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应考策略

2016-01-20马志伦

文教资料 2015年27期
关键词:品评表现手法诗歌

马志伦

(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上海 200000)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应考策略

马志伦

(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上海 200000)

诗歌(诗词曲)鉴赏,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必考类型。本文就诗歌鉴赏的常考对象、案例分析、鉴赏举隅和诗歌鉴赏应考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诗歌鉴赏 艺术手法 应考策略

一、诗歌鉴赏的常考对象

诗歌(诗词曲)鉴赏,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必考类型。鉴赏,顾名思义就是鉴定和欣赏,鉴定和欣赏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鉴赏的过程是鉴别、分析与审美的过程,往往是鉴中有赏,赏中有鉴。

诗歌鉴赏常考的对象主要包括:①字词的品评。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当属动词和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有时并不只是表现动作和形态,更是一种思想心理的反映,远远超过字词本身的内涵。因此,品评字词,首先要把握字词本身的含义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其次要领会它的表达效果和感情色彩。②语句的品评。一首诗歌,因为有了一个或一联佳句,就能为整首诗歌增色不少。好的语句一定是凝练的,即用简练的文字,勾勒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容量大,意味深,是好句的共同特点。③意境的品评。所谓意境,即情景交融,或由景而生情,或融情于写景,依托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传递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涉及描写和抒情,最能反映诗歌特征。④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的品评。诗歌中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就表达方式而言,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主要是描写和抒情。就表现手法而言,有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渲染象征、起兴用典、借古讽今、想象联想、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等。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有些方面是兼容的,比如表现手法中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等是表达方式中抒情的细化,而表现手法中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描、由远至近、从上到下、动静结合和虚实相生等则是表达方式中描写的细化。就修辞手法而言,有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反问、设问、顶真、回环和互文等。就篇章结构手法而言,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和首尾呼应等。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的鉴赏,可以是一个角度,也可以是多种角度。⑤人物形象、线索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的品评。诗歌同样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也有线索结构,以此展现作者的心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语言风格有质朴和绮丽,或简练或繁复,或豪放或婉约,其本身无优劣之分,运用得当,都能展现艺术感染力。需要强调的是,艺术形式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诗歌所要表现的主题及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的形式有一首诗歌的鉴赏和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诗歌鉴赏中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①没有读懂原文,或者是理解错了。没有读懂原文,有些是因为对相关时代背景、社会习俗、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等不甚了解造成的,理解错了则是对某些字句的意思和寓意弄错了,因此如果试卷中有相关的注释就不应放过,则必须予以关注。读不懂,理解误,感受也会错,越鉴赏,结果越糟。②只是复述大意和内容介绍,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评判,达不到鉴赏的要求。在诗歌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想象和联想,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才是鉴赏。从某种意义上说,鉴赏是一种再创造。③要么泛泛而谈,要么评价过高。泛泛而谈,有的言之无物,有的离开本文,随意发挥;评价过高,则是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论。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的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题目要求是对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作鉴赏。鉴赏对象是语句的品评。鉴赏步骤:1.“玉环飞燕皆尘土”中有用典。“玉环”指杨玉环,“飞燕”指赵飞燕。杨玉环、赵飞燕,一个是唐明皇的妃子,一个是汉成帝的皇后,她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皆专宠惑主,最后因此败亡。2.借助注释联想:作者实际上是用杨玉环和赵飞燕这两个人,比拟他心目中那些当权得势的小人,既然骄横一时的杨玉环、赵飞燕都没有好下场,那么那些像杨玉环和赵飞燕一样的当权得势的小人也不会有好下场。3.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词中“愁”是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因而报国无门的情绪,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辛弃疾是用典的高手。用典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增加诗歌的容量,二是能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往往能够起到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的作用。

