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进程是否减少了我国耕地面积——基于全国城市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6-01-19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耕地面积实证分析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是否减少了我国耕地面积
——基于全国城市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

宋悦华,徐文佳,吴宗哲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采用1999年到2009年的全国283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分别采用多元回归以及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实证分析了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相关关系,说明耕地面积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城市化初期要注重耕地保护,合理规划城市土地,使城市化更好地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高度城市化阶段,要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持耕地总量平衡。

关键词:城市化;耕地面积;倒U型;实证分析

一、引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占用一部分耕地,因此,城市化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尤其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将城镇化建设列为工作重点,耕地保护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因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化的概念存在较大的争议,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规划学等学科对于城市化的界定各有侧重,有着不同的解释[1],这些定义都侧重于从各自学科特征进行定义,存在着一定的局限。笔者综合各学科着眼于目前城市化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的发展趋势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乡经济差距不断缩小,城市经济和生产关系不断扩大和普及,农民逐渐过上城市人的生活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成为拓展城市空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城市化必将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巨大的贡献。城市化作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能够使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和满足,同时能够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别。

我国城市化可以分为主动型城市化和被动型城市化,主动型城市化是指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陆续向城市涌入,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外在动力。被动型城市化则是指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城市周边土地被占用,农民被迫失去土地,逐步向城市涌入。主动型城市化要求城市有足够的就业空间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被动型城市化则要求正确处理好城市化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矛盾,确保粮食安全。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且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从国际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城市化率达到30%以上时就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而我国在2000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36.2%,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时期。如何解决城市化发展和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矛盾,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是当前丞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从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状况来看,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土地利用秩序。因此定量分析城市化进程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土地征收范围,严格划分土地使用性质,保障粮食安全,走集约化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二、研究综述

关于城市化进程和耕地面积的相关性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城市化水平和耕地保护关系入手,例如吴群和郭贯成[2]以江苏省为例,对城市化水平与土地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城市化和耕地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耕地保护。宋戈等[3]则通过对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研究发现,城市化水平较低时,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长期来看城市化发展有利于耕地保护。原因在于,其一,城市土地集约程度较高,城市单位土地面积人口承载量远高于农村。其二,城镇化过程中,非农人口向城市转移会释放出耕地,就会缓解耕地压力,并且农业人口的减少,有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及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牛星,欧豪明[4]以江苏和甘肃省为例对城市化和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性分析,认为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并不一定是完全对立的关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耕地的减少幅度应呈现出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态势,这一规律是由城市化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决定的,城市规模越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意味着城市化水平越高。国内还有相关学者从土地利用结构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研究,如边学芳[5]等人通过对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认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则是随之减少。并提出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加快土地市场化步伐、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适当提高城市土地容积率、积极利用多维空间的政策性建议。

通过对国内学者研究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学者只是针对某个单一省区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如李旭东[6]以贵州省数据为例,研究发现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认为二者间呈负相关关系,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积随之减少。城市化水平提高是耕地面积变化的原因,但耕地面积变化不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原因。卫海燕和张君[7]以陕西省为例,对我国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二者又同时都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余庆年[8]利用的是1978年—1997年江苏省的数据建立了耕地总面积与城镇化水平的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耕地就要减少13688.3公顷。刘定慧和朱超洪[9]则用安徽省的数据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

目前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定性分析居多,定量分析城市化与耕地变化的文章数量有限,并且数据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省份,缺乏对全国范围内的宏观分析,且多数文章所用数据年份久远,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图利用1999年到2009年全国城市的宏观数据,对我国283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力求科学地揭示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一)模型设定

本文主要是对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因此将耕地面积作为因变量,分析不同城市不同年份,各个因素对耕地面积的影响。除了城市化水平对其有重要影响外,影响耕地面积的因素还从以下方面考虑:

1.人口因素:众所周知,人口数量的变动会影响该地区的耕地面积。当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时,必然对居住条件提出新的需求,这样,一方面导致耕地农民数量的相对减少,有碍粮食安全;另一方面新涌入城市的人们需要大量的住房,城市新建住宅用地同样会致使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

2.经济发展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能够带动城市化发展,而适度的城市化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影响耕地面积。城市周边的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园区的建设,无不是在占用土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曾经有人说过,一个城市的耕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状态。

3.城乡生活质量因素:城乡生活的质量主要通过城乡人均收入以及城乡人均公共设施的建设体现,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必然影响耕地面积的变化,当城乡生活质量相对较高时,人们反而不愿意去选择传统的农耕去创造财富,这也将带来耕地面积的变化。

4.土地利用因素:主要通过城区建设面积反映土地利用的有效性,城区建设面积越大,表示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城市建筑用地的供给量与耕地面积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关系,因此从土地利用因素考虑耕地面积的变化的影响十分具有合理性。有学者认为城市用地远比农村居住用地节约,城市化有助于减少耕地的流失。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城市用地扩张和耕地资源稀缺之间矛盾尖锐,城市用地的蔓延极可能造成耕地资源的紧张。

