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型经纪退出的原因探析
——读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有感

2016-01-20王春香

文教资料 2015年27期
关键词:经纪状况权力

王春香

(淮阴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淮安 223003)

保护型经纪退出的原因探析
——读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有感

王春香

(淮阴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淮安 223003)

在《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中,作者杜赞奇主要从国家权力的深入导致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分析保护型经纪的退出。本文尝试性地从经济状况恶化及天灾人祸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国近代保护型经纪退出的原因。

保护型经纪 经济状况恶化 天灾人祸 科举废除

杜赞奇在《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以下简称《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中,在分析传统中国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及这种关系的现代化变迁时,显示独到的阐释能力,从而揭示中国近代现代化过程中极少为人注意到的负面效果,为我们研究这方面历史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启示。但是由于作者主要强调文化研究取向,留下了一些有待继续讨论和商榷的问题。关于杜氏书中存在的缺憾,已有不少专家和学者予以指出②,但他们基本只是指出其中的问题,并没有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于乡村社会传统保护型经纪纷纷退出乡村政治舞台被盈利型经纪取代的原因,虽然杜氏在书中已有揭示,“在国家权力深入,战乱及经济状况恶化等因素联合作用下,有声望的乡村精英不是逃离村庄,便是由富变穷,那种名副其实的保护人在逐渐减少”③。但是作者在书中主要分析了国家权力的深入对保护型经纪退出的影响,对其他诸如经济状况恶化、天灾人祸等因素的作用并没有展开讨论。从真实历史进程看,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社会传统保护型经纪的退出原因绝不仅在于国家政权内卷化①的压力,还存在着经济状况恶化及天灾人祸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对于传统乡村的衰败,梁漱溟在1930年代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乡村破坏史,破坏的根由有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属性的破坏力,即兵祸、匪乱、苛捐杂税等;二是经济属性的破坏力,以外国经济侵略为主力,洋行买办则是助手;三是文化属性的破坏力,即从礼俗、制度、学术、思想的改变而导致的种种破坏力。”④故笔者继续就这一问题从经济状况恶化及天灾人祸等其他方面分析,预期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做些许补充,不当之处,还请不吝赐教。

中国农村在世代繁衍过程中时有兴衰,尤其封建王朝末期时,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农村经济萎缩或衰落,但是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样农村经济的严重衰落则并不多见,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恶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土地高度集中。使不少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失去土地,成为无地的雇农或只有少数土地的贫农。

二是农产品价格跌落,输出减少。农产品价格跌落,最直接的受害者当然是广大农民,减少他们的收入,甚至使他们亏本。

三是农民购买力锐减。农产品价格跌样导致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扩大,农民购买力大幅度下降。

四是地价下跌,耕地荒芜。农产品价格的跌落导致农民种地已无利可图,于是纷纷出卖土地或把土地抛荒。地价的下跌,尤其是耕地的大量荒芜,是农村经济衰落的重要标志。

五是生产力下降,农产萎缩。耕牛、农具的缺乏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农产萎缩。

六是农村金融日趋枯竭。表现为流通量减少,纸币大票的充塞,高利贷活动的猖獗。

七是农民绝对贫困化。表现在入不敷出,借债增加和生产质量的恶化。

八是大量农民流离和死亡。由于生活的日趋恶化,他们在本地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外出谋生⑤。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经济状况的恶化已经达到惊人的地步,但政府对农民的盘剥却有增无减。本来按规定摊款每年征收两次均在收获之后,因为那时农民手中可能有点现钱。但实际上,县、区及过往军队常常随意向村中临时摊派。有时一年竟达十次之多(在一些村庄中,摊款中的最大开支是招待县、区派往村中的催款警察,美其名曰“招待费”)。本来这一时期经济状况的恶化即便是规定的两次也难以筹集,再加上这些随意的摊派,农民根本已无力负担。而上面政府的催压使乡村领袖先行垫付,但由于此时整个农村的经济状况都在恶化,乡村领袖的富裕程度也在减退。他们手中的钱越来越少,加上帮农民先行垫付的更是加速钱的减少。由于许多农民的贫困使他们根本无力及时偿还,这样他们需要垫付的钱越来越多,并且在经济状况如此恶化的情况下,他们能从中得到的报酬当然更少。在国家的步步紧逼下,传统保护型经纪在这种复杂环境中已无立足之处,代之以盈利型经纪。