案例分析2:《虞美人》(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题目要求是任选一个角度对这首词作鉴赏。鉴赏步骤: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鉴赏。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人生中的三幅画面:“歌楼听夜雨”——风流正少年;“江舟听秋雨”——飘零过中年;“僧庐听时雨”——孤冷到晚年。表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芜的过程。形象清晰惟妙惟肖。2.从线索的角度鉴赏。本词的词眼便是“听雨”,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情感的跳动紧随“听雨”展开。少年时期,春风得意,听雨是一件乐事。人到壮年,历经悲苦,听雨之后,陡增惆怅。而今听雨,百感交集,难以言传。3.从结构的角度鉴赏。这首词采用时空跨度的结构,简练概括。上片写少年到壮年,只是形象描绘,无一议论;下片单写老年,夹叙夹议,增加了悲怆情感的力度。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本词语言简练,少年、壮年和老年,阅尽人间沧桑,历经悲欢离合,一生坎坷,只浓缩在四十个字中。词中写年老在僧庐下听雨,只用“鬓已星星也”点明如今岁月,花白鬓发,含蓄地表明愁苦满怀亦满头。5.从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①对比角度的鉴赏。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和如今愁苦满怀的对比,构成了对人生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这就是“悲欢离合总无情”。“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心情愉悦的时候,听雨是一件乐事,增添美感。情绪消沉的时候,听雨便有了一种苦味,益增愁思。②以实寓虚角度的鉴赏。如写少年在歌楼听雨时,只用“红烛昏罗帐”五个字写尽温馨、欢怡和缠绵的情怀,这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红烛”“罗帐”和具有喜庆甜蜜气氛的“昏”字组成一个境界,展示了当时的生活情景。③情景交融角度的鉴赏。如用江阔、云低和断雁(孤雁)构成背景,渲染气氛,突出在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湖的悲凉心境。

案例分析3:甲:《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乙:《出塞》(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的不同描写手法。鉴赏步骤:1.两首诗都是写夜战。2.甲诗用了侧面描写。它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3.乙诗用了细节描写。比如写战袍,只突出“金带连环”这一细节,便显现出将士们的俊逸丰姿。“冲”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战士们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情感。再如“缺”这一细节描写好,用宝刀砍杀,砍到缺了刀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夺得之不易,都在此一字中传出。正是因为细节描写,使得整首诗雄壮夺目,激情飞扬。

鉴赏的前提是理解。理解古代诗歌,虽然不一定要像古代散文那样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但大致的意思还是需要了解的。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认识误区,比如所考诗歌的主题一定是政治性的或社会性的,或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或反映民生疾苦,等等,其实不少诗歌反映的是个人的生活意趣;作家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豪放派词人的词总体是豪放风格的,但也会有个别或部分是婉约风格的。

三、鉴赏举隅

(一)一首诗歌的鉴赏

1.字词的品评

《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鉴赏:对这首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是否用得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用得很好:“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也有人认为用得不好:“闹字极粗极俗。”字词的品评其实也是对炼字的评价。有人认为“闹”字用得粗俗,是因为他只是从字的本身意思“吵闹”这一层考量,然而这里的“闹”并没有停留在“吵闹”这一层面,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新的意义,“吵闹”看似纷扰无序,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景象,这是春意盎然的真实写照,怎不让人喜悦高兴呢?用一“闹”字,把春花开放的无声姿态描摹成了有声音的活动,春花在此仿佛有了知觉,不仅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而且引发了读者共鸣。如此看来,字词用得好不好,一是所用字词是否贴切。二是所用字词能否出新。三是所用字词有无感染力。

2.语句的品评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鉴赏:语句的品评实际上是对炼句的评价。结尾三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使这首词成为名作,其中的道理是:他人言愁,或以山喻,如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或以水喻,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都只限于用一个比喻。“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却连设三个比喻,而且这三个比喻,又都不是单纯的事物如山如水,而是复合的景色。“一川”:即满川;“烟草”:谓如烟那样茂盛的草,满川像烟那样茂盛的草,就是指多,而且是多得没法数;“风絮”:风吹柳絮,团团相逐,也是多得没法数;“梅雨”:旧历四五月间,梅子成熟时色黄,其时多雨,而且是蒙蒙细雨,那雨点是多得不可能数得清的,也是形容闲愁之多。