5.政策因素:对于土地利用以及耕地面积的变化最根本的还是政府政策的影响,在我国当前国情下,政府政策必然给企业用地以及商业用地都带来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情况下一项政策的改变将给耕地面积带来巨大的变化,耕地面积的改变受到政府的管制和制约。

基于上述有关因素考虑,初步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b0为截距,b1-b7为回归系数,di是城市i的固定效应,gd是第d年份的固定效应,eid是随机扰动项,服从正态分布。

(二)变量分析

对上述模型中不同变量进行设定、定义和分析如下:

1.因变量

本文的因变量就是耕地面积(用land表示),这里主要采用人均耕地面积来衡量,同时对此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其中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年初耕地面积加上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是指本年度内因新开荒、基建占地还耕、河水淤积、平整土地和治山、治水等原因而增加的耕地面积。当年减少的耕地面积是指本年度国家基建占地、乡村集体基建占地、农民个人建房占地、退耕造林面积、退耕改牧面积,以及因自然灾害废弃而实际减少的耕地面积。

2.解释变量

城市化水平(用city表示)测度指标是城市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水平测度的方法通常有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两种。单一指标是通过某一具有本质意义且便于统计分析的指标来衡量城市化率,例如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城市化率,非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等等。但是单一测量指标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化的进程,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采用综合指标法,本研究基于全国的城市数据资料,考虑到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会受社会、经济、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确定了以下的两个指标:①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1;②非农产业GDP占总GDP的比重C2;

运用特尔斐法分别赋予C1和C2以0.8和0.2的权重[2],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综合指标C,用以衡量城市化水平,即C=C1*0.8+C2*0.2。同时,考虑到城市化水平可能与耕地面积产生U型状态,故对城市化水平进行平方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1999-2009年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情况

3.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主要基于以上五大影响因素考虑,分别是人口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城乡生活质量因素、土地利用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

①人口因素:主要通过年末城市总人口来衡量,由于数值较大,为了便于分析进行了对数化处理,人口因素用popu进行表示。②经济发展因素:经济发展因素主要是用城市GDP来衡量,GDP指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的综合实力,政府为了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都是以GDP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发展水平。文中用gdp表示,并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③城乡生活质量因素:包括恩格尔系数、农作物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种植业收入占所有行业平均收入之比等等,本文从城市统计年鉴中可得数据中,采用城乡人均收入水平(用wageper表示)的对数值来衡量,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乡生活质量。④土地利用因素:用城区建设面积来衡量(用chengjian表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聚集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其实就是这个居民点建成区域的总面积,一般来说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城区或主城区,同时也对城区建设面积进行了对数化处理。⑤政策因素:本文选用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社会管理人员占总人口比重来代表政府管理强度,用policy表示,该指标采用1999-2009年全国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城市管理人员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起了很大作用。

综上所说,运用stata软件对以上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了数据统计(见表2):

表2 变量的指标数据统计

四、数据处理与实证检验

(一)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的是最新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283个地级城市的宏观数据,数据时间跨度为1999-2009年。此数据涉及到各地区的相关变量,如地区生产总值、年末城市总人口、人均收入和员工教育等等。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数据库中部分样本存在错漏和统计口径误差,对于城市统计数据明显有错误的给予删除。数据经过处理后,应用各个城市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化水平对耕地面积的影响。

首先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大致了解一下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表3为相关系数矩阵,由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成负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这跟现实相符合。当某一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时,必然会加大该地区的住房以及相关建设,而对该地区的耕地面积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耕地面积下降。从其他变量可以看出,城市总人口、GDP指数、城乡人均收入以及城区建筑面积跟地区的耕地面积都是成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城市总人口的增加、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城乡人均收入的提高、城区建筑面积的扩大都不利于地区耕地面积的保护,这也与现实生活十分符合。因此仅仅从政府管理强度因素得到,政府管理强度则与地区耕地面积是成正相关关系,初步认为政府管理强度的加大是有利于增加地区的耕地面积。

(二)实证检验

1.表4为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多元回归结果,模型(1)是只考虑城市化水平这个变量与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从模型(2)到模型(6)通过递增变量研究城市化水平与地区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从模型(1)到模型(6)其结果表现一致:由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平方的系数可得land=2.0347city-2.1533 city2,耕地面积变化和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类似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关系,显著性水平为1%。这表明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阶段,耕地面积的变化与城市化水平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当城市化发展进入中期快速推进阶段乃至最后稳定阶段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耕地面积减少量的影响将呈现递减趋势。

2.耕地面积变化和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类似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关系的原因在于:城市化发展初期,是以扩大城市周边土地这种外延式发展来增加城市面积,这就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并且由于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要求,城市建设占用的大多数土地是城市边缘质量较好的良田,因而对农业生产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威胁到粮食安全。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会由粗放利用逐步转变为集约利用,城市化的发展对耕地面积的变化影响逐渐减小。城市的规模越大,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越高,可以削弱城市化对耕地面积的消耗。

