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形式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2016-01-20张纯王冰

关键词:民族化中国化哲学

张纯 王冰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形式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张纯王冰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建设相结合,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最开始的中国化源于对哲学的认同,而毛泽东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精髓文化和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相契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并且具有民族化形式,以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形式是毛泽东做出的伟大贡献,民族化形式既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方法,也为发展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的发源来自欧洲,主要形式明显更具西方特点,且其语言风格与中国大相径庭。中国共产党想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这一目标,必须正确地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来完成革命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应该仅体现在书面内容的理论性糅合,还需进一步以一定的实践形式使之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特点,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民族形式才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了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主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并且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是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于它与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联系在一起。……洋八股必须废止,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以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代之。”[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人类意识即人类思维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并随实践而改变;因此,任何一个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都是会发生变化的,都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人民群众容易理解、乐于接受,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教育人民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当代价值,就是因为它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一、用中国传统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转换

毛泽东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思维方式,用中国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运用和发展,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做的贡献可以从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等角度去研究和理解。“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活的灵魂和核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内涵的创举。唐人颜师古注释为:“务得实事,每求真是也。”东汉史学家班固也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赞扬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这些例子都证实了古人对“实事求是”的理解。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思想进行了灵活性转换,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高度,使之转化成重要的哲学命题。“客观存在着的所有一切事物即表示‘事实’,‘是’代表着世间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也是内部相互联系,‘求’引导着我们去积极去研究,去探索不明白的事物。也就是说要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着眼于具体情况,从事物的客观存在及其特殊性出发,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我们正确行动,反对不做调查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我们要从大方向从国内外,小方向着手县内外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实践,根据所得取得信息,从中发现其固有的而不是凭空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客观存在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实际行动的指导。”[2]

毛泽东的两部重要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借助中国传统哲学“知”和“行”关系哲学术语,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尚书·说命中》最早提出“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的知行思想。宋代以来,知行关系问题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历经“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行合一”、“知行相因”、“行先知后”等知行观的演变,但知为何,行为何,两者相依相辅的关系问题均未能得到理论性的明晰阐述,因而知行两者间关系作为实践内容中的具体的统一性也没有被科学的认知。《实践论》中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作为指导,并结合着蕴涵中国传统哲学知行命题,坚持实践为先的观念,深刻地论述实践产生认知,认知又反作用于实践,实践又完善认知的思想。在这一论述中,确实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典型的知行统一、行先知后等知行观念,但原来这些理论并不能解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学说存在本质性差异,使得毛泽东对传统哲学“知行观”大胆进行扬弃。同样,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为了阐明矛盾统一性的原理,借用了我国古代哲人创造出来的“相反相成”这一辩证法命题,解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的命题,使我国传统哲学命题同深奥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融为一体,具备中国特色。

毛泽东成功地通过《实践论》、《矛盾论》给马克思主义这个“体”穿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外衣”,其中阐明的哲学原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式上的民族化、本土化。

二、用传统文化经典和通俗生动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

毛泽东曾系统地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扎实的国学基础。他善于引经据典,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言、成语、典故和神话来阐发他的哲学思想,善于通过生动的例子阐述深刻的哲学道理,使之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毛泽东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朴素语言和浅而易见的例子作为比喻,把深奥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众化,生动形象地展现给人民大众。

毛泽东用形象的比喻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第一的观点。“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3]在谈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时,毛泽东用比喻说:“鸡蛋化为鸡子的过程需要合适的温度,但合适的温度并不能使石头也变为鸡子,根本因为二者的本质不一样。”[4]用生活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难以理解,毛泽东还是用了老百姓平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比喻,并且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性。他说:“无生,死而不见;无死,生亦不见。无上,则无下;无下,亦无谓上……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5]