经济状况的恶化使留在土地上的农民被拖入一种畸形的商品化漩涡之中,各地农村的商品化程度以不寻常的程度提高,农民对种植经济作物有了异乎寻常的热情,但是并没有因为种植经济作物而发达起来。因为他们获得的货币只能支付日益增加的捐税。而此时鸦片种植与吸食已经惊人,导致商品化之后的处境甚至更糟。在这样的恶性循环状况下,各种矛盾更加激化。在国家权力掠夺式深入及经济状况越来越恶化的联合恶性作用下,乡村社会传统文化权力网络必然会消退,而传统保护型经纪只有退出,或者转化成盈利型经纪。

如梁漱溟所说,经济属性的破坏力以外国经济侵略为主力。从1840年英国殖民者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便开始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并且随后更疯狂和无孔不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他们极需要倾销剩余商品,便以向中国政府借款的方式向中国倾销商品,如1931年“美麦借款”和1933年“美棉麦借款”,支付的都不是货币而是剩余的农产品——小麦和棉花。而且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迫于压力还给予洋米进口免税优待的政策,在帝国主义压力下和政府与之的联合作用下,农村经济状况迅速恶化。

农村传统保护型经纪开始退出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因为连续数年的巨大数额的战争赔款已使清政府被榨干,意味着清政府所有经济、政治、军事改革及各级政府的日常开支大部分都压在本来就已经凋敝不堪的农村经济头上,清政府只有通过赋予乡村经纪更多权力及更多利益才能实现,所以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中国乡村社会彻底陷入经济状况恶化及秩序混乱的漩涡中,保护型经纪当然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充当官府榨取人民和为自己谋利的盈利型经纪。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都十分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进入民国后,由于经济停滞、政治腐败及连年战乱,使水利失修,河道堵塞,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更频繁发生。灾荒给农村主要造成五方面影响:一为加剧商业资本之剥削;二为加深高利贷之榨取;三为加速土地之集中;四为造成急性的饥饿和死亡;五为促进农民之离村和骚动⑥。由此可以看出,天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更加剧农村经济状况的恶化。同时二者相互作用,使当时社会秩序更混乱,农民大量离村和流离失所,使原有乡村统治秩序难以维系,也使各种摊派的征收变得更困难,保护型经纪当然只有退出。

这一时期不仅自然灾害频繁,兵灾、匪灾等人为灾害则更是经常发生。所谓兵灾,指的是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中国军阀混战始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27年国民党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军阀混战并未因北洋军阀的覆灭而消亡,相反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首先使人民饱受战火蹂躏之苦,同时战区人民还要受到军阀部队的抢掠、摊派和搜刮之苦。而当时匪灾即土匪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经济状况更为恶化,农村整个大环境日益变坏等都使保护型经纪无法立足。

这一时期农村的社会秩序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农村政权统治演变成了武力的争夺及其所带来的农村武化倾向。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统治集团像近代军阀一样与乡土社会如此接近,同家、同村、同乡的关系被视为最紧密和牢固的团体组带。军阀集团的核心层几乎无一例外地由血缘、地缘最近的人构成。恰是在这样的统治下,中国农村呈现出最无序、最混乱的状况。农村的破产变得变本加厉,农民陷入极度贫困化的境地,农村实际控地者呈现出五花八门的面貌。传统保护型经纪再也无法维持,被地方精英的乡村武装、土匪、教门和帮会的头目等取代。此时国家政权已经完全丧失原来的教化功能和社会调节功能,赤裸裸地变成税收机器。国家政权已经完全控制在军人手里,政权的延伸伴随着武力的掠夺。战火波及的农村不仅意味着烧杀抢掠和奸淫,还会造成农业生产基本设施和条件破坏。一方面使农民没有能力维护水利设施,另一方面还有的军阀为了在战争中压倒对手,居然炸开河堤用水攻,结果使老百姓的田地尽成泽国,起码的生活条件也被破坏,使他们抵御灾害的能力严重下降,农村凋敝日甚一日。由于军阀混战所需军队增加及破产农民无路可走,农村里很多农民都去当兵,造成恶性循环,农村环境更恶化而军阀混战更频繁。传统保护型经纪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只能逃离或蜕变。