语句是否有新意,通过比较就能感知。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应该讲三人所写的诗句都很好,司空曙这一联之所以“为优”,只是比韦应物和白居易的诗句多了“雨”和“灯”,大大增强了悲凉的气氛。

3.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的品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兜鍪:头盔。这儿指士兵。

鉴赏:本词有用典也有对比。“生子当如孙仲谋”原是曹操把孙权与刘表的儿子刘琮作出比较之后,称赞孙权的话。孙权抗曹,最终保卫了吴国;刘琮投曹,结果为曹操所杀。其实孙权在历史上并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及成吉思汗相比,不知差了多少。赞扬他,只是因为他肯抵抗曹魏,因此保住了江南小朝廷;赞扬他,也是为了和辛弃疾所在时候的主政者比较,如今的宋朝,也占有东南半壁,然而在当权者中,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

4.人物、线索、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的品评(人物与语言风格)

《清平乐·晚春》(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鉴赏: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鉴赏。全词塑造了一个惜春人的形象,痴情到春可问、可追和可同住,简直到了忘我的地步。“春归何处”,爱春者在晚春时节,见春色凋零,春将过去,因而茫然发问。然而一找,却没有一点向何处去的痕迹。找不到更着急,于是痴情地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因为要唤取归来同住,就更急于找春,问黄鹂,黄鹂的回答之声无解,又被风吹到蔷薇花那儿去了,蔷薇开了,才知夏天来临,春不可能回来了。问春、找春与追春,抒写了爱春人惜春的心情。②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这首词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象,把惜春之情和寻美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如“问取黄鹂”,设想新奇,“百啭”答而不解,是以有答代无答。“因风吹过蔷薇”,引人看到蔷薇,因看到蔷薇,表示夏已来春不可回,委婉而又含蓄。语言典雅优美,具有婉约的特质,不同于作者那些豪放旷达之作,意象之中,充满了静穆而柔和的美感。

5.人物、线索、结构和风格等的品评(结构)

“余尝谓柳子厚 ‘渔翁夜傍西岩宿’(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一首,末二句蛇足,删作绝句乃佳。东坡论此诗亦曰:‘末二句可不必。’”([清]王士祯《分甘余话》)

鉴赏:柳宗元《渔翁》的诗末二句是否应该删除,其实删与不删,都是好诗。删,人在景中淡出,突出的是景,景象的静穆之美意味深长。不删,景于渔翁眼中显现,突出的是人,景象之中蕴含着哲理,嚼之余味不尽。

(二)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1.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的品评(描写)

甲:《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乙:《惠崇春江晓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鉴赏:甲、乙两首诗选择不同的角度描写春天,甲诗从大处着眼,诗的一开头,就写出了辽阔的江南春色,不是某处园林名胜,仅限于一个角落,而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千里”江南的春天景色,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具有立体感,再加上掩映于迷蒙烟雨之中的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使得这幅“江南春”的画面变得恢宏庞大。乙诗却是从细小的景物入手,竹子、桃花、蒌蒿、芦苇及鸭子戏水显示了早春的到来,特别是以鸭子对水暖的感知,描绘了春天来临的气息。

2.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的品评(想象)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鉴赏: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甲: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现在变成了能了解诗人和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并且愿意接受诗人的要求,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人。乙:想象诗人把朋友送上船后,船已扬帆远去,但他仍然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至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展现在眼前的只是一江春水,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3.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的品评(反衬)

甲《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乙《早梅》(道源)“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鉴赏:甲诗中,“为有暗香来”中的“暗香”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两首诗用了相同的反衬手法,王安石诗以“凌寒”反衬梅花的“独自开”;道源诗则是以“万树寒无色”反衬“南枝独有花”。两首诗都意在说明梅花凌寒怒放,笑傲霜雪的精神,并有高洁的品格。