毛泽东同志特别擅长把深奥的哲学理论从哲学的书斋里搬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把抽象的哲学理论大众化和通俗化,使之由复杂深奥变得浅显易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是《三国演义》中常用的一句话,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明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关系时,引用其来说明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引用了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命题,阐明了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原理,说明了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也可以变坏事的辩证法哲理。

毛泽东在谈到意识要符合客观实际时,说:“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这样,毛泽东就用“失败乃成功之母”这种民族经典语言说明了只有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真理性标准。此外,毛泽东在其哲学著作中还大量地运用了人民大众耳熟能详的成语、谚语和典故。比如:“知识里手”、“因地制宜”、“夸父追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等。这些成语和典故既通俗易懂又符合我国人民的思维和语言习惯,体现着毛泽东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形式的进程,也体现了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创造性引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的姿态,为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经验,这些宝贵的财富将继续指导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的进程。

首先,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实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舶来品”,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理论,加之旧中国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民众受文化水平及理论接受能力所限,需要借助民族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外来文化进行中国式吸收,并以中国人民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成为行动指南。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吸收和升华,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理论的发展,是两者有机的结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指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在毛泽东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持续发展,就是因为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7]。今天,我们要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向前发展,一方面,必须坚持“古为今用”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包含的先进哲学思想进行批判和继承,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洋为中用”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对国外先进文化思想特别是其中的先进哲学思想进行借鉴和吸收。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当今世界正是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时代,无论经济、科技、文化等都在不断地变更和发展,在这个世界大家庭中,谁如果停止不前,那就意味着他会被时代所抛弃。因此,中国也在跟随着这一时代前进步伐,正在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国正在加紧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落实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步伐。自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人为实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结合中国实情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指导。其不同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更区别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一理论体系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着手,并结合中国时代特征作为出发点形成的。蕴涵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中,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建设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6]“小康”,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词汇,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康社会”思想。此外,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精准扶贫”等都是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民本”思想、“和”思想等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时至今日,若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必须赋予其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以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背景,加快脚步,灵活运用,跟上世界发展的步子,跟上历史前进的车轮,抓住社会变化发展的根本因素,再通过党的理论家和无数哲学工作者等的共同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向前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手段。软实力是指“它通过一个国家的本身的文化、政治观念和相应的一些政策的吸引,而不是依靠强迫或收买的举措来达到目的的能力”。[8]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意义,是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含义。我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中国化、大众化,以此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是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过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形式,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创造和发展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国际社会中彰显了中华民族理论创新能力。邓小平以开放的世界眼光审视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把调节经济的市场手段引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中来为发展经济做贡献。江泽民汲取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丧失先进性而失去执政地位的教训,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如何建设党的问题[9]。胡锦涛吸收借鉴了国际社会发展的有益经验及做法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来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总之,在世界大融合的今天,我们更要以幵放的心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来充实和发展自己,实现马克主义哲学的综合创新。同时,也要建立多层防御体系,抵制防御各种腐朽的反映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传入国内。这既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中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了国际话语权。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8.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8.

[7]毕国明,许鲁洲.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黄志峰.马克恩主义大众化视域下我国软实力提高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68-69.

[9]王向清.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1):58-63.

Mao Zedong’s Contributions to the Nationalization Forms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ZHANG Chun WANG Bing
(Marxism Schoo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Mao Zedong was a great proletarian revolutionist,strategist and theoretician.He creatively combined the universal truth of Marxism with China’s practical revolutionary construction,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The preliminary cinicization of Marxism originated from the acknowledge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y.Mao Zedong,for the first time,combined the Marxist philosophy with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ways of Chinese people’s thinking and Chinese language features,enabling Marxism to b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inese style and Chinese manner as well as of nationalization form,thus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The nationalized form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made by Mao Zedong,which not only provides the action guide and basic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but also suppli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Mao Zedong;Marxist philosophy;nationalization

B27

A

1008-8318(2016)04-0077-04

2016-05-18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2514039)。

张纯(196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王冰(1987—),女,辽宁丹东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民族化中国化哲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菱的哲学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