各地军阀的统治形式是赤裸裸的武力控制,连带着乡村的统治也是靠武力维持着,谁的力量大,谁有枪谁就说了算。枪象征着世间唯一的“法律”,决定着人际间的处事规则。在这种场合下,权力已经全然失去文化意义上的合法性依据。只要搞到新式武器,任何阿猫阿狗都可以登上权力舞台,与此相关联的是人际间的忠诚和道义的空间减少到了最低程度。以下犯上和公然的背叛已经不再受到舆论的谴责,失德者自然没有什么自我的不安。与此同时,农村里的精英即传统保护型经纪迅速更新换代。一批与军法有关系或者有黑社会背景的人开始崛起,这些后起的武化精英更不讲究道德规矩。整个乡村社会中弥漫着“唯力是从”和“唯力是恃”的空气,无原则讲求义气的黑社会道德挤压着原有的乡里道义,即使黑社会的道德也无法在大大小小的武装集团中完全维持。统治变得没有规矩和章法,“乡村的统治形态已经基本退化到靠人类原始本能维持的地步了”⑦。并且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处理危机、解决纠纷的基本趋向是依靠保护型经纪做中间人尽可能不伤面子。而现在动辄采取极端手段,原来乡村民间纠纷和危机处理程序已经基本瓦解。

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及随后清王朝的覆灭,使传统保护型经纪后继乏人。儒家纲常名教的崩溃动摇着它们在地方社会中的精神领袖地位。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农村而言,旧式教育被摧毁了,而新的又未能替代,形成一种断层式的文化沙漠,同时也形成人才离开乡村的巨大拉力。科举一废,农村中的优秀人才从此再也不可能安心于乡土了,不仅现有的出色者流失出去,而且后来的佼佼者必将步他们的后尘。势必造成留在乡村的精英出现裂化迹象,道德感日减,素质日差。这些狡黠之徒往往特别乐于参与自治机构,新政赋予他们的权力变成了谋利的手段。传统保护型经纪主要就是宗族领袖、乡村宗教首领及其他有威望的地方精英,而纲常名教的崩溃使他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石,他们的威望、形象不再被重视,加上国家权力的深入,对乡村剥削的加重,使传统保护型经纪无法存在。再加上当时经济状况的恶化,为求生存,很多传统保护型经纪只有蜕变才能自保。

最后,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究竟是何种类型的经纪充当中介人,而是什么样的环境或什么样的外在因素导致中介人展现出盈利性的一面。很多人在充当这样的角色时,都有可能在外在环境的多重压力下,展现出保护性和盈利性的一面。所以在20世纪前期,在帝国主义压力和巨额赔款的压力下,政府不得不寻求变革,导致国家权力的深入及走入内卷化困境,再加上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者的掠夺及天灾人祸等共同打击下,农村经济恶化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农村传统统治网络被破坏殆尽,农村秩序出现空前混乱。这一切都使保护型经纪已无法再立足,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基础已被破坏无遗。于是他们中一些人被迫离开乡村,而另外一些人为了生存只有向盈利型经纪蜕变,成为官府鱼肉乡民的工具,同时成为其谋生的手段,正是在这些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另外一些恶棍匪徒充当其中一员。于是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作用下的恶性循环中,中国农村已经凋敝不堪。所以,保护型经纪的退出绝不是某单个因素或个人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应引起注意。

注释:

①“内卷化”一词首先由克利福德·吉尔茨提出,他在研究爪哇水稻农业的过程中,发现在殖民和后殖民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只是不断重复简单再生产,一直未实现质的突破,亦即未曾导致人均产值的提高,从而阻止经济发展。吉尔茨称这种现象为农业“内卷化”。而杜赞奇通过对吉尔茨“内卷化”理论的修正,进一步提炼出“国家政权内卷化”的概念.

②指出杜氏书中存在不足之处的文章主要有:李恭忠,“文化”的视野及其他——重读杜赞奇的《文化、权力和国家》,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孟庆延,复线的历史及其他,社会科学论坛,2006,9(下);魏崇辉,权力的文化网络与现代国家的成长——以杜赞奇的解说为切入点,长江论坛,2009,4;黄旭,有时震撼有时疑——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读后感,文教资料,2009,4(中);周铨,《文化、权利与国家》研究方法浅析,宜宾学院学报,2009,4等.

③杜赞奇.文化、权力和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158页.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

⑤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245页.

⑥陈翰笙.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C].第469页.

⑦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85页.

[1]杜赞奇.文化、权力和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

[3]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C].第469页.

[5]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经纪状况权力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
河北财达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