培养和管理,导师制相关制度非常不完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导师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强度都在发生变化,而陈旧的管理制度无法评价新时期导师的工作,对导师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如导师资格审查不严格,导师聘任程序不规范,导致部分不合格导师上岗,严重影响导师工作效果,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导师的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计划性不强,导致导师队伍水平不高,工作缺乏成效。导师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无法调动教师积极性,有些学校对导师工作过程缺乏管理,使导师工作成为“良心活”……

四、完全学分制下导师工作的对策分析

1.从导师角度分析

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导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培训,熟悉完全学分制的相关制度,了解导师的工作职责,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保证完全学分制顺利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导师还应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手段,如利用微信群、QQ群、电子邮箱等,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开辟导师工作新途径。在思想认识上,导师应把指导工作作为与学生沟通的“窗口”,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团队学生的指导,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加深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为自身教科研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坚持定期联系,疏导思想问题。导师要定期召开团队会议,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指导紧密结合起来。课程学习是大学阶段的首要任务,理想信念是业务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二者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定期召开会议,既有利于日常工作开展,又有利于各年级学生之间思想交流,建立相对稳定有效的“师生”和“生生”组织,导师应加强对该集体的指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另外,导师的指导可以和学生指导相结合,在导师团队中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做导师助理,开展类似于“导生制”、“朋辈辅导制”的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交往,拓宽思想交流渠道。

加强学习指导,做好学业规划。选课制推行以后,导师要加强“导学”,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并综合考虑学生自身特点、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因材施教地帮助每位同学制订个性化学习规划。学习规划应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社会活动、兴趣爱好等适时调整,既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又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导师应加强对各课程学习特点、学习手段、学习方法的指导,全程、全方位地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2.从管理层面分析

以制度促管理。为了保证导师工作顺利开展,教育管理部门应完善导师相关制度,规范导师的聘任程序、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开展导师工作的过程管理、严格导师的考核与评估、制定导师的待遇和奖惩等规定,充分运用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导师的内在动力,以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导师的管理工作。

以培训促能力。大学生导师既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导师既责任心强、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经过学习培训才能达到。学校应为导师提供更多学习培训机会,培训内容应包括学校规章制度、人才培养目标、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从而使导师具备必要的思想教育能力和学生管理能力,以便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以考核促发展。建立导师考核制度,对导师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对不能顺利达到职责要求的应中止其导师资格[4],这可有效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实效性。导师考核应归教务处管理,由院系负责实施,院系应对导师日常工作进行检查,并按学期或年度考核。导师考核可综合考虑导师对待工作的态度、指导学生的效果,学生取得的进步和学生评教的结果等,考核指标应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以奖励促动力。导师一般是专业教师,他们既有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又有科研工作的压力,还要完成各种会议、培训、监考等任务,而导师工作繁琐又难见成绩,因此部分导师对学生放任不管,致使导师工作有名无实。为保证导师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想办法提升导师的工作动力,为导师创造必要的条件。如设立导师团队活动经费,为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和导师团队运行提供经费支持;提高导师指导学生的薪酬待遇,提高导师的积极性;根据导学人数减免部分教学工作量,并根据导师工作数量和质量开展职称评定、项目申批、评级定岗等工作,保证导师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蔡永茂.浅谈高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05:179-181.

[2]黄永红.高校完全学分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徐娴.论高校完全学分制的历史必然性[J].大学教育,2013,16:20-21.

[4]范桂荣.对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82-84,91.

[5]茆汉成.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4:47-48.

[6]范丽萍.关于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6,03:93-96.

依托项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二类课题“完全学分制下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猜你喜欢

学分制导师课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V eraW an g
导师榜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