4.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的品评(结构)

甲:《[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其一)》(张可久)“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乙:《[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其二)》(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注]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鉴赏:甲曲的结尾一句“野花开暮春时候”,看似写景,实是抒情,只是抒情比较含蓄,它是全曲画龙点睛的一笔,和“不堪回首,东风还又”两句相连,旨在表明曾经代表穷奢极欲的阿房宫、金谷名园和隋堤,如同他们的主人,都已消亡,留下的是发人深省的感慨。乙曲的最后一句“读书人一声长叹”,则是直接抒情,接应“伤心秦汉,生民涂炭”两句,是卒章显志,揭示了全曲的中心意思,迸发出的是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

5.意境的品评

甲:《送梧州王使君》(张籍)“楚江亭上秋风起,看发苍梧太守船。千里同行从此别,相逢又隔几多年。”

乙:《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鉴赏:前一首诗虽有景有情,只是直叙情事,缺乏意蕴,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没有写出意境。后一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絮,离亭宴饯,暮霭风笛,写出了离情别绪,最后一句,内涵丰富,离别的伤魂,各奔天涯的愁思,漫长旅途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表达,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诗歌的形象美,主要表现为意境美,意境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其次是意蕴深长,启人遐思。

比较往往是要比较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异,可以大处着眼。同,则需小处着手。既可以评判思想境界的高低,又可以分辨艺术手法的优劣。

四、诗歌鉴赏应考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题目虽然不多,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除了有关诗词曲的基本知识之外,还包括对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传统文化习俗和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等的了解和运用,所以在备考中,要让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了解作者。如果作者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一般来说,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等不会对试题中的诗歌鉴赏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作者是学生应该熟知的,则应联系其生平和创作解读诗歌。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挤,因此他的作品,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及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二是审清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如《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这类词是怀古词,常常表达忧国忧民和建功立业的主旨或是在昔盛今衰的对比之中借古讽今。

三是读懂注释。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对于这些注释,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诗歌中隐含的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评价诗歌做准备。200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诗歌鉴赏的试题是王维的《过香积寺》,其中两个注释,一是“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座,不生杂念;二是“毒龙”:指世俗欲念。通过注解我们可以读出诗人超脱世俗杂念,向往清净隐居生活的内心思想。200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中诗歌鉴赏的试题是王安石的《壬辰寒食》,其中对“寒食”作了注释: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如果说对寒食节有所了解的话,就会对作品的寓意有正确分析和评价。一般来说,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有注释的,因为注释是一种提示,所以在分析和评价诗歌的时候,一定要用到注释中的内容。

四是弄清概念。如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既有区分又有联系。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在诗词曲的鉴赏中运用的主要是后两种,即描写与抒情。描写的细分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和白描细描等;抒情的细分有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有很多,在诗词曲的鉴赏中主要运用的有象征、烘托(衬托)、托物言志等,大多时候,描写与抒情的细分也当做是表现手法。

五是文字整理。对于鉴赏题,无论是说明理由还是分析评价,文字不会超过百字,但要抓住要点简明扼要叙述清楚颇为不易,这里面应该注意的是,首先是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分析,应整体把握,联系全诗(词曲)评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力求准确、合理和有理有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其次是要透过一字一句,揭示隐含在诗歌当中或背后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再次是抓住重点,即抓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题目要求而定)进行鉴赏。需要指出的是,鉴赏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更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如果是课文中所学典故的运用,则须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不作字面上的解释;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最后是文字组织应有条理性与逻辑性,也就是能自圆其说。

综合说来,诗歌赏鉴的重要几个方面是:(1)琢磨重点字词。(2)读懂关键语句。(3)体味意境氛围。(4)理解情感主旨。(5)区分语言特点。(6)分析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1]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品评表现手法诗歌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诗歌岛·八面来风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