表3 相关系数矩阵

从其他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耕地面积与城市总人口、GDP指数、城乡人均收入、城区建筑面积呈负相关系,而与政府管理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城市总人口的增加使耕地面积逐渐缩小;同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是不利于该地区的耕地保护。城乡生活质量越高也意味着地区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因为人们越来越愿意占用更多的耕地去提高生活的品质,从而导致城区建筑面积不断增加增加,这对地区耕地保护及粮食安全是较大的威胁。耕地面积变化与建筑面积呈负相关关系的原因在于,耕地面积减少意味着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总人口规模急剧上升,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周边土地的占用,新涌入城市的人们需要住房从而导致了城市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加,这与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一致。

耕地面积变化与政府管理强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26.6679(如表4所示),显著水平在1%之内,说明政府管理强度增加1%就会使耕地面积增加27%左右,这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据体现,说明政府对耕地面积变化影响十分大。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城市化也成为经济增长的载体,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政府投资对城市化进程产生极大影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一方面经济发展自下而上的推动,另一方面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双向的合力使中国的城市化呈现独特的发展模式。

3.表4只是针对数据进行了多元回归,而在这些混合数据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时间效应以及个体化差异。针对此问题,我们将数据整合成面板数据,同时采用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的回归,其结果见表5。

模型(7)和模型(8)为固定效应的实证结果,模型(9)和模型(10)是随机效应的实证结果,无论是随机效应还是固定效应的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成倒U型的关系,在考虑其他变量的同时,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性水平相对较低。其原因是固定效应模型剔除了非时间因素,将时间因素考虑在内,分析耕地面积变化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与表5混合回归有很大的差别,说明在考虑其他变量问题的前提下,城市化水平随着时间因素始终是与地区的耕地面积成倒U关系。同时从其他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城乡人均收入以及城区建筑面积与耕地面积显著性水平不高,在其模型中不能很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而政府管理强度始终显著地与地区的耕地面积成正相关关系,这也说明政府在耕地面积变化方面的影响力。

表4 多元回归结果

表5 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结果

在进行模型估计之前,面板数据首先要确定设定形式,Hausman检验是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参数估计差异的统计检验量来判断模型的设定形式,因此采用Hausman检验确定选择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根据Hausman检验得到的结果prob>chi2=0.0000(Hausman检验结果详见表6),基本上可以判断该模型是固定效应模型。

chi2(7)=(b-B)謖[(V_b-V_B)^(-1)](b-B)

= 64.42

Prob>chi2 = 0.0000

由结果可知:选择固定效应去解释其结果更加准确。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消耗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说明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消耗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表6 Hausman结果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我国1999年到2009年的全国238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多元混合回归或是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研究结果均表明,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变化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类似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关系。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

(一)城市化要走土地集约型发展道路

城市化进程中,应该结合倒U型曲线充分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设置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规划土地使用范围。在城市化初期要注重耕地保护,合理规划城市土地,使城市化更好地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高度城市化阶段,要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持耕地总量平衡;采取高度强化“内涵”与合理拓展“外延”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不再以地域范围的扩张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手段,而应更注重进行高质量的城市内涵建设,逐步减小城市化对耕地资源的压力,从而使两者更趋协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化发展要协调好政治、经济、人口等相关因素的关系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发现,耕地面积变化是多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城市总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其次是耕地与城区建设面积、耕地保护政策的作用。由此可见城市化进程对国民经济、城市人口总量、城乡人均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全面协调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三)各级政府要协调一致,消除城市化过程中的制度壁垒,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经济的长期发展,避免不合理地征用农民土地,重视农地尤其是耕地的保护,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非农产业发展的占地“冲动”,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过程中,将直接管制手段与税收制度、产权安排等经济手段结合起来,以提高土地用途管制运行效率。[9]

(四)制定耕地保护政策,规范耕地征收程序

城市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消耗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首先,在保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同时,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要达到在数量上保护耕地。其次,从更高层次上保护耕地,即保护耕地的质量。积极开展耕地质量方面的科学研究,尤其是推进耕地质量的量化方式,为保护耕地质量提供依据。再次,及时整理复耕闲置的农业用地,规范土地征收程序,维护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其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其荣.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吴群.郭贯成.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5):95-99.

[3]宋戈,吴次芳,王杨.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5):61-67.

[4]牛星,欧豪明.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 (06):729-734.

[5]边学芳,吴群,刘玮娜.城市化与中国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J].资源科学,2005(3):73-77.

[6]李旭东.贵州省城市化发展与耕地资源的计量和协调性分析[J].人口学刊,2011(1):77-84.

[7]卫海燕,张君.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2006(4):667-670.

[8]余庆年.江苏小城镇用地问题及对策[J].中国土地,2000(2):21-24

[9]刘定惠,朱超洪.安徽省城市化进程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5):15632-15633.

[10]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编辑:董蕾

作者简介:宋悦华(197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徐文佳(1987-),女,硕士研究生;吴宗哲(1989-),男,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项目)(10YJC630210);大连理工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14-11-12

DOI:10.3969/J.ISSN.2095-7238.2015.02.017

文章编号:2095-7238(2015)02-0094-08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01.21

猜你喜欢

耕地面积实证分析城市化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发布耕地面积超过19亿亩
家畜养殖生产的环境效应